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莱辛是德国民族文学和现实主义戏剧理论的奠基人。他在十八世纪德国的社会生活中产生了强烈的影响,车尔尼雪夫斯基高度评价了他的文学活动,说:“就是腓德烈二世对德国人民的发展,也并不具有莱辛这样的强烈。”对古典主义的批判,是莱辛文学活动的一个极其重要的组成部份。不了解他的这一文学活动的重要意义,就不可能了解他的重要的历史地位,及其现实主义理论的价值。古典主义的文学样式主要是戏剧,古典主义理论也主要是戏剧理论,莱辛对古典主义的批判,以他的重要的美学著作《汉堡剧评》为最典型,最有代表性。借一斑而窥全豹,通过《汉堡剧评》我们完全可以了解莱辛批判古典主义的精神实质及其意义。  相似文献   

2.
莱辛(Lessing,1729—1781)是德国启蒙运动高潮中的杰出的美学思想家。《拉奥孔》是他的代表性论著之一。综观该书,莱辛的美学思想理论基础和原则,非但贯穿其中,而且自成一系统,并不如他自称为“偶然感想”。本文试图从美、丑、崇高等美学范畴和概念入手,初步整理、研究莱辛的美学理论基础和原则,给予一定的历史地位和评价。  相似文献   

3.
20世纪20年代创办的《大公报.文学副刊》,对德国文学的研究在看似散乱中却隐含着一条主线:通过对歌德、莱辛、施莱格尔兄弟等代表性作家的研究,重点展示了18世纪末至19世纪初德国文学发展的几个亮点,勾勒了该时期德国文学发展的主线;《大公报.文学副刊》传播与研究德国文学的主要原因是18———19世纪的德国文坛与20世纪初期的中国文坛有很大的相似性,其探讨的某些问题也是20世纪初期中国文坛所关注的话题;《大公报.文学副刊》的德国文学研究,特别是其歌德研究对当今中国比较文学研究有两方面的启示:一是对研究对象要整体把握和全方位阐释,二是重视以往的研究成果,在构建知识谱系的基础上展开研究工作。  相似文献   

4.
王国维是20世纪中国第一学人,他的学术成就包括哲学、美学、文学、史学、考古学、甲骨学、教育学等诸多方面。他是我国最早用西方美学和文艺理论研究文学的学者,首次在中国文学研究中提出了悲剧、现实主义、浪漫主义、典型、典型化等概念并阐述了其意义。他的《红楼梦评论》第一次给《红楼梦》以美学的评论,可谓前无古人。《宋元戏曲考》也破天荒地将在我国历来受贬损的戏曲提高到与诗歌等高雅文学相并列的地位,确立了文学体裁的类别,并将元曲列入世界悲剧名著之林。这些都是王国维对中国文学的贡献。  相似文献   

5.
康德(Kant,1724—1804)是德国古典美学的重镇。他的思想发展,以一七七○年为界,分为前批判时期和批判时期。他的美学专著《判断力批判》同《纯粹理性批判》、《实践理性批判》,简称为三大批判,构成他的整个思想体系,都是批判时期的力作。而《优美感觉与崇高感觉》写于一七六四年,则属于前批判时期的著作。对于此书,学术界有两种意见。一种意见认为,此书并不是美学著作,甚至其中也不包含康德前批判时期的美学思想。卡尔弗尔仑得的《康德传》认为:“不能按照题目的表明,说他是美学的文字”。[苏]阿尔森·古留加的《康德传》进一步以“没有任  相似文献   

6.
十九世纪初期到中期德国兴起的"民粹派文学"受到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批判,他们的主要观点集中于对十九世纪三十年代之前的"条顿狂"、四十年代的"青年德意志派"的批判与对五十年代末德国作家兼学者拉萨尔"国民戏剧"的评论.也正是在对民粹主义思想批判与评论的过程中,马恩的"世界的文学"思想逐渐形成系统理论.他们致力于改造黑格尔的"世界精神""世界历史",最终建立了马克思主义的"世界的文学"思想,实现了从理论到实践的转换、从历史到现实的深化.马恩通过对具体作家与文本的剖析,指出十九世纪德国"民粹派文学"的本质是以德国统一为口号的民族主义文学思潮,其政治理念是日尔曼式的封建复古主义,这种思想与经过马恩改造的工业革命时代的"世界历史"观念之间存在根本性冲突.他们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工业文明已经彻底挖掉了一切民族主义的经济基础,可以看出,马克思与恩格斯一直坚持对民粹主义文学与民族自我中心观念的批判态度.  相似文献   

