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有学者认为,庄子反对辩论。这种说法有待商榷。庄子提出,众人之辩是没有"公是"之辩,这不是真正的辩论;有"公是"之辩由于是非历然分明,故"无辩"。由于知识和语言的有限性,故有"不辩"之处,辩论存在困境。辩论困境的解决之道在于"是不是,然不然"。庄子对辩论作出了细致的分析和界定,这与西方大哲柏拉图有相通之处。 相似文献
3.
老子和庄子的生命哲学大体上由生命观、生死观、重生论、养生论四个方面内容构成.老子、庄子皆崇尚“道法自然”的生命观,将人的生死现象看作是一个气化的过程.将人的生命价值放在世俗的财富、名誉、功业之上,从养气、养心、养神等多个层次开掘出养生的思想.他们的生命哲学与养生思想对于当今社会的人们仍然具有启迪意义. 相似文献
4.
"虚室生白"是透析庄子美学的一个切入口,"虚室生白"所体现出的道的虚与心的虚的契合是中国美学的大题目.虚静作为审美发生的心理前提,影响了陆机、宗炳、刘勰等一大批理论家,成为中国古典艺术理论的重要概念.在庄子的文本中,"白"和"朴"相关联,"白"所彰显的质朴、素淡的美,其本质在于自然而然,这种美的理想对中国的艺术实践发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人们对庄子的研究,大都偏重于玄道本体论、精神自由论、相对论及社会伦理观等方面,从总的来看,并没有突出养生论在庄子学说中的地位.庄子是最早研究养生的哲学家,认为最重要的知识是养生的知识,而养生的重点又在于精神养生.从人的内在心灵和外在世界的关系上,可以分出有外无内、有内重外、定乎内外、重内轻外、无内无外五种人,这五种人代表着精神养生的五个层次.庄子"无内无外"的精神养生论,是对老子<道德经>养生思想的发展. 相似文献
6.
庄子立足中国传统文化语境,建构出"人""技""道"统一的人与技术有机发展系统,通过源头认知与矛盾化解,将技术及其发展置于"人"在"道"的价值体系制衡中.庄子同时建构了一群精于技术、通于至道的技术思想家形象,将传统的技术定位由物质操作转向人文塑造,并立足生态维度引导人类的技术发展与自然万物和谐共存.庄子的技术思想启示现代... 相似文献
7.
中国古代所普遍接受的宇宙概念,出自先秦尸佼的“四方上下曰宇,往古来今曰宙”。《庄子》对宇宙亦下有定义:“有实而无乎处者,宇也;有长而无本剽者,宙也。”其中“有实”是承认宇宙间有质量的实体的存在, “无处”是指物质实体在空间上没有一定不变的静止形态。尸子的宇宙定义虽然提出了时间、空间的概念,但没有分析时空的本质。 庄子承认物质实体的外在形式和属性,而否定其固定不变与具有真实性。庄子的宇宙概念在思维水平上超出了人的感觉经验而与现代物理学的许多认识相一致。 相似文献
8.
论庄子的死亡伦理及其现代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死和生是传统中国社会里两大忌谈之讳,然而真诚面对自己生命的人就必须对"死"有所思考。死亡问题不单是学术研究的"对象",而是你、我自己的问题。随着现代生物、医学技术的迅速发展,曾经不受重视而事关生命根本的问题,诸如自杀、安乐死、死刑、战争等等已经成为现代人无法回避的重大问题。作为生命伦理重要组成部分的死亡伦理旨在探求生命死亡的本质和意义,以期建构起一套规范、指引人生正确面对死亡的道德体系。庄子对死亡有过深刻的领悟,也有着丰富的死亡伦理思想。但不同于现代死亡伦理学之拘囿于生物学、医学的精确测量,而停留于… 相似文献
9.
景圣琪 《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8,26(4):44-45
老子思想对中国文化发生了全主位的影响,并对现代文化发展具有非常积极的意义。而深谙着“天人合一”的思想精髓的老子,将其深藏不露的生态美学以其独特的方式传达给后世人和未来世界。本文力图在生态美学的视野下重新评价老子的思想,探索出其为中国当代文化和发展建设的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10.
《庄子》的物性观是在“用心若镜”境界中的实现,以“无”的心境去化解一切认知、 功利之心对物的偏解,并寻求在“与物有宜”、“与物为春”的境界里物性的回归。《庄子》“乘物以游 心”的物性观包括了对作为自然的物、作为工具的物等物性的讨论,“游”作为心的艺术性的创造, 是物性回归中重要的一环。在“游心于物之不得遁”、“游刃必有余地”的命题下,努力摆脱主客分离 之心体下理性与功利对物的统治,使物性在道心的艺术性、创造性的运作中得以充分的呵护。这种 物性观经现代阐释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1.
