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4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正萧平在书法、中国画创作及书画鉴赏和美术史论方面均有杰出的成就,诸多论家已著文给予很高的评价。作为萧平绘画作品的读者,本文仅就他的中国画的面貌、样式,发表些浅显的看法,以此作为与萧平的一次学术交流,并就教于读者。  相似文献   

2.
张雨欣 《创新》2018,(2):72-79
实践哲学和理论哲学在古希腊时期就有过较为深入的学理与现实关联的探讨,而在哲学历史的演进中,会看到在以实践为研究对象意义上的实践哲学自身的发展中也始终有着两种不同的样式,即精神性的实践哲学和现实性的实践哲学.在古希腊时期,伊壁鸠鲁哲学之终极目的是使自己的哲学在对精神的教化之中,成为大众所接受的"灵魂的良药",进而借助这一思想的方式来平息当时大众的惊恐和拯救大众的灵魂以使得他们从恐惧中解脱出来,从而达到一种灵魂的无纷扰状态,这种哲学的样式是内隐或精神的;与此种哲学有着不同旨趣的哲学类型还有马克思哲学的现代样式,在马克思的理解中,哲学不仅仅滞留在精神的自我的土壤里,真实的哲学的最终目的是通过感性的历史现实活动来改变外在世界,在现实的实践活动中使得人类获得其现实的、自由的、全面的发展,这种哲学样式是外显的、现实的.事实上,马克思哲学在超越伊壁鸠鲁哲学的实践概念的同时,也指出了其哲学的实践方式是对象性的、现实性的、能动性的.  相似文献   

3.
杨义凤 《社会工作》2016,(5):112-119
社会工作介入灾后残疾人的在院康复,在进入社区康复之前帮助其建立康复社会支持网络尤其必要。通过理论和案例研究,文章分析了灾后残疾人社会支持网络建构的不同主体及分类、支持特征、网络建构的目标层次等问题,探索社会支持网络的建构与优化路径,认为社会工作者可以从具体服务提供、促进资源整合两个层面介入灾后残疾人的社会支持网络的建构,前者的目标相对容易达成,后者则需要进一步与医院、政府、社区、其他社会组织等支持主体深度互惠合作。目前许多社会工作者及其机构的资源整合能力欠缺,无力改变社会支持网络条块分割的现状,给社会支持网络优化带来困境。文章引入案例,讨论了实际工作中存在的困难和障碍,并提出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4.
宋欣 《社科纵横》2007,22(2):134-136
嘉峪关魏晋墓出土的彩绘砖画中有一幅《井饮图》,它栩栩如生地描绘了一个从井中汲水的场面,这说明魏晋时期人们已懂得开凿水井,饮用清洁卫生的井水并利用井水进行灌溉。本文试从历史的角度对彩绘砖画展开分析论述,以点带面,以探究历史上利用井水与环境保护的关系。  相似文献   

5.
胡建升 《唐都学刊》2006,22(3):123-126
《诚斋诗话》的成书时间主要有壬午前说和壬午后说两种。笔者根据《诚斋诗话》中的条目内容,结合历史材料和杨万里的生平进行仔细的梳理和考证,以详实的材料证明《诚斋诗话》不可能写于壬午前,而且还进一步对壬午后说给予更为确切的时间界定,认为《诚斋诗话》是杨万里自金陵退居故里后成书的,也就是说其成书时间应该是绍熙三年壬子(1192)年以后。通过界定《诚斋诗话》的成书年代,有利于更好地理解此诗话的诗学思想,还详细考述了《诚斋诗话》的诗学思想体系是和杨万里晚年的诗歌理论主张是一致的。  相似文献   

6.
陈立群 《唐都学刊》2003,19(1):62-65
"从巫到史"是中国文化祛魅过程的重要组成。而在这一普遍的文明进程中出现了中国文化特有的现象:"史"的精神化。"史"经历了"事"、"事"的文本化、以及实在化、精神化的嬗变,最终成为一个精神实体,承担了裁决和指导现世生活的责任,成为中国文化传统里一种精神导师似的角色,对中华民族生命意识的建构、人生价值的取向,产生了巨大影响。  相似文献   

