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7 毫秒
1.
一、国共“党内合作”形成的不可选择性国共“党内合作”是特定历史条件的产物。只要客观地分析国共第一次合作的形成过程,就不难断定它的形成关键是外力作用的结果,它是国共第一次合作的“唯一”形式。中共“一大”之后,共产国际代表马林便找到孙中山商谈有关国共合作事宜。当时,孙中山表示,中国革命只能有一面旗帜,革命力量应集中在国民党的旗帜下,国共两党只能实行“党内合作”,即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在孙中山反对党外联盟与平等合作的背景下,马林依据自己以往的经历,提出国共“党内合作”的建议。陈独秀坚决反对马林的此项主…  相似文献   

2.
924—1927年大革命时期的国共关系,就其实质而言,体现着大革命的领导权问题。历史事实表明,大革命时期的国共关系,是国共党内合作、党外联合的关系。中国共产党与国民党实行党内合作,共产党人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在国民党内以国民党的名义领导大革命;同时,共产党与国民党实行党外联合,在国民党外独立自主地领导大革命。无论从国民党党内党外而论,都表明中国共产党是大革命的领导者  相似文献   

3.
白应华  李莲 《学术探索》2001,9(4):91-93
"振兴国民党以振兴中国"是孙中山晚年在共产国际和中国共产党的帮助下,对辛亥革命失败教训做了深刻反思之后所作出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是孙中山晚年革命战略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把国民党的改组与"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紧密结合起来的战略思想,成为国共建立"党内合作"的思想基础,对国民党和中国革命都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4.
本文就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同国民党实行第一次合作的“党内合作”形式作了分析探讨,认为这种合作形式是大革命失败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5.
国民革命时期是中国工人运动蓬勃发展的重要阶段,国共双方通过政策及实践表达着对工人运动的不同理解。在此过程中,国共之间的"合作"与"对抗"表面上反映的是国共双方尤其是国民党随着政治形势以及政治地位的变化而发生的些许不同,但实际上凸显的却是仅仅受到革命政治激荡的工人运动难以克服的历史缺陷。  相似文献   

6.
国共两党顺应历史潮流,在抗日的前提下调整各自的政策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得以建立的关键;经过谈判,最终找到的双方均能接受的合作形式是国共再次合作得以实现的唯一途径;国共合作抗日的历史又一次证明,不管政党之间的分歧有多大,但只要与时俱进,有和谈的诚意,是完全可以找到一条求同存异的合作道路的。  相似文献   

7.
历史学中的称谓,绝不单纯是语汇使用问题,而是具有深刻的思想含义.1897~1927年,"国民革命"称谓演变的背后,浓缩着众多历史事件与社会思潮的集合:诸如传统的王朝鼎革的革命观念被近代西方民族民主革命观念取代的来由;国民革命接连不断的挫折与国民党的联俄容共;国共合作后国民革命与阶级革命的竞夺;国共分裂后国民革命概念的兴衰隆替.厘清"国民革命"这一中坚概念的演变,对加深认识跌宕起伏、纷繁复杂的历史真实面貌有着重要的助推作用.  相似文献   

8.
党内合作,对于国共两党都不是无条件的。孙中山之所以坚持党内合作是惟一的合作形式,前提就是共产党必须服从国民党的领导。中国共产党最终接受这一形式,其原因不仅在于共产国际民主集中制的组织原则,更重要的是在三大前后从理论上也认同国民党的领导地位。在此前提下,中共提出国民党必须是各革命阶级的政治联盟、中共在国民党中必须具有独立性作为党内合作的两个条件。然而,这两个条件并没有得到国民党方面的认可。在苏俄、共产国际的作用下,两党的党内合作是在分歧并不明显的情况下确立的,从一开始便呈现出不稳定性、暂时性的特点。限于当时的历史条件,对党内合作形式不能简单否定。同时,考虑到中共实现其独立性的困难程度,对这一合作形式的肯定不应该绝对化。随着上述合作条件的相继变化,对这一合作形式的肯定评价也不能贯通整个国民革命时期,而只能限于两党合作伊始。  相似文献   

9.
自党的十六大报告强调指出"党内民主是党的生命"以来,经由党的十六届四中、六中全会到党的十七大,党内民主的"生命"意义在不断丰富和发展,表现在:党内民主是党的先进性的决定性因素和发展动力;是提升党的执政能力的基础和关键;是加强党的反腐倡廉建设的核心和灵魂;是增进党内和谐的先决条件和根本途径.因此,努力实现对党内民主"生命"意义认识上的与时俱进,对于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执政能力建设和反腐倡廉建设,以党内和谐促进社会和谐,具有特别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0.
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即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指导下对中国的革命问题进行探索,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在纠正"立三路线"过程中,这一状况发生了微妙的变化.由于对"立三路线"的持续斗争和批判的其他因素干扰,在终结"立三路线"的同时也破坏了党内的政治生态,反而推动了教条主义在党内的恶性发展.而教条主义在党内盛行,则妨碍了中国共产党的独立探索,并在相当程度上削弱了党的创新能力.因此,研究党的这一段历史,对我们当代党的建设显然有一定的借鉴与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1.
改组后的国民党不是一个统一战线的组织形式,而是一个由代表民族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向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利益转变的政党.共产国际未能将国民党与统一战线区别开来,不能正确区分资产阶级的结构及本质,将中国资产阶级视作在本质上是铁板一块的.由此必然造成两个严重的后果:国共合作时期,为了维护统一战线而放弃了领导权;国共分裂时期,为了反抗国民党而反对整个资产阶级.故共产国际的右、"左"错误理论是同源的.  相似文献   

