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欧元怀疑派的反对是英国至今依然徘徊在欧元区之外的重要原因之一。其行为对布莱尔政府的欧元政策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冷战的结束使英国的外交政策面临严峻挑战。布莱尔外交以"新国际主义"为指导思想,运作上以欧洲和美国为重心,强调在欧美关系上发挥"桥梁"作用,以便为英国的"枢纽大国"地位提供支撑。布莱尔外交在运作上显得较为主动进取,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由于对欧美政策存在难以调和的矛盾和冲突,致使其难以实现预期目标。伊拉克战争成为布莱尔外交的"滑铁卢",也是布莱尔留给英国外交的最大负遗产。  相似文献   

3.
2010年11月2日英国与法国在伦敦签订了有效期为50年的防务合作协议,这一协议具有重大现实意义.自布朗政府上台之后,英国政府就已经开始对布莱尔时期英国国际角色定位的偏差进行反思和调整.在此基础上,卡梅伦政府结合对国际格局变化的新认识,继续对英国的国际角色进行调整:更加融入欧洲,致力于形成有效的欧洲防务和安全政策,并支持建立一个强大的欧洲独立防务.卡梅伦政府的新调整是英国理性、灵活、务实外交传统的反映,而真正成为欧盟的领袖之一并在国际上扮演一个更为果断和独立的角色则是其目标.《英法防务合作协议》的签订,可被视为在上述道路上迈出的重要一步.  相似文献   

4.
布莱尔政府的社会保障改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第二代福利”思想集中反映了布莱尔及其为首的新工党在英国社会保障制度方面的基本主张。布莱尔政府社会保障改革的基本目标 ,依然是提高英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实际效果以及个人在社会保障制度中的责任。布莱尔政府的社会保障改革和撒切尔政府的社会保障改革之间存在一定差别 ,但是 ,它们之间表现出更多的连续性与一致性。  相似文献   

5.
英国候任首相布朗对华政策是乐观的被内定为英国首相的戈登·布朗还没等布莱尔交出权杖,11日就闪电突访伊拉克,还说英国将继续支持伊拉克政府。当然,此前布朗也曾对英国的对伊政策颇有微词,认为英国在伊战前对伊拉克大规模武器评估情报和战后的对伊政策上存在错误。这位布莱尔当政时的谋家,“后布莱尔时代”的准首相究竟会选择什么样的内政外交,毫无疑问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相似文献   

6.
肯尼迪政府确立了支持英国加入欧洲共同体的政策。肯尼迪政府的政策具有明显的双重性,既支持英国加入欧洲共同体,又对英国的加入提出了条件。政策的双重性源于美英两国战略的差异。这一双重性的政策具有明显的过渡性,标志着美国的欧洲一体化政策由“支持欧洲大陆一体化”转向“支持大西洋联盟框架内的一体化”,由“相对无条件支持”转向“有条件支持”,政策反映了美国对欧洲一体化政策的趋向。  相似文献   

7.
欧洲文化基金会作为一个独立的非政府组织,与欧洲政府部门既相互依存,又相互制约,存在着复杂的关系。这种关系总体上可以归为补余、合作和制衡三种,其中合作是欧洲文化基金会与政府关系的主流。欧洲文化基金会与政府通过项目实现合作,政府对项目进行资助,而由欧洲文化基金会实施。而欧洲文化基金会比政府更能满足欧洲差异化文化需求,并能对政府的文化职能进行有效补充。同时欧洲文化基金会借助于对欧洲文化政策的影响,在政府与社会之间建立了良性互动的渠道,实现了对政府的制衡。根据欧洲文化基金会与政府关系的分析,本文还提出了与中国文化基金会发展相关的两个命题。  相似文献   

8.
试析布莱尔工党政府的成功之道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尽管遭受“伊拉克门”事件的重创,布莱尔领导的工党集团仍顺利赢得2005年英国大选,实现了历史性的三连任。工党成功的直接原因是其有效地调整了英国的经济政策和社会政策。工党政府的宏观经济政策、微观经济政策改革支撑了英国经济的平稳增长;社会政策改革推动了“福利国家”向“社会投资国家”的转型,增强了社会福利支出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这种大体上兼顾了经济效率与社会公平的政策是基本成功的,显示出新工党统治集团具有较强的执政能力。  相似文献   

