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管子》思想述评汤效纯管仲的执政实绩,深得后世景仰。孔子曾称赞管仲为有益于人民大众的仁爱之人,对子路说:“桓公九合者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如其仁,如其仁。”又对子贡说:“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微管仲.吾其被发左枉矣。”①司...  相似文献   

2.
春秋初年的管仲佐齐桓公尊王攘夷之功为历代美谈,但对其治国思-想中的法治部分作出系统评价的却是几百年后战国末期的韩非.集法家大成的韩非肯定了管仲在齐国实行的变法改革,并认为变法改革是齐国成功的关键.他对管仲思想中的"刑罚""因能而受禄,录功而与官"的法术思想表示赞同,并对其思想中不成熟的方面作出批评.  相似文献   

3.
春秋初年的管仲佐齐桓公尊王攘夷之功为历代美谈.但对其治国思想中的法治部分作出系统评价的却是几百年后战国末期的韩非.集法家大成的韩非肯定了管仲在齐国实行的变法改革,并认为变法改革是齐国成功的关键.他对管仲思想中的"刑罚"、"因能而受禄,录功而与官"的法术思想表示赞同,并对其思想中不成熟的方面作出批评.  相似文献   

4.
管仲相齐 ,使桓公“九合诸侯 ,一匡天下”,充分体现了齐国政治、经济、军事之实力 ,管仲实可谓大政治家、思想家。但是 ,管仲改革以宗法等级制度为轴心 ,修补周公礼法。在社会思想领域中 ,强调等级观念 ,强化宗族意识 ,张扬四维 ,划区定界 ,分业而居 ,从而使原本无论在思想意识上还是在行政组织上都与周公礼法等级观念有间距的齐人的思想逐渐转向唯权是尊、人情至上 ,安土重迁、不求思变、小富即安并形成为齐人的一种思维定势。这不能不说是管仲改革在思想领域中的误区  相似文献   

5.
春秋五霸之首的齐桓公曾被人评价说“能力一般、长相一般、贪财好色、人品很差”,但他有一个优点:会带队伍,会用人才.齐桓公最重用的人才,非管仲莫属.史书上记载,管仲被齐国任用为相后,推行改革,齐国逐渐强盛,成为历史上第一个充当盟主的诸侯.  相似文献   

6.
管仲是春秋时期齐国杰出的思想家、政治家,其治国思想多有创新,尤其在盐业管理方面,首倡食盐专卖制度,于国于民皆有利,并为后世沿袭。因在盐业发展史上的贡献重大,管仲被奉为盐宗神而受到祭祀。另外,国人“尊古”的传统心理,清代商品经济的繁荣,及同治年间战乱后的社会重建需求等,也是管仲得以被尊为盐业行业神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7.
论管仲的政治改革宣兆琦管仲初入政坛,可谓受命于危难之际。但他高瞻远瞩,以巨大的气魄和超人的胆略,树立了远大的政治目标。《管子·大匡》载:“管仲至,(桓公)问曰:‘社稷可定乎?’管仲对曰:‘君霸王,社稷定;君不霸王,社稷不定。’公曰:‘吾不敢至于此其大...  相似文献   

8.
管仲与棱伦分别是先秦齐国和古希腊城邦影响最大的政治家,也是中西政治思想史、化史上的重要人物。在二的改革与实践中,都蕴涵着极其丰富的历史价值。但是,由于管仲采取“法自君出”政策,强调君主专制制度;梭伦采取“主权在民”,建立民主制度;加之二改革所依托的社会载体不同,致使二的改革在民主思想观念等方面形成极大差异,也直接影响中西民主思想的历史进程。  相似文献   

9.
在对管仲改革的研究中,有一种倾向,就是对这一改革评价甚高。有论认为,管仲改革是齐国社会形态转折的重要标志。其理由之一是管仲改革已使齐国从血缘政治过渡到了地缘政治,使以血缘为基础的宗法制度不复存在。事实上,管仲改革的思想轴心,仍然是宗法等级制度,其改革不但没有触动宗法制度,反而在齐地强化宗法意识,这不能不说是管仲改革在思想领域中的误区。  相似文献   

10.
“修旧法,择其善者而业用之”是管仲社会改革的基本原则,它的提出有其特殊的社会背景。“修旧法”的核心内容是“尊王”,而“择其善者而业用之”的目的则是“图霸”。管仲在旧制度中寻求突破,而他成功的改革则成为了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的滥觞。  相似文献   

11.
一、商鞅变法所建立的户籍制度 户籍制度在中国有悠久的历史,早在周代统治者已知户籍制度对于征收和税赋役的重要性。如果说《周礼》关于户籍和什伍制度的记载不一定完全可靠的话,那么周宣王“料民于太原”的史实,至少可以作为西周已有户籍制度的证明。道理是简单的,因为没有户口登记数字,要检查户口那是不可能的。到了春秋战国时期,随着土地私有制的发展与自耕农民数量的增多,统治者对于户籍制度就更加重视。所以管仲在齐国的改  相似文献   

12.
王京龙同志的《齐国人本思想研究》一书,最近由山东人民出版社出版了。作为山东省社科规划项目的结项成果,此书可圈可点之处颇多。齐国是周代著名的强大诸侯国,延续时间长达八百多年。在这一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尤其在春秋战国时期,重民、顺民、爱民意识一直表现得非常突出。在春秋初期,齐桓公任用管仲为相,以民心向背为行政指南,厉行改革,尊贤宠士,以致于“九合诸侯,一匡天下”。战国时期,齐威王、齐宣王发展稷下学宫,对民本问题展开了空前的讨论。从春秋末期开始,孔子、孟子、荀子等先后来到齐国,把儒学的“仁政”思想与齐国的礼法并重思想…  相似文献   

