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比较黛力新和丙咪嗪治疗脑卒中后抑郁症(PSD)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90例PSD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丙咪嗪治疗)44例和治疗组(黛力新治疗)46例,在治疗前和治疗4周后行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评分,进行疗效评定,并观察不良反应。结果两组临床疗效比较,治疗组的总有效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治疗组的HAMD评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治疗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结论黛力新治疗脑卒中后抑郁症疗效优于丙咪嗪,且不良反应较少。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吗氯贝胺治疗卒中后抑郁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80例PSD患者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疗程6周,分别采用HAMD和NIHSS量表表对患者抑郁程度合神经功能缺失评分。结果观察组和对照组的HAMD和NIHSS评分均有明显减少,与用药前比较有显著差异(P<0.01),而两组间评分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少于对照组。结论吗氯贝胺治疗卒中后抑郁疗效肯定且不良反应少。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小组治疗对老年脑卒中患者康复疗效的改善作用。方法将47例老年脑卒中患者平均分为两组,治疗组24例,对照组23例,两组患者均进行常规的康复训练,治疗组在进行常规训练的基础上,实施小组康复治疗,每周2次,每次(30—60)分钟。治疗6周,治疗前后均采用患者总体治疗评价表、Fugel—Meyer、Barthel指数、HAMD对两组患者进行测评,观察患者治疗效果的改善状况。结果6周后两组患者的各项评分均有所改善(P〈0.01),但治疗组平均得分较对照组改善更明显,其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意义(P〈0.05)。结论小组治疗对老年脑卒中患者康复效果的改善具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黛力新联合埃索美拉唑、莫沙必利治疗老年性胃食管反流病的疗效。方法采用0~Ⅲ分法进行症状评分,Zung氏抑郁焦虑自评量表评分对我院108例年龄在60~85岁经胃镜检查确诊为胃食管反流病患者进行问卷调查,评测患者发生心理障碍的情况,伴有焦虑或抑郁的患者78例,将这78例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在基于埃索美拉唑、莫沙必利的基础上给予黛力新治疗4周后,与只给予埃索美拉唑、莫沙必利的对照组进行对比。结果治疗组患者的症状评分及Zung氏抑郁焦虑自评量表评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精神心理因素可能与老年性胃食管反流病的发病有关;黛力新对老年性反流性食管炎具有确切的疗效。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恢复期脑梗死患者焦虑抑郁情绪状态,观察以心理护理为主导的综合性护理干预对焦虑抑郁情绪的影响。方法2011年1月至2014年3月,选择120例恢复期脑梗死患者,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AS)和抑郁自评量表(SDS)对干预前后的焦虑和抑郁状态进行分析比较。结果干预前,两组患者SAS分值及SDS分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两组焦虑及抑郁的发生率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干预组SAS分值及SDS分值较干预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较对照组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0.01);干预组焦虑及抑郁的发生率较干预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分别较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恢复期脑梗死患者存在着焦虑抑郁状态,采用以心理护理为主导的综合性护理干预可显著改善其焦虑抑郁情绪,降低焦虑抑郁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西酞普兰和阿米替林治疗中老年抑郁症的临床疗效。方法老年抑郁症患者60例进行随机分组,对照组30例,观察组30例。对照组采用阿米替林治疗,观察组应用西酞普兰进行治疗,疗程均为6周,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进行评价临床疗效及给药后1周、2周、4周、6周评分结果和不良反应。结果观察组有效率为93.33%,对照组有效率为86.67%,两组疗效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χ~2=5.421,P0.05)。两组患者治疗各周后较治疗前HAMD评分均有所下降治疗1周、2周时,观察组HAMD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而治疗4周、6周时两组HAMD评分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0.00%,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36.67%,差异有显著性意义(χ~2=14.236,P0.05)。结论中老年抑郁症患者采用西酞普兰治疗,临床效果好于阿米替林,且不良反应较少。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依达拉奉对急性脑梗死的治疗效果。方法将78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依达拉奉治疗(10~14)d。两组分别于治疗前及治疗后14d进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及疗效评定。结果治疗14d后治疗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10.4±3.9)分VS(14.9±4.6)分(P〈0.05);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9.5%,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0.0%(P〈0.05)。结论依达拉奉可促进急性脑梗死患者的神经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米氮平联合左洛复治疗老年抑郁症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3年1月至2015年1月丹东市第三医院收治的140例老年抑郁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69例和观察组71例,对照组予以米氮平治疗,观察组予以米氮平联合左洛复治疗,采用临床疗效总评量表(CGI)和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评价患者治疗前及治疗后2周、4周、6周的精神状态,采用抗抑郁药副反应量表(SERS)评价患者的不良反应。