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是以邓小平理论的形成为标志的,其历史起点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在不断探索和回答"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这三大基本问题的过程中逐步形成、发展和完善起来的;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认识和概括经历了一个不断深化、日臻完善的过程;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认识和概括既反映了理论创新的传承性又体现了理论创新的时代性,既源于改革开放的实践经验又成功地指导着改革开放实践的健康发展,既包容了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全部理论创新成果又为将来党进行新的理论创新预留了发展空间。  相似文献   

2.
民族理论要发展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的国家发生了巨大的历史性的变化,政治、经济形势正在继续向好的方向发展。客观形势的发展,给民族理论提出了新的要求,那就是要在总结历史经验的基础上,发展党的民族理论,更好地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为各民族平等团结和发展繁荣的事业服务。  相似文献   

3.
邓小平理论的历史地位和现实作用(续)杨德广3.是对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新鲜经验进行科学总结的成果。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是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后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到党的十四大走向成熟、形成体系。十多年来,中国社...  相似文献   

4.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既是一种理论,也是一种实践.中国共产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探索是理论和实践的双重探索,实践上探索的最大成果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上探索的最大成果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形成发展与改革开放伟大实践的发展是一致的.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到党的十二大,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在拨乱反正和改革开放起步中确定主题阶段;从党的十二大到党的十三大,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从确定主题到初步开辟阶段;从党的十三大到党的十六大,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基本形成和不断完善阶段;党的十六大以来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继续深化和拓展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形成发展积累了宝贵经验,主要是:必须坚持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基本国情相结合,坚持实践创新与理论创新相结合,坚持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相结合,坚持改革开放与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相结合.  相似文献   

5.
邓小平的发展观,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核心内容,它对发展什么、如何发展、发展的目标等一系列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进行了前期探索和创新。为今天科学发展观的提出积累了许多宝贵的经验。  相似文献   

6.
根据时代发展的新要求,不断总结历史经验,是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作风。党的十七大对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改革开放历史经验作了科学总结,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在回顾近30年改革开放的伟大历程时,充分肯定了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探索和贡献;十七大提出的"十个结合"是对改革开放基本经验的精辟概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新概括。十七大对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改革开放历史经验的科学总结,对于我们在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中,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继续推进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7.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建理论有了一系列创新,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提供了最直接的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8.
我国涉外经济法是顺应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改革开放的客观要求而产生的,并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发展、改革开放的深化而逐步发展起来的一门学科.涉外经济法准确的法律定位将直接影响到制度的安排与实施,文章从涉外经济法与邻近法律部门之间关系入手,研究涉外经济法在法学体系中的地位,探讨涉外经济法作为经济法组成部分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9.
改革开放30年来,邓小平、江泽民和胡锦涛在不断总结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经验教训的基础上,逐步形成并不断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的经济发展理论.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邓小平的"发展才是硬道理"的理论,是中国特色的经济发展理论的奠基石;江泽民的"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的理论,是从执政党应如何对待发展问题的新视野,对中国特色经济发展理论的重大继承和创新;胡锦涛的"科学发展观"理论,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发展、为什么发展、怎样发展的重大问题,赋予中国特色经济发展理论以新的时代内涵和实践要求.  相似文献   

10.
邓小平个体私营经济思想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邓小平在探索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的过程中,始终关注着个体和私营经济的发展,并对其存在和发展的客观必然性、地位和作用及其与公有制的关系问题进行了深刻的分析和阐述,形成了完整的理论体系,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1.
对我国公有制理论的实践与发展问题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前,我国在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对公有制理论进行了初步探索,但是这种探索是很不成功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对公有制实现形式进行了多方面的再探索并取得了重大成就.党的十五大在总结历史经验的基础上,实现了公有制理论的重大突破,从而找到了一套与我国基本国情相适合的公有制理论.  相似文献   

12.
论建国60年农民利益获得机制的调整和创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建国60年来,党和政府十分关注并着力解决农民利益问题.笔者主要论述了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党关于农民利益机制的制衡与失衡、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关于农民利益机制的改革和创新、保护和调动农民积极性的历史经验等三个问题.  相似文献   

13.
《党代表任期制暂行条例》是顺应加快推进党内民主建设,着力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这一历史要求而郑重出台的。它的颁行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内民主建设和发展的合乎逻辑的必然结果,必将对党内民主理论和实践的继续前进产生强大推动力。党代表任期制的有效实行和继续完善,仍有待于党代表的选举产生、党代表的权利职责以及对党代表的监督等理论及实际问题的厘清和解决。  相似文献   

14.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创了我国改革开放的新时期,以邓小平、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二、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和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对人民政协的性质、地位、任务、职能、方针、主题、自身建设、党的领导等作出了巨大的理论创新,形成了完整的人民政协理论体系。  相似文献   

15.
提升党的信仰的必要性和途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的改革开放取得了辉煌成果,但党的信仰在新时期也遭遇到挑战。在进行分析的基础上,论述提升党的信仰的必要性,提出了提升党的信仰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6.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党在农村推行了一系列改革,使农村面貌和农民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其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有:新中国成立初期推行的土地改革运动,废除了几千年来的封建土地所有制,使广大农民在经济、政治上获得了解放;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推行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使农民获得劳动和经营的自主权,亿万农民意气风发地开始了发家致富奔小康历史进程;2008年10月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深入分析了我国农村改革发展面临的形势和问题,明确提出了新形势下推动农村改革发展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和重大原则,是我国农村新一轮改革发展的路径图.  相似文献   

17.
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学说的重要组成部分。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在党的领导下,依靠群众,进行了一场深入持久的改革开放的社会实践活动。在丰富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同时,发展了历史唯物主义,使其在创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确定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全面把握科学发展观的内涵,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等方面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作出了重大贡献。  相似文献   

18.
邓小平领导的1975年整顿是党纠正“左”倾错误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上承党的八大路线的恢复和发展,下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制定的新路线;它是拨乱反正的先导、改革的试验;它作为邓小平理论的孕育,为我国后来走出一条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提供了思想和理论来源。  相似文献   

19.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执政理念的演进与创新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中国共产党执政理念体系主要包括三个层面即根本性的,基本性的,方略性的.改革开放以来,其发展主要经历了三个历史阶段:即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到党的十二大开幕,它的发展重新转入正轨;从党的十二大以后至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开幕,它的发展基本成熟;从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闭幕至今,它得到了进一步丰富创新完善.其发展主要呈现三个基本特点,即体现了一贯的科学性;体现了重大的创新性;体现了鲜明的时代性.  相似文献   

20.
分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和发展的轨迹及其特征,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发展轨迹,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到党的十七大,主要是紧紧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三个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展开的。对这三大基本问题的探索和回答,不断推进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