9.
本文追溯了英国工党始于 80年代中期从对欧洲一体化怀有明显敌意转向亲欧政党的历史演变过程 ,进而探讨了 1997年大选后工党欧洲政策的走向 ,着重分析了其欧洲政策的这一重大转变的原因。作者认为工党的亲欧转变是欧共体、英国国内政治和工党自身三个层次互动的结果 ,以意识形态、思维方式为主要内容的政治文化因素在这一进程中起了重要作用。首先 ,英国工党内部“第三条道路”的兴起 ,使其能够摆脱旧有教条的束缚 ,接受欧共体 (欧盟 )这一以自由主义市场经济原则为主要特征的跨国机构。与此同时 ,80年代中后期欧共体在法国社会党人德洛尔的领导下也开始了带有社会民主主义取向的改革。欧盟和英国工党在政治文化和政策主张上的趋同直接促成了工党的亲欧转变。同时 ,工党的亲欧转变和新工党“第三条道路”是相互促进的 ,亲欧演变也促进了其自身的现代化。我们也应看到尽管工党在主流上已经演变为一个在基本立场上亲欧的政党 ,但由于英国国内政治传统和现实的制约 ,在至关重要的单一货币问题上布莱尔政府仍只能采取观望政策 ,远未实现其大选中提出的“要处于欧洲的中心 ,发挥领导作用”的承诺  相似文献   

10.
成立于 1 949年的欧洲委员会是在战后初期欧洲统一运动的推动下形成的 ,但它又是英国欧洲政策的产物。英国工党政府初则对欧洲统一运动态度冷淡 ,继则反对建立具有超国家倾向的欧洲议会的建议。在欧洲联合的大势所趋下 ,在美国的压力下 ,英国提出并实施建立欧洲政治磋商组织———欧洲委员会的计划 ,将欧洲联合纳入自己的政策轨道 ,即支持欧洲的政府间合作 ,以巩固自己在欧洲的领导地位 ;反对让渡主权的一体化联合 ,以维持自己与英联邦和美国的特殊关系。英国 1 950年以后对待西欧一体化的态度正是基于同一政策。  相似文献   

11.
布莱尔"新工党"政府自1997年上台以来以吉登斯的"第三条道路"政治理论为改革指导思想,以建设"第二代福利"为改革目标,对英国的社会福利制度进行全面、深刻的改革.通过比较发现,无论在改革的指导理念还是具体的政策措施方面,布莱尔"新工党"政府的社会福利制度改革都与"老工党"政府有着根本的区别,它更多地遵循与执行了撒切尔保守党政府所开创的社会福利改革思路.两者间的区别在于,布莱尔"新工党"政府修饰了撒切尔保守党政府社会福利改革较为激进的外表,使之更加符合英国人的传统习惯并更容易为他们所接受.  相似文献   

12.
"妇女大臣"与"全女性决选名单"是布莱尔时期英国工党新女性政策的两大基石。该政策的实施既是工党对其长期在野的反思、对社会变迁的动态适应,还受到现实因素的刺激。其影响之大,冲破了政党的界限,成为英国三大党的共识。政策本身虽然有许多不完备之处,但仍然可被视作英国女性进入权力核心的开端。  相似文献   

13.
1999年10月26日,英国上院通过了布莱尔政府提出的关于取消世袭贵族上院议员资格的提案。这项世纪之交的改革措施可以说是20世纪以来英国最激进的宪政改革方案之一,其对英国政治的影响意义深远。几百年来,英国政治制度的产生与发展正是在以政治权力从君主、上...  相似文献   

14.
欧洲防务一体化是欧盟的诞生初衷与长期追求目标。然而,无论是二战后的欧洲防务共同体还是当前欧盟共同安全与防务政策都无法达到欧洲防务一体化的预期,英国是重要影响因素之一。由于特殊历史渊源,英国对欧洲防务一体化始终持保留态度。冷战后英国对欧洲防务一体化政策经历了从"双重遏制"到"恶意忽视"的一系列调整,对其发展进程产生重要影响。现在英国与欧盟即将分道扬镳,欧洲防务一体化能否因此取得突破性进展?本文认为,英国退欧意味着欧盟外部影响力的缩减和内部共识基础的弱化,这对于欧洲防务一体化来说并非利好消息而是雪上加霜。  相似文献   