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的病情严重程度(SI)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SI评分均降低,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2周末两组患者的SI、疗效总评(GI)、疗效指数(EI)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4周、6周末两组患的SI、GI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EI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的HAMD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周、4周、6周末两组患者的HAMD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且两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治疗后2周、4周、6周的TESS评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与单用米氮平比较,应用米氮平联合左洛复治疗老年抑郁症患者疗效更好,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急诊微创手术治疗老年高血压病脑出血的临床治疗价值。方法将200例老年脑出血患者随机分为102例接受保守治疗的对照组和98例接受急诊微创手术治疗的观察组,对比两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两组入院时神经功能缺损积分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接受治疗后两组神经功能缺损积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观察组改善较对照组明显( P<0.05)。同时对照组达有效以上者61例,观察组达有效以上者77例,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同时对照组及观察组分别由18例及15例患者死亡,两组比较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诊微创手术可显著提高老年高血压病脑出血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依达拉奉联合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对脑梗死的效果与安全性。方法将84例脑梗死患者按随机数字法分为对照组42例采用rt-PA溶栓治疗,研究组42例在此基础上联合依达拉奉治疗。比较两组神经功能缺损和日常生活能力改善情况、总体疗效和并发症发生率。结果治疗后研究组患者NIHS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 ADL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2. 86%,显著高于对照组的69. 05%;并发症发生率为9. 52%,显著低于对照组的26. 19%,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在脑梗死患者的治疗中采用依达拉奉联合rt-PA,可有效改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状况,提高其日常生活能力和总体治疗效果,并减少并发症发生率,具有较高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小剂量艾司西酞普兰治疗帕金森病患者抑郁症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153例帕金森病伴抑郁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小剂量组和大剂量组,每组51例。对照组给予吡贝地尔,50mg,饭后口服,每天3次。在对照组基础上,小剂量组给予艾司西酞普兰片10mg,每日1次;大剂量组给予艾司西酞普兰片30mg,每日1次,清晨服用。三组均治疗6周。观察比较三组临床疗效以及治疗前后HAMD评分、帕金森病综合评分(UPDRS)及帕金森病-39项问卷调查(PDQ-39)QOL评分。结果小剂量组、大剂量组和对照组临床总有效率分别为94.34%,84.91%和71.70%,组间比较显示,小剂量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大剂量组与小剂量组和对照组均无统计差异(P0.05)。治疗前,三组HAMD和PDQ-39评分和UPDRS总评分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后,三组HAMD和PDQ-39评分和UPDRS总评分均显著降低(P0.01),且组间比较差异显著(P0.05,P0.01)。结论小剂量艾司西酞普兰预防性给予可有效改善帕金森病伴抑郁患者的临床抑郁和整体症状,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社区综合护理干预对老年高血压合并糖尿病患者的生活质量(QOL)、用药依从性、各指标变化、并发症和致残率的影响。方法将本中心确诊为高血压合并糖尿病的老年患者10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干预组,每组5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干预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取综合护理干预,包括心理护理、用药护理、饮食护理、运动护理、健康教育。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护理1年后的用药依从性、并发症、致残率、各项指标变化及QOL评分。结果护理1年后,干预组患者的用药依从性显著高于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和致残率显著低干对照组,差异有显著统计哮意义(P〈0.05或P〈0.05)。且干预组患者的各项指标检测值和QOL评分显著优于对照组,经比较有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或P〈0.05)。结论综合性心理、饮食、药物、运动护理及健康教育不仅能有效改善患者的血压和血糖状况,降低并发症和致残率,还能提高患者的QOL,值得在临床进一步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循证护理在冠状动脉性心脏病介入治疗( PCI)后患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3年1月~2014年3月期间行PCI治疗的冠心病患者100例,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5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采用循证护理。观察两组患者术后血管并发症和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以及PCI前后生存质量差异和汉密尔顿焦虑量表( HAMA)评分差异。结果观察组血管并发症及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为12.00%,对照组总发生率为30.00%,两组比较差异显著( P<0.05)。两组术前生存质量及HAMA评分无显著差异(P>0.05),出院时及3个月后均较前次有显著改善(P<0.05或P<0.01),观察组显著优于对照组( P<0.01)。结论循证护理可显著减少冠心病介入治疗后患者的血管并发症及不良反应,改善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早期康复对急性脑卒中患者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100例急性脑梗死偏瘫患者随机分为两组,两组均给予常规药物治疗,康复组(50例)患者生命体征稳定,神经学症状不再发展1周后康复治疗。2月后评价治疗结果。结果康复组运动功能、神经功能缺损、日常生活能力(ADL)的改善均优于对照组(50例),两组有显著差异(P〈0.01)。结论现代康复治疗对急性脑梗死偏瘫的功能恢复有明显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健康教育和心理护理对乙肝后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心理和生存质量的影响。方法将100例乙肝后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随机分为两组:两组均给予同样的治疗用药方案,仅是护理方案不同。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和宣教;干预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实施健康教育和个体化心理护理,在休息、运动、饮食、心理等方面进行有计划、有针对性的个体化心理护理干预。护理干预4周后比较两组干预前后的焦虑评分、抑郁评分、生活质量评分。