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通过对古代东西方女扮男装的三个女性形象进行比较,分析其产生的社会历史原因,进一步探讨了东西方女性的反传统意识。  相似文献   

2.
清代的女性作家创作了大量女扮男装题材的弹词作品,这些作品赞美、宣扬了女性的才能、胆识,抒发了女性建功立业的强烈愿望,在思想内容方面以《再生缘》最为激进、自由:极力宣扬女性的个性、才情,颠覆三纲五伦,否定三从四德,极大地提高了女性地位,向男权社会发出最有力的挑战,其思想性达到了一个空前高度,由此可见作者陈端生自由、独立的精神在当时独树一帜。  相似文献   

3.
前现代社会里,在父权制男权话语的严密控制之下,中国女性仅能通过三条途径获得有限的权力。前两条是女性通过成为家庭妇女(妻子/母亲)或公众女性(女演员与妓女)获得家庭话语权和社会影响力,这两条途径当然无法从根本上改变女性的从属地位与悲惨命运。第三条途径则是借助男性的性别优势,女扮男装。一方面,通过女扮男装,女性可以进入男性领域,并获得一定的公众影响力;但另一方面,女扮男装却巩固而非颠覆了男权制的性别角色,会更加导致女性自我认同的困惑。中国首部女性电影《人鬼情》,既是前现代花木兰故事的重演,同时也是对这一古代大团圆故事的消解。它表明女扮男装尽管使秋芸这样的女性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却并不能改变女性性别文化的处境、促进女性主体意识的建立。总之,在男权社会,这三条途径均未能给女性带来真正意义上的话语权。  相似文献   

4.
弹词《再生缘》是清代女作家陈端生的对镜写真之作,其文本塑造了孟丽君女扮男装、位居宰相光彩照人的艺术形象,在父权制社会中流露出强烈的离经叛道的思想。本文从历史上成功的女性范例、当时先进的社会思潮、女子经济独立的现实土壤几个方面挖掘陈端生叛逆思想形成的深层原因。  相似文献   

5.
东周列国题材报刊小说是晚清报刊小说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由于春秋战国与清末皆属于社会大变革时期,历史的相似性使得清末报刊小说中出现了不少以东周列国为题材的作品,借助东周列国的历史外壳,表现清末时政及社会状况。这些作品主要有三种类型:借鉴传统小说编撰手法之作、翻新小说、翻译文言典籍之作,总体呈现出与此前同题材作品较大的区别。...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中国历史题材电视剧在借古喻今的同时不断追求"当代性"的审美品格,这种关乎当今时代社会发展现实的问题立场和叙事方式引发了当代人的审美反思与接受。中国历史题材电视剧的"当代性"主要体现为:在思想内容上影射社会现实问题,以当代价值观念为导向,满足当代受众审美诉求;在叙事艺术上以多视角、亦正亦娱的方式呈现,语言上既保留特定年代文风又贴近现代用语习惯;在人物塑造上实现从"二元对立"模式到多样性的转变,突出女性在历史发展中的潜在动力,表现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优良品格和美学精神。  相似文献   

7.
在乡土生活和社会历史的对接中,王跃文的乡土题材小说对1960-1990年代的中国乡土进行了颇具现代内涵深度的审视.在王跃文的乡土题材小说里,乡土是丰富的社会历史存在.他是要从乡土审视中国社会历史变革,同时又是从时代沧桑中发掘乡土的“常”与“变”.通过对乡土的多重性观照,王跃文的乡土题材小说使我们看到的是一块更加真实、鲜活然而也伴随着深重现实苦难的中国乡村大地.  相似文献   

8.
历史题材是近年来影视剧创作的热门题材。历史题材影视剧丰富了影视剧的题材范围,繁荣了当前的文艺创作;但有些历史题材影视剧存在违背历史、格调低俗、思想落后等问题,引发了观众和文艺理论界的讨论。从揭示历史题材一直以来受到观众和创作者喜爱的内在原因入手,着重从艺术与历史的关系、艺术真实与历史真实的关系和寻找体现时代精神的历史关注点这三个方面论述了如何更好地创作历史题材影视剧。  相似文献   

9.
本文以日本历史题材影视剧为研究对象,对日本历史题材影视剧中出现的对中国的态度进行分析,以求从中发现在日本近代的现实的社会环境中真实存在着的,对中国与中国人的一类看法,及日本社会中存在的对中国与中国人的真实态度中的一些内涵的历史渊源。  相似文献   

10.
论十七年文学的两种阅读期待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十七年文学一个极突出的现象,是题材集中于革命历史与农村变革,这与1949年中国革命的胜利密 切相关,在这一胜利的作用下,产生出一个强大的社会心理场,社会群体中个体的感情、意志、动机统 统臣服于主导历史巨变的主流意识形态的规范和训诫,个体的心理差异减少了,群体思想和观念的统 摄力、凝聚力增加了。正是这种共同的社会心理,催生了对十七年革命历史题材文学的阅读期待。  相似文献   