12.
苏勇强 《江汉论坛》2007,3(7):110-112
中国文学的自觉与否,不可能是某人的某句话确定下来的,它应是一段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事实上,中国文学获得自己独立发展的地位其实与三方面的因素有关.一是文学需从其它艺术形式中得以分离出来;二是有一批符合文学定义的创作成绩;三是在大量创作实践基础上,文论上对文学有所自觉与总结.由此, "魏晋文学自觉"的定论就很值得我们重新思索辨析.  相似文献   

13.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作为中国政治生活中两个主要政党的国民党和共产党曾经有过两次合作和两度分裂的历史.在合作中有斗争和磨擦,在分裂时也有往来和谈判.综观28年,两党相安无事.合作反帝与尖锐斗争,兵戎相见,在时间上大体各占一半,构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一条主线.本文就国共两次合作的对象、内容、形式、成果以合作破裂的后果等五个方面作一比较分析.  相似文献   

14.
论"自主创新"的条件   总被引:27,自引:0,他引:27  
吴增基 《社会科学》2005,(10):123-128
我国科技自主创新能力不强,这与现行的科研体制与机制有关.现行科研体制与机制的特点是科研体制具有浓厚的计划色彩,科研活动很大程度上在学者的圈子中打转,并越来越带有浓厚的功利色彩,科技成果评奖机制越来越趋向"短平快".这种体制与机制对科研活动产生了诸多消极的影响.它使科技界搞关系之风日盛,大多数项目拿出的只能是"短平快"的研究成果,它加剧了急功近利的学术氛围,促成了少数学术寡头的形成.促进科技"自主创新"的条件是改革科研活动高度计划性的体制,变为以资助项目为主,以奖励优秀成果为主,鼓励自由探索与自主研究;加强对重大科技项目合作攻关的领导与组织工作,科技合作攻关不能只图形式而不顾实际效果;改革科研成果的评奖机制,对参评成果不能有时间上的限制,并应建立评审专家的信誉档案;必须在科技界大力弘扬求真务实的理性精神,促进科技制度向务实的方向转变.  相似文献   

15.
众所周知,改革开放进入新时期以来,腐败现象的滋生蔓延作为"政治之癌"正在吞噬着党的健康机体,而反腐败斗争的成功与否直接关系到党的执政地位,关系到整个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兴衰成败.反腐败--加强党内监督无疑是关键.正因如此,2003年12月31日,中共中央颁发了<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试行)>(以下简称<条例>),为加强党内监督提供了制度上的保障.而早在此之前,邓小平关于党内监督就曾有过两个"最重要"论断,它为加强党内监督早已确立了标杆.  相似文献   

16.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严肃党内政治生活要增强政治性、时代性、原则性、战斗性.这为新形势下基层党组织加强和规范党内政治生活指明了方向.基层党组织深刻把握"四性"的内涵,理解其重大意义至关重要,在此基础上探索如何把"四性"要求落实到基层党内政治生活中,从而切实提高基层党组织党内政治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7.
自党的六届三中全会以来,党内对"立三路线"进行了持续的批判和斗争,由于采取了不正确的党内斗争方法,从而造成了党内教条主义的恶性发展和党内民主的不断缺失,并助长了党内各种不正之风的发展,这一切,都严重地腐蚀了党的肌体,恶化了党内的政治生态.在这种政治生态中,党内的"左"倾错误迟迟得不到纠正,从而影响到中国革命的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18.
真理的"权威依赖"——"人的依赖"社会的真理存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没有历史"的真理,以社会历史为自己存在的历史.规定于社会的真理,在不同的历史阶段或社会形态,表达为不同的存在方式."人的依赖"社会的质是"权威依赖".在"人的依赖"社会,真理是"权威"的真理形式,"权威依赖"是真理"自已构成自己的运动"的现实性空间,"内在依赖"与"外在依赖"是真理依赖"权威"的基本形式,真理的"更替"依赖于"权威"的"更替".真理的存在依赖于"权威","权威"是真理存在的总体性尺度.  相似文献   

19.
所谓"一切历史都是思想史",它的确切含义应是:大凡人类以往的行为与活动,只有经过思想的理性反省以后,才进入历史的视野。也正是在这种意思上说,历史其实与哲学具有同样的性质与意义。而历史反思不同于哲学反思的地方在于:它表现这种反思不是采取概念思辨以及逻辑推理的形式,而是运用具象的语言。这也就是为什么历史在形式上总是采取"讲故事"的形式,而非抽象的议论与逻辑推证的方式。也正是在这种意义上看,历史其实是认知的科学,具有认知的性质。  相似文献   

20.
党内和谐是一个系统工程,是党近九十年历史经验的科学总结.中国共产党党内和谐建设经历了一个不断探索的历史过程.从中国共产党的创立到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是党内和谐建设的初步探索时期;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是党内和谐建设曲折发展的时期;抗日战争时期党内和谐建设的探索,经过延安整风运动,渐次达到自觉、成熟;解放战争时期,党内和谐建设在各方面得到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