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12 毫秒
1.
纪杰 《统计与决策》2005,(18):88-90
本文通过采用事件研究法对我国上市公司管理层收购事件的超额收益率以及累计超额收益率的计算发现,实行管理层收购的上市公司存在着明显的累计超额收益率,股东财富效应显著,并结合现阶段管理层收购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相似文献   

2.
MBO即管理层收购,是指管理层通过融资收购目标公司的股份,改变公司所有者结构、取得公司控制权的新型股权交易方式.MBO属于杠杆收购(LBO)的范畴,但与一般杠杆收购不同.杠杆收购是一种利用高负债融资,购买目标公司的股份,以达到控制、重组该目标公司的目的并从中获得超过正常收益回报的有效金融工具.当运用杠杆收购的主体是目标公司的经理层时,杠杆收购就被称之为MBO.一般的企业买卖或资产重组,强调的是收益权,而MBO的实施除了收益权外,还有控制权、共享权和剩余索取权.MBO既可以对企业整体进行收购,也可以对企业的子公司、分公司甚至一个部门进行收购.早在1972年,美国的KKR公司就成为全世界第一家实施MBO的公司.1980年,研究企业购并历史的英国人迈克·赖特发现并命名了MBO.随后,MBO在西方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相似文献   

3.
李钻  刘琪  周艳丽 《统计与决策》2017,(10):174-178
文章从企业社会责任与盈余管理关系的角度,研究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动机.结果发现:企业社会责任与盈余管理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表明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动机更多的可能性是出于管理层私利的机会主义投机行为;进一步考察企业的股权性质和地区差异后发现,上述动机在国有和中西部地区的企业中更为明显.  相似文献   

4.
文章以2007-2012年中国A股上市公司中有研发支出的企业为研究样本,实证检验了管理层股权激励、研发支出与企业绩效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显示:管理层股权激励、研发支出与企业绩效均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同时,管理层股权激励会强化研发支出与企业绩效之间的正相关关系.这表明企业实施管理层股权激励有利于股东和管理层目标趋向一致,降低股东和管理层之间的代理成本,促使管理层注重企业的长远发展,加大企业研发投入,最终提高企业绩效.  相似文献   

5.
胡谷乔 《统计与决策》2006,(16):178-179
管理层收购是20世纪70年代在传统并购理论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的并购方式,是企业重视人力资本提升管理价值的一种激励模式.本文分析了管理层融资收购的效应,针对国有企业负债融资现状对我国企业管理层收购融资进行了对策设计.  相似文献   

6.
文章认为企业家人力资本收益权实现的有效方式是人力资本股权化,其中管理层收购是实现企业家人力资本收益权的有效途径之一,这为我国国企改革和国企经营者的激励提供一条道路,也是我国企业与世界接轨的一种方式,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7.
薪酬激励与股权激励是中国上市公司中最主要的两种管理层激励方式,而能否为股东创创造价值则是判断管理层激励是否有效的一般标准.文章以2006年沪、深两市所有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采用修正后的托宾Q值作为衡量企业价值的指标,着重考察了薪酬激励和股权激励对企业价值的贡献.结果发现:前者对提升企业价值能够起到明显的促进作用,而后者则无益于公司市场价值的增加.这意味着中国上市公司当前的管理层激励主要依靠提高管理层的薪酬而得以实现,而管理层持股需要继续得到监管政策的支持.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外资并购已逐步成为巴彦淖尔市利用外资的重要形式.在外资并购的对价支付中,被收购股权或资产的实际交易价格高于其权益净值的"溢价并购"现象异常活跃.外资溢价并购境内企业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国内企业资金紧张的矛盾,但溢价并购背后隐含的问题值得关注.……  相似文献   

9.
一、管理层收购融资的意义 管理层收购(Management Buy—out,简称MBO),是杠杆收购的一种形式,指企业内部管理者通过自由资金或外部融资,收购所在公司股份,实现企业控股权由大股东转移到高层管理者手中的行为。在现实中,管理层收购可以分为三种类型:一是完全由内部管理层融资独立进行的收购:二是管理层与企业员工一起完成对企业的收购,  相似文献   

10.
文章主要分析了股权激励对企业绩效的影响.首先,界定了研究的变量.以主营业务利润率、每股收益、净资产收益率作为衡量企业绩效的指标.其次,以每年年底董监事持股率加上经理人持股率,管理层持股比例对主营业务利润率、每股收益和净资产收益率产生显著影响,而且对总资产收益率的促进作用明显.通过三个模型的分析发现管理层股权激励对经营绩效的影响是正向的.  相似文献   

11.
一、管理层收购对中国的宏观意义 在本世纪初,管理层收购(MBO)逐渐成为中国资本市场的一个热点,企业界、理论界和政界都给予了很大的关注.虽然在20世纪90年代,江苏、浙江和广东等地实际上已经使用了MBO的方式对国有企业和集体企业进行股权改造,但由于是非上市公司和中小企业,新闻媒体的报道也不多,因此并没有引起人们多大的注意.  相似文献   

