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西游记》取经故事结构与题旨有个相生相发的演变过程。随着各种相关作品寓言特征的逐步强化,立象结构也产生着变化。百回本突显"心性修持大道"与《心经》"五蕴"课题解决的关系,形成以观世音访求取经人才为主的纲领性结构,以取经"五众"作为体现结构功能的重心形象。小说结构纲领中对取经历程的目标与角色关系的细致安排与全书丰富情节相呼应,既显示"心性修持"需要发挥象罔的思路,又显示各种创造包括艺术创造都需要谋略的哲理。取经团队构成紧扣结构与小说题旨的需要。"五众"是以心行为最活跃因素的个体与整体统一的象征形象。"仁者"与"行者"的统一体现明代心学新进流派的积极思想光源。观世音形象与结构及情节的密切关联,是借佛教菩萨寓言立象的出色创造。  相似文献   

2.
《西游记》百回本描写孙悟空的火眼金睛具有体现象其物宜精神的立象功效。由此显示对以前写取经故事诸种文本寓言特征增强的文脉轨迹,可以看作对火眼金睛作为角色审美能力和眼光特征的体悟史。理解孙悟空形象涉及通俗又通雅的情节是领悟这部小说艺术特色的重要视角。在这些情节中蕴含着当时文化思潮和社会生活变化对写定者、校订者的曲折影响。孙悟空形象体现象征人心而且重在心行的立象追求。他参加取经团队前后变化中体现时位相因的文脉也显示了追求成人历程中立象境界的变化。这为人们提供了耐思量、耐体悟的审美文化层次。  相似文献   

3.
《西游记》是一部以唐僧取经故事为背景的长篇小说。它以唐僧师徒前往西天取经为线索, 描写师徒历尽千辛万苦取经的故事,其中包含着厚重的教育寓意。本文论述了小说中的教育思想,总结了小说在教育中的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4.
在吴承恩《西游记》小说成书之前,唐僧师徒西天取经的故事便以戏曲、小说、说唱等多种艺术样式广泛在民间传播,这无疑为吴承恩的小说创作提供了丰富的源泉。这里依据《大唐三藏取经诗话》、《唐三藏西天取经》杂剧等相关文献,从取经人、取经故事、取经故事的寓意等三方面,比较《西游记》成书之前的这些原始材料与吴承恩《西游记》小说的异同,以此考察吴承恩作为小说家的独特创造性。  相似文献   

5.
论吴承恩《西游记》小说及其成书之前的取经故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吴承恩《西游记》小说成书之前,唐僧师徒西天取经的故事便以戏曲、小说、说唱等多种艺术样式广泛在民间传播,这无疑为吴承恩的小说创作提供了丰富的源泉.这里依据《大唐三藏取经诗话》、《唐三藏西天取经》杂剧等相关文献,从取经人、取经故事、取经故事的寓意等三方面,比较《西游记》成书之前的这些原始材料与吴承恩《西游记》小说的异同,以此考察吴承恩作为小说家的独特创造性.  相似文献   

6.
《西游记》百回本突出象征方法兼融其他立象方法构成寓言的特征。其审美功效在孙悟空形象中体现得最为充分。孙悟空形象为象征这一基本立象方法的生命力做了证明,也对中国审美立象学说对诸种基本立象方法关系理解的合理性做了证明。由寓言呈现的孙悟空形象对人情思具有多重感染力和审美效应。百回本寓言题旨是围绕人才问题写人的修持提升的必要性和准备经历的艰难进程。孙悟空象征人心,作为主角,要由原本题旨意向去解读。心与棒结合的象征作用提供了孙悟空形象的主要艺术格局,观察这方面变化可以了解其心行程度,并且可以帮助激发对历史韵味的领略和对寓言相关哲理的体悟。  相似文献   

