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对《长恨歌》的主题 ,本文一反传统的“政治”、“讽喻”说 ,或者“双主题”说 ,而从最一般的人生真情进行探讨 ,进而解释了人们对《长恨歌》所反映出来的思想感情的理解和赞同  相似文献   

2.
《长恨歌》主题辨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长恨歌》是一首写李杨爱情悲剧的感伤诗。诗人的用心并不是要为后世帝王提供贪色亡国的历史教训,而是要表达他对人间爱情的看法。白居易认为爱情应该象李杨那样真诚持久,专一不二;同时爱情又不能象李杨那样只顾及彼此相爱而贻误其它,它应具有崇高的社会品格。这就是白居易的爱情观,它在作品中得到了深刻而完整的表达。  相似文献   

3.
4.
在文学史上,常常有这样的现象,一部文学名著,人们对它交口称赞,传诵不绝。可谈起对它思想内容的理解,却众说纷纭,莫衷一是。白居易的著名长诗《长恨歌》就是这样的作品。  相似文献   

5.
对于白居易《长恨歌》的主题思想,文学史家多持双重论,即作品既有对唐明皇荒淫误国的讽刺、批判,又有对他和杨贵妃爱情的同情和歌颂。例如游国恩等五先生主编的《中国文学史》(以下简称游本《文学史》)上说:“诗的前半露骨地讽刺了唐明皇的荒淫误国”,“诗的后半,作者用充满着同情的笔触写唐明皇的入骨相思,从而使诗的主题思想由批判转为对他们坚贞专一的爱情的歌颂”,“诗的客观效果是同情远远地超过了讽刺,读者往往深爱其‘风情’,  相似文献   

6.
关于白居易的长诗《长恨歌》的主题问题,曾经引起不少人的争论。一个主要的分歧,就在于它是“讽谕诗”还是“爱情诗”上边。参加讨论的许多同志,在分析《长恨歌》本身和参证《长恨传》外,还参考了不少材料,但在论断上却仍然缺乏足够说服对方的力量。同时也存在对同样价值的资料各取所需,不管其他的缺点。比如有人拿白氏女《自题诗卷集末》的“一篇长恨有风情,十首秦吟近正声”的诗句来证明《长恨歌》是“有风情”的,  相似文献   

7.
对于白居易《长恨歌》的主题思想,文学史家多持双重论,即作品既有对唐明皇荒淫误国的讽刺、批判,又有对他和杨贵妃爱情的同情和歌颂.例如游国恩等五先生主编的《中国文学史》(以下简称游本《文学史》)上说:"诗的前半露骨地讽刺了唐明皇的荒淫误国","诗的后半,作者用充满着同情的笔触写唐明皇的入骨相思,从而使诗的主题思想由批判转为对他们坚贞专一的爱情的歌颂","诗的客观效果是同情远远地超过了讽刺,读者往往深爱其'风情',  相似文献   

8.
作为千古传唱的不朽名篇,《长恨歌》留给人们思索、猜测的东西实在太多。它所包容的历史内涵和美学意蕴不是一种爱情、一种讽喻所能言尽的,其主题是十分复杂的。白居易是在大历史悲剧的前提下,通过唐玄宗重色误国的君王悲剧写出了国家悲剧,从而表明了诗人期遇明君政治的美好愿望,并通过君王悲剧导致的女性悲剧,客观地反映了对正常的美好的爱情生活、情感世界的向往。  相似文献   

9.
<正> 一关于《长恨歌》的主题,争论已久,迄无定税。“讽谕说”认为是讥刺唐明皇沉于女色而不悟,否认李杨之间有爱情;“爱情说”则认为是颂扬李杨爱情的坚贞专一、生死不渝。这个问题之所以长期争论得不到统一,除了诗歌本身的复杂性外,白居易本人对这首长诗的看法的不一致,也常常是论者各执一端的一个原因。  相似文献   

