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审美活动虽然是人类最具个性特点的精神活动 ,但民族共同的审美心理和审美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中国地域辽阔 ,形成了南北文化差异和审美意识差异 ,然而 ,在进入文明社会之门时北方的强势文化更多地左右了中国人审美意识的发展。中国人原初的审美意识通过概念的定型化和符号化以后 ,整合为重内心体味而轻形体视觉的审美思想 ,给予中国文学以十分深刻的影响 ,而春秋时期的审美道德化实际上是对中国人原初审美意识的继承和发展  相似文献   

2.
审美意识是人在审美实践活动中萌发、产生和形成的,反过来又会积极参与人的审美活动。审美意识有其特定的心理形式,这是以社会实践为基础、由理性积淀而形成的普遍心理结构形式。其中自由的心理感受表现特别突出、活跃,而审美感受又会不断地  相似文献   

3.
美学,又称审美学,审美意识的理论形态。它是一门研究有关人类审美活动的特点及其规律的科学。其研究对象包括以下三个方面:(1)从客体方面研究审美为象,阐明美的本质、根源和各种存在形态等;(2)从主体方面揭示审美意识的形成、产生过程,阐明它的本质、反映形式的特征及其历史发展的规律性等;(3)从主客体的对立统一与相互作用中研究审美活动诸特征,阐明作为审美意识物化形态集中表现的艺术美问题,这三者相互联系。  相似文献   

4.
论文学编辑的审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学编辑工作从美学角度说 ,是一种社会实践性质的审美活动。文学编辑的审美意识结构 ,由艺术审美、社会审美、思想审美三部分组成。文学编辑的审美意识应充分个性化 ,应不断变异发展 ,还应具有超前性。文学编辑在审美判断时 ,应能发现艺术的主要特征 ,应寻找能给读者留下想象空间的作品 ,应能区别审美意识与现实意识  相似文献   

5.
一社会的历史的方法是马克思恩格斯研究文艺和美学的重要方法。人的艺术活动审美活动,是人掌握世界的一种特殊方式,是人的自我肯定方式和人对社会现实的一种审美关系。人类社会活动的发展就形成了人类社会的历史,而人类艺术活动审美活动的积淀和发展就形成了人类的艺术史和美学史。所以可以说人类艺术活动和审美活动的成果是  相似文献   

6.
论审美活动     
审美活动是人类审辨美丑、悲喜等审美对象的精神活动,它产生于实践活动之中,而又相对独立。审美活动是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的产物,它必然伴随着审美体验。审美活动的功能是使人和环境和谐平衡,它的最终目的是要创造美好的世界。  相似文献   

7.
荒野审美意识从自然审美意识中剥离出来并孕育成熟,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人类对荒野的审美欣赏源于古代。中国古代山水诗和山水画的艺术实践活动,物感说和"江山之助"的理论总结,在自然审美中包含着荒野审美的丰富内容。西方工业革命带来人与自然审美关系的重要新变,就是自觉的同时伴有感伤和怀旧色彩的荒野审美意识开始萌生。19世纪浪漫主义文艺创作及其美学总结成为荒野审美意识的直接理论来源。20世纪的大地伦理学、非人类中心环境伦理学、肯定美学等,推动了荒野审美意识理论建构的逐步完善。荒野审美意识研究是推动中国当代美学向前发展的重要理论生长点,对于我们更为诗意地栖居于中华大地具有强烈的现实针对性。  相似文献   

8.
文学艺术创作是人类审美活动的最高形式,同时也是最为复杂的社会现象之一。与现实构成审美关系的创作主体的心理活动,甚至被视为永远无法彻底揭开的奥秘。实际上,对于文艺家审美创造中的心理特征,是可以从艺术实践中总结出大体规律的。人类的审美意识,原本是物质世界的反映。一切自在形态的社会生活和自然美,  相似文献   

9.
作为工作话语的委婉语,其委婉意义构建与人类主体审美意识有关,人类立体审美意识深刻影响着委婉话语的认知过程.委婉话语蕴含审美属性,委婉话语的审美意义来自不同心理空间的合成运作,其中主体同性作为审美活动不可或缺的心理空间处于概念整合网络的中枢,通过对话磋商与关联映射连通话语空间与感知空间,在交际语境以及人类特有的推理能力的持续作用下,经过审美选择、审美判断和审美决策等合成运作,在合成空间发生审美默契.  相似文献   

10.
从人类进化史的观点看,自从“人猿相揖别”,人类的审美实践就开始了,在这种实践中形成的审美意识成为人区别于动物的重要标志之一,人类早期文明活动中的洞穴画、岩画或歌、舞、乐,除了作为传授生产生活经验或有利于组织生产劳动而与物质生产直接相联系以外,其中蕴含的情感意味以及松弛、愉悦精神的功用,不能不说是审美意识的一种表现。“巫术”兴起,“图腾”崇拜,游戏发生,审美的精神性逐渐与功利的物质性拉大了距离,强化、发展了人类的审美意识并反过来影响和推动着人类审美实践的无限丰富和发展。以中国为例,从“有用即美”到…  相似文献   