12.
管理层收购在我国还处于起步阶段,现行的法规和管理水平难以严格的约束,同时还有可能会出现一些当事人利用管理层收购这种新的交易形式谋取不当利益的现象.在目前MBO操作不透明,程序、细则尚未统一完善的情况下,MBO隐患太多.正是基于以上原因,财政部于2003年3月发至原国家经贸委企业司关于<国有企业改革有关问题的复函>(财企便函[2003]9号),建议在相关法规制度未完善之前,对采取管理层收购(包括上市和非上市公司)的行为予以暂停受理和审批,待有关部门研究提出相关措施后再作决定.这些都为管理层收购的实施带来了种种风险,诸如行政风险、财务风险、法律风险和营运风险等等.由于财务风险是影响管理层收购成功与否的关键因素,因此如何降低管理层收购中的财务风险,提高收购的成功率就成了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13.
MBO(Management Buyout管理层收购)是指目标公司的管理者或经理层利用借贷资本或股权交换及其他产权交易手段购买本公司的股份,从而改变本公司所有权结构、控制权结构和资产结构,进而达到重组本公司的目的并获得预期收益的一种收购行为.  相似文献   

14.
我国管理层收购风险表现理论界关于管理层收购的风险探讨,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1.国家政策风险:目前在中国的证券市场,绝大多数企业是国有企业,国有股东的变更需要经过财政部的审批,而且经常要面对国有资产是否流失这个难以回答的问题,因此无形当中给企业MBO的操作带来了难度。2.法律不健全带来的风险:目前我国对于MBO没有明确的政策和法律规定,更多的是涉及国有及集体资产转让的规定,包括:《国有企业财产监督管理条例》、《企业国有资产管理产权登记管理办法》、《国有资产评估管理办法》等。因此,将来法律对MBO做出规定,会给MBO带来…  相似文献   

15.
符大海  王晟 《统计与决策》2006,(24):133-135
在管理层收购中管理者面临巨大的风险,且常常由于-些没有意识和预计到的风险导致管理层收购失败.有效避免这种情况发生的最佳途径是使管理者在收购前充分意识到收购活动的可能风险,避免盲目行动.本文从管理层收购的意向、实施和收购后调整整顿三个阶段对管理者的可能风险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阐释了管理者的风险及其成因.  相似文献   

16.
文章基于吸纳初始股权行为所导致的交易量激增会引发抬价效应,以及抬价效应的影响程度取决于股权流动性的观点,使用实物期权方法研究了初始持股情形下的要约收购价格和收购时机问题,重点讨论了股权流动性以及初始持股比例对收购价格和收购时机的影响,并确定了收购方的最佳初始持股比例.研究发现,股权流动性与收购价格和收购时机呈负相关、与最佳的初始持股比例呈正相关,而初始持股比例与收购价格和收购时机呈U型变动趋势.  相似文献   

17.
企业并购是企业兼并与收购的总称,是企业为获得目标企业(即被兼并或收购的企业)的控制权(全部或部分),而运用自身可控制的资产(现金、证券及实物资产)去购买目标企业的股权或实物资产,从而使目标企业法人地位消失或引起法人实体改变的行为.它是企业实现资本扩张的重要手段,也是实现资本的低成本、高赢利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8.
企业并购中的讨价还价博弈模型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企业并购活动中,并购双方在并购前会就并购的价格进行讨价还价.由于并购双方的讨价还价又是分先后依次进行的,且后选择方在自己做出决定之前能了解到先出价者的行为,所以该过程可以看作是一个完美信息的动态博弈.对于并购方来说,只有并购后的价值大于支付的并购价格,并购才是有效率的,这就是并购方愿意支付的最高价格;同样,对于被并购方来说,只有得到的并购价格大于企业现在的价值时,它才愿意出售,这就是被并购方可以接受的最低价格.  相似文献   

19.
2002年中国资本市场上最流行的热门词汇当然是MBO(管理层收购),MBO(Management Buy-out),是指公司的经理层利用借贷所融资本或股权交易购买本公司的股份,从而改变本公司所有者结构、控制权结构和资产结构,进行达到重组本公司目的,并获得预期收益的一种收购行为。通过收购,企业的经营者变成企业的所有者,实现所有权与经营权的新统一。它是资本运作的一种方式。MBO既可以是对某个目标企业实施,也可以只对某一集团、跨国公司某一子公司、某一分公司,甚至某一具体部门实施。  相似文献   

20.
我国房地产市场的投机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一、方法和数据 中国房地产市场的增长是被投机性驱动的吗?为了回答这问题,我们必须知道如何在房地产市场上检验投机性的存在. 一种方式是使用房地产P/E比率,即将房地产的价格与其出租收入作比较.Meese和Wallace(1994)研究北加利福尼亚的房地产价格和租金之间的短期和长期的关系.他们发现在短期内,房地产价格偏离价值.原因是信息不对称、高的交易成本和资产市场的"理性泡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