10.
批判理性主义也称"证伪主义"、知识进化论,认为任何一种科学理论都不过是一种假说,其中必然潜藏着错误,需要通过"证伪"发现并矫正其中的错误,推动知识进步;科学包含错误并非缺点,而是知识探索过程的必然现象,"可证伪性"正是科学之为科学的标志。《长恨歌》主题解读、阐释过程的分歧正是提出新说,"证伪",再提出新说,再"证伪",不断"试错",最终更加逼近《长恨歌》主题真实面貌的研究过程,参与者的"试错"都在某种程度上做出了贡献。批判理性主义强调理性的批判(非意识形态或单纯学派之争)和这种批判精神对科学发展的重要性,这一理念对推动中国学术的深度拓展与实质提升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新时期以来 ,《长恨歌》主题的研究日趋深入。在这一过程中 ,先后出现了隐事说、讽谕说、爱情说、感伤说、自伤说、多重主题说等六种主要的观点。  相似文献   

12.
白居易《长恨歌》爱情主题考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白居易《长恨歌》的主题,有爱情说、隐事说、讽谕说、婉讽主题说、感伤说、双重及多重主题说、无主题说与泛主题说等多种,本文在学术史回顾的基础上,探究产生诸说的原因,且立足于白居易的自述、编集过程与时人的看法,对《长恨歌》进行深入解读与进一步考证,以证定《长恨歌》主题是表现唐玄宗与杨贵妃真挚的爱情,并着重对"婉讽主题说"进行商榷。  相似文献   

13.
《长恨歌》是唐诗中的精品,古代叙事诗中的杰作,与《琵琶行》堪称为诗人白居易之“双璧”。《长恨歌》的主旨何在?历来众说纷纭,大概有“讽谕说”、“爱情说”、“双重主题说”等。我持“怨恨说”,认为这首著名诗歌的主题就是歌“长恨”,对人间美丽的爱情无法实现而表示深深的怅恨,这才是全诗主题的实旨所归,堂奥所在。  相似文献   

14.
《长恨歌》主题一直争论不休,主要有:讽谕主题说、爱情主题说和双重主题说。形成这一现象的原因主要有三个方面:其一,从文学传承的角度看,继承了之前作品主题;其二,从文学创作的角度看,创作环境和自身经历共同促成了主题多样;其三,从文学接受的角度看,是文字符号的多义性和接受的个体性影响所致。  相似文献   

15.
自居易的长篇叙事诗《长恨歌》,是以唐玄宗李隆基与贵妃杨玉环的一段爱情故事为素材,在民间传说的基础上加工而成的。 关于李杨的爱情故事,在唐代已广泛流传。以此为题写成的诗篇也很多,由于取材的角度,以及作者的态度不同,诗歌的主题也相当复杂。  相似文献   

16.
《长恨歌》的正声究竟是什么──也谈《长恨歌》的主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长恨歌》的正声究竟是什么──也谈《长恨歌》的主题欣然一、历史评说的差距我国唐代诗人白居易一生作诗数以千计,它是我国古代优秀文化遗产中一颗灿烂的明珠,许多诗篇脸炙人口,为后人吟诵。对白诗的褒贬评说,浩瀚如海。特别是对《长恨歌》与《琵琶行》两篇,又以《...  相似文献   

17.
双重及多重主题说是对爱情、讽谕及感伤等说的调和或折衷,因为各说都有言之凿凿的材料作依据,大都揭示了《长恨歌》这首本身十分复杂的长诗的某些思想因素或内容的某一侧面,双重及多重主题说干脆认为诸说都有片面性,不如兼收并蓄,并致力于探求造成这种双重或多重主题的原因。  相似文献   

18.
缀玉连珠六十年,谁教冥路作诗仙。浮云不系名居易,造化无为字乐天。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文章已满行人耳,一度思卿一怆然。这是唐宪宗李忱为自居易的去世而作的《吊乐天》,诗中所提到的“长恨曲”即指白居易的代表作品之一《长恨歌》。对于这首长篇叙事诗的主题,历来争议颇多。  相似文献   

19.
从创作心理看《长恨歌》的主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白居易早年的爱情经历对《长恨歌》的主题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当他面对唐明皇杨贵妃悲欢离合故事的时候,与之强烈共鸣,在故事的主人公身上,融进了自身的情感体验。从全诗的结构看,作者着力刻划了李杨的爱情被意外事件毁灭之后的憾恨。通过对李杨爱情由热恋到破灭,虽寻到却又不能成连理这一动态过程的描述,逐层深化了主题——美好情感失去而引起的绵绵长恨。诗中对史实的处理也是服务于这一主题的。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