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高虹 《学术交流》2001,(1):127-129
文化具有民族性和地域性,达斡尔族文化作为黑土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无论在民族性还是在地域性上,两者之间都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一方面,黑土文化蕴涵着达斡尔民族的文化精髓;另一方面,达斡尔族文化为黑土文化铺垫了浓重的精神底蕴.黑土文化对达斡尔族文化的整合与再造,就是在继承和发扬民族传统文化,保持民族文化个性和风格的基础上,挖掘黑土文化精髓,构建具有时代精神和民族特色的达斡尔族文化.  相似文献   

2.
于耀洲 《学术交流》2003,1(7):104-106
达斡尔族是生活在我国北方的一个少数民族 ,其爱国主义在各个历史时期都有明显的表现。具体可概括为民族的先进文化、善于把握时代精神、杰出人物的作用和重视教育的传统等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3.
达斡尔族有着十分悠久的文化传统,其民歌丰富多彩,旋律形态复杂多样,颇具特色,从不同角度生动地反映了达斡尔族人民的生活.其衍变经历了单句乐段、二句体、三句体、四句体、多句体,直至升华为比较高级的单二部曲式这样一个发展过程.鉴于民歌承栽着民族的、地域的、历史的、文化的珍贵记忆,传承保护达斡尔族民歌这一艺术文化,是建设中华民族现代音乐文化的重要内容之一,应采取的传承举措为:从娃娃抓起,使民歌融入中小学音乐课堂;在高校艺术教育中纳入"黑龙江少数民族民歌欣赏"内容,使之起到传承的标本作用;通过举办艺术节展演、演唱大赛等形式,推进民歌的创新发展.  相似文献   

4.
传统节日文化对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的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传统节日文化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表现形态,保留了民族文化中最精致、最具代表性的内蕴,是民族生活和民族精神的典礼和仪式,是中华传统美德代代相传的重要载体.它凝结着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展示着中华民族的精神世界.它对中华民族精神培育和弘扬具有重要的价值.具体表现为:弘扬爱国主义精神;提高民族自信心,增强民族凝聚力;促进社会和谐,构建中华民族共同精神家园;促进民族团结,维护国家统一.  相似文献   

5.
弘扬和培育具有时代特点的民族精神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民族精神孕育于民族文化之中,是民族文化的升华.民族精神既是历史的又是时代的,是一个国家、民族发展过程中的强大精神动力;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在当代,必须以与时俱进的态度,弘扬和培育具有时代特点的民族精神,适应时代的呼唤,不断弘扬传统文化中的精华、吸纳外来文化中新的时代内容,促进中华民族精神的新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只有通过民族文化优秀传统的保持和发扬,只有通过对外来文化的吸收和创造性的转化才能获得,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真正落到实处.  相似文献   

6.
文化变迁是物质特征弱化和精神特征强化并存,民族文化处于新旧交替、传统与现代相交织的阶段.本文探讨了哈萨克族在定居后的宗教、经济、生活等方面发展与变迁.实现民族文化的现代转型不仅是时代发展的要求,也是新疆哈萨克族的内在需要和文化选择.  相似文献   

7.
俄罗斯是一个有着深刻宗教情结的民族.东正教作为文化现象和意识形态,深深根植于俄罗斯民众的意识里,浓浓地融入俄罗斯民族的精神中,深刻地影响着俄国的历史与现实.为实现国家统一并加强皇权,以君权神授为宗旨的基督教作为最有力的思想武器被罗斯统治者"请入"罗斯.至此,无论是在鞑靼蒙古人入侵时期,还是在第一、二次卫国战争等俄苏历史的紧要关头,俄罗斯东正教均发挥了其社会整合与道德教化作用,并在促进国家统一、弘扬爱国主义传统、凝聚民族精神、规范民众道德和维护社会稳定等方面做出了积极而重要的历史贡献.  相似文献   

8.
葛洪骏  熊政力 《社科纵横》2006,21(3):120-121
再现和研究抗战时期的民族精神,分析抗日战争时期民族精神不同于以往历史时期的一些新的特征,对我们继承和弘扬抗战时期的民族精神,增强民族感情,加强爱国主义思想教育,促进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健康发展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9.
试论中华民族精神的丰富内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柱。在五千多年的历史发展中 ,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日新进取的民族精神。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群众不断结合时代和社会发展要求 ,与时俱进 ,不断丰富着中华民族精神。掌握中华民族精神的丰富内蕴 ,对于弘扬中华民族精神 ,繁荣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具有极其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追溯“国学热”的产生发展之路,剖析其在当代社会所处地位,思考其未来走向,具有反思历史与重建民族精神的重要价值。李训贵、宋婕新近主编的《城市国学讲坛》,将近些年来影响颇大的“国学热”置于中国历史与现实发展的双重坐标进行考察,从哲学、美学、文学、语言等角度探询了中国传统文化通向现代与世界的途径,力图在古今文化的历史坐标中整合现代文明与传统文化,促进民族文化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1.
方玲 《生存》2020,(1):0149-0149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在教育现代化的进程中,学习我国的优秀传统文化有助于高中生提高民族自豪感与文化认同感,有助于培养他们的爱国主义精神,促进其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有利于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提高我国民族文化自信,推动文化强国战略的实施。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素养。文章分析高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意义,提出高中语文教育中渗透传统文化的策略,以全面提升高中语文教学的整体水平和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促进高中生对传统文化的探知和维护、传承和弘扬。希望通过本文的分析研究,给行业内人士以借鉴和启发。  相似文献   

