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从接受史的角度对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其一》进行研究,考察后代读者对陶诗自南北朝至清代这千年接受历程,按接受美学理论,从效果史、阐释史、影响史这三方面进行论述。陶诗并不是一开始就为人接受,这其中经历了漫长而曲折的过程,以陶渊明田园诗代表作《归园田居·其一》为例,各代的诗评家对其接受程度并不相同.而对陶诗的接受程度不同也正反映出各代文艺风气和审美趣味的不同。  相似文献   

2.
从接受史的角度对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其一》进行研究,考察后代读者对陶诗自南北朝至清代这千年接受历程,按接受美学理论,从效果史、阐释史、影响史这三方面进行论述。陶诗并不是一开始就为人接受,这其中经历了漫长而曲折的过程,以陶渊明田园诗代表作《归园田居·其一》为例,各代的诗评家对其接受程度并不相同,而对陶诗的接受程度不同也正反映出各代文艺风气和审美趣味的不同。  相似文献   

3.
陶渊明《归园田居》五首评析李阳春《归园田居》五首是陶渊明田园诗中的名篇,是他辞去彭泽令不久的作品。诗中揭露、批判现实,又表现农民思想和情怀,还有新的人生旅途的豪情壮志。第一首可视为《归去来兮辞》的妹妹篇,是他断断续续为官生活的总结和反省,表达了对官场...  相似文献   

4.
1、陶渊明诗所受佛经影响/李秀花//上饶师范学院学报一期2、平淡自然与与醇美的统———从《归园田居》看陶渊明田园诗的艺术风格/刘波//南通职业大学学报一期3、试论陶渊明田园诗的审美视角/宁松夫//襄樊学院学报一期4、陶渊明隐逸的独特性/张建伟//九江学院学报一期5、谢灵运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的两个英译版本进行比较分析,来揭示翻译期待规范在译文被译语文化接受过程中所起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6.
“尝读高士传,最嘉陶征君,日耽田园趣,自谓羲皇人。”唐代诗人孟浩然用这四句诗表现了对陶渊明田园生活的企羡。梁江淹《杂体诗三十首》杂拟古人,拟陶的一首即标目为“田居”。陶渊明的一生大半时光是在田园中度过的,即使在出仕的短暂时间内,也没有忘怀过田园:“园田日梦想,安得久离析!”田园诗是陶诗的主要部分。弄清这些诗在创作方法上的主要倾向是现实主义的还是浪漫主义的,不仅为深入了解陶诗的思想和艺术所必需,而且直接关涉到陶诗的评论尺度和评价。  相似文献   

7.
陶渊明是一个有着鲜明的独特风格的诗人。本文综论陶诗的风格后,着重从两个方面来分析陶诗独特风格的本质内涵:一、自然、朴素的诗风是以归园田生活为基础的;二、耿介、豪傲的性格使诗在自然平淡中显现出了力度和健朗的风格。  相似文献   

8.
陶诗《归园田居五首》其一:“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其中的“尘网”,向来被解作“仕途”。可是,从陶渊明出仕到归隐,算来算去,怎么也够不上“三十年”。但若从二十九岁初仕为江州祭酒算起,至辞彭泽令归田,则恰恰十三年,于是吴仁杰断然改作“十三年”,王瑶注《陶渊明集》(作家出版社1966年版)因之。近人或雨说并存。张芝《陶渊明传论》谓:“何孟春本引刘履说‘三当作踰,或在十字下’,陶澍又说‘三当作巳’,那就是这句话有这样几个可能:一去三十年,一去踰十年,一去已十年。但他们都没有注意‘一去三十年’是陶渊明所常说的,正如上引‘闲居三十载’见《还江陵》诗。且宋曾集本校各本异同最富,但此句下并无异文。故作‘一去三十年’为是。”这个结论是对的。只是,仅以“三十年”“是陶渊明所常说的”为论据,则嫌单薄。  相似文献   

9.
阐释学对于翻译最重要的意义在于文本意义的开放性和历史性,同时,意义是受到文本制约的。以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其一)的不同译本为例,研究探讨阐释学在翻译实践活动中的具体应用,可以发现历史继承和当代阐释同样重要。  相似文献   

10.
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的精神始终影响着后世的知识分子,甚至成为他们的精神归宿。通过他的《归园田居》(一)和《饮酒》(五)的具体分析,探讨他的人生哲学的主要内容,从而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11.
陈明富 《东方论坛》2012,(6):102-105
一些译本、教材等对于陶渊明诗歌《归园田居》其三"道狭草木长"一句中的"长"字注音释义颇有分歧,意见有两种,一是应读cháng,作形容词,义为"长短"之长;一是应读zhǎng,作动词,义为生长旺盛,丛生。孰是孰非?从词语"草"、"木"及"草木"与其后词语的搭配情况,以及诗句意义、陶诗用语规律等角度来看,陶诗"道狭草木长"之"长"应为动词,读zhǎng,义为"滋长"或"丛生"。另外,陶诗《读〈山海经〉》其一"孟夏草木长"中的"长"也应为动词,读zhǎng,义同"道狭草木长"中之"长"。  相似文献   

