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本文详细介绍了二次大战后德国联邦银行在严格控制货币发行量、抑制通货膨胀方面的成功经验,提出了对我国的借鉴与启示:必须摒弃温和通胀能促进经济增长的观点;必须严格按计划控制货币供应量;应当充分完善运用货币政策工具;应当降低中央银行的政府意识,强化中央银行在稳定通货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宏观调控下货币政策的有效性李敏在经济活动中,中央银行常常将严控货币供应量作为抑制通货膨胀的一项货币政策,又常常为促进经济的增长松动银根,扩大信用来调整紧的货币政策。然而在通货膨胀的环境里紧的货币政策往往使经济受到抑制,松的货币政策未能促进经济的增长,...  相似文献   

3.
本轮自2008年底开始的经济衰退,在“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及积极财政政策的配合作用下,经济增长很快走出了低谷,效果明显。但自2010年下半年尤其是2011年却出现了较高的通货膨胀。本文从货币政策独立性的角度分析了通胀形成的原因。认为中央银行缺乏足够的独立性、财政政策货币化、缺乏弹性的汇率制度导致货币政策缺乏独立性,使得货币供应量失控并导致了通货膨胀。  相似文献   

4.
八届全国人大代表、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周正庆在与安徽代表团座谈时,就抑制通货膨胀与增加农业投入的问题,表示了自己的看法。 谈到控制通胀,实现15%的物价调控目标,周正庆说,作为中央银行,今年首要工作任务和目标就是抑制通胀,把过高的物价上涨幅度降下来。为此,中央银行今年将贯彻适度从紧的货币政策。去年国家银行信贷增长5149亿元,控制在国家计划之内,货  相似文献   

5.
运用历史方法,梳理了货币政策理论“肯定-否定-肯定”的演进历程。以货币政策目标作为解释变量建立了中国货币政策有效性理论模型并相应进行了经验实证,其结论是:1984-1997年,中国经济持续高速发展,但伴有严重的通货膨胀;1998-2004年,由于受东南亚金融危机的影响,中国经济运行面临面临通货紧缩的压力。目前,经济运行中通胀与通缩交织并存,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与稳健的货币政策的操作空间已不是很大,值得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6.
在后金融危机时代,中国要控制经济通货膨胀过快增长的势头,实现快速发展这一目标,首先应保证财政政策自身的独立性,同时积极采取相应的措施弥补货币政策的不足。本文回顾了财政政策与通货膨胀的因果关系,给出了若干治理通货膨胀的措施,同时,通过研究我国通胀产生的深层次原因和借鉴国外资本市场成熟的经验,主要从财政支出、政府转移支付、税收、货币政策等方面,对财政政策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7.
20世纪70年代,美国爆发了滞胀危机,美联储屈从于政府的政治压力,扩大货币供应量加深了滞胀危机.为迅速有效的抑制通货膨胀,1979-1982年间,在新任主席保罗·沃尔克领导下,美联储一改过去治理通胀不力的形象,不惜牺牲美国经济短期内的发展以降低公众通胀预期,持续的执行紧缩货币政策,建立美联储的公信力.而沃尔克在维护美联储的独立性的前提下,与政府达成了妥协保全了美联储.最终美联储成功的解决了通胀问题,使美国经济实现了低通胀的高速发展.  相似文献   

8.
中国2002年第一季度至2009年第三季度的产出缺口与通胀缺口的弹性系数分别为0.1023与0.1462,这说明名义利率对通货膨胀缺口变动和产出缺口变动不敏感,造成我国货币政策的不稳定性,中国利率工具更侧重于维持物价稳定的政策目标.  相似文献   

9.
笔者将2001年以来的通货膨胀产生的因素分解为输入型通胀冲击、超额货币供给冲击、产出缺口冲击和汇率冲击4个方面,并利用BQ长短期约束条件的SVAR模型进行了实证分析.短期来看,影响通货膨胀的主要因素是通货膨胀惯性,其他因素对通货膨胀的影响较小,紧缩货币政策对通货膨胀短期治理不明显,且具有滞后效应,滞后为3期左右;长期来看,影响通货膨胀的主要因素为超额货币供给和通货膨胀惯性,超额货币供给冲击对通货膨胀形成原因的解释高达48%,紧缩货币政策效果对通货膨胀的长期治理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10.
通胀与失业从来是一个国家宏观经济运行中可能出现的两大难题。要控制通胀,经济可能不景气,失业会增加;反之,为刺激经济,减少失业,则通胀可能加剧。能否做到经济高速增长、抑制通货膨胀与增加就业三重目标的统一,不仅是一个世界性的难题,更是我国当前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所面临的一个重大的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本文在分别对经济增长与通货膨胀、劳动就业与通货膨胀和经济增长与劳动就业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来探讨如何实现三重目标的统一。  相似文献   

