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建设性后现代主义通过分析现代世界观和生态危机的关系,指出生态危机的根源在于现代世界观及其扭曲的人类中心主义价值观,在对现代性批判的同时,提出通过确立后现代生态世界观走向生态文明的解决道路。建设性后现代主义相信,中国是当今最有可能实现生态文明的地方。  相似文献   

2.
守法精神的培养是确立法权世界观的要求;是儿童道德发展的心理学要求;是对中国传统道德教育的补正;是全球化进程中的客观要求。  相似文献   

3.
实践世界观是指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世界观,是以实践思维方式和实践逻辑为根本特征的世界观,是立足于实践的本性和规律、从实践理解属人世界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实践世界观的自然是历史的自然、社会的自然,实践世界观的社会是自然的历史或自然的社会,实践世界观是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的统一。确立马克思主义的实践世界观,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应达到的重要教育目标。确立马克思主义的实践世界观,应以主体的实践为思维的切入点、出发点和立足点,认清马克思主义世界观的实践特性;把握马克思主义世界观的实践本体;以主体实践的内在本性、规律理解世界,领悟马克思主义世界观的属人性;以实践的逻辑,把世界理解为实践的对立面统一的世界。  相似文献   

4.
马克思新世界观的出发点是突出主体性的实践总体,是构建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的根本原则和根本方法。马克思新世界观出发点问题固然是个哲学问题,但它的确立、形成及其意义又绝非只是个哲学问题,而是马克思为寻求人类解放的道路,探讨各个领域的实际矛盾得出的综合结果,从而实现了哲学上的伟大变革。一、马克思新世界观出发点的全面确立任何新思想的提出都不能离开也不能囿于以往思想发展的成果,马克思新世界观出发点的确立既是对旧哲学的超越,也是对自己长期理论探讨所得理论成果的超越。  相似文献   

5.
文章首先比较研究了中国青年接受马克思列宁主义三个历史阶段的相同点与不同点,认为邓小平理论是当代中国青年接受马克思主义的最佳切入点。接着,联系中国青年在学习马克思主义、提高思想认识过程中的三个规律性特点,论证了邓小平理论是当代中国青年运用马克思主义解疑释惑的锐利思想武器。最后,联系中国青年在确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时常遇到的几大问题,论述了邓小平理论是当代中国青年确立马克思主义信仰,指导自己行动的根本指南  相似文献   

6.
邓小平同志对马克思主义实事求是思想的发展与创新做出了卓越贡献。把“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确立为党的思想路线是对马克思主义科学世界观的最好继承。实事求是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思想基础。  相似文献   

7.
沉默权一直是近年中国刑事诉讼法学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而是否应在中国确立沉默权则是问题的关键所在。本文对中国确立沉默权制度的是非之争的社会背景和思想背景作了评述,剖析了中国确立沉默权制度的阻却因素,并认为这些因素是可以解构的,中国确立沉默权制度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8.
人与自然既有同一性又有差异性,因而人与自然的同一性与差异性构成了生态世界观的两个基点。人与自然同一性是二者和谐共处的基础,人与自然差异性是确立人之主体地位的基础。人与自然的相互规定性是生态世界观的前提条件,自然选择与社会选择的相互规定性是生态世界观的现实基础。  相似文献   

9.
女大学生就业观是女大学生对就业认知、就业态度、就业理想、就业动机、就业标准等方面比较稳定的看法和态度。影响女大学生确立正确就业观的因素有主客观两个方面。必须从加强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提升女大学生综合素质,引导女大学生正确对待创业择业问题,优化女大学生就业环境等方面入手,帮助女大学生确立正确的就业观。  相似文献   

10.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媒介的话语形态经历了一个由一元到多元的演变历程:伴随着媒介角色由宣传本位向信息本位回归,由传者本位向受者本位转型,媒介话语也经历了从宣传话语的一统江山到新闻专业主义话语的逐渐确立,再到与大众文化息息相关的平民话语的彰显,直到最后裹携于全球化的浪潮之中.而且媒介话语的变迁与中国社会文化结构的演变处于一种同构的关系之中,两者紧密相连、互为表征.其中大众化的媒介话语在大众文化的兴起与生长以及中国社会文化多元化的演进过程中,起到了推进乃至主导的作用.而这对于中国社会的现代化转型、民众的现代性启蒙和单一意识形态的消解,是有着进步的历史意义的.  相似文献   