孔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他在传述古代文化的过程中有自己的创新和发展:他怀疑天命鬼神,重视人事;主张以“仁”为中心确立各种典章制度;重视仁德、礼义,轻视生命和物质利益;提倡“中庸”之道与“和而不同”的方法原则;强调文学为政治教化服务。孔子思想一直延续到现在,并由中国传播到世界,是推动社会走向理性、文明、和谐、有序的巨大动力。 相似文献
12.
论严复的自由主义思想及其近代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玉 《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1):67-72
语言深刻地制约着翻译,并合法地改变原语的思想性质,中国近代自由主义思想就是在对西方自由主义思想汉语化的言说中建构起来的。某种意义上,西方自由主义思想在中国近代的歧变过程也就是中国近代自由主义思想的建构过程。严复在翻译和介绍穆勒的自由主义思想时,颠倒了其思想的主次,明显压抑了个人优先原则这一前提,而张扬了个人自由应该受到限制这一附则。个人与群体的关系被纳入了严复自由主义思想的核心,严复始终从个人与群体的关系来解释和定义自由主义。严复所理解的“人”主要是中国古代的“民”,这样,他就把“人”最终纳入了中国古代的言说轨道,纳入了国家和民族的范畴,其结果是必然从根本上削弱甚至否定个人。 相似文献
13.
以"协变"作为儒家的思维方式,基于双重原由:"协",不仅有协作、协调也有和谐的本义;"变",不仅有变动、变通更有变化(进步、发展)的内涵。儒家协变思维的价值取向是和平主义与整体主义的,求融通、中和,致变通、演进,是其本质特征。现代术语中的"动态平衡",可与"协变"概念相应。用"协变"比"和合"更能体现儒家人文主义精神。本文选取儒学史上几位集大成者,并在其思想逻辑的展开中透视协变思维方式的最终形成。现代新儒家的"人文演进"观可与协变观匹配。协变思维以其丰富的价值内涵及其现代启示证明:这一思维方式的核心精神仍可与现代世界文明中的可持续发展主潮合拍。 相似文献
14.
人是整个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出发点和归宿。马克思从现实的人入手,深刻地揭示了人的本质,把实践看作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从而确立了人的主体性地位。本文从人的本质力量出发,通过分析主体本质力量的层次性阐释,揭示出人类实践活动的内在动力,即人的活力所在,并就其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指导意义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5.
在立身处世、社会交往中强调道德意识的主导作用,虽然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典型特征,但是对于今天提高公民素质、恰当选用人才、正确处理市场经济与道德建设之间的关系,仍然有着十分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6.
学界有些人认为,庄子思想从根本上说不具有进步性。其实,庄子思想不仅具有进步性,而且其中蕴涵的“常因自然”的遵道贵和精神、“一而不傥”的人格独立精神、“不言之教”的以身作则精神、“美成在久”的严于律己精神,以及“应时而变”的创新精神、“物无贵贱”的平等精神、追求“心和”的宽容精神、“不以养伤身,不以利累行”的淡泊名利精神等进步思想,对于当今时代仍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我们必须要对之加以全面分析,采取正确对策。 相似文献
17.
时名早 《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3(4):31-33
亚里士多德从人性论和认识论的角度提出了其法治思想,认为法律应当具有至上性,制定出来的法律应该是良法;同时为实现其法治理论,亚里士多德还从立法和守法等诸多方面论述了实现法治的具体路径。这些法治思想的精髓,为我国现代法治建设提供了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8.
中和”思想是孔子全部思想的哲学依据,是儒家思想中至为宝贵妁价值标准,是指导人们追求个体心灵的平和、家庭的和睦、人际关系的和谐以致天人之际的和谐的准则。要求人们在待人处事、治国理政等社会实践中坚持适度原则,把握分寸,恰到好处,无过无不及,从而实现人格的完善、人与人的协调和整个社全的文明与和谐。孔子“中和”思想对于处理好人自身、人与人、人与社会以及人与自然的关系,具有非常重要的方法论意义。 相似文献
19.
探讨当代的热点问题——经济全球化问题,尤其针对理论界出现的将经济全球化等同于资本主义全球一体化的观点,我们必须寻根溯源,在马克思经济全球化思想中挖掘其深刻的思想根基,理清其经济全球化思想的哲学基础、内容体系及发展走向,从而为今天我们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之路提供现实启示。 相似文献
20.
《文史通义·原道》篇是章学诚历史哲学探索的代表作,他不作经院式探讨,而是与社会实践联系起来,因而具有批判性和超前性的鲜明特色.他提出历史哲学三个互相紧密联系的命题:其一,“道出自然”,“渐形渐著”,存在不得不然的客观趋势.其二,应当区分推动形成万事万物的客观法则的“道”本身,和万事万物的具体形式;“言圣人体道可也,言圣人与道同体不可也”;“学于众人,是为圣人”.其三,“道”与事功密切相连,六经不能穷尽“道”,事变之出于后者,六经不能言,立言之士的责任是总结出新的“道”.诚如梁启超所言,章学诚的论述“实为乾嘉以后思想解放之源泉”.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