11.
中国货币政策区制转移效应研究——核心通货膨胀视角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文章通过构建贝叶斯向量自回归模型(即BVAR)和马尔科夫区制转移贝叶斯向量自回归模型(即MS-BVAR模型),从核心通货膨胀的视角研究了中国经济是否存在区制转移效应以及不同通货膨胀区制下的货币政策特征。得出以下结论:区制转移模型更加适合中国的经济特点,所以中国的经济存在着明显的高低区制划分;从核心通货膨胀视角研究的各区制的持续性均相对较大。高通货膨胀区制平均持续期为66个月,低通货膨胀区制平均持续期59个月。本研究剔除了通货膨胀的短期波动成分,更能体现通胀的趋势特点。  相似文献   

12.
5月PMI连续两个月的下滑,引发了市场对经济增速放缓的担忧,有分析人士认为国家的紧缩政策已经“超调”,但是在通货膨胀压力不断攀升的情况下,货币紧缩又似乎成了抑制通胀不可或缺的工具。  相似文献   

13.
《中国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1995年春季报告》针对今年国民经济形势提出5项对策。 报告指出,应继续有效抑制通货膨胀。治理通胀应注意金融货币政策、财政税收政策和收入分配政策的有效结合和积极平衡。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制定和执行有效的收入分配政策,既可以抑制严重的通胀的形成,又可以在通胀出现时积极地抑制其所造成的影响。报告建议,制定收入分析政策必须坚持两条重要的原则: 第一,在保持工资与物价平衡的同时,坚持工资的提高必须与生产率提高相一致,资本的利润率水平也应与生产率水平相一致的原则;第二,在“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下,对于各种增加率高于生产率提高的收入应通过税收的再分配手段进行适当调整。 报告指出,目前财政方面的问题是中央预算赤字上升过快,并正形成更快的加速趋势。现在应考虑某些税种的税收增加,以缓解主要由于各类国债还本付息额大量增加而  相似文献   

14.
全国人大常委、北京大学教授厉以宁日前提出,当前无疑要抑制通货膨胀率高于经济增长率的势头,但是对于中国来说,最可怕的不是通货膨胀,而是失业人口的增加。 厉以宁说,要保持经济的高增长,不可能没有一定的通胀。在现阶段,只要政府运用好四个“法宝”:银行保值储蓄,按生活指数调整工资、退休  相似文献   

15.
中国的通货膨胀不同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有关通货膨胀理论所谈的"温和型的通货膨胀',它的产生是由货币因素和制度因素综合决定的,它从理论上和实践上都无助于经济的发展。中国治理通货膨胀的手段应着重从制度因素考虑,应与市场经济的发展趋势相一致。在货币政策上,要用利率杠杆来作为治理通货膨胀的手段。这样才能抑制通货膨胀,促进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16.
2012年,抗击通胀是货币政策的主要目标之一,中国通胀连续数个月下降。不过,在食品价格上涨、输入型通胀压力增加等因素影响下,近期通胀有进一步走高的可能,央行的货币政策或将转向。  相似文献   

17.
近几个月以来中国市场物价涨幅的徐徐回落,令通货膨胀加剧的局面初步得以抑制。但是通胀之虎并未被锁进笼子,物价还在高位上运行,宏观调控仍须如履薄冰。  相似文献   

18.
DMS模型以高度灵活的模型设定方式描述变量间的关系,能够对变量间关系的时变特征进行更准确的刻画。以麦克勒姆规则作为中国货币政策反应函数的基础模型,运用DMS模型对中国货币政策的反应函数进行实证分析。研究表明,我国货币政策反应函数具备明显的模型动态调整特征。当宏观经济处于增速与通胀均较低的萧条状态时,货币政策主要关注经济增速,对产出缺口做出反应;当经济处于增速与通胀均较高的状态时,货币政策将主要关注通胀,对通胀缺口做出反应;当宏观经济处于增速居中而通胀较低状态时,货币政策将对产出缺口与通胀缺口兼顾考虑;当宏观经济处于高增长、低通胀状态时,货币政策不做出特定反应。  相似文献   

19.
2007年以来中国货币政策问题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经济在2007年以来经受了极大的考验,首先是中国经济面临美元贬值,国际资源价格晋遍上涨引起通货膨胀的压力;随后中国经济又经历了由于金融危机爆发引起的通货紧缩的压力。这种大起大落,都在考验着中央政府的宏观调控能力。特别是在通货膨胀时期,货币政策的有效实施是保证经济稳定运行的最主要的力量。文章通过对2007年以来货币政策实施状况的分析,试图找到中国货币政策的主要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20.
晚清中国处于传统向近代转型时期,通货膨胀同样具有过渡形态特点。铸币材料来源的多元化和各级政府对于发行权控制力差异,造成币种之间购买力变化的区别,构成通货膨胀层级性。咸丰朝币种购买力之间的背离和新政时期同向失速形成各自表征。表象化区别掩盖下的是货币政策对财政依附和传统货币思想主导地位。晚清通货膨胀层次性特征折射发行权力离散的状况和程度,在反映物价水平变迁之时深刻揭露中央政府对于发行权的失控。层级性则是货币权力外移和清政府对不同币种控制力差异的主要体现。它通过通胀为舞台将中央权力离散的危害性和传统货币制度、思想的落后性暴露无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