7.
伦理学、美学与文学的融合使得德国作家海因里希·伯尔的人道主义美学思想具有多维的扩张性。伦理学中的人道主义思想和美学本源的感性感知因素都为他的文学创作印上伯尔式的独特烙印。作为文学宣言,伯尔在《法兰克福讲座》中系统且开放性地阐释了他对人道主义美学的认知。与其前、中期废墟文学创作的写实特点相比,其后期的作品呈现出在现实中虚构乌托邦的特点。尤其是伯尔的后期作品《女士及众生相》是其创作的集大成之品。该作品不仅镜像式地反射伯尔的文学理论思想,还明确地将女性乌托邦演绎为其社会批判的出口。  相似文献   

8.
伊曼努尔·康德(1724—1804)是德国古典哲学和德国古典美学的奠基人,他第一个为近代资产阶级建立了美学体系。他的美学论著《判断力批判》涉及了审美心理的许多基本特征,划分了美的独自领域,从哲学的高度提出和论证了一系列美学的根本问题。黑格尔称赞他在其中“说出了关于美的笫一句合理的话。”  相似文献   

9.
阿多诺在《美学理论》中批判了忽视自然美的观点,他认为自然美从美学中消失的根本原因是因为人的自由和尊严概念占据统治地位的结果.正是对主体性的反思促使阿多诺重新思考自然美,他对自然美的提倡同时是对主体性的一种批判.阿多诺对自然美概念的重新思考在今天仍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0.
莱布尼茨-沃尔夫体系虽然在哲学上导致了一种理性主义独断论,但是这个体系同时也是对当时在德国思想界占统治地位的虔敬主义神学或信仰主义独断论的猛烈冲击,从而极大地推动了德国启蒙运动的发展。与法国启蒙运动最终导致了无神论的结论不同,德国启蒙运动通过对《圣经》的历史考证和理性批判而建立起一种理性宗教。德国启蒙运动的重要代表莱辛力图在理性知识与宗教信仰之间寻求一种妥协,他通过展示上帝对人类实施教育的历史过程,将理性与信仰辩证地统一起来。莱辛试图建立一种实践理性宗教的愿望及其在对立之中实现同一的辨证思想,对于康德、黑格尔等人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列夫·托尔斯泰是十九世纪下半叶俄国批判现实主义代表作家。他在半个多世纪的文学活动中创作了许多“世界文学中第一流的作品”,给人类留下一份十分宝贵的文学遗产。革命导师列宁对托尔斯泰十分重视。他在1908—1911年间先后写了《列夫·托尔斯泰是俄国革命的镜子》等七篇专门评论托尔斯泰的文章。在这些光辉论著中,列宁对托  相似文献   

12.
歌德和莱辛是德国文学史上的两位巨人。评价他们关系的文章汗牛充栋,所持的观点形形色色。这些观点中有一种相当流行,即认为莱辛与歌德处于相互对立的立场。对此笔者不敢苟同,本文即以批评这一观点为题,略抒管见。持这种观点的人主要以莱辛对歌德的《少年维特之烦恼》和《铁手骑士葛茨·封·柏林欣根》所作的批评为依据。由于这两部作品都是狂飙突进运动的代表作品,他们还由此推  相似文献   

13.
莱辛是德国18世纪著名剧作家、文学史家和哲学家。《智者纳旦》是他一生中最后的一个剧本,也是他的神学思想的集大成之作。剧本写于莱辛与葛茨的神学论战之后,莱辛借剧中人物之口说出了自己的宗教宽容和人道主义思想。在启蒙运动高举"反基督教"的大旗时,作为德国启蒙运动大将的莱辛却通过自己的世界观理解了基督教教义,强调基督教的重要性,宣扬宗教宽容和人道主义。  相似文献   

