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传统绘画有着鲜明的民族属性和悠久的历史渊源,线条作为自己独特的艺术语言,构筑着延续了几千年历史的中国绘画艺术。在历代绘画形式和各种画风的衍变过程中,始终以笔墨线条作为主要造型手段,线的作用已远远超出了塑造形象的要求,成为画家表达思想、意念、情感的手段。中国画线条具有情趣性、书法性、时代性、节奏与韵律美等特征,这些都赋予了它独特的审美价值和内在属性。中国画的线有着深厚的文化意蕴和独立的价值取向,承载着中国人独特的审美意识和艺术哲学。  相似文献   

2.
线条作为东西方绘画艺术中的一种古老的造型手段,在中国画中不仅承担着造型的功用,同时还有画面的艺术处理、物象的意态神情与画家的主观感受、线条本身的艺术效果等诸多方面的特殊功用。线条在中国画中得到最淋漓尽致的表现,用线造型也是中国画的一个显著特点。中国画对线条的功用研究得十分深入精到,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使得中国画在世界艺术之林占有独特的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3.
中国画有着悠久的历史.它代表着东方绘画的原始因素,在漫长的绘画历史演变中,形成了完整的体系,在世界的艺术发展史上占有独特的地位.由于中国画所使用的材料和工具与其他画种的区别;因而造型手段和表现方法有着自己的显著特点.其造型主要手段是线条.以线条形式表现的绘画,代表着中国传统造型艺术最坚实的基础,它构成了我国民族绘画风格最基本的艺术形式.没有线就没有中国画.无论描绘什么客观物象,都离不开对线条的运用.因此;历代中国画家都重视对线条的研究.明代邹德中《绘画指蒙》载有“古今十八极,所概括的线描的样式都…  相似文献   

4.
线条,的确是而且一直是中国画的最重要的表现语言。但是,如果认为线条仅仅是中国画的专利,油画原本与线无缘,那就未免失之偏颇。诚然,以意象造型为其特征,有着浓郁东方情趣和文人意识的中国画,其主要造型手段是线,锥形毛笔的长期运用又强化了中国绘画线条的形式美感,即使脱离特定的具体内容,中国绘画以及中国书法的线条的形式本身也具有很高的相对独立的美学价值。中国画用线讲究勾勒,注重节奏,强调自然。所谓“曹衣出水、吴带当风”,所谓“如屋漏痕,似折钗股”,中国艺术家在中国绘画长期演化过程中创造了极为丰富的线绘画语言和技巧,甚至达到了炉火纯育的程度。可以说,没有线,也就没有中国绘画艺术。然而,应该看到西方绘画亦始于线条,而且直到今天,线仍然是油画表现语言的不可替代的重要组成部  相似文献   

5.
线在中国画中有独特的意义。把中国画与其它艺术科类相比较,可以看出,线是构成中国画的主要形式语言。在中国画中,线不仅仅是一种绘画的形式语言,还体现着中华民族和整个东方人的传统文化和审美心理。中国画用线造型的历史由来已久。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的源头──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的彩陶,就用线构成纹样,达到美化器物,装饰器物的作用。战国时期楚国的从物龙凤帛画)表现了一个细腰长裙,侧身向左,合掌祈祷的仕女,天上龙飞凤舞。整个画面以舒展、流畅的线条构成。在两千多年前,中国画用线造型的绘画艺术已初露端倪。晋代顾消之的…  相似文献   

6.
“线”作为绘画再现物象的第一手段,古往今来,习画之人,膜拜求索,引来千古绝唱;同时,又为现代人的继承和开拓留下了静寂的深思和无比困惑!一分析中国传统绘画,“线”的运用有如下特征和发展历程.中国画之线条从远古时代起就是从物象实体中抽离出来与艺术家或作画之人审美心灵相符合,并重新回到物象实体中去.线条已不是所写物体的纹  相似文献   

7.
线,是绘画的基本要素,是传统中国画笔墨造型的骨干,其传神的表现力、单纯的抽象美,堪称中国美术的创造.中国古代人物画的线,是从自然生活中高度提炼、在社会生活中持续发展的程式.这种程式并没有束缚线的发展,艺术家们在承接传统过程中进一步自我探索、自我表达,从而使线呈现更丰富多样、更个性的面貌.在这个过程中,理论家们的不断总结与画家们的长期实践相互作用,使骨法用笔、应物象形、气韵生动、以书入画等具有中国画特质的基因层地位得以明确,体现出民族文化的深厚与复杂.  相似文献   

8.
线条不仅是中国画中最简练的艺术元素,最基本的语言艺术,也是中国画的灵魂。线条作为画家表达物象、抒发情感的重要手法,在长期艺术实践中形成了别具一格的艺术特征,同时也引发了对中国画线条表现的艺术研究。如①近现代画家对中国画线条的探索,使书法的生命力融于绘画中。②骨法之美:即以书入画,以线造形。③线条表现性。注重用线条的个性特征表现传递情感。④线条表现需要注意的问题:现代绘画者骨法的缺失;“以线造形”的西化;忽视线条抒情的作用;固守传统缺乏创新。  相似文献   

9.
笔墨作为中国画造型的主要表现形式,丰富和增强了中国画的审美内涵与艺术感染力。笔墨既是造型的艺术语言,又是气韵生动的直接体现,是画家营造万物并传递情感世界的主要手段。  相似文献   

