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贵和”取向与“致和”工夫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邓新文 《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6,(3)
建设和谐社会,人多寄望于政府的宏观调控,以为均贫富是实现社会和谐的关键。利益的杠杆作用固然必不可少,但文化、教育潜移默化的影响更是不可或缺。社会和谐的实现,关键在于辨明“贵和”取向与笃行“致和”工夫。“和为贵”是中国传统文化最核心的价值。中国古圣先贤对于“和”的体认,是“极高明而道中庸”的。惟其如此,在“贵和”的价值取向上许多流行的观念实际上是似是而非的。对此不进行一番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的工夫,和谐社会的建设便会差之毫厘失之千里,“贵和”的取向难免导致“失和”的结局。 相似文献
2.
方光华 《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29(5):89-93
孔子从人的情感出发阐释礼的起源。他提到的人类情感,只不过是人类情感中的一个特殊部分,基本限于家族成员之间。孟子认为,人心中不但有以孝为中心的恻隐之心的体现———仁,而且内含着调节社会生活关系的羞恶之心的体现———义。孔孟都意识到人性的体现会遇到矛盾冲突,但孟子更加注意到道德心理引发的道德行为之间的矛盾,他对仁与义的冲突进行了正面讨论。孔孟都认为矛盾的解决关键在于对自身有更高的反思,但同时也意识到必须对天道加以思考,它表明儒家道德践履所遇到的矛盾还需要有超越人的道德心理,去思考更加广泛的问题。 相似文献
3.
张景 《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5):24-30
无论思想还是行为,孔子都坚持“过犹不及”的中庸原则,他既反对“不仁”,也反对“过仁”。然而在其后的儒学发展中,由于内部与外部的双重原因,孔子仁义标准进入一个不断被拔高的过程。过度拔高仁义使其失去了可实践性,只能成为可以仰视却无法企及的海市蜃楼。这种揠苗助长式的拔高,一方面使儒家思想因无法取信于人而逐步式微,另一方面在社... 相似文献
4.
5.
孔子关于和谐的思想,集中体现在政治和谐、社会和谐及人与自然和谐三个方面,这三个方面的和谐思想对于我们今天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6.
黄森荣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22(2):28-30
先秦学者( 史称先秦诸子)在研究管理问题时, 不可避免地要运用当时的理论, 而仁与义是当时思想理论界中最有影响的两种哲学思想, 因此在先秦学者的管理思想中充满了仁义哲学。他们认为, 仁义在管理工作中是一种管理原则, 只要管理者按这种管理原则去推行管理, 就一定能使管理工作顺利开展起来, 从而取得管理上的成功。 相似文献
7.
孟子思想中仁义的实现离不开对时的把握。孟子时的思想主要体现在身、家、国、天下这四个层面。在身层面上的时,主要是讲个体行为不应拘泥于仁义之名;在家层面上的时,主要是讲家庭成员之间不应拘泥于人伦之名;在天下与国层面上的时,主要是讲执政者不应拘泥于尊卑有别之名。 相似文献
8.
余晓莲 《今日湖北(理论)》2007,(2)
“仁义”是小鲍庄评价人事的最高标准,捞渣的“仁义”与小鲍庄的“仁义”不同,通过对比可以发现捞渣的“仁义”是纯粹的、发自人性的,小鲍庄的“仁义”是虚假的甚至是病态的。《小鲍庄》通过“仁义”的对比,完成了对传统儒家文化的解读。 相似文献
9.
贵和是儒家文化的重要特征和主导精神.过去,一些学者认为儒家贵和思想取消斗争与矛盾,缺乏发展观念,是封闭、消极和保守的调和主义与折中主义,在整体上是落后与腐朽的.这些评价都是失之偏颇的.在哲学的视野下,从本体论、辩证法、价值现、方法论等多维视角来深度解读儒家贵和思想,就会发现其所蕴含的积极、合理的因素仍值得挖掘与发扬,我们应对其进行重新诠释,并赋予其时代新义,创建新时代的和谐现. 相似文献
10.