11.
中国妇女的口头文化与仪式文化——南汇的哭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中国的礼仪文化中,妇女只有在男人举行祭祖仪式时,才会作为最微不足道的角色参与.妇女一生中只有两个场合可以在公共场所进行仪式上的自我表现,即由妇女表演给她们的家庭成员及当地居民看的哭嫁与哭丧,因此非常重要.在整套仪式不同阶段中,分析了四个主要的歌唱部分.  相似文献   

12.
右江妇女真正意义上的解放始于韦拔群等人领导的东兰农民运动,凡是农民运动高涨的地方,也是妇女运动最活跃的地方,右江农民运动为妇女解放开辟了道路。它引导妇女参政议政,提高了妇女的政治权利和地位;普及政治宣传和文化教育,提高妇女的思想文化素质;提倡男女平等和婚姻自由,帮助妇女冲破封建礼教的束缚。  相似文献   

13.
两汉时期的社会文明,承先秦之余绪,开魏晋之大端。因此,两汉平民妇女在婚姻生活中的地位也带有鲜明的时代特色:一方面男尊女卑的倾向十分明显,构成主流,另一方面汉代的平民妇女在婚姻生活中又有一定的自主地位,主要表现在结婚择夫、离婚改嫁、夫死再嫁上。导致这种现象的原因有:其一,随着中央集权的加强和完善,正统封建伦理观念的日渐盛行,女性地位呈现出递降的趋势;其二,两汉时期,儒家思想束缚尚浅,统治者具有开阔的胸襟和气度,更重要的是汉代妇女广泛参加社会生产,成为汉代社会生产的主要创造者。  相似文献   

14.
为了维护社会秩序、重建社会伦理纲常,金长生毕生致力于礼的完善。金长生的礼学以人性论为依据,重视人自身的修养;其礼学以《朱子家礼》为中心,尤其重视丧礼和祭礼;他认为礼的功能就是维护正统秩序。  相似文献   

15.
试论李氏王朝时期女性的地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氏王朝把儒学作为统治理念,形成一套从上而下的以“三纲五常”为核心的严格的封建礼教。在“男尊女卑”的传 统思想下,女性的言行受到各种制约,女性作为男性的附属品而存在,既没有自由结婚和再嫁的权力,也没有受教育权、财产继承 权。女性只是过着默默无闻、万事忍耐和顺从的生活,她们无论在社会公共生活还是私人家庭生活中都处于低下的地位。  相似文献   

16.
袁盎和薛宝钗,一个处在封建礼教和封建道德规范逐渐形成并确立起统治地位的阶段,一个处在封建礼教和封建道德规范极度强化并风雨飘摇的时期;他们二人都是封建礼教道德的维护者、卫道者,同时又是封建礼教道德的受害者、殉葬者。他们的遭遇深刻地反映了维护等级尊卑、压抑人性、摧残生命的封建礼教和封建道德规范,从它的开始,就预示着它的必然消亡。  相似文献   

17.
浅议西汉妇女的地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汉时期已确立了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随着西汉礼制的不断加强,男尊女卑、男强女弱的思想逐渐渗透到社会的各个角落,深刻影响了妇女的社会地位.妇女在家庭婚姻中处于被支配、被主宰的地位,无权决定自己的命运.在政治生活中,社会不仅没有赋予她们独立的社会地位,而且剥夺了她们的政治权力,他们不能独立地、直接地参与政治事务,最多只能通过依附于丈夫或儿子对政局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18.
《唐律》是中国古代最具代表性和典型性的法典,它对社会各阶层的不同规定,充分反映出其封建法典的阶级本质。其中,从婚姻礼制、夫妻关系、财产继承权等方面对男女的不同规定来看,唐代妇女在法律上的地位很低。但从实际生活来考察其地位并不低,出现了"法律地位低,现实生活中地位高"的悖反现象。  相似文献   

19.
Women comprise a small but rapidly growing proportion of prisoners incarcerated in countries around the world. Research shows that women experience prison differently than men, primarily due to the extent that personal relationships (both inside and outside prison) shape the culture and climate of women’s prisons. However, the literature does not adequately address women’s perspectives on their unique prison experiences. Prisoners’ poetry is a rich and largely untapped source of information that offers nuanced views of crime, punishment, and prison life. This research employs poetry written by female prisoners as a medium from which to learn about their lives in prison. The poems selected in this sample reflect a number of themes involving the common feelings of pain and loneliness, the routine of prison life, traumatic pre-incarceration experiences, and family issues. These themes are then compared with themes found in poetry written by male prisoner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