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审美活动是一种特殊的人类生命活动,它根源于人的生命活动,起源于人的审美需要。在审美活动中,人的感性生命和理性生命的发展克服了各自的片面性并以审美的形式展现出来,从而把人的发展实现为一种为满足审美需要而存在的自由自觉的审美体验。  相似文献   

2.
课程美感经验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生成的复杂而丰富的审美体验,是感性认识和理性思维共同作用的结果。格物致知这一古典思想,在格物的对象和方法方面都表现出感性认识和理性思维相融合的特质,格物致知既是获得知识、发展品性的过程,也是生成美感经验的过程。在课程教学中,要坚持感性与理性相结合、求真与向善相结合的思维方式,引导学生游戏于万物之间、人事之间、书籍之间,以达到从心所欲不逾矩的审美境界。  相似文献   

3.
人类的任何活动都是直接或间接地为维持人类生命活动而展开的,审美活动当然也不例外,但审美活动是否有直接维持或开发生命的价值,美学家们的见解并不一致。许多人习惯把审美活动看作是道德、法律、政治、宗教、科学等人类诸方面文化生活的积极参与者,它通过对上层建筑和其它意识形态施加影响而参与生命活动;反对者则认为,审美直接参与人的生命活动,满足生理感官的需要。这两种看法各有缺憾,前者使审美缺少独立的价值,后者则可引申为审美是生理感官欲求的缓解,其价值同样是有局限性的。我们认为,审美在参与其它文化活动时,其出发点是人的生存需要,使这些活动更贴近于人的生存努力;另一方面,审美把作为人类文化精粹的理性品质贯彻到感官的直观特质中,  相似文献   

4.
审美意识是人在审美实践活动中萌发、产生和形成的,反过来又会积极参与人的审美活动。审美意识有其特定的心理形式,这是以社会实践为基础、由理性积淀而形成的普遍心理结构形式。其中自由的心理感受表现特别突出、活跃,而审美感受又会不断地  相似文献   

5.
文艺学、美学有关思维问题的研究,继形象思维的讨论后,钱学森提出了灵感思维、杨安崙、黄治正提出了情感思维。而靳绍彤的新著《沉醉的神往——审美思维论》,则另辟蹊径,独开一面,把研究的触角伸向了思维研究的更深层的空间——审美思维。人皆有思维,人的所有活动都伴随着思维活动,特定的活动有特定的思维活动。审美活动是人类生活中的一项特殊活动,理所当然地必然存在一种审美思维活动。而且有其独特征和特殊规律以及社会价值。审美思维其实是一个极为深刻的课题,但还没有得到很好的研究。《沉醉的神往》是国内所见到的第一部研究审美思维的专著,并且很有特色。  相似文献   

6.
审美活动是人和客观世界相互作用的一种方式,它是实现人和客观世界相互关系——审美关系的桥梁,如果没有具体的审美活动,也就不会形成人和自然的审美关系,这就很有必要对审美活动进行深入的分析和探讨,进而揭示美是怎样在审美活动中发生、实现的.然而当我  相似文献   

7.
文艺审美活动是矛盾与统一的结合体。1.直觉的审美活动本质地受到审美者的理性制约;2.审美活动的本质在于升华并唤起人的生命意识,纯粹的审美必然取消审美的愉悦性;3.审美趣味中的差异性和同一性是辩证统一的,差异性是审美创造的前提,同一性是审美社会化的保证。  相似文献   

8.
论怀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认为,怀疑是人们一种理性思维活动,也是一种应当重视的思维技术和思维方法;无论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还是从理性抽象到理性具体,怀疑都是其间的过渡阶段或中间环节。文章论述了怀疑在认识中的内在根据和客观基础,分析了主观主义的怀疑与实事求是的怀疑在性质上的区别,并探讨了实事求是的怀疑对于社会实践的依赖关系和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9.
审美是美学中的核心问题.审美活动是人的一种主客交融的关乎生活本源的精神活动,美与美感都是在审美活动中呈现出来的;审美精神是人在生活世界中通过审美活动感受到的超越、自由与理想的精神;审美教育则是让人学会领悟“活生生”的“人”与“世界”的意义的人文素养的教育.  相似文献   

10.
在音乐审美活动中,始终伴随着主体的情感活动,随着美感的深入而愈加强烈。过后,情感的余波,仍荡漾不已。在音审美活动中,突出地活跃着联想与想象的思维活动。音乐欣赏,对音乐作品是一种创造性的“艺术消费”。在音乐审美活动中,始终出现心理距离的心理现象。开始总是主体同客体保持“无距离”的心理状态,进人作品中,达到“物我两忘”,最后总是主体同客体拉开心理距离,以“旁观”的心理态度,审视审美对象。作出中肯的审美评价。  相似文献   

11.
在传统的美学理论中,身体在审美经验中的作用一直受到忽视和贬低,因为审美经验被看作精神性的认识活动,而身体则被看作物质性存在,因此只能充当审美活动的对象和工具。生态美学的产生带来了身体作用的根本性提升,因为对于生态环境的鉴赏不是心灵对事物的认识活动,而是身体与环境之间的交流。作为生态环境的一部分,身体不再是一种纯粹的物质性存在,而是一种有灵性的物,这种灵化的身体不再是审美活动的对象和工具,而直接成了审美活动的主体。  相似文献   

