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嘉庆六年(1801)永定河决口,酿成五百年一遇的特大洪水。京畿直隶一带一百三十余个州县中,受灾地区达九十多个,堤防崩坍,房屋被毁,灾民流离失所,农作物减产绝收,给国家建设和人民生活带来重大损伤。此次灾害的原因既有17世纪全球整体气候变化所导致的极端天气,也有永定河特殊的地理情况,更有长期不当垦荒和滥砍滥伐所导致的严重的水土流失等原因。反思此次特大水灾的生态原因及历史教训,对于历史上整体大气候特别是极端气候的归纳分析,以及对今天的森林资源保护与正确开发等问题都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
1939年海河流域水灾述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特定的自然因素以及人为社会因素导致1939年海河流域发生了特大洪灾。洪水给包括敌后抗日根据地在内的广大地区造成了巨大损失。中国共产党带领和团结广大人民群众,通过努力最终克服了灾荒。1939年海河流域水灾爆发的教训和救灾的经验都对当今的防灾救灾工作具有重大的历史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3.
1915年广东乙卯水灾灾况及灾后赈济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琪 《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3(11):67-70
1915年 7月 ,广东大部分地区遭受了空前严重的水灾 ,导致珠江水系出现“三江并发”的局面。这一场百年不遇的特大洪水 ,史称“乙卯水灾”。它给广东社会带来了极为深刻的影响 ,人民生命财产损失惨重。水灾引起了社会各方广泛的关注 ,激起了灾后大规模的赈济活动。这些活动呈现出了清末民初中国社会的时代特色 相似文献
4.
朱志先 《武汉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16(1):104-111
1931年仲夏,持续近两月之久的水灾令武汉三镇"顿成泽国",其中尤以汉口为甚,整个被浸"水中数尺至丈余"。当时诸多报刊纷纷报道消息、发表评论,内容涉及汉口水灾的灾情纪录、原因探究、影响分析及各个层面作何应对等诸多方面,及至灾后仍有许多学者对此进行反思,可谓真实再现了当年汉口大水的惨状。梳理和探究这些报道、评论,对于当下而言亦不无警戒和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5.
蒋志强 《江苏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6(2):69-73,80
建国前后苏北地区发生了数十年未有的严重水灾,给苏北社会造成了极大的灾难。灾情出现后,苏北区各级政府部门借鉴以往解放区的救灾经验,整合各种社会资源,自上而下组织起统一的救灾领导机构,掀起了群众性的生产救灾运动,最终战胜了灾荒。 相似文献
6.
7.
吴康林 《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31(2):18-20
安徽水资源丰富,这既给安徽人民带来生产、生活上的方便,同时也使其经常遭受水患之苦。1910年安徽各州县普遍受灾,并造成了严重的影响,不过也得到一定程度的救助,使灾害没有继续扩大。对晚清安徽水灾的研究,无疑会给今天的防洪救灾,提供一些历史参考。 相似文献
8.
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生产规模的持续扩大和社会财富的不断增长,灾害造成的损失也日益严重,而应急通信工作直接影响到国家重要灾害信息的及时发布和救灾工作的顺利实施。为此,结合我国国情,探讨特大自然灾害下高效的应急通信管理机制,为完善我国突发公共事件的应急管理体系和特大自然灾害的应急通信管理提供有益借鉴。 相似文献
9.
1935年7月,山东境内的黄河多次发生溃决,鄄城、菏泽、郓城等十数县受灾,灾民达350多万。灾情发生后,中央和山东省政府采取一些措施进行救济,成立了山东黄河水灾救济委员会,将灾民运往本省未受灾地区安置,向灾民发放赈款和赈品。虽然成效有限,但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一些灾民的痛苦。 相似文献
10.
王林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1):77-81
1931年七八月间,长江、淮河流域发生特大水灾,南京国民政府为了解决灾民口粮及实施工赈和农赈,向美国贷购小麦45万短吨。这批美麦运华以后成为救灾的主要资金来源和物资支持,在急赈、工赈和农赈中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但是,这批美麦价格高、利息重、运费贵,加重了国民政府的债务负担,而且大量进口美麦,又导致中国粮价下跌,对中国农村经济的恢复也产生了不良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12.
