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科学发展观是可持续发展观,可持续性是一种动态状况,在这种状况中,经济、社会、生态和人文系统融为一体,不仅满足了当今人类的各种需求,而且还保持并增强了传给未来人类的资源和产出能力。由于认识到在经济、社会、生态和人文这四个系统中,任何一个系统的能力都有可能达到突然退化甚至崩溃的临界点,所以社会管理的责任就是必须注意不要越过这样的临界点。对其进行  相似文献   

2.
人类有史以来,就不断改善居住条件,这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然而人类居住区的发展必然与人口的增长和生产力的发展相适应,必须与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利用保护相协调,减少对资源的消耗和环境的破坏,才能形成良性循环,使其可持续地发展。随着人们对环境要求越来越高,都市人越来越向往人居与自然的和谐。住宅是与人类关系最为密切的建筑形态,研究人类居住环境和建筑的可持续发展,探索绿色生态住宅之路,已成为世界潮流。“绿色生态住宅”是近一、二年来新兴的居住理念。国际上有的称为“绿色住宅”、“生态住宅”、“可持续发展住宅”等等。它…  相似文献   

3.
“城市”二字如果望文生义会理解为“城墙”包围或护卫的“市场”,但科学考古发现,人类早期的“城”与“市”并无必然联系。那时甚至是有“城”无“市”。但进入近、现代工商业文明之后,“城”的功能减退了,“市”的功能则急剧扩大。世界各大城市都自然形成于便于商贸活动的水路交通要冲即是明证。当然也有一些城市是由于政治(华盛顿)、军事(要塞、兵家必争之地)或资源(攀枝花、大庆)等原因而形成的。所以,城市的形成和文明的演进一样,极其复杂。  相似文献   

4.
一、从防洪减灾的生态安全GDP谈起早在1987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在《我们共同的未来》报告中,将可持续发展定义为“一种既满足当前人类需要,又不损害子孙后代满足他们自身需要的能力”的发展,指出了持续发展的最高目标是促进人类社会各地区、各阶层和当代与后代的和谐和公平发展。而如今,环境包括洪水等灾害对人类社会的惩罚,有许多都是通过人类自身非理性的行为而出现的。表面看来灾害是自然的异常,其实许多都是非科学的社会发展决策所致。因此,人们在制定发展规划时,要避免掠夺资源,破坏环境,盲目追求GDP增长等不理…  相似文献   

5.
本文略了老子“道法自然”思想,对其生态哲学层面上的深刻内涵进行了剖析。指出人类背离“道法自然”的准则后所导致的精神及自然的异化,得出如何改变当今以人类为中心的思想的启示。  相似文献   

6.
土地词典     
土地土地是地球表面上由土壤、岩石、气候、水文、地貌、植被等组成的自然综合体,它包括人类过去和现在的活动结果。土地资源土地资源是指已经被人类所利用和可预见的未来能被人类利用的土地。土地资源既包括自然范畴,即土地的自然属性,也包括经济范畴,即土地的社会属性,是人类的生产资料  相似文献   

7.
“民以食为天”,对粮食的获取是人类社会永恒的主题。21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以智力资源为最重要资源的经济模式给我们带来了新的发展契机。一个国家、地区要想实现区域社会经济的稳定可靠增长,唯有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在中国这样一个人口众多的发展中国家,既要尽力赶超欧美发达国家人们的生活水平,又要超越其以自然资源消耗为基础的生活、发展方式:  相似文献   

8.
2008年9月10-12日,由中国社会学会家庭社会学专业委员会(筹)和上海社会科学院家庭研究中心合办的“家庭:全球化背景下的资源与责任研讨会暨中国社会学会家庭社会学专业委员会成立大会”在沪召开,会议展现了“学术资源的共享,研究力量的群聚”。  相似文献   

9.
2005年来临前夕,印度洋海啸造成了夺走十几万人生命的大劫难,强烈地震撼了世人的心灵,我国媒体上也掀起了参与者甚广的“人是否应当敬畏自然”的争论波澜。争论的一方认为,生态灾难的发生,天灾与人祸的因素兼而有之,人类盲目开发和利用自然的活动,加剧了自然灾害毁灭人类家园的力量,这是人类对自然缺乏敬畏之心的结果;敬畏自然就是要明白人类不一定就是大自然天生的主宰,大自然也不一定就是天生为人类而存在的,对自然有所不为不是消极的,对自然心存敬畏也不是迷信,而是一种全新的生态伦理。  相似文献   

10.
社会制度学理论揭示,诚信是社会和谐的前在条件。人类进入现代文明社会,首先是一种契约社会;而人类各地域政治中所期待的“和谐”社会,尽管政治文化有所不同,但一定是诚信品质丰厚的社会。  相似文献   

11.
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人类不断的对自然社会的开发和利用资源,为了发展经济不停的破坏环境,今天,自然社会开始报复人类,我们是时候考虑保护资源环境,同时对于资源环境的保护我们也要辩证的理解。  相似文献   