结果两组患者入院时焦虑评分、抑郁评分、生活质量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干预4周后干预组患者的焦虑、抑郁评分和生活质量评分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在常规治疗和护理的基础上,积极开展健康教育和心理护理,可以明显改善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的焦虑和抑郁情绪,提高其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低分子肝素钙联合小剂量尿激酶治疗进展型脑梗死的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2年6月~2013年6月138例进展型脑梗死患者,采用隐匿数字随机法分为两组,对照组69例患者采用低分子肝素钙联合常规治疗,研究组69例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小剂量尿激酶,7天后对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治疗效果及不良反应进行比较。结果研究组总有效率为91.30%;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5.36%;两组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 P<0.05);两组治疗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较治疗前明显降低,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研究组降低幅度明显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 P<0.05)。研究组与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7.25%、5.80%;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显著性( P>0.05)。结论低分子肝素钙联合小剂量尿激酶可促进进展型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改善,有利于提高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综合干预脑卒中后抑郁(PSD)的临床疗效及血清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水平变化,为临床治疗PSD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取脑卒中患者380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汉密顿抑郁量表(HAMD)进行评分及分组,选择观察组与对照组,观察组在对照组常规治疗与护理基础上采取以心理护理为主导的综合干预措施,观察两组治疗前、8周后HAMD评分和血清BDNF水平变化,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380例脑卒中患者抑郁症状的发病率为44.5%(169/380)。有抑郁症状组与无抑郁症状组比较,HAMD分值和血清BDNF水平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t=11.805,t=4.193,P0.01)。脑卒中患者HAMD分值与血清BDNF水平呈显著负相关性(r=-0.608,P0.01)。干预8周后,观察组HAMD分值及血清BDNF水平较干预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8.147,t=3,031,P0.01),较对照组差异也均有统计学意义(t=4.607,t=2.943,P0.01)。观察组抑郁症状好转率(92.0%)显著高于对照组(48.0%)(χ~2=23.048,P0.01)。结论脑卒中后抑郁症状的发病率高,其抑郁程度与血清BDNF水平负相关;采用以心理护理为主导的综合干预措施可显著改善患者的抑郁状况及提高血清BDNF水平;血清BDNF水平可作为判定脑卒中患者抑郁程度及抗抑郁疗效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以中医五行音乐为背景采用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治疗脑梗死后抑郁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20例脑梗死后抑郁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观察组60例以中医五行音乐为背景采用rTMS治疗,对照组60例采用氟西汀肠溶片治疗,共治疗8周。分别于治疗前后对两组患者的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评分、Zung抑郁自评量表(SDS)评分、生活质量指数(Barthel)评分、抑郁症相关因子(5-HT、OFQ)水平进行测定,评价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各项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HAMD,SDS和Barthel积分,抑郁症相关因子(5-HT,OFQ)水平比治疗前均有明显改善(P0.05),且观察组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总有效率(90.0%)优于对照组总有效率(78.3%)。结论以中医五行音乐为背景采用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治疗脑梗死后抑郁症的临床疗效显著,可明显改善抑郁量表的评分,降低抑郁相关因子5-HT与OFQ水平,提高患者生活质量,促进患者康复的配合度,加快患者回归社会的速度。  相似文献   

19.
目的检验康复训练联合针刺治疗肘部尺神经损伤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自2013年1月至2017年12月收治的肘部尺神经损伤患者64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针康组22例,康复组和电针组各21例。针康组给予电针加康复训练,康复组给予康复训练,电针组给予针刺加电针治疗。比较三组患者治疗前后尺神经传导速度及波幅、尺神经功能评分变化情况。结果 (1)三组治疗前后组内尺神经感觉传导速度和波幅(指5→腕)、运动传导速度和波幅(肘→腕)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 01);三组治疗后组间比较针康组优于电针组(P 0. 05),电针组优于康复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2)三组治疗前后组内尺神经功能评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 01);三组治疗后组间尺神经功能评分比较针康组优于康复组(P 0. 05),康复组优于电针组(P 0. 05)。结论在肘部尺神经损伤患者的临床治疗中,康复训练和针刺均可以促进神经功能恢复,但康复训练疗效优于针刺治疗,两者相加可优化临床疗效,康复训练加针刺是肘部尺神经损伤后的较佳治疗方案,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老年慢性心衰患者是否存在胆囊运动功能障碍及探讨莫沙比利对胆囊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用实时超声显像法检测30例老年慢性心衰患者经莫沙比利治疗前后及20例正常对照组的胆囊容积,同时计算其胆囊排空指数(GBEF)。结果正常对照组的空腹胆囊容积为(18.64±2.26)ml,老年慢性心衰组为(22.02±3.48)ml,二者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老年慢性心衰组在脂餐后10、30、60min胆囊排空分数均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P〈0.01)。通过莫沙比利治疗四周后,老年慢性心衰组空腹胆囊容积为(19.86±2.32)ml,显著小于治疗前(P〈0.05),却仍然大于正常组(P〈0.05),而脂餐后10、30、60min胆囊排空分数均显著增大(P〈0.01),但仍然小于正常对照组(P〈0.01)。结论老年慢性心衰患者不仅存在胃肠运动功能障碍,而且还存在明显的胆囊运动功能障碍;胃肠促动力药莫沙比利能明显改善老年慢性心衰患者的胆囊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