10.
作为东方绘画代表的中国画,较之西洋画有自己独特的风格和优点。它以线为造型手段,以气韵生动为追求目的,既注重画家主观情感的抒发,又强调对象内部生命的表达,在写意传神方面远非西洋画可比。但西洋画大都结构严谨、造型准确,在具体形象的刻画上,中国画又望尘莫及。西洋画一直以稳健的步伐走着一条写实的路线,而中国画则一直以抽象的表现方法在达意传神上下功夫、轻视了解剖学、透视法,不注重形体  相似文献   

11.
线条作为绘画中独特的艺术语言,是中国画造型的基础。它以书法中的笔法作为主要支撑,以写意为构想境界,是形成中国画鲜明特征和民族风格特色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2.
中国画的线条艺术是构成中国绘画最重要的一种艺术语言,是中国画的造型之骨。我们要通过研究线的艺术,使得我们对线条艺术有一个更深刻的理解;也使得我们能更深理解中国绘画。本文通过三部分论述,首先从中国画线条艺术的起源和含义的论述,让我们对线条艺术有个系统地了解。第二部分通过实践、参考资料、绘画分析和对比,从中体会和感受线条的特征、用法、表现形式、线条艺术的美感。最后从中国画的写意造型入手,对线进一步的阐述。  相似文献   

13.
西方写实绘画运用科学的造型、色彩及空间表现来塑造对象,从而达到幻真般的效果;中国传统绘画则以笔墨、线条表现对象,追求飞动的节奏和韵律的表现,中国现代工笔画在传统工笔画的基础上,从造型、色彩、空间及制作等方面不断借鉴西方绘画的写实手法,开始呈现出独特的面貌.  相似文献   

14.
中国传统文化与线条的不解之缘,的确源远流长,国画造型的线条,是中国传统的"线的文化"、"线的艺术",寄情于笔墨线条,是中国传统绘画一种根深蒂固的信息含量的丰富体现.  相似文献   

15.
中国画情感和笔墨发展的历史,应该说是到魏晋南北朝时期才渐趋成熟.以后,历代画家沿此道路发展下来,直到现当代.现时期艺术大师们为了创新中国画做出了努力并取得可喜的成果.中国画创新,应表现新时代的民族感情,应在笔墨上改变中国画的虚实关系,突出情景的表现,可以淡化中国画的笔墨.  相似文献   

16.
线是人类最为古老的造型语言 ,因为线的便利性与直接性 ,人类最早的造型行为就选择了以线作为表现物象的语言形式 ,并且长期以来 ,线条一直被东西方艺术家视为艺术创作中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17.
笔墨是中国画最具民族风格的艺术特征 ,它作为中国画的造型语言和精神载体其重大作用是绝对不可否认的。但是 ,笔墨是也只能是中国画创作的手段、载体 ,不是目的 ,从终极意义上讲 ,它还是为意境、形神服务的。在石涛看来 ,要使笔墨之下有丰富多彩的内容 ,并真正做到有笔有墨 ,而不滑入笔墨的形式主义 ,只有操“蒙养生活”之权 ,且笔墨必须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创新。石涛对中国画笔墨作出了新的美学规定 :“墨非蒙养不灵 ,笔非生活不神。  相似文献   

18.
浅谈中国画的特点与艺术规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写意是中国画的一大特点 ,也是中国画一种总的艺术观念。它不拘泥于形似 ,不摹拟自然 ,而是着力于对事物内在神韵的把握和主观情怀的传达。中国画的表现手法 ,是以线为主的笔墨。其线条的作用 ,远远超出于塑造形体而成为表达作者观念、思想、感情的手段。诗书画印的结合 ,使中国画具有综合性特点 ,形成一种完美的程式。中国画的高度意匠 ,即以这种程式为主。其意匠手段 ,主要是有丰富的想象、超常的夸张、大胆的剪裁、高度的概括等  相似文献   

19.
“写意即抒情”和“写意即表现”,都有所见,但也都所见未彻。写意不是心理学的行为,而是现象学的行为;不是主体性的行为,而是存在性或生存性的行为。写意不仅是一种言说方式和艺术创作方式,还是一种生存方式,并且是本真性的生存方式。从艺术创作的角度看,写意就是将艺术家的内心冲动在第一时间内表达出来的创作方式。就艺术创作而言,写意的“意”是“意兴”;就艺术作品而言,写意的“意”是“意象”。意象造型介于具象与抽象之间,是一种不求形似、取其大意的造型方式。在“引书入画”之后,为了适应书法笔法的发挥,意象造型变成了程式化造型。程式化造型,其意不在造型,而在笔墨。写意的“写”本是“抒写”,即抒写意兴。随着写意的“写”被理解为“书写”,写意的“意”也被缩小为笔情墨趣。中国画的“写意”是一个意义系统,这系统有三个维度:乘兴遣画是美学观念,意象造型是艺术风格,引书入画是绘画技法。中国画的写意传统不等于笔墨传统。中国画,不变的是写意精神,可变的是笔墨技法。  相似文献   

20.
当代国画家对笔墨有多种态度,有的维护它并尽力以之表现新的感觉;有的疏远它而把主要精力用于探索新方法上;还有的认为笔墨已经被古人用尽了等等。中国画发展到当代,面临着诸多的难题,也预示着诸多可供选择的机会。对于画家可以从自我出发,摸索出一条属于自己的路,这条路无疑是艰辛和漫长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