11.
在对日本人文、宗教和国民性格的研究中,笔者深切感受到生命永久循环的世界观是"日本人的灵魂"。它形成于宗教之前,并延续至今,深刻影响着日本的宗教和国民性格。这一课题属于基础性课题,研究的意义就在于为研究日本人文、宗教等应用性研究课题提供一个有价值的思路,这一课题的研究涉及三个主要问题:日本古朴的生命永久循环世界观、对日本国民性格的深刻影响、现代科学主义观念的冲击。  相似文献   

12.
毛泽东民族观是毛泽东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认为 ,毛泽东民族观是在中国外求民族独立、内求民主进步的民族民主革命的特定社会历史背景中形成和发展成熟的 ,它的形成与毛泽东世界观的变化发展同步。它批判继承了古今中外民族思想的积极因素 ,而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和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3.
本文通过对我国当今水彩画发展状况的分析 ,以及对我国水彩画的民族性、世界性、风格、题材等的探讨 ,得出结论 :在色彩绘画五百余年的发展历史中 ,人类接触到的方法和未尝试过的表现 ,都正在被新一代的中国水彩画创作者的笔下进行着反复的实践 ;中国未来水彩画的发展 ,一定是立足于世界最现代的水彩画发展平台 ,并以形式多样、审美多元的风格 ,在发现美、创造美的道路上建立卓越的成绩  相似文献   

14.
做人要有人格,立国也要有国格。考察中国国名的含义与中国的历史,可以发现"中国长期以正义立国,国人普遍追求公平正义"的事实。中国的"中"在表示国格时,意思是"不偏不倚"与"正义","正义"就是中国的国格,是中国的国家认同与凝聚力之所在。中国追求正义不仅体现在宗教信仰、国民素质与传统文化中,更体现在中华法系的法律体系架构与国际秩序推动均以"正义"为价值取向,中华法系是全世界法律体系中最具影响力与智慧的正义法系,比单纯的自由法系更加成熟、自然,更少成本。以正义立国,返本复原不仅是古代中国领先世界的根本原因,也是当代中国复兴的起点与号角,还是世界完善幼稚自由主义,走向成熟自由、和平、稳定、正义的福音。  相似文献   

15.
哲学视域下的中国环境问题追根溯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社会经济实现了快速发展,但与此同时,生态环境也付出了沉重的代价.虽然中国环境问题形成的原因是十分复杂的,但从根源上看,还是思维方式问题,唯意志论的世界观、人类中心主义的价值观、不科学的发展观、不公正的伦理观、片面的私德观、缺位的政绩观是中国环境问题产生的哲学思想根源.我们要以马克思主义的生态观和党的十七大报告为指导,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在全社会牢固树立生态文明的世界观.  相似文献   

16.
世界观与价值观密切相联,并对民族性格产生影响。由世界观导致的认识论和思维模式的差异影响着跨文化的交际行为。中美两种不同的文化塑造了两种不同的民族性格,在双方交际中得到了充分体现。  相似文献   

17.
论生态文明的哲学基础与文化范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任何一种文明的得以行世都有其存在的深层的精神与思想底蕴,建设生态文明必须有深层基础与精神支撑,只有确立了与这种新的文明形态相适应的世界观与文化精神,才能建设好生态文明。对生态文明的深层思想基础和精神追求的探寻,首先应对工业文明的哲学基础进行深刻的反思和批判,进而在此基础上倡导一种新的生态文明的世界观,并确立与之相适应的文化范式,从而完成对生态文明深层文化结构的建构。  相似文献   

18.
语言是一个开放性的系统。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中国社会的变化发展.各类新词语不断出现。词语的自身发展规律、媒体的时代性以及报纸的传播功能使新词语在报纸中被广泛使用。新词语被健康传播的同时。我们也应注意对其进行规范和引导。  相似文献   

19.
岩仓使节团是世界史上异乎寻常的国家使节团,它对日本现代化既产生了积极影响也产生了消极影响。日本的“小国心理”与“忧患意识”、“自卑意识”使其善于主动学习和接受外来先进文化,并较早形成了国家理性。而当时我国的“大国意识”则使自己固步自封并缺乏国家理性。  相似文献   

20.
指出马克思和恩格斯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论述,从理论上探讨了人与自然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形成了独特的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观。本文从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观的视角,分析了我国的生态文明理论,指出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观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