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探讨实践活动中主体和客体之间的对象性关系以及实践活动的对象化本质,对于揭开人、人与世界的关系、人类社会及其历史的“秘密”,具有根本性的方法论的意义;对于我们正确理解和掌握马克思的整个理论(不仅仅是哲学)的内在相关性、完整统一性,也将具有至关重要的、整体性的方法论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马克思对象化理论概念辨析潘知水1983年,我曾提出了马克思有个对象化理论,始于早期,贯穿于中、后期,这一关于主体制作活动的全面性理论,应该作为马克思美学的基础理论,取代片面性的自然界人化理论。①自此,对象化理论逐渐地为学术界的关注和运用。然而,在运用...  相似文献   

3.
本文试图用马克思的对象化理论从四个方面论述主体和对象及它们之间的对象性关系.一、人的哲学——主体哲学,“人始终是主体”①马克思说:“整个所谓世界史不外是人通过人的劳动而诞生的过程,是自然界对人说来的生成过  相似文献   

4.
深入群众斗争生活问题,生活对于一个作家及其创作的意义,这是柳青几十年来谈得最多也最充分的问题。这里,我们仅就同作家的生活问题密切相关的一个方面,即作家的对象化问题,谈谈已故作家柳青的理论和实践。 作家在社会生活实践中的对象化和艺术创造中的对象化,是柳青艺术观中的一个重要思想,是他对于生活是创作源泉的深刻而全面理解的集中表现。柳青认为,作家在生活实践中的对象化和艺术创造中的对象化,是作家生活深度的标志,是作家艺术创造的核心问题。  相似文献   

5.
马克思的历史理论是建立在他的实践理论基础之上的。实践作为人的本质的存在方式,表现为劳动和交往两种基本的活动类型。正是通过对劳动和交往的分析,马克思阐明了人是如何通过自身的实践活动在历史中现实地生成的过程,并以此为基础,具体地分析了现实人类历史的发展进程,从而形成了对历史的双重阐释。五大形态理论与人自身发展三阶段理论的统一,也只有在对现实的人类实践活动的分析之中才能完成。  相似文献   

6.
论对象化     
“人化的自然”、“自然的人化”或者说人的对象化等等提法,它们的意思差不多,说明这样的问题:即人类的社会生活与自然的联系,也就是说人类的生活的某些意义,在自然的某些特征上表现出来了;或自然界的某些特色,表现出人类社会生活的一定的意义。这个问题,是美学中一个重要问题,因对此问题的不同理解,便产生了对美的本质问题上的根本分歧。本文从人与自然的对立与统一来探讨对象化问题,反对两个极端的理解,进一步论述马克思关于对象化的意义,最后并联系文学现象来看对象化的表现。  相似文献   

7.
在马克思的思想体系中确实存在哲学本体论.它既不是物质哲学本体论,也不是实践哲学本体论,更不是社会生产关系——实践本体论,而是劳动哲学本体论.这一本体论思想散见于马克思的哲学文献及政治经济学文献中.为了厘清这一本体论中的本体——劳动,马克思前无古人地揭示了劳动的原型性质、历史性质、属人性质、基础性质、预设性质和受动性质.这些性质的揭示有赖于对主观—客观及二者之间关系的哲学分析框架的批判,马克思所主张和运用的是主体—客体及二者之间辩证关系的哲学分析框架.汉娜·阿伦特以谬解“消灭劳动”提法的方式攻击马克思的劳动哲学本体论,但其思想混乱在马克思原生态的强劲思想逻辑面前暴露无遗.  相似文献   

8.
作为从古至今在人类社会经济、政治、文化乃至人们日常生活领域的价值判断,正义一直备受人们关注。从现实出发,对哲学视域下的正义理论进行初步探究,并对马克思科学的社会正义思想进行深入分析,有助于坚持真正自由平等的正义原则。剖析现实生活中人们对社会正义的一些困惑,使公平正义的理论更好地融入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可以为构建和谐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9.
实践范畴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科学基石。但是,在我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教学和研究中,实践范畴却一直被定义为“对客观世界的改造活动”,即实践的对象化过程;其另一方面的内容即实践的非对象化过程始终未能为人们所肯定和重视。这不能不说是理论上的一个缺陷。我们认为,实践活动应该被规定为对象化和非对象化的双重过程。 对象化和非对象化是表示实践活动内容和过程的一对认识论范畴。所谓对象化,就是主观的客观化、现实化。实践的对象化过程,就是实践活动把主体的本质力量(能动性)和主观目的(目的性)客观化,使之以对象的和客观的形式表现于现实中的过程。所谓非对象化,就是客观的主观化、主体化。实践的非对象化过程,就是实践活动把客体中的客观物质和客观逻辑主观化、主体化,改造和形成主体的思维能力、感知能力和活动能力,转化为主体本质力量的过程。  相似文献   

10.
论马克思的产权理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产权是财产主体对财产所拥有的排他性、归属性的关系和权利,体现了人与人之间的经济关系或经济权利.产权由所有制决定,受到一定的法律保护,体现了一定的历史范畴.  相似文献   