11.
新时期以来 ,我国文学理论建设的一大成果就是把文学的特性界定为审美意识形态 ,但由于对审美意识形态理解的偏狭 ,造成其整体内涵的缺失。生存哲学的兴起 ,为全面把握审美意识形态提供了哲学基础。从生存本体出发 ,文学审美活动是一种自由的、感性的个体生命活动 ,基于此 ,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性是个人的个体性和人类的普世性的统一 ,文学将由此获得更贴近其本真的理解。  相似文献   

12.
美的发生与人类审美活动的发生是两个完全不同的命题。美的发生与人类无关,它来自一种超自然的力。人类审美活动则是人类文明高度发展的产物,它必须具有一定的心理基础。而心理基础的形成,必须经历以下重要阶段:一是由感性能力向联想和想象能力的发展,二是由群体情感向个体情感的过渡。  相似文献   

13.
对朝鲜民族审美意识原型“兴”的文化破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朝鲜民族审美意识原型的"兴",在朝鲜神话中,表现为主"明"、主"乐"、主"情"的审美观念。表现为"明"、"乐"、"情"的朝鲜民族之审美原型"兴",根据于朝鲜民族祖先的"重现世"、"求乐生"的原初民族精神。"兴"是民族精神在审美活动中所显现的审美意识之原型。  相似文献   

14.
在西方美学发展的历史长河中,从柏拉图到黑格尔、美学探寻始终附属于哲学认识论的发展。但从本体论的意义而言,审美活动乃是人类对其自身诗意居住的深切关注。而人类主体既是能动性的又是受动性的,所以,其审美活动必定是处于个体心理结构、社会──历史关系与生命意义体验三向维度的交互作用中实现的。换言之,在考察人类审美活动时,必须将审美的个体性,现实性与超越性结合起来,唯如此,短暂者才能够立足于大地把握那世界与天空。  相似文献   

15.
先秦美学的历史进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中华民族审美意识的产生是先秦美学史独特的主题。先秦美学史动态地包括史前文明、商代、周代和战国四个历史阶段 ,静态地覆盖了器物对象、感性观念文艺对象和抽象理性审美观念三个层次。先秦美学史呈现了人类审美意识发生的共同规律 ,同时也显示了中华民族独特的审美精神 ,为整个中华古典审美意识打下了浓厚的底色。  相似文献   

16.
在当代随着审美范围的日益扩大,人们的审美意识及审美活动已经融入到了现实生活,审美泛化即是伴随着人们日益提高的审美意识而产生的。本文从美学角度对审美泛化的运动过程进行了初步解构,并进一步构建了审美泛化全息运动模型。审美泛化正是通过这样的运动过程,才把艺术与生活的运动关系完整的呈现出来。  相似文献   

17.
审美活动是一种特殊的人类生命活动,它根源于人的生命活动,起源于人的审美需要。在审美活动中,人的感性生命和理性生命的发展克服了各自的片面性并以审美的形式展现出来,从而把人的发展实现为一种为满足审美需要而存在的自由自觉的审美体验。  相似文献   

18.
过去学术界往往局限于从实践活动出发去讨论美感,因而把美感与现实活动中的实际的愉悦即满足感混同起来,该文着重从以实践活动为基础同时又超越于实际活动的审美活动出发去讨论美感,指出美感只不相对于审美活动而存在,是审美活动所造就的主体效应:一种自由的愉悦即超越感。它不再以外在的功利事物而是以内在的情感的自我实现、不再以外部行为而是以独立的内部调节来作为媒介,因此是对于超越性的生命活动的鼓励,也因此,才形成统一“功利性”与“非功利性”于一身的“超功利性”这一根本的特征。  相似文献   

19.
网络时代审美意识的变异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互联网正在全方位地侵入人们的生存领域,诱导和促使人们的生存状态、文化观念和审美意识发生变异.网络时代,平民大众活跃地介入从创作、传播到鉴赏和评论的全过程的审美活动.由此孕育和催生出来的审美意识,与现实生活中传统的、经典的或正统的审美意识发生抵牾,并进而冲击、消解和颠覆社会中既有的以主流传媒为代表的权威性审美意识和标准,呈现出从审美意识、审美标准到创作实践、传播方式和鉴赏批评的全方位变异.  相似文献   

20.
叙事性是小说艺术的历时性文体特征 ,也是小说艺术审美活动的特殊媒介 ,无论是对现实生活的“还原”、对人的存在方式的反映 ,还是创作主体审美意识的表现 ,都是以故事为基本载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