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以新兴古典经济学研究框架为基础,分析了产业集聚与扩散背景下的区域分工形成及演变.由于最初区域间的资源禀赋及比较优势存在差异,不同产业会向不同地区集聚,从而形成区域分工,进而可以通过区际贸易实现区域分工均衡;由于比较优势的转变,原先适合该产业形成集聚的区域会变得不再适合,从而会引发产业向其他地区扩散与再集聚,这会引起区域分工的进一步演变.以产业集聚与扩散为基础,通过建立区域之间的分工与合作关系,可以实现中国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2.
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发展的最大优势是区住优势,辐射理论作为一个重要的区域经济学理论,它强调辐射的双向性、互动性.认为不同发展层次的主体之间流动和传播的要素是不同的.先进地区向落后地区流动的要素主要是资本、技术、人才、市场信息;落后地区向先进地区流动的要素主要是劳动力、自然资源、农产品.在这样的双向辐射中,双方可以合理分工,实现优势互补,从总体上提高经济的运行效率和现代化建设的速度.因此,对于经济欠发达却区位优势明显的广西北部湾经济区来说,这是实现跨越发展的支挥点,是发展经济增长的有力保障.  相似文献   

3.
由于地域辽阔、禀赋各异、基础不一,中国的产业结构转型必然是一个以先发展地区为先导、以区域协调发展与梯度推进为特征的渐次演化过程。产业结构转型应结合各种禀赋条件的地区差异进行综合考量与区域布局,以充分发挥不同地区的比较优势,推动区域产业交融共生与区域经济协同发展,促进经济增长由物质资本推动向人力资本与技术进步推动的根本性转变。在具体政策措施上,要加速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构建"双轮驱动"的现代产业体系;完善人力资本形成与再投资机制,实现经济发展的创新驱动;加强交易技术建设推动制度创新,提升交易效率促进分工演进;加快服务业对外开放步伐,稳步推进服务业国际化发展。  相似文献   

4.
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要素禀赋结构升级背景下,迫切需要重塑区域比较优势、实现区域经济发展动能的转换。为此,本研究围绕区域经济增长过程中创新与要素升级影响的讨论,探索驱动区域经济增长的动力因素,并从空间异质性-时间动态性双维度加以考察。以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2000—2016年面板数据为样本、采用系统GMM估计方法实证验证的结果表明:创新尚未成为有效驱动区域经济增长的动力因素,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因发展阶段、人力资本结构呈现异质性、非线性特征;劳动力要素结构转换的成本上升效应发挥着正向促进作用,本地市场效应对不同发展阶段的区域经济作用存在差异,人力资本效应通过与创新因素的耦合发挥显著影响。因此,新时期区域发展动力转换的政策体系设计,应根据区域发展阶段特征、要素禀赋动态变化制定差异化发展政策,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目标的实现。  相似文献   

5.
在知识经济条件下,由于区域竞争中以资源禀赋为基础的静态的竞争优势正在逐步丧失,区域经济发展越来越强调和倚重于以更能有效地配置和整合资源的区域创新能力为基础的动态的竞争优势.由于产业集群在其集聚区内所产生的集群效应能够充分发挥对区域内的各种资源要素的整合作用,可以形成多种竞争优势,培育基于产业集群为基础的区域竞争优势战略已成为我国各地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6.
加入WTO以来,安徽农产品出口贸易发展迅猛,但存在省内不同区域明显的发展差异.面临经济增长持续放缓预期愈加强烈,安徽农产品出口贸易亟需向提高发展质量、提升核心竞争力、进一步挖掘出口比较优势的方向转变.对加入WTO以来安徽农产品出口贸易结构、比较优势、竞争优势,并利用区位熵指数、修正的泰尔指数等测度区域贸易差异的指标分析发现,安徽出口贸易额在全国处于中游,具有较强比较优势的产品较少,整体农产品贸易竞争力弱.建议通过发展加工贸易、构建质量提升的内涵发展路径等促进安徽农产品出口贸易良性发展.  相似文献   