14.
莱辛的美学名著《拉奥孔》创作于启蒙运动蓬勃发展的德国。在书中,莱辛以其独特的观察视角深刻地揭示了诗画各自的特殊规律,向当时在德国占统治地位的新古典主义及其静观人生的诗画一致说提出了挑战,为处于上升时期的资产阶级确立了新型的艺术理想,不仅在文学界,而且在美学界、艺术界都引起了巨大的反响。《拉奥孔》向死气沉沉的德国思想界注入了一系列清新的气息,不但在历史上起过巨大的推动作用,即使在今天仍有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1937年,梁实秋挑起了中国现代文坛上的第一次美学论争,他以伦理学为文学批评的皈依,强调文学应关注人生,反对朱光潜将美学运用到文学领域,因为在他看来美学就是形式美学,不能实现价值意义。他的观点与周扬提倡的左翼新美学在一定程度上产生共鸣,但左翼新美学的经世致用式的现实功利性追求也是梁实秋所批判的,他的文学批评标准是兼顾文学的审美性与功利性。  相似文献   

16.
当代英国著名女作家多丽丝.莱辛的代表作《金色笔记》是一本有争议的小说。该小说的评论中最令莱辛遗憾的是一些评论家忽略或曲解了这部小说极具特色的结构布局所带来的审美效果以及它所竭力展示的内在主题。针对于此,文章从莱辛在书中戏仿的神话西绪弗斯神话入手,分析出了《金色笔记》的结构、内容和人物姓名的重复、交叠都同西绪弗斯周而复始推动巨石的神话相吻合。据此,文章的结论是:《金色笔记》是一部形式与内容之间存在着高度统一性的作品,而莱辛借助此种独特的方法所要表达的主题就是:生活(形式)本身可以是支离破碎的,是悲剧性的重复,但生命的意义就在于:像西绪弗斯那样,不停止地同命运抗争。  相似文献   

17.
英伽登的作品结构论与审美价值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象学美学是西方二十世纪重要的美学流派,其哲学基础是胡塞尔(Edmund Husserl,1859~1938) 的现象学哲学.波兰哲学家、美学家罗曼·英伽登(Roman Ingarden,1893-1970) 作为胡塞尔的学生,在早年赴德留学期间,跟随胡塞尔对现象学进行过相当深入的研究,并在其一生的辛勤著述中,创造性地将现象学理论运用于美学研究领域.他以《文学的艺术作品》(1931年)、《文学艺术作品的认识》(1937年)、《艺术本体论研究》(1962年)、《体验、艺术作品和价值》(1969年)等著作在艺术本体论、文学认识论和审美价值论方面作出令人瞩目的理论突破,从而成为本世纪著名的现象学美学家.  相似文献   

18.
《红楼梦评论》、《人间词甲稿·序》、《文学小言十七则》、《屈子文学之精神》、《人间词乙稿·序》、《古雅之在美学上之位置》与《人间词话》有着内在的联系,显示每一重要理论的初步提出到最后成熟的轨迹艺术理论不断产生质的飞跃。他逐渐改变简单化,立足于本民族的文化特质,在中西文化交汇中达到一个新的境界。  相似文献   

19.
对《红与黑》中主角于连的评价,过去的文学评论界基本上是否定的,他是被作为一个不择手段,一心向上爬的野心家的形象而受到批判的。更有甚者,有些人对近些年来社会青年中的不良风尚和犯罪行为的产生,也说成是受于连的影响,这些评论都不是实事求是的。回顾《红与黑》问世以来的一百五十年间,它一直是受世界各国读者欢迎的一部小说,并起着一定的积极影响。一九四○年,在德国法西斯占领下的法国,投身于地下反法西斯斗争的爱国青年,曾用这样的话互相鼓励:“我们要象于连·索黑尔一样,为某种理想而生,为某  相似文献   

20.
德国古典主义时期莱辛与温克尔曼的“诗画之争”是在古典主义回归希腊精神的过程中,对古希腊艺术一种带有现实目的的反思。莱辛通过《拉奥孔》所提出的一系列对古希腊艺术的分析,在否定温克尔曼的“高贵的单纯和静穆的伟大”的观点的同时,把古典英雄纳入到现实的领域,最终目的是建立独立于法国古典主义的德意志民族艺术理想,同时也为19世纪后期德意志文学辉煌时代的到来进行了理论上的奠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