1933年山东黄河水灾与救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33年七八月份,黄河全流域发生了特大洪水。山东境内的黄河虽未决口,但河北、河南决口之洪水全都灌注山东,使山东成为受灾面积最大的省份。灾情发生后,国民政府和山东省政府进行了大规模的赈济活动,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灾民的痛苦。 相似文献
13.
石武英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40(3)
1950年湖北发生了严重的水灾.湖北省党政机关围绕“救灾”这一中心任务,采取各种措施进行人力物力总动员.这次动员指导思想明确,组织保障有力,舆论宣传得力,因而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在当时特定的历史背景下,这种救灾动员模式,最大限度地弥补了物质条件的不足,实现了高效救灾.但也存在国家强制与社会参与被动等缺陷. 相似文献
14.
何耀军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25(12):73-75
蕴藏丰富、独具特色、弥足珍贵,是四川民族古籍工作的基本情况及重要特点;大量民间古籍急待整理、 经费严重缺乏、组织机构不顺等,是四川古籍工作的基本情况。为进一步做好这项工作,应积极探索,拓宽领域,统 筹规划,确保投入,利用数字化、网络化带来的信息服务方式实现与全国少数民族古籍文献资源共享。 相似文献
15.
黄庆林 《湖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8(1)
1931年,洞庭湖区遭到了特大水灾的侵袭,灾情十分惨重.民众于大灾之年挣扎度日,其境况惨不忍睹.水灾的爆发既有自然原因,又有深层次的社会原因.湖南省政府的赈灾措施体现出与传统荒政和当时国内其他地区荒政的不同之处,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荒政的近代化进程. 相似文献
16.
刘世茂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22(11):174-177
1937年11月,国民政府迁都重庆,四川成为支撑抗日战争最主要的后勤供应基地.为了解决大后方的交通运输大大落后于战争需要的矛盾,国民政府采取了种种改善大后方交通的措施.复兴驿运即为其中重要的一项.由是四川驿运在八年抗战中得以蓬勃发展,并为抗战的胜利作出了重要的历史贡献. 相似文献
17.
王敏 《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9(11):217-219
清末,四川国人自办女学发展迅速,女学普及率居全国前列。其发展特点主要有四个方面:女学数量逐年增长,并发展迅速;办学力量自下而上,国家政策后行;办学主体对女学兴办和发展起决定作用;女学分布具有极大不平衡性。 相似文献
18.
刘仕慧 《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3)
重视环境保护,防止和减少自然灾害对人类的危害,是二十一世纪全球性的话题。四川历史上一直就是一个自然灾害多发的省区,这其中人为地破坏生态环境是不可忽视的一个原因。 相似文献
19.
四川羌民族地区依托丰富的原生态民俗文化和自然景观发展了独特的羌民俗文化旅游,促进了民俗文化的交流,同时带来旅游区民俗文化和经济的发展。但突如其来的5·12汶川大地震不仅给羌族文化带来沉重打击,依靠羌文化发展起来的民俗文化旅游也受到严重的影响。为了让羌族的文化基因延续下去,羌文化旅游的开发不仅不该停止,更要通过可持续的开发模式来保护和传承原生态的羌文化。 相似文献
20.
张继才 《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29(2)
四川联省自治是四川资产阶级联省自治人士发起的 ,但为四川地方军阀利用和操纵 ,最后被直系军阀扼杀 ,四川地方军阀借以自保的迷梦和四川资产阶级民主宪政的愿望均告落空。四川联省自治的结局说明 ,北洋军阀和地方军阀都是资产阶级民主宪政的障碍 ,在军阀纷争的格局下 ,资产阶级改良运动必然归于失败 ,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成为时代主题的新阶段 ,资产阶级联省自治运动的破产也是必然的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