7.
泛长三角区域创新能力比较与创新体系构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明显加快的历史背景下,安徽由于其区位优势融入长三角,参与长三角区域发展分工与合作,是区域经济合作与发展的历史必然。在当前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过程中,在泛长三角地区大力推进自主创新,营造鼓励自主创新的政策环境,加速建成创新型区域,构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区域创新体系,是进一步推进泛长三角地区改革开放,加快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举措。从地理、产业、要素、政策以及时间这五个维度来考虑区域创新体系的构建,加快泛长三角创新体系的建设,有利于长三角区域和安徽的无缝对接与优势互补。  相似文献   

8.
论区域要素市场的发展与完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区域要素市场的发展与完善是建设区域市场体系的重要环节,是区域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保证。由于要素市场的交易成本和产权成本高,使得区域要素市场相对于区域产品市场的发展相对滞后。发展区域要素市场关键在于认清区域内部要素禀赋,整合各种要素资源,完善区域要素流动的制度和环境。  相似文献   

9.
从区域经济差异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出发,运用单指标分析和多指标分析相结合的方法,从绝对差异和相对差异2个方面测度国内区域经济发展的空间差异,从数据结果可以看出国内区域间经济发展的差异比较大,不仅表现在四大板块间,而且表现在省际之间和四大板块间差距的拉大;进而对产生差异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分析认为,引起国内区域经济发展之间差异形成并拉大的原因主要以外因为主,尤其是国家发展政策的倾斜;最后针对区域空间差异提出不同的区域发展战略,即继续鼓励东部地区率先发展,努力加大对西部地区重大项目支持,积极促进中部地区崛起,从而促使区域发展要素合理流动、优势互补、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0.
早期的建立在比较优势基础上的要素禀赋理论对国际贸易理论的发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要素禀赋理论逐渐被学者证伪,作为要素禀赋四大经典理论之一的罗伯津斯基定理也是受到了学者的质疑.物质资本积累是否真的能促进我国资本密集型企业产量增加,通过经验数据验证此定理在我国经济模式下的有效性,事实上在我国物质资本的积累不仅带来资本密集型部门的产出增加,也带来劳动密集型部门的产出增加.  相似文献   

11.
内生于一定分工与专业化水平和结构的比较优势将决定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的格局,分工经济选择是比较优势动态演进的内在因素。本文中,交易成本的变化被视为比较优势转化的重要力量,制度的自发演进与适度构建可以使生产成本与交易成本得到有效遏制,交易条件与交易效率和制度环境有着直接关系。来自于分工网络的正效应与投资机制推动着区域经济发展能力不断累积,制度维护功能的发展与完善制约着分工内生演进的速度与结构。基于现有经济条件的外生比较优势向内生比较优势的转化将促进区域内生增长机制的形成,并成为实现区域经济发展目标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2.
十一届全国人大第四次会议通过的"十二五"规划《纲要》,明确地对我国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作了具体部署。这是使我国走上科学发展轨道的一项重要战略举措。它不仅能均衡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而且能推动各地区根据不同的资源禀赋和比较优势,发展各具特色的区域经济,形成区域经济新格局,并通过不同区域的主体功能定位,因地制宜地为区域产业发展提供最佳的发展机遇和良好的环境条件,从综合效应上给力,有力地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加快结构优化升级,促进城乡之间、区域之间、人与自然之间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3.
针对哈大齐地区产业集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采用比较分析的方法,分析了在区域合作、产业结构、产业关联度等方面制约形成产业集聚效应的影响因素,建议从建立跨行政区协调机制、立足于区位优势培育特色产业集群、建立合理的区域分工等方面进行调整。研究结果有利于促进哈大齐地区产业结构的调整及产业集聚化的发展。  相似文献   