12.
陶渊明作为六朝成就最显著的诗歌大家,是历代古诗选本关注的焦点。钟惺、谭元春《古诗归》,陈祚明《采菽堂古诗选》,王夫之《古诗评选》对陶诗的选评存在明显差异。《古诗归》与《采菽堂古诗选》都将陶诗视为典范,其中《古诗归》欲通过标举陶渊明蕴藉之中充满灵气的诗风来纠正七子派、公安派的流弊,而《采菽堂古诗选》推崇陶诗是提倡其自然风格及所蕴含的深切情感。王夫之对陶渊明持贬抑态度,一是出于在明亡背景下对竟陵派的批判与反驳,二是认为陶诗过于流俗而不能更好地发挥诗教精神。三部选本对陶诗的不同定位,正是文学批评深受时代文学思想、社会政治思潮、主体审美倾向影响的典型体现。  相似文献   

13.
中国古代“浪漫主义”文学质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古代“浪漫主义”文学质疑康金声“浪漫”一词,古已有之,为叠韵连绵词。《淮南子》作“澜漫”(见《览冥训》),亦作“漫澜”(见《齐俗训》、《精神训》),意为不事修饰。魏晋时代的“浪孟”(见潘岳《笙赋》)、“浪莽”(见《陶渊明《归园田居》之四),虽然换...  相似文献   

14.
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开首云:“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这句诗,字面上不难理解,但其内涵却往往被人误解。 一般人往往直解其语,误以为这是作者本性的自我表白。例如,有人说:“魏晋玄学流行,读书人大倡崇尚自然,爱好自然,山林湖海就成了他们所向往的地方。作者自说‘质性自然’,‘性本爱丘山’,自是必然的了。”  相似文献   

15.
周振甫先生的《谈陶渊明<饮酒二十首>》(载《中学语文教学》一九八四年十一期),认为《饮酒二十首》是陶渊明三十九岁时作。此说虽有旧说作依据,但从这组诗的内容、风格来考察,从对第十九首和第十六首的诗意来分析,我们认为此说不能成立。陶渊明从二十九岁到四十一岁是出仕时期。他在《归园田居》诗中说:“误落尘网中,一去十三年。”在这十三年中,陶渊明虽然不是毫无间断地一直出仕,但是,在这十三年中,他基本上是在出仕,即使闲居在家时也存在着出仕的愿望。只有到了四十一  相似文献   

16.
古典诗词中蕴含着丰富的意象、意象图式以及隐喻,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考察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这首诗所蕴含的意象、意象图式及其隐喻,旨在揭示诗人在创作过程中背后的认知机制,从而帮助读者更深入地理解和认识这首诗中所隐含的隐喻以及诗人的内心情感世界,同时也为古典诗词的赏析和研究提供一个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17.
在陶诗研究中,论其平淡、自然语言风格者不乏其文,但对这种风格形式的原因则探讨较少。朱自清先生指出:“陶诗显然是接受了玄言诗的影响。玄言诗用的似乎正是‘比较接近说话的语言’”,“陶渊明正是用这种语言作诗”(《来自清古典文学论文集》上卷,《肖望卿〈陶渊明批评〉序》,重点系笔者加。  相似文献   

18.
陶渊明《归国田居》组诗的第一首,开头四行写自己辞官归田的原因:“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其中“一去三十年”句中的“三十年”,应如何理解?据[宋]吴仁杰《靖节先生年谱》的说法,认为“一去三十年”句“当作‘一去十三年’”。理由是:陶渊明在诗中说自己年轻时是喜爱丘山园田的,后来却出仕做官,误落了尘网。误落尘网多久呢,三十年。这“三十年”吴氏认为有问题。吴氏推算,陶渊明自太元十八年癸巳(公元三九三)出任江州祭酒,到乙巳(公元四0五)辞掉彭泽令归田,做官做了十二年。而《归园田居》…  相似文献   

19.
陶渊明的田园诗以其朴素自然、含蓄浑厚的风格著称于世。陶诗语言朴素自然 ,但不卑陋浅薄 ,具有淳厚浓郁、义蕴丰富的特色  相似文献   

20.
陶渊明自41岁(公元405年)冬赋《归去来兮辞》毅然归隐后,就步入了22年的躬耕生活。他的政治态度入于明确,思想入于成熟。我们沿着其生活的历程,可看到他从《归去来兮辞》《归园田居》至《桃花源记》前后期思想发展变化的轨迹。值得指出的是陶渊明青少年时代,由于家庭和儒教的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