7.
《西游记》的主题可分表层和深层两重意义来理解:表层写唐僧师徒西天取经历程;深层则揭示禅宗修行与道教内丹学说杂揉不分)之身心历程。《西游记》不少故事意象构思来源于修行过程身心变化之现象。关于这种身心历程的心性方面的变化,学术界利用佛教资料作过较多探讨,而对这种身心历程的生理方面的变化其资料多来自于道教内丹学说)则未曾着重论及。从道教、佛教修行功法理论来解读《西游记》无疑是一个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8.
张书绅的《新说西游记》是清代《西游记》版本演变史上独具意义的一种版本。其文字主要来自于明代百回全本,又根据清代真诠本加进了唐僧身世故事。其评点文字认为《西游记》"原是证圣贤儒家之道",把《西游记》看成是儒家经典著作《大学》,不免牵强附会。但是其将《西游记》看作一部具有寓言意味的哲理性小说,并从社会学和人性的高度来看待《西游记》,有其合理的内涵;特别是比较全面地揭示了《西游记》"奇"的特点和"幻中有真"的高度艺术境界,对认识《西游记》的美学价值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张书绅的《新说西游记》是清代《西游记》版本演变史上独具意义的一种版本。其文字主要来自于明代百回全本,又根据清代真诠本加进了唐僧身世故事。其评点文字认为《西游记》“原是证圣贤儒家之道”,把《西游记》看成是儒家经典著作《大学》,不免牵强附会。但是,其将《西游记》看作一部具有寓言意味的哲理性小说,并从社会学和人性的高度来看待《西游记》,有其合理的内涵;特别是比较全面地揭示了《西游记》“奇”的特点和“幻中有真”的高度艺术境界,对认识《西游记》的美学价值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在唐僧"取经故事"取得重大发展的元明两代,藏传佛教对中原文人创作,特别是对小说《金瓶梅》、《西游记》的创作形成积极影响。藏传密宗中护法神束"虎皮裙"的形象甚是常见。除此,人物形象束"虎皮裙"的造型,在汉族及其他民族的艺术作品中极为罕见,这无疑说明了小说《西游记》孙悟空束"虎皮裙"题材源自藏传密宗。  相似文献   

11.
《水浒传》最后两回有一种倒贯全书的气势,使全书变成一出千古悲剧。两回书主要以塑造悲剧人物形象为核心,体现悲剧的美。由描写两组悲剧人物的结局为开端,中间反复描写悲中有喜、喜中有悲、悲喜交集等几类人物,最后推出最具悲剧性格的两组人物,形成波澜起伏的悲剧情节,激起读者各种各样的情感,最大限度地发挥悲剧的审美作用,显示出极高的审美价值。  相似文献   

12.
从儿童视角出发,通过马赛克的方法倾听山西某幼儿园大、中、小班幼儿对绘本选择时的意见,运用NVivo12定性分析软件对原始资料进行编码和分析。研究发现:幼儿对绘本的偏好主要受内部体验、情节、自身兴趣与经验以及角色形象等因素的影响,除此之外绘本的封面和题材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幼儿对绘本的态度,而艺术风格、造型、图画技法、开本对幼儿绘本选择的影响较低。最后对幼儿绘本选择偏好的总体特点以及“儿童参与”的困境进行了分析讨论,并从绘本的创作者和传递者两个不同的主体提出可能的突破策略:绘本创作者:倾听幼儿的声音,理解幼儿的需求;绘本传递者:重视幼儿的参与,构建发展共同体。  相似文献   

13.
传统儿童美育忽略了母语习得中的美育功能。汉字构造与马克思的“美的规律”相吻合,具有高度的审美特质。汉字系统具有简约、中和、神妙、气韵等审美形态,能给儿童以美的启迪。汉字传达的伦理观念,有助于启思儿童的道德情怀。汉字书写有利于培养儿童创造性思维,汉字意象则能激发其想象能力。  相似文献   