千古圣人孔子。其思想博大精深,历久而弥新。孔子所倡导践行的“仁义礼智信”。是中华传统美德的核心价值观。作为人们虔诚遵循的道德规范。已深深地熔铸在民族精神之中,成为我国传统文化的一份极其珍贵的遗产。 相似文献
11.
孔子追求的是“仁、礼、中庸”,而其基础则是孝.孝子思想的升华是突破家庭的藩篱,为社会作楷模,使自家成员都作表率,带动大家一道敬养父母,尊上敬长,维护社会和谐.孝子要反对愚忠愚孝,要做到“从道不从君,从义不从父”,此乃高境界之孝. 相似文献
12.
李炬蒙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8(2):113-114,119
从中国的传统文化思想传承来看,“天人合一”的整体思维方式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孔子作为一代圣人,他的“天人合一”思想首当其冲,他将“仁”作为其思想理论的根基,认为具备“仁”的君子应该适应时代的制度及其礼仪,并以此作为自己生活行动的准绳和社会运转的价值坐标。“天人合一”观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现实价值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3.
石涛 《山东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2)
本文通过论证分析,对孔子著名的“三十而立”思想的本意,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即孔子在三十岁左右时,他的儒学思想就已经基本形成了,也就是他的世界观、人生观就已经基本确立了。同时对一些不同的理解和使用也做了简要的评价分析。 相似文献
14.
雷会生 《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3)
孔子所说的“儒”与后世所说的儒家不完全相同。孔子的学说虽以仁义道德为核心 ,但又是重视礼乐行政之统一的。孔子的继承者所接受的不是孔子学说的全部内容 ,而是其中的某个或几个方面。孔子的学说与当时的所谓显学的思想基础皆出于六经 ,孔子又是其几千年前文化的集大成者 ,孔子的学说与诸子的学说不应该是等肩并立的 相似文献
15.
孔子学说与先秦“显学”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将孔子学说与先秦所谓显学的儒、道、墨、法四家联系起来加以研究,可以看出,虽然孔子创立了儒家学说,但是不应该把孔子确定为诸子之中的一子;代表他思想的不是《论语》,而是"六经";四家所谓显学与孔子学说不是并列关系,而是侧重强调了孔子学说中的某个或某些部分;今天,我们应该重视对诸子学说的求同,而不应该只是求异. 相似文献
16.
浅论孔子的“和而不同”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季庆阳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4)
本文揭示了孔子的“和而不同”思想的内涵 ,着重论述了这一思想在孔子思想体系仁、礼、政治及教育思想诸方面的具体运用及表现 相似文献
17.
胡辑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8(2):122-124
分析了孔子提出的一种理想的人格范式即“君子”,其人格特征是“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指出因材施教,是孔子在对君子的培养过程中所采取的重要的教育原则和方法,是君子的共性与个性的完美统一。孔子的君子观以及孔子培养君子的方法,在今天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8.
康学伟 《吉林师范大学学报》2001,(5):8-13
孔子的政治思想以德治为基本特征,其德治思想源远流长,是对远古和三代以来传统治国方略的总结和发展.孔子的德治思想内涵丰富,自成体系,相当精辟,是儒家德治主义政治思想不可动摇的基础.在中国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历史上,众多思想家丰富和完善了孔子的德治思想,形成了法治与德治并用的完整理论,并在实际的政治运作中发挥了积极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9.
孔子创立的“仁学”,体现在政治领域就是“德治”。孔子德治学说源于对殷周以来“敬德”、“保民”、“明德”、“慎罚”思想的继承和发展。在孔子的德治思想体系中,“仁”学是德治的思想基础,重视发展生产,提升经济是德治的物质基础,以民为本是德治的基本前提,正己正人是德治的关键,德教为先则是实现德治的理想手段。孔子德治学说的合理内核至今仍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20.
孔子十分重视政治道德规范对为政者行为的制约和引导作用。他从“为政以德”的思想观点出发,提出了“节用而爱人”,“因民之所利而利之”;“政者正也”;“修己安人”,“躬行实践”;“居之无倦,行之以忠”;“举直错诸枉”,“举善而教不能”;“矜而不争,群而不党”等一系列政治道德规范。这些政治道德规范学说在中国历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