13.
1.管鲍之交 春秋时,齐国的管仲与鲍叔牙是好朋友,但是两人各事其主。后鲍叔牙侍奉的公子小白被立为齐桓公,鲍叔牙却向齐桓公荐管仲为相而自己甘居其下。在管仲的辅佐下,齐国日益强大,最终成为“九分诸侯,一匡天下”的霸王。成功后的管仲十分感慨地说:“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  相似文献   

14.
管仲是春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有经天纬地之才、济世匡时之略。他辅佐齐桓公称霸40余年,因而备受后人仰慕。诸葛孔明就曾以自己的才干“每自比于管仲、乐毅”。然而,管仲所以能施展才能,实现抱负,从而名垂青史,却是由于鲍叔牙在齐桓公面前力荐的结果。管仲与鲍叔牙是互为知己的朋友,分别辅佐齐襄公的两个弟弟公子纠与公子小白。襄公遇刺身亡后,两位公子展开争夺王位之战,管仲与鲍叔牙各为其主出谋划策。结果,公子小白最终胜出,登上王位,他就是赫赫有名的齐桓公。成者王侯败者寇。鲍叔牙因辅佐小白有功,为桓公赏识;而管仲却沦…  相似文献   

15.
《国语》是我国第一部分国记事的国划体历史著作,它有重点地记述了从周穆王起至鲁悼公止五百余年内有关周、鲁、齐、晋、郑、楚、吴、越八国的重要史实。《国语·齐语》主要记述管仲相齐桓公的政绩。齐桓公是春秋时期齐国的国君,姓姜,名小白,公元前685-mx年在位。他任用管仲为相,推行富国强兵政策,成为春秋时期第一个霸主。管仲(?——公元前cd前)字夷吾,颖上(今安徽额上)人,少时家贫,曾以经商为生。从公元前685年开始,他辅佐齐桓公,在齐国进行了重大的政治经济改革,使齐国的国力大振,成为春秋时期第——个称霸中原的大国…  相似文献   

16.
<正> 《孟子·公孙丑上》里有这么一句话:“管仲以其君霸,晏子以其君显。句中的“以”字,据王力先生主编的《古代汉语》1981年修订本第一册第298页注:“以,介词,凭着。”依此,则全句只能理解为:管仲凭着齐桓公称霸,晏子凭着齐景公显名。这样理解“以”字,显然不符孟子原意,因为它有违于历史事实。众所周知:春秋时,管仲相桓公,通货积财,富国强兵,尊周室,靖四方,九合诸  相似文献   

17.
就齐文化概念这一问题,目前学术界主要有五种说法。 其一,齐国文化说。刘宗贤认为:“齐文化指先秦齐国的文化。”它可以“追溯到齐的封国”。创始于太公,传至管仲而形成系统,后来稷下齐法家进一步发展(《试论齐文化的开放性特点》,《管子学刊》1987年第2期。)  相似文献   

18.
春秋时的管仲佐桓公尊王攘夷、"九合""一匡",建立了千秋功业,但学者们对此看法并不一致.就儒家学者孔、孟、荀来看,孔子赞之"如其仁,如其仁",孟子认为管仲佐桓公乃"三王之罪人",荀子从"隆礼尊贤而王,重法爱民而霸"的角度肯定了管仲的事功.孔、孟、荀在品评管仲中表现出的不同,反映了三家在学说体系上各有取舍.  相似文献   

19.
春秋时的管仲佐桓公尊王攘夷、"九合""一匡",建立了千秋功业,但学者们对此看法并不一致。就儒家学者孔、孟、荀来看,孔子赞之"如其仁,如其仁",孟子认为管仲佐桓公乃"三王之罪人",荀子从"隆礼尊贤而王,重法爱民而霸"的角度肯定了管仲的事功。孔、孟、荀在品评管仲中表现出的不同,反映了三家在学说体系上各有取舍。  相似文献   

20.
究竟中西人本管理的源流与要义何在世纪之初的人本管理将走向何处下面对此作些探讨。一、从“天命”到“人本”:中国传统人本管理思想在中国,“以人为本”的提法最早见于《管子》,“夫霸王之所始也,以人为本,本治则国固,本乱则国危”[1]。在此,“以人为本”中的“人”就是齐国的百姓,即“民”,是被统治的广大人民,管仲把民分为四类,“士农工商四民者,国之石民也”[2]。由此可以发现,中国传统文化中,民本思想的特征显著:第一,民本思想中的“民”指的是被统治的民众,是一个群体的代名词,同时也具有明显的阶级烙印。农业社会,民虽受重视,但只能处在被支配、被统治的地位。“然则治天下独可耕且为与有大人之事,有小人之事。……或劳心,或劳力;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治于人者食人,治人者食于人,天下之通义也”[3]。第二,由于“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4]。“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5]。因此诸子百家的“重民”言论也都是从如何管理。支配好民众这个角度来论述的、如“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6]“民恶忧劳,我佚乐之;民恶贫贱,我富贵之;民恶危坠,我存安之;民恶灭绝,我生育之。”[7]...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