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阶层结构变迁是当代社会转型的明显标志,针对当前中国社会阶层结构的急速变迁,社会学家从不同视野出发作出了不同的解释和结论。从地位一致性和阶层结构化的关系出发,依据东北地区调查资料可以获得上层定型化、中层碎片化、下层凝固化的理论观点,地位维度的变化体现了阶层结构变迁的深层机制,体现了当前社会背景下社会转型的非均衡性和资源配置的非均衡性。因此,应当从不同阶层成员的具体利益出发,通过合理社会流动机制的建构,形成一个适应现代化发展的公正、合理、开放的阶层结构。  相似文献   

2.
人文社会科学评价的问题与反思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李存娜 《学术界》2004,(3):154-167
人文社会科学评价之所以广受诟病 ,原因在于它未能保证“公正”这一核心价值的实现。评价指标和标准中存在的混乱和机械 ,程序观念的淡漠及其造成的程序漏洞 ,以及关系人情等非学术因素的介入 ,都弱化了学术评价的应有功能。为此 ,学界应该致力于评价指标和标准的合理化 ,建构公正的评价程序 ,并成立专业的人文社会科学评价中心。  相似文献   

3.
最近几年,国内的学术评价普遍实行量化评价方式,包括学术成果数量统计和引文数量统计评价。但这种评价造成诸多不利后果,因而遭到来自评价主体和评价对象的口诛笔伐①。要解决这样的难题,我以为并非像某些学者所说的,对计量评价进行合理的修补就可以万事大吉,因为,正如亚里士多德谈论不公正所言,不公正不是邪恶的一部分,"而是整个邪恶。"②因此,要破解当下学术评价的难题,比较  相似文献   

4.
从伦理学角度研究民生问题并提出建构民生伦理的任务,是研究民生问题的一个全新视野。当代中国民生伦理建构的实践路径主要有:以政府为主导的民生伦理建构的实践路径即政府努力构建一套公平正义的民生制度;以社会为主体的民生伦理建构的实践路径即充分发挥社会组织、社会舆论以及人民群众在民生伦理建构中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5.
亚当·斯密是现代社会良序经济生活的探索者.建构良序经济社会是斯密社会经济哲学的主旨,他认为良序经济社会是正义与美德的完美结合,是一种良性的经济伦理生活状态.良序经济社会包含着对自利和交换的肯定、对正义观的重新界定和“公正的旁观者”的确立.公正与仁慈是良序经济社会的特征与建构准则,良序经济社会亦需要客观公正宽容的社会道德评价体系.  相似文献   

6.
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社会公正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社会公正是社会道德体系中的一个重要问题,社会公正建立的基础是否合理,它的贯彻是否体现道德要求和具有时代精神,直接影响到社会主义伦理文化的发展层次与社会经济的协调运行。从社会公正的深层结构入手,探讨社会公正的社会基础和道德本质,揭示社会公正的表现特征和运行规律;同时,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公正的运作和实践进行论证,从理论上寻找社会公正可操作性的科学根据,意义非凡。  相似文献   

7.
社会公正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内在价值诉求;行政决策关系着社会各方面的利益分配,必然要求公正。行政决策公正的起点是发现决策问题并确定合理的决策目标,基础是合理设计决策备选方案,核心是均衡多方面的利益需求。其相应的制度建构为:公正的行政决策组织制度,公正的行政决策工作制度,公正的行政决策评估制度。  相似文献   

8.
船山公正范畴的内涵是指秩序中的公正,体现为公正是有伦有序的,主要从三个方面进行公正的建构:序以公正、位以公正和差以公正。序有尊卑使人尽其伦形成为人公正,没有适当的伦序不可能达到公正;位有内外使人尽其能形成立业公正,没有站在适当的位置和合理地使用位置,不可能达到公正;才有差分使人尽其才形成用才公正,没有合理地使用和任用人才,则才不得其用,不能为社会发挥效能,不能实现公正。  相似文献   

9.
社会公正:现代政治文明的首要价值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资源的相对稀缺决定了社会生活的冲突的背景,也使得社会公正成为社会生活的必需品。社会差别与不平等是每一个社会不可避免的事实,社会公正的目的不是要消灭社会差别,而是通过良好的制度安排合理地调节社会成员的权利和义务。保障社会公正是政治结构的首要责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目的,在于建构一个较之以往更加公正的社会。  相似文献   

10.
《中国书评》于20世纪90年代的创刊,从今天来看,可以说是为了“中国的学术规范化运动”;而《中国书评》于21世纪的复刊,则是为了把“中国学术规范化运动”推进至第二个阶段。毋庸置疑,中国学术规范化运动的目的不仅在于建立各种形式的学术规则,而且更在于强调学术内容的实质性规则,比如说如何建构学术评价机制、如何建构学术研究范式以及如何建构中国学术传统,等等。据此,我们必须指出,中国学术规范化运动第一阶段的十年努力虽说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是至少还存在着这样两项不足:第一,严重缺失严肃的学术书评,亦即严重缺失对知识增量具有重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