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康德哲学虽然恢复了人在其生活世界中的立法者地位,但仍面临着实践理性与理论理性的统一问题。赖因霍尔德有关哲学作为严格的科学应植基于一个最高原理之上的思想深刻地影响了费希特,费希特对康德哲学展开体系化重塑以统一实践理性与理论理性的尝试,正是以寻获自身学思体系的最高原理为前提的。在《全部知识学的基础》中,费希特基于对形式与内容关系的深刻理解,运用反思和抽除的方法对人的意识活动展开先验还原,最终获致了那作为哲学最高原理的“本原行动”——自在之“自我”。自我的自相同一的内在本质赋予其在现实的创设活动中以一种自我眷顾、自我静观的“反思”性状,“反思”构成费希特由“绝对自我”演绎“实践自我”和“理论自我”,并据此构筑整个知识学体系的内在理路。费希特正是借助于“反思”概念阐明了实践自我与理论自我系同一瞬间自我创设活动的两种不同状态,两者间存在着一种既相区别又相依存的关系,从而实现了知识学语境下实践理性与理论理性的统一。  相似文献   

2.
学界通常认为,费希特和谢林(在前者的影响下)都是在其哲学的起步阶段就建立了一种关于“绝对自我”的学说。本文试图表明,费希特在《全部知识学的基础》中从“经验意识的事实”出发,并没有真正建立绝对自我;反之,谢林的原创性体现在,他从一开始就依据概念分析而确立了自我的绝对者地位,从而真正第一次建立起关于“绝对自我”的学说。  相似文献   

3.
梁志学、李理翩译的德国古典哲学家费希特的名著啪理学体系),于1995年2月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该书是费希特思想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以知识学原理为基础,从自我演绎出伦理原则及其适用性,详细地研讨了伦理原则的应用,规定了人们的道德职责,并提出了人是实现理性目的的手段的命题,为谢林和黑格尔建立他们各白的实践哲学做了准备。《伦理学体系》首次翻译出版  相似文献   

4.
本文从费希特的理论哲学的角度,论述了他的行动观的理论基础,着重分析了费希特行动理论的本体论意义和主观际特征,以及这一理论在其整个哲学体系、包括理论知识学和实践知识学中的展开。文章认为,对于费希特哲学来说,这种行动观既充分体现了它的进步意义和历史地位,也彻底暴露了它的缺陷和弊病。  相似文献   

5.
本文以费希特的“绝对自我”作为主题,从知识学的理论基础方面阐发费希特作为自由体系的真理观。费希特是通过主客体关系,特别是通过绝对主体来探索真理的。他把真理看作一个系统,是理智直观把认识自我和本体自我联系起来,从而克服了康德真理观中的二元论。通过本原行动展现出绝对自我“正、反、合”的辩证运动。绝对自我的运动作为真理的发展是一个螺旋式的圆圈运动,使之真理成为系统。这种思想对黑格尔真理观的形成与发展是很有影响的。费希特和康德一样,认为在认识领域认识到的真理只是相对真理,绝对自我的发展,使绝对真理在实践领域导致“至善”。由此,他继承康德的思想把真理的追求和实现,由认识领域推到道德领域,特别是到价值领域中来。这种思想对当代真理观的研究是颇具意义和影响的  相似文献   

6.
在德国古典法哲学发展史上,费希特最早明确地提出了法权演绎的学说。他基于知识学的立场,在《自然法权基础》中明确地对相互承认学说进行哲学的演绎和证明,论证了个体想要获得自由,必须是建立在对于自身之外的他者的承认基础上。并且,在此基础上,他提出了对于权利的哲学证明,即,如果不能够承认自身之外他者的存在,就无法进入到法权关系之中。这种基于相互承认的法权演绎学说,不仅揭示了自由概念在德国古典哲学家笔下的社会结构,突破了从个体角度界定自由的尝试,而且也将这种社会结构或者共同体结构纳入到了权利概念的内部。但在《自然法权基础》中,费希特并没有完成这一相互承认的权利学说的构造,相互承认并未真正地建立起来。这导致了柏林时期费希特基于神圣理念对于相互承认学说的改造,产生了有关基督教共同体的学说,并最终导致法权演绎学说的消逝。但从总体来看,费希特提出的相互承认及其基础上的法权演绎学说为黑格尔的主奴辩证法和马克思的基于无产阶级革命斗争的共产主义学说提供了哲学上的出发点,从而使相互承认及其基础上的法权学说具有了时代的生命力,并由此也为现代权利哲学的发展提供了深刻启示。  相似文献   

7.
谢林改变和扭转了康德、费希特以人的自我为轴心的哲学走向,重新选择了本体的定位。他以人之外的“绝对”为核心,把费希特的主观意义的本体论,即“自我=一切”,转到客观意义的本体论,即“一切=自我”。谢林的“绝对”是超越主客体之上的绝对同一性,是精神与自然的绝对同一。谢林的“绝对”的理论来源主要是斯宾诺莎的实体说,对实体加以理性演绎成宇宙精神,费希特的绝对自我运动辩证法思想为谢林绝对本体的运动发展提供了启示。谢林已察觉到绝对的运动规律贯穿到自然与历史中,人认识自然与历史就是认识其中的普遍规律。  相似文献   

8.
费希特的全部哲学可以归结为人的自由之学 ,自由是其哲学主题。在论述人的自由本质时 ,他进一步把行动视为自由得以实现的关键 ,认自由从本质上可以说就在于行动。于是 ,强调行动便成为费希特哲学最鲜明的特色。费希特的通俗性讲演体现了他对于自由和行动的偏爱 ,他的“知识学”同样体现了他崇尚自由和行动的倾向。  相似文献   

9.
本文从费希持与康德的必然联系出发,论述了费希特辩证法思想的产生与演化。费希特的辩证法思想直接起源于康德的认识论。自我反思的本质是它产生的基础。费希特没有停于康德,从认识论推进到本体论,人类社会的必然矛盾是社会辩证法产生的根由。由于绝对自我本原行动的辩证运动与发展,演进与展现出理论知识、实践知识诸领域的辩证法。费希特的辩证法不同于黑格尔,黑格尔的辩证法起源于康健的本体论,并由本体论而进认识论。费希特的辩证法是“人”的自我作为纯粹理性精神运动的辩证法体系,不同于黑格尔的辩证法是“上帝”的自我作为绝对精神运动的辩证法体系。二者虽有不少共同之处,但它们却是两类不同系统的辩证法理论。  相似文献   

10.
费希特是从研究康德哲学开始步入哲学殿堂、从认同康德哲学逐步转向改造康德哲学的,并将康德带有二元论性质的先验哲学发展成为以自由为最高原则的客观唯心主义知识学体系。费希特的哲学带有独特的行动特色,从以自由为最高原则的知识学出发,构建了伦理学、法学、政治学等体系。行动特色不仅体现在他的知识学思想中,更在他的伦理学中有生动的体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