14.
许多图书馆存在一些来自香港、台湾的用繁体字刊印的图书资料和大量的古籍文献资料,因此,图书管理人员必须具备一定的应用繁体字的能力.为此,对某高校图书馆古籍图书文献资料室、非古籍图书文献资料室、图书流通部、中文图书文献资料室的管理人员进行了繁体字识读能力的调查.结果显示,图书管理人员具有一定的识读繁体字的能力,能够比较好地胜任繁体字图书文献资料的管理工作.但是,在用繁体字录入文献资料的时候会遇到严重障碍.因此,适当提高图书管理人员应用繁体字的能力,是非常必要的.  相似文献   

15.
从语言、文化的差异及观众效应,即观众的期待视野、审美情趣和接受能力等多角度探讨电影片名翻译中的归化与异化问题。论述了翻译电影片名中的四个原则,即信息原则、文化原则、审美原则及获利原则,并辅以大量例证,展示了中西片名翻译的可行之道并提供了"宏观结构"、"剧情要素"等可供具体操作的片名翻译技巧。  相似文献   

16.
《额尔古纳河右岸》借一个年届九旬的鄂温克族最后一位酋长的女人之口,讲述了这个民族近百年的沧桑历程。再现了鄂温克民族带有浓郁原始气息和民族特色的日常生活。作品对鄂温克民族命运的书写背后隐含着一股悲凉之气。但作品中鄂温克世界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本真的人性、单纯人情关系、精神世界的丰富与归属感等散发出了鄂温克文化独特的魅力,具有鲜明的生态特征,体现出作家鲜明的审美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17.
《胆剑篇》是曹禺完成的第一部历史剧,在曹禺的创作生涯中占据重要位置。尽管该剧是领导出题目的产物,并受到现实政治因素的影响和限制,但它从细节结构故事,以尊重历史和摆脱历史的束缚相调和的处理人物的方式,不仅突破了阶级对立的社会图景,而且融合了“虚”、“实”对立的两种历史剧观念,使其成为当时众多“卧薪尝胆”戏中最为突出的一部。分析这部作品,不仅可以还原当时的历史语境,而且对研究当代历史剧的创作有着重要的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18.
《续复古编》是元代曹本编撰的一部“复古”类专书,曹本在《说文》小篆的基础上,广泛搜求典籍用字、器物款识、古文奇字以辩证俗字、讹字。《续复古编》的字形在构件、结构、书写等方面与《说文》小篆有明显差异,可据以比勘古文字、校正《说文》字形;从学史来看,《续复古编》是元代的一部重要字书,是研究当时正俗字观念的重要参考;《续复古编》中所使用的一系列用语也是研究当时字际关系的切入点;它对汉字形、音、义的辨析充分体现了“一点一画皆有意焉”的理念,也是当今识字教学所应注意者。  相似文献   

19.
英语中的“对照”(antithesis)是一种结构工整、内容凝练并和汉语相似的修辞手段。美国作家马克斯.舒尔曼在其名篇Love is a Fallacy中从宏观构思到微观写法上都充分运用了“对照”手段,使作品成为永具魅力的流行经典。本文探讨了作品中主题、标题、故事大意、主要人物、中心线索、篇章结构、三个人物命名艺术、对话与非对话段落间的对照以及部分精彩对照句例的赏析。  相似文献   

20.
由于受时代、种族以及地缘的影响,不同时期的不同国家及民族有其自身的群体性格和审美偏好。中国大众对流行歌曲的审美心理反应,代表了中国大众某一时期感知经验中的心理活动。情感以及情感的升华和审美反应感知中的激活水平与接受或拒绝的水平相关。大众在对歌曲感知的过程中,情感激活的程度如果过高或过低,结果则造成积极程度和接受能力处于较低的反应。大众固有感知经验下的直接感知及感知中激活的程度处于最优的水平,即介于大众歌曲经验上的简单和复杂中间,及达到本文中"曲线"的顶端,大众对歌曲的接受程度则最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