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87 毫秒
1.
英国土地权利以保有制的形式呈现,这也是英国土地法的基石。在所有的地产形式中,自由继承地产乃是享有权利最为充分的权益形态。虽然如此,自由继承地产并不等同于大陆法系中的财产所有权制度,二者存在着本质差别。这种差别一方面体现在权利的内涵上,另一方面体现在权利行使上。造成这种差别的原因应当从两种制度的演变历史中去寻找。  相似文献   

2.
土地家庭承包经营权的身份性和保障性制约了其可继承性,操作上的复杂性也使该权利的继承制度设计困难重重。随着承包地承载的保障功能逐渐减弱,该权利的身份性也将消解,继承将成为流转的常态;通过转让与出租该权利。可以解决继承带来的土地公平占有、土地进一步细碎化等问题。  相似文献   

3.
土地承包经营权的继承问题无论从理论上还是实践中来说都是一个相对复杂的问题,它牵涉到土地制度问题的方方面面,是一个重要的值得研究的问题.本文立足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从相关概念分析入手,对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可否继承、应否限制、多种继承主体及继承相关制度等重要问题作出了阐述和分析.  相似文献   

4.
租佃制度是在土地所有权和使用权分离的前提条件下所产生的一种土地经营制度。租佃制度的发展变化,在很大程度上反映着土地所有权和使用权之间关系的发展演变。本文试图从租佃制度的视角来考察传统中国社会农村土地所有权和使用权之间关系的演进路径,同时对不同租约形式下土地所有权和土地使用权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经济学分析,进一步地对能为中国当前土地制度改革提供借鉴的历史经验进行了总结。  相似文献   

5.
宅基地立法是宅基地法制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土地制度演变与土地管理体制演变,可将宅基地立法分为宅基地私有时期的立法、人民公社时期的宅基地立法、改革开放初期的宅基地立法、城乡土地统管阶段的宅基地立法、城乡土地体管理制转轨阶段的宅基地立法等五个阶段;不同的发展阶段具有不同的立法内容,不同的立法内容具有不同的特点.  相似文献   

6.
农村土地问题是当前"三农"问题的核心,也是关系到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的根本问题。当前农村土地问题越来越严重,其根本原因是土地所有权与使用权长期分离,阻碍了农村经济的飞速发展。本文通过分析建国以来农村土地制度的演变历程,借鉴西方制度经济学中的"制度效率"理论,对农村土地制度存在的突出问题进行思考,提出改革和完善农村土地制度的新思路和对策。  相似文献   

7.
学界以往对传统乡村土地制度的研究,较少涉及普通家庭的土地经营。《祁门胡廷卿家用收支账簿》揭示了一个徽州乡村塾师的土地经营实态。生活于晚清民国时期的祁门塾师胡廷卿,通过继承族产、祖产和购买的方式获得少量土地或土地权益,其中族产与祖产是其土地的主要部分。通过继承族产与祖产所获得的土地,一般以共有的形式出租,或与人合伙经营林木,而其购买的土地则种植茶叶。以宗(家)族为核心的共有土地是他获得粮食的主要来源,而茶叶收入则在家庭经济中具有重要地位,获利也最多。这一土地经营模式,既与徽州传统的产业结构和社会结构密切相关,也体现出徽州民众能及时因应晚清国际市场的变化。  相似文献   

8.
清晰界定农地产权体系构成以及单项权利的主体归属,科学测算单项权利的功能价值,剥离单项权利之间的价值交叉,据此确定征地补偿标准与收益分配,实现农地产权制度与征地补偿制度关联互动改革,具有理论与现实的合理性。同时,农民行使不同类型的土地处分权会诱发农地权利的差异化变动,造成农地权利在多个利益主体之间产生事实上的分割共享或者权利归属主体发生彻底转移。另外,农民享有的土地承包经营权属于用益物权,是一项重要的财产权利,理应作为遗产被继承。土地承包经营权继承亦会导致农地权利主体归属的转移。因此,在土地征收时,其他单位、个人通过市场交易或者继承获得的农地权利会随之丧失,他们应享有征地补偿收益分配请求权。故而,充分考虑土地处分、土地继承对征地补偿收益分配格局的影响,亦是农地产权制度与征地补偿制度关联互动改革不容忽视的问题。  相似文献   

9.
清史学家、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历史系教授杨珍先生撰著的《清朝皇位继承制度》一书,已由学苑出版社出版。 该书运用满文档案,并结合官私著述,对清朝皇位继承制度的演变,及该制度的更迭与  相似文献   

10.
继承制度由唐朝形成律法规范,至明弘治以后,该制度发生了极大的演变。具体到明代的徽州,可窥其一斑。继承方式的多样性、复杂性,是传统观念变迁与商品经济共同作用的结果。针对部分与国家继承法相冲突的继承方式,明政府在民间实行里老制、宗族乡约化等整合措施,在一定时期内对地方基层社会的稳定和伦理建构起了重要作用,却无法从根本上解决民间继承方式与继承法不一致的矛盾。  相似文献   