11.
物质生产力的发展必然与人的才能的发展、人的个性的发展统一起来.新技术革命的发展增强了人的创造性能力,使人的巨大潜能得到了充分的挖掘,智慧和知识在生产力中越来越起着重大作用,形成了智慧生产力.科技进步客观上要求一个劳动者必须具有多方面知识.发展生产力有两条基本途径,一条是发展社会生产力,另一条是发展个人生产力,充分发掘个人一般生产力即智慧生产力.从现代科技革命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目的、目标来看,全面充分地发展个人生产力,恰恰是发展社会生产力的最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2.
研究马克思的人性尊严理论,对全面理解、丰富马克思主义的价值理论,有一定意义。马克思认为,人性在本质上是自由自觉的、和谐的、道德的,是社会关系的最高价值尺度。人性尊严以一切人的经济、社会地位的平等为基础,以人类自由自觉尊严本性的回归和人的全面发展为内容。当然,结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我们还必须辩证看待人性尊严的私人特性和寻求积极自由与消极自由、结果平等与机会平等的均衡配置,实现个人自由与类的整合的价值目标。  相似文献   

13.
130年前,马克思就离开了我们,但他的很多理论至今仍是我们的研习对象.马克思毕生致力于思考西方所谓的理论和实践(Praxis)的关系问题.他认为,哲学必须从理论与实践相分离的状态走向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马克思的理论不会自动实现,它的实现将取决于人们对其感兴趣的程度.各种类型的马克思主义都是对马克思理论的某种阐释,这构成了试图通过恰当的社会实践活动来实现马克思的立场的种种努力.  相似文献   

14.
三、马克思论机器大工业时代的生产规模问题经过18世纪的产业革命,机器大工业生产方式代替了工场手工业在资本主义生产中占据主导地位。“生产方式的变革,在工场手工业中以劳动力为起点,在大工业中以生产资料为起点”。机器大工业与工场手工业的区别就在于:在机器大...  相似文献   

15.
前文开篇引述了恩格斯在马克思墓前对死者的评价:墓中人一生最重要的成就即是发现了人类历史发展的规律。马克思关于历史规律学说,就其内容看,充分肯定了经济生产活动对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作用;就其形式说,表现为一种具有概括化品格的规律性认识。我们又指出,马克思这一学说并非横空出世,无来路可寻,而是有其渊源,有它的思想前提。人  相似文献   

16.
苏联教科书哲学是现代版的旧唯物主义,以物料实体为世界本体.它将世界视为自动服从预定规律的分离的既成事物的集合体,由此产生的“原像—镜像”关系将哲学引入了困境.当代马克思主义用“实践生成论”走出这一困境,开拓了全新的鲜活的物质世界图景.它以开放的“物质过程”作为世界本体,每一事物过程通过他物而存在,由此构成普遍的相互联系,使整个世界成为“物质过程集合体”.它以取代“构成分析”的“过程分析”作为主线,将事物发展视为随机自由趋势与在相互作用中生成的规律的对立统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这一思想一脉相承,用发展观取代对事物“定性”的形而上学,用在实践过程中生成的规律取代预定的先验规律,是当代最鲜活的马克思主义.  相似文献   

17.
●马克思的哲学是实践唯物主义,有必要从实践唯物主义的对象、本质、功能及其在哲学史上产生的变革作出系统考察,以建立实践唯物主义的新体系。实践唯物主义的研究对象是人类的实践活动,它要揭示人类实践活动的一般规律,以哲学思维的形式从总体上、动态中把握和再现人类实践活动;马克思的实践唯物主义“拒斥形而上学”,它从“物的原则”升华为“实践原则”,並高层次地回归到“主体原则”,它要求从人类自身发展来理解和把握整个对象世界。这是一种把人的存在本身作为哲学追寻的本体,立足于人类本身的活动並关注人类自身发展的动态的本体论。实践唯物主义是实践本体论和认识论的统一,它同时执行着本体论与认识论的职能,从不同的方面共同解决人们历史活动的基本矛盾。马克思主义哲学所实现的哲学变革,从根本上说,是人类发展与唯物主义的统一。  相似文献   

18.
马天俊 《人文杂志》2005,1(5):21-26
本文使用修辞学评论的习惯模式,以马克思的经典文本为对象,讨论哲学叙事的修辞学构成机制。唯物史观的构成基于两套隐喻,一是基础———上层建筑的工程隐喻,一是有机体的生命隐喻。前者使唯物史观带上决定论性质,后者使唯物史观带上辩证法和目的论性质。同时,由于系统地使用斗争性语汇,唯物史观也将人及其生活有意识地引导至革命性的生活景观之中。在一般意义上,本文的讨论有助于拓展哲学的自我理解。  相似文献   

19.
论马克思的实践自然观张之沦马克思和恩格斯一起,在德国古典哲学的基础上,建立了一种全新的哲学体系,是功垂千秋的。这正如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所陈述的,“马克思和我,可以说是从德国唯心主义哲学中拯救了自觉的辩证法并且把它转为唯物主义的自然观和历史观的唯一...  相似文献   

20.
陈胤 《理论界》2009,(10):83-84
20多年来中国哲学界关于"实践唯物主义"的讨论,为重新界定和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规定、理论形态以及实践功能,提供了新的视野和角度.实践唯物主义是哲学界针对旧有的教科书体系的缺陷而提出、形成和发展的,它打破了旧有体系一统天下的局面,重新阐释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对我国哲学体系的重新构建具有重要的意义,并且引发出了一股研究热潮,推动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突出了人的价值,促进了学术界对人的问题的研究,人学的发展突出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价值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