14.
“科技创新园区链”是多个科技创新园区为促进科技创新资源合理配置、产业升级、园区功能升级而基于要素禀赋和区域比较优势选择地区布局,通过园区合作或新建园区的方式所形成的政产学研结合的跨区域、跨园区分工合作体系。“园区链”和“产业链”密切相关,但也有区别。地理区位条件、法规政策环境、产业发展情况、社会文化环境、政产学研合作水平、园区建设情况等是科技创新园区链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加强对园区链概念和影响因素的研究,有利于为科技创新园区和园区链建设提供理论基础和实践指导。  相似文献   

15.
利用1988—2004年的统计数据,详细分析了海南省服务业发展的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并根据资源禀赋和区位优势、产值贡献、就业贡献、相对生产率四大指标,分析和确定了海南服务业发展的重点行业,并给出相应的政策措施。  相似文献   

16.
利用2004-2013年相关数据,从新疆特色果品产业发展所具有的资源禀赋优势入手,通过与全国14个果品主产省份比较,利用资源禀赋系数、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和显著性比较优势指数,测算分析新疆特色果品产业的区域比较优势。结果表明:与全国14个果品主产省份相比,新疆具有明显的资源禀赋优势、显示性比较优势和显著性比较优势。从新制度经济学节约交易成本的产业链角度分析了新疆特色果品产业区域比较优势的影响因素,指出其特色果品产业发展受资源禀赋、经营模式、科技进步和市场环境等综合影响,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1)加快基地建设,建立优势产业带;(2)以点示范,推进标准化、产业化生产;(3)强化市场服务,培育与做大做强品牌;(4)开拓物联网、电商营销平台,打造便捷高效的监管销售渠道。  相似文献   

17.
少数民族自治州经济发展路径探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选择符合本区域比较优势的经济发展路径并努力改善其发展条件,是少数民族自治州获得持续强劲的动能,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的重要前提。根据民族特点、区域特点、发展依托、所属主体功能区、发展机制等五个维度,将少数民族自治州分为五类经济发展类型,进而总结和概括5种符合不同类型区域要素禀赋条件和发展环境特征,能使比较优势得以动态强化和发挥,比较劣势得以弱化和转换,约束条件得以缓解的典型经济发展路径。  相似文献   

18.
经济全球化条件下通过积极参与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以谋取自身利益已成为各国的共识.中日韩三国毗邻而立,从政治、经济、文化等各层面,都反映出具有很强的合作基础.同时,中日韩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意义也突显出其必要性和紧迫性.而且,中日韩三国经济发展水平呈梯度性,基于要素禀赋的比较优势显著,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效果非常明显.中日韩区域经济一体化符合历史发展的潮流,只要三国能够充分认识到一体化的利益,做到有效让步,就有可能实现区域经济一体化,这将极大地推进东亚经济一体化.  相似文献   

19.
从斯密-杨格定理谈区域一体化和区域协调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分工与市场间的互为决定和依赖关系及其循环互动效应,是认识把握区域一体化问题的理论基石.区域一体化的本质特征是地区分工和专业化程度不断加深、产品和要素自由流动的空间不断拓展,也就是分工与市场间形成了反馈互动的正向效应.区域协调发展与区域一体化具有同向性.一切旨在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政策行为、制度安排都应着眼于深化地区分工、整合国内市场,加快区域一体化进程是实现区域协调发展的最根本途径.  相似文献   

20.
外商大陆投资的区域布局应是中国大陆区域经济发展战略下外资产业与各区域区位优势、资源优势相结合的产业区域分布格局。但是,从中国区域经济战略变化与台资产业在大陆的区域布局关联情况看,台资在产业演进上遵循了经典理论逻辑,而在区域布局上则呈现出和国际经验与理论明显不符的现象。本文在总结台商大陆投资产业与区域非协调演进现象的基础上,从路径依赖、现实制约、台资特性三个方面分析了这种现象存在的原因,并相应构建了台资在大陆产业分工和区域分工耦合的动力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