12.
民族文化是民族的灵魂。文化生产力具有强大的力量,能够促进民族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西北少数民族的经济社会发展,必须依靠文化生产力。东乡族具有深厚的羊文化传统积淀,传承创新羊文化,发展羊文化产业,是东乡族群众脱贫致富的文化资源。  相似文献   

13.
宋丽 《社科纵横》2006,21(12):134-134
京剧作为我国传统戏曲的代表,也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与审美情趣的精髓,京剧丰富的内容和精美的艺术形式,使其具有教育人、陶冶人和愉悦人的作用。弘扬民族艺术,振奋民族精神,是对广大青年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内容。重视对青年民族文化艺术的教育和熏陶,对于传承中国京剧艺术,乃至中国传统文化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大学生作为文化的重要传承载体,他们对于京剧的态度,直接影响到京剧的将来,影响到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继承、发扬和光大,关系到中华民族文化命脉的发展。  相似文献   

14.
许传真 《学术交流》2003,(10):23-25
培育民族精神必须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正确处理好继承与发展的关系,正确处理民族化与国际化的关系,学习历史和文化经典,努力培育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  相似文献   

15.
在中国现代史上,国共两党的前两次合作,对推动人民革命事业、促进中华民族的发展和进步,都作出了重大的贡献。在这两次具有历史意义的合作中,杰出的爱国主义战士郭沫若起了巨大的作用。“春兰秋菊,遐迩一家”。祖国统一、民族昌盛、人民幸福,是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所在。今天,在我们盼望实现第三次国共合作、促进祖国统一大业早日完成的时候,回顾、学习郭沫若同志在国共合作中所表现的爱国主义精神与政策、策略观念是倍感亲切的。  相似文献   

16.
不同民族之间的族际交往是一种道德生活实践,是民族伦理关系产生的基础,族际交往伦理是民族间伦理文化互动的真实反映.《哈尼阿培聪坡坡》是一部叙述哈尼族漫长迁徙和发展历程的史诗,记载了哈尼族与彝族、傣族、汉族等其他民族“相遇”时所发生的交往生活状态,展示了哈尼族与其他民族交往中所遵循的族际伦理观的历史演进过程.哈尼人知恩感恩、委曲求全、宽容忍让、自保避害、责己周人、诚实正直、团结协作等族际交往伦理观构成了哈尼族道德文化的主要内涵.族际交往伦理深深地植根于一个民族的历史发展进程之中,研究不同民族之间的交往伦理,应当采用历史主义的研究方法.  相似文献   

17.
中华民族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伟大民族,他们中的英雄人物,有高尚的民族气节与爱国主义精神。但对历史上英雄人物的民族气节与爱国主义,学术界有不同看法。为了正确地继承历史遗产,发扬我们民族的优良传统,对这些问题有进一步探讨的必要。 一、民族、民族英雄、民族气节 什么叫民族?斯大林指出:“民族是人们在历史上形成的一个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于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的稳定的共同体。”①一九五四年范老提出,秦汉时期汉族“是在独特的社会条件下形成的独特的民族”②。从此学术界对民族的形成展开了热烈的争…  相似文献   

18.
现代中国民族关系的类型划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马戎 《社会》2008,28(1):1-1
由于历史发展过程中的种种原因,一国内部各种族、族群之间在文化传统、与中央政府的历史联系各不相同,在社会经济水平和能力方面发展不均衡,各族成员在获得资源和个体发展条件机会方面存在差距,族群间的这些重要差异不应忽视。因此各国政府需要根据实事求是的精神,尊重历史与现实国情,为本国不同群体设计不同的政策。中国历代王朝在这方面有许多成功经验。新中国成立后,政府在民族政策的许多方面采取“一刀切”的思路与做法,强调国情但忽视了族情。这些政策已执行了半个多世纪,其实践效果需要检验。本文回顾了民族史研究文献对民族的分类,讨论了中国各族群之间的差异,通过人口变量、族际通婚、文化变量、与中央政权关系、境外同族是否建立独立国家这5个因素对中国的55个族群进行初步分类,对各类群体的特点进行归纳分析,希望以此推动我国民族理论和有关政策的反思。  相似文献   

19.
周恩来的中西文化观是他对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进行比较、评价、选择过程中所形成的思想观点、方法和主张,是对中西文化冲突条件下中国文化应向何处去所作的科学回答。其主要特征表现为: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与鲜明的开放意识有机结合;广采博取的精神与辩证思想的有机结合;与时俱进的创新精神与突出的马克思主义立场的有机结合,从而决定了周恩来的中西文化观是一个博大精深的科学理论体系。深入学习并领会这一理论体系,对于我们今天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特别是正确处理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民族文化和外来文化的关系,具有十分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爱国主义教育丛书》评介穆钦爱国主义历来是动员和鼓舞中国人民团结奋斗的一面旗帜,是推动我国社会历史前进的巨大力量,是全国各族人民共同的精神支柱。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加强爱国主义教育,继承和发扬爱国主义传统,对于振奋民族精神,增强民族凝聚力,团结全国各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