12.
一、可持续发展思想的兴起 (一)可持续发展思想产生的历史背景 上世纪以来随着科技进步和社会生产力的快速提高,人类在改造自然和发展经济方面都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与此同时,人口剧增、资源过度消耗、土地退化、森林锐减、环境污染、生态破坏、贫富不均等一系列的问题严重地威胁着人类的生存和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在这种严峻的现实形势下,人类不得不重新审视和评价自身的社会经济行为和所走过的历程,认识到通过高消耗单纯追求经济数量增长和"先污染,后治理"的传统发展模式已不能适应当今和未来发展的要求,而必须努力寻求一条"人口、经济、社会、环境和资源相互协调的,既能满足当代人的需求,而又不对后代的需求能力构成危害"的可持续发展道路.1972年在斯德哥尔摩召开的人类环境会议上发布的以大规模的行动保护环境,包含了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相协调的可持续发展思想.  相似文献   

13.
回顾本世纪以来社会和经济发展的历程,人类已清醒地认识到;工业化的推进和现代农业的发展为人类创造了大量的物质财富,但也给人类带来了诸如资源衰竭、环境污染等副产品,严重影响了人类自身的生存和发展。未来经济和社会必须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即绿色经济之路。农业是对自然依赖性和影响力最大的经济部  相似文献   

14.
前言 全球气候变化及其不利影响是人类共同关心的问题.工业革命以来的人类活动,尤其是发达国家在工业化过程中大量消耗能源资源,导致大气中温室气体浓度增加,引起全球气候近50年来以变暖为主要特征的显著变化,对全球自然生态系统产生了明显影响,对人类社会的生存和发展带来严重挑战.  相似文献   

15.
姜虹 《现代交际》2013,(10):58-58
亨利·米勒(HenryMiller,1891—1980),美国著名垮掉派作家。亨利·米勒在美国乃至世界文坛上都享有无可动摇的重要地位,被称作“西方现代文明的.}比判者”,其善于对现实生活进行细致的观察,并用典型的垮掉派的语言风格进行文学创作。亨利·米勒的文学作品虽在各时期、各阶级间存在争议,但是却无法掩盖住其文学作品具有敏锐深厚的洞察力,对现实时代、社会进行了大胆的批判和讽刺的事实。本文通过对亨利·米勒的部分文学作品进行分析,探析垮掉派文学作品中作者所要表达的人类意识,展示亨利·米勒在文学艺术创新与文学艺术作品主旨表达等方面做出的杰出贡献。  相似文献   

16.
陈雯  何雨 《社会学》2006,(3):14-19
1987年联合国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在《我们共同的未来》报告中提出“可持续发展”概念,1994年联合国发展计划署在主题为“人类安全的新领域”的《人类发展报告》中率先提出“人类安全”(Human Security)的概念,从此,可持续发展观念和安全理念深人人心,并被拓展深入到经济、政治、军事、文化以及环境各个领域。2003年6月,在中国经历SARS危机之后,国家人口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张维庆主任首次明确提出“人口安全”(Population Security)的概念,这是我国的政府决策部门和学者从国家安全的视野层面审视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重大人口问题的开始。  相似文献   

17.
阿喀琉斯是古希腊神话中力大无比、战无不胜的勇士,但他有一个致命的弱点,那就是他的脚踵。后来,他因此被害。人类自工业革命以来,对自然资源的需求呈几何级数增长,而自然资源的增长则是一个数学级数,甚至是一个恒定的常数。这就使人类的生存和发展遭遇到一系列无法回避的资源挑战。其中,传统矿物能源资源的几何级消耗和日趋枯竭,以及与此相关的能源安全问题,正在演变为人类发展的“脚踵”。  相似文献   

18.
忧患意识是人类最可贵的品质之一,它往往通过反思总结历史经验、批评揭露错误或问题等方式从对事物的肯定中发现问题,表现出一种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崩溃——社会如何选择成败兴亡》[(美)贾雷德·戴蒙德著,江滢、叶臻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8年版]一书就是美国著名的科学家、科普作家贾雷德·戴蒙德怀着强烈的忧患意识对人类文明发展进行认真反思的智慧结晶。他尝试通过对人类社会兴亡成败的案例分析,让读者了解文明社会选择兴亡成败的历史教训。  相似文献   

19.
今年3月,民政部发出通知,指出2012年中央财政安排专项资金2亿元支持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服务,资助项目类型包括发展示范项目、承接社会服务试点项IJ、社会工作服务示范项目等。资助项目经过申请、评审,现在已经开始实施。这是中国社会组织、社会工作发展史上的一件大事,具有重要的现实和符号意义。长期以来,由政府出资支持社会组织进行社会服务一直是一个问题,这里主要是认识方面的原因,即对社会组织(包括社会工作机构)和社会组织服务(包括社会工作服务)的认识有不正确和滞后的地方。其一,有些人说社会组织是靠社会力量和组织自己的资源开展活动的,与政府资助无关,与政府财政更无关。晓得严重一点,政府财政支持社会组织差不多被认为是国有资产流失。其二,把社会组织理解为“非政府”组织,而“非政府”组织就有点与政府不一致的味道,既然社会组织是独立于政府之外的,甚至有时还扮演着“压力群体”的角色,当然政府不会支持这种异己的力量。  相似文献   

20.
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摧毁了中世纪的精神大厦,人性的解放、理性的回归推动着科学的进步。“抛弃了建立在神法之上的社会秩序、社会作为社会整体的形象本身也逐渐变得支离破碎了。”(罗桑瓦隆,《乌托帮资本主义——市场观念史》,中文版前言)认识自身是人类获得解放的前提。从哥白尼、伽利略到牛顿,科学的发展表明自然的运动依存于自然本身的规律而不是上帝的意志。这给17世纪到18世纪的社会科学一道德哲学提出一个尖锐的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