11.
继承制度由唐朝形成律法规范,至明弘治以后,该制度发生了极大的演变。具体到明代的徽州,可窥其一斑。继承方式的多样性、复杂性,是传统观念变迁与商品经济共同作用的结果。针对部分与国家继承法相冲突的继承方式,明政府在民间实行里老制、宗族乡约化等整合措施,在一定时期内对地方基层社会的稳定和伦理建构起了重要作用,却无法从根本上解决民间继承方式与继承法不一致的矛盾。  相似文献   

12.
民国时期,行政督察专员制度先是作为省县之间的一种辅助机构,继而演变成为省—行政督察区—县三级制。其演变的过程透示着民国以来地方行政体制的建设历程。但该制度在一定程度上并不是一种完全的创新,而是从以往的地方行政制度发展演变而来的。行政督察专员制度正是在继承中加入现代化的管理理念,使其具有现代化特点,为近代中国地方行政管理体制的现代化提供经验教训。  相似文献   

13.
李佩甫以豫中平原为对象进行土地书写,其间贯穿了人民公社、联产承包责任制直至今天土地政策的发展演变。他以强烈的忧患意识和使命感面对历史与现实,理性客观地反思各阶段土地制度的成败得失,其土地书写具体表现为三个阶段性特征:1950-1970年代集体中的苦难与温情;1980年代变革中的困惑与不安;1990年代至今发展中的危机与忧虑。李佩甫的土地书写坚守人文主义文学立场,关注农民在土地制度中的地位、情感需求以及农民与土地之间的复杂关系,主张以人为本考虑土地政策的制定及实施,从文学角度为"三农"问题的解决提供了新思路。  相似文献   

14.
土地无论是作为生产要素,还是作为自然资源,其存在的价值就是利用。离开了对土地的利用,就失去了土地存在的意义。从经济学角度理解,土地利用的本质内涵就是进行土地资源的配置。从法经济学角度理解,土地利用的过程就是土地权利配置的过程。土地资源配置与土地权利配置是统一的,共同存在于土地利用的过程中。从土地制度演变的历史看,土地利用制度是土地制度的中心环节。从立法的角度看,建立“以土地利用为中心”的用益物权制度是公平、有效地利用土地的内在要求。  相似文献   

15.
目前,中国的改革开放正有条不紊地进行,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也以一定的速度前行。生产资料的占有权、使用权、支配权、处置权直接决定资产的归属,影响微观主体的损益,进一步对宏观经济产生重要的影响。土地制度作为一种调控市场经济主体及行为的基本制度,其完善与否、作用如何,都对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具有关键的领航职能。基于土地制度的一般演变入手,再从经济角度深挖目前土地制度存在的缺陷,其后提出了改进这种土地制度的新举措,并阐明土地制度与我国经济相辅相成的关系。  相似文献   

16.
经过60年的演变和发展,我国土地征收制度在规范层面和人道层面都取得了较大进步。但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较,我国土地征收制度仍显幼稚,并在现实中遭遇诸多困境,比如公共利益界限模糊、补偿机制不合理、救济渠道不充分等。为此,有必要进一步明确土地征收法中的公共利益条款、公平补偿条款等,并针对目前矛盾最为集中的农村土地征收出台专门法律。  相似文献   

17.
征地制度是我国现行土地制度的重要内容.征地制度的演变发展见证了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历程.不同时期征地制度呈现不同时代特征,反映当时社会经济发展的特点.把握未来我国征地制度的改革方向,首先要梳理征地制度发展的历史脉络,分析制度变迁的基本特点,在此基础上才能客观地提出征地制度改革的期望.  相似文献   

18.
土地无论是作为生产要素,还是作为自然资源,其存在的价值就是利用.离开了对土地的利用,就失去了土地存在的意义.从经济学角度理解,土地利用的本质内涵就是进行土地资源的配置.从法经济学角度理解,土地利用的过程就是土地权利配置的过程.土地资源配置与土地权利配置是统一的,共同存在于土地利用的过程中.从土地制度演变的历史看,土地利用制度是土地制度的中心环节.从立法的角度看,建立"以土地利用为中心"的用益物权制度是公平、有效地利用土地的内在要求.  相似文献   

19.
通过对中国土地供应制度的发展演变、当前特点及存在问题的分析.提出完善城市土地供应计划,改变当前以招、拍、挂为主的出让制度,尝试曩高价密封拍卖方式,打破城市政府对土地一级市场供应的垄断,实施多元化供应主体的土地供应体系.  相似文献   

20.
中国农村土地流转法律制度特征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比较研究的方法,分析中国不同阶段的农村土地流转特征及现阶段中国与美国、日本的农地流转法律制度的差异,认为中国农地流转制度经历了农地所有权自由流转、禁止农地流转、土地使用权限制流转和土地使用权的自由流转四阶段的演变,正在逐渐向规范化、市场化、合法化趋势发展,但与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的土地流转制度相比,中国的土地流转制度还不完善.因此,应借鉴美国、日本的先进经验,建设中国特色的土地流转制度体系,充分发挥政府在农地流转中的协调作用,规范农地流转市场,保障农民利益的公平分配,以提高农地的利用效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