7.
苏轼论为学之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进 《唐都学刊》2002,18(3):75-79
苏轼论为学之道 ,强调厚积博观 ,学以致道。在长期的积学过程中 ,注重道德修养 ,学以为用 ,学以通理 ,最终由技而达道 ,进入高层境界。这个高层次境界 ,既是学问的高境界 ,亦是思想的高境界 ,二者合而为一  相似文献   

8.
孙卫国 《求是学刊》2005,32(2):117-122
明代纂修的历朝实录是史学研究的重要资料。朝鲜的《李朝实录》与《明实录》属同一性质的官修史书。二者在诸多方面互有异同 ,将之予以比较研究 ,有助于加深对官方史学活动的认识。  相似文献   

9.
圆明园应该通过学习欧洲对历史文化遗产进行修复的方式进行重建。而且,重建非轻而易举能够完成,应积极争取国际援助,并从资料收集、整理,学术研究和资金管理等各个方面做好重建的准备工作。  相似文献   

10.
张进 《唐都学刊》2004,20(2):99-103
~~梅、欧与苏轼平淡诗美观诠释@张进$西安文理学院文学院!陕西西安710065~~~~~~  相似文献   

11.
杨晦是中国现代文学理论批评史上一位极具特色的大家。他的文艺理论可大致分为三个方面,即文艺"荷担苦难"说、作家"自我告别"说以及探索中国新文艺发展方向的"农民文艺"说。他的以文艺"公转"自转"律为中心的文艺-社会关系论,是他最具有独创性的理论观点,也是其文艺思想的核心。  相似文献   

12.
崔铭 《求是学刊》2002,29(3):99-103
“苏门四学士”中 ,张耒之入“苏门”显得较为特殊 ,他是先为少公之客 ,再为长公之徒。发生这一“重心位移”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四点 :一、苏辙对兄长由衷的钦服 ;二、张耒与苏轼在文学兴趣、文学思想上的一致性 ;三、苏轼与张耒内在性格上的契合 ;四、宋代社会文学结盟意识对张耒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陈隆文 《唐都学刊》2010,26(3):7-17
回顾史念海研究关中地区水环境的缘起,总结史念海研究关中水环境的主要成就,阐释史先生关中地区水环境研究的价值。史先生经世致用的学术指导思想形成于抗战初年,贯穿于黄土高原历史地理研究和关中地区水环境研究之中。史先生全面地复原和分析了关中地区的水环境,尤其对西汉时期起所谓"八水绕长安"的水环境,进行认真仔细的考察。而且对关中有关人工渠道进行了复原,从而使我们对西安附近的河流和重要的渠道,有一个比较清晰的认识。史先生认为西安地区诸河流量的变迁与该地区植被的存废密切相关,而地震、旱?对河流流量的变迁影响不大。通过对泾渭清浊历史变迁的考察,史先生认为泾渭清浊变迁与当地植被的存毁与水土流失有着密切的关系。史先生提出了改善西安水环境的具体措施,就是要多植树造林。  相似文献   

14.
李传印  陈得媛 《求是学刊》2002,29(1):116-120
《明史》历称精善 ,这与其编撰过程中一直受到康熙帝的关心、指导有很大关系。康熙帝认识到历史中有着丰富的治国经验 ,有裨治道 ,十分重视《明史》编修工作。他根据要把《明史》修成一部资料详赡 ,评论公允的信史要求 ,提出了史官不重文章而重良心说 ,强化史官的史德要求 ,明确《明史》编修学术规范。同时康熙帝重视史籍的收集 ,运用行政手段 ,帮助收集《明史》所需史料。对《明史》编修的指导 ,也体现了康熙帝对史学的深刻认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