12.
1 划分认识阶段或环节的最主要的依据在于主体的活动方式和主体对客体的把握程度这两个方面。国内一般哲学教材中都认为:感性认识的基本形式是感觉、知觉、表象,所达到的是关于事物的现象的表面的认识;理性认识的基本形式是概念、判断、推理,所达到的是关于事物的本质的规律性的认识。从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所达到的对客观事物的认识程度来看,这个过程是符合人的认识规律的。因为人的认识总是表现为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的过程。(在这个意义上完全可以运用感性阶段和理性阶段的概念)但是,由于把感性阶段仅仅和相应的感性认识形式相联系,把理性阶段仅仅和相应的理性形式相联系,这里面就很自然地产生了一个问题:仅靠感觉、知觉、表象这些感性认识的基本形式是否就能达到  相似文献   

13.
关于感性认识,通常认为,它是人的感觉器官直接接触客观事物产生的感觉、知觉和表象.而人的感性映像就象照相机一样机械地摄下客观事物的外形,把认识开始的初级阶段完全看成是一个消极、被动的过程.我认为这样理解感性认识是十分粗浅的,这种观点没有看到感性认识不仅取决于客观事物的特点,而且取决于主体的能动性,主体的理性思维活动必然影响感性认识的构成. 马克思主义哲学在批判黑格尔等唯心主义哲学的时候,一方面,强调了人的意识内容对客观物质世界的依赖.主体获得的一切真理性的认识都离不开物质的感性实践活动,感觉和知觉作为人的知识的源泉具有确实可靠性.  相似文献   

14.
心理距离、审美与旅游文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时间与空间造就了心理距离,心理的距离创造了审美,旅游活动恰恰就因为其自身时空变迁的特点,而演绎为了审美活动。人的审美是一种情绪上的认知,在人的认知活动中往往有知觉的闭合原理和再造想象的参与,所以旅游者在旅游审美活动中,呼唤关于景区景点的一种开放性的弹性结构,旅游者不仅可以审美、赏美,还可以创作,旅游者也因此在距离与审美、审美与认知、审美与创作中不断的掀起愉悦的情绪体验。  相似文献   

15.
在当今的美学重建中出现了一种超越康德的"审美学"回到鲍姆嘉滕的"感性学"的倾向。但对于一种更具有整合性、普遍性的新时代中国美学基本理论的重建来说,无论是康德意义上的"审美学",还是鲍姆嘉滕意义上的"感性学"都是需要反思的。鲍姆嘉滕"感性学"的主体性原则导致对自然审美的忽视;"感性学"的感性认识能力对身体及"非完善感性认识"的排除,又使其无法很好地解释身体审美和当代艺术审美活动;"感性学"作为主要依据诗歌艺术建立起来的"自由艺术审美模式"也限制了它对自然审美活动的解释力。对感性学、审美学反思的目的,不是要完全离开"感性学",而是为了促进一种新时代的更具整合性、能更好地解释当下所有审美活动和审美现象的"新审美学"的重塑。  相似文献   

16.
“反映论”就是以摹仿论为核心的再现论。“反映论”的核心是“真实”,这种真实是对艺术中认识作用的强调。艺术不仅是一种审美活动,也是一种认知活动。艺术虽然不是以认识为最终目的,但却无法脱离认识,审美亦不能离开认识。  相似文献   

17.
解释学是理解和解释“意义”的理论或哲学。意义是人的社会存在的必然产物 ,对各种各样意义的理解和解释实际上是人类认识自己、认识世界的活动的最主要方面 ,因而也是人类最基本的活动之一。在建筑领域 ,随着对意义的普遍关注 ,“理解”和“解释”正日益受到重视并参与作品审美意义的生成 ,这不仅导致了当代建筑审美意义的多元取向 ,而且更主要的是导致了建筑审美活动中生命意识的自觉和凸现。  相似文献   

18.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认为,“从生动的直观到抽象的思维,从抽象的思维到实践”是认识真理、认识客观实在的辩证途径.毛泽东同志把这一认识过程简明地概括为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从理性认识再回到实践中来(或实践——认识——实践)这样两个飞跃的过程.毛泽东同志特别强调第二个飞跃的重要性,他说:“认识的能动作用,不但表现于从感性的认识到理性的认识之能动的飞跃,更重要的还表现于从理性的认识到革命的实践这一个飞跃.”①他认为认识运动只说到理性认识为止,还只说到问题的一半,而且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来说,还只说到非十分重要的一半,更重要的还是后一半,即从认识到实践.那么,从理性认识到实践的认识过程是怎样的呢?它是不是可以从理论直接变为人的实践活动呢?如果说前一个飞跃过程是经过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这样两个阶段(也有的同志认为经过了感性、悟性、理性三个阶段)那么后一飞跃过程是否也有几个发展阶段呢?  相似文献   

19.
知性是认识论中很重要的一个范畴,康德提出认识应当遵循从"感性认识--知性认识--理性认识"的认识路线;黑格尔进一步提出由"感性认识--知性认识--消极理性--积极理性"的认识路线;而长期以来我们一直坚持从"感性认识--理性认识"的两阶段论的认识路线,忽视对知性范畴的研究,忽视知性思维阶段的地位和作用,致使在对社会主义的认识上和实践中走了弯路,犯了错误,受到了损失.  相似文献   

20.
科学研究的任务是对直观认识中积累起来的大量感性认识进行整理加工,经过一系列的科学抽象、逻辑推理、教学推理、假说等理性思维方法最终达到对客观事物的本质上的认识。本文主要探讨理性思维的几种主要形式在自然规律中的作用。一、科学抽象所谓科学抽象,就是人们对研究中获得的感性材料运用理性思维进行的一番去粗取精,排除事物表面的、偶然的、非本质的部分,从而揭承出客观事物本质和运动规律的过程.简言之,也可说抽象就是透过现象,抽取其本质的过程.因为事物通常是相当复杂的,而其本质常常是被表面的假象所掩盖,使其真面目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