15.
今年5月1日的英国大选中,执政18年之久的保守党遭到惨败,工党东山再起,以创记录的优势赢得大选。率领工党夺取胜利的托尼·布莱尔,如愿登上首相宝座,成为英国自1812年以来最年轻的首相。布莱尔何许人?他是怎样使工党重振雄风的呢?新政府的内外政策走向如何?最年轻的工党领袖1953年5月6日,托尼·布莱尔出生在苏格兰首府爱丁堡的一个中产阶级家庭。父亲是一位律师,参加过保守党。母亲是家庭妇女。布莱尔童年衣食无忧,但11岁那年,父亲突然中风,失去工作能力。家道中落使布莱尔早熟,他开始对中下层人民的生活有所了解。如果要追溯…  相似文献   

16.
1970—1974年希思执政时期,国际货币体系剧烈动荡,欧洲货币一体化运动正式启航,英国也于这一时期如愿加入了欧共体。希思政府如何看待和应对刚刚起步的欧洲货币一体化运动,是本文要重点探讨的问题。本文详述了希思政府欧洲货币一体化政策的制定过程,并指出决定英国政策的两个关键变量是首相本人的亲欧理念和英国的经济考量。就两种变量之间的关系而言,前者可能一时占上风,但最终它还是要受到后者的制约。因此,虽然希思希望英国能够完全融入到欧洲货币一体化进程之中去,但终究是壮志难酬。  相似文献   

17.
长达十年之久的布莱尔政府的执政理念之基是“第三条道路”。在“第三条道路”框架之下,布莱尔政府的教育政策总体上保持了对前保守党“新右”思想的继承,再融合了一些社会民主主义的思想,从而在“继承”和“融合”的实践中致力于寻找一些新的平衡点。  相似文献   

18.
英国对欧洲抵抗运动政策是法国败降后英国孤军作战的产物。直至苏德战争爆发,欧洲抵抗运动在英国战略中的地位举足轻重,英国率先倡导欧洲抵抗运动并成为支持欧洲抵抗运动最早的国际中心。但该政策一开始就具有相当的保守性和矛盾性。苏美参战动摇了前一时期英国政策的战略基础与核心理论,更增加了其保守色彩。SOE 在实践中面临的种种难题也加速了英国政策向保守方向演变。但战争形势的缓解和战时内阁对 SOE 的改组又为英国政策有效实施提供了可能。随着盟国战略反攻开始,英国对欧洲抵抗运动政策大规模实施与英美战略密切相关;不同的战略需要决定了英国政策的偏重和具体内容的差异,同时反法西斯短期战略需要与英国在特定地区和国家追求的长远政治利益及其矛盾斗争导致其政策复杂多变。欧洲第二战场开辟至德国投降,英国政策渐失其积极内容。  相似文献   

19.
英国对欧洲抵抗运动政策是法国败降后英国孤军作战的产物。直至苏德战争爆发,欧洲抵抗运动在英国战略中的地位举足轻重,英国率先倡导欧洲抵抗运动并成为支持欧洲抵抗运动最早的国际中心。但该政策一开始就具有相当的保守性和矛盾性。苏美参战动摇了前一时期英国政策的战略基础与核心理论,更增加了其保守色彩。SOE在实践中面临的种种难题也加速了英国政策向保守方向演变。但战争形势的缓解和战时内阁对SOE的改组又为英国政策有效实施提供了可能。随着盟国战略反攻开始,英国对欧洲抵抗运动政策大规模实施与英美战略密切相关;不同的战略需要决定了英国政策的偏重和具体内容的差异,同时反法西斯短期战略需要与英国在特定地区和国家追求的长远政治利益及其矛盾斗争导致其政策复杂多变。欧洲第二战场开辟至德国投降,英国政策渐失其积极内容。  相似文献   

20.
导致英国对德绥靖政策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其中历史因素的影响也极为重要。从历史渊源来看,绥靖政策很大程度上是英国与中欧国家合作以维持欧洲均势的传统政策的回归和继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