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张艳玲 《中华女子学院学报》2008,20(4):64-64
佟新在2008年第3期《妇女研究论丛》上撰文《30年中国女性/性别社会学研究》,总结了女性/性别社会学的发展历程和特点,指出女性/性别社会学对社会学的突出贡献是在知识生产或方法论方面,其理论基础是女权主义的知识社会学,并分析了女性/性别社会学在概念和理论方面的建构。如,劳动性别分工/公私领域/性别身份等概念打破二元分割的认识僵局, 相似文献
2.
《中华女子学院学报》2009,(3):68-68
胡玉坤、郭未、董丹在《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社科版)2008年第4期上撰文《知识谱系、话语权力与妇女发展》中指出,在国际发展领域,妇女/社会性别与发展范围萌发于上世纪70年代。它既植根于主流发展与历史遗产,又是对后者的结构和超越。该领域处于发展研究与妇女研究的交界处,既有厚实的学术底蕴,又受到主流发展努力以及诸多社会运动的滋养,遂形成了自成一体、熔理论与实践于一炉的知识、话语和实践体系。从历史与理论视界出发,本文回顾了国际发展界社会性别理论与实践的嬗变、检视了妇女发展的话语的机构化进程,并就这些权力话语包括联合国在内的多边发展机构和各国政府发展议程、政策及项目的巨大影响做了一个系统概理。梳理表明,女权主义发展思想与实践业已在主流国际发展界赢得了重要一席之地。从wII)(妇女参与发展)崛起前“社会性别盲”的主流发展,到WID运动中专门设立针对妇女的项目,再到关注社会性别关系,最后到20世纪90年代中叶以来的社会性别主流化努力,它们无疑都是世界妇女发展进程中的一座座里程碑,然而无论是以渐进改良为取向的“妇女参与”,还是更激进的“妇女与发展”和“社会性别与发展”,抑或作为当下战略的社会性别主流化,它们显然都不是解决妇女发展问题症结的“万灵药”。 相似文献
3.
秦飞 《中华女子学院学报》2005,17(3):93-93
黄大宏在2005年《山西师大学报》第2期撰文《沉默的妇德与宗法家庭婚姻伦理》中指出:文人化的乐府诗《古诗为焦仲卿妻作》、民间形态的俗赋《新妇记》与话本《快嘴李翠莲记》是一组在宗法制背景下,以男性视角描写身处传统婚姻中的女性———与父系宗法家庭环境寻求融合的新妇群体———因以言语方式与礼教抗争而毁灭的本文群,表现了以多言禁忌为核心的传统妇德观念,属于宗法家庭婚姻伦理文学。通过对与礼教相悖的言语行为的描写,文本宣扬了忍受息争为女性道德善择的主旨,并引导着社会情绪的宣泄,客观反映了礼教规范与社会现实之间的错位… 相似文献
4.
贾春 《中华女子学院学报》2009,21(1):108-108
王雪萍在《史学集刊》2008年第5期撰文《明清“义婢”现象解析》中指出,明清时期关于“义婢”的记载较前代明显增多,这一颇具时代特色的“义婢”现象具有复杂的历史文化内涵。首先,明清时期的“义婢”称谓是当时特权阶级掌握的话语权体系下的系列产物之一,是指在主婢尊卑及隶属名分投射下对主人实践义行的婢女。“义婢”称谓的形成与该时期“义”之内涵相契合,此时“义”已被蒙上了浓重的忠君、 相似文献
5.
政治文明是一个系统。政治文明系统具有整体性、结构性、层次性的特征。政治文明是由政治意识、政治制度、政治行为构成的三维结构。其中,政治意识文明是政治文明的精髓;政治制度文明是其核心;而政治行为文明则是其表现。 相似文献
6.
蔡锋 《中华女子学院学报》2007,19(5):82-82
王莎烈在2007年第4期《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上撰文《莎士比亚喜剧中的女性观》中指出,莎士比亚喜剧成功地塑造了一批闪耀着人文主义理想光辉的敢做敢为的青年男女的艺术形象,但这些男女(尤其是男性)人物身上仍然残留着父权制的道德观念,他们既追求爱情的幸福,可是又摆脱不掉金钱、嫁妆对他们的诱惑。莎氏喜剧中的女性观念是当时新兴的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折射, 相似文献
7.
《中华女子学院学报》2009,21(4):114-114
何丽新在2009年《妇女研究论丛》增刊撰文《走出同居女性权利缺失的法律困境》中指出: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口流动加速,思想观念转变,婚姻安全感降低,婚姻已不再是通向家庭和性生活的唯一合法桥梁,男女两性关系的处理更加多元化,非婚同居因其具有较大的自由和选择权,成为男女当事人选择家庭生活的一种方式。近年来,中国非婚同居率不断攀升,成为无法回避的客观现实。然而,这其中同居女性权利缺失问题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8.
魏开琼 《中华女子学院学报》2010,(2):120-120
潘天舒在《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6期《“男性偏见”与发展实践中的性别问题》一文中指出,通过借鉴发展人类学和女权主义社会学的洞见,试图消除各类精英话语对妇女与发展研究的影响。在这里,精英话语一方面指来自传统上为男性权威学者主宰的经济和政治学领域的理论假设,另一方面指脱离实际的“欧美中心”的女权主义话语。笔者认为,这两种精英话语都无法令人信服地从被研究对象的角度出发, 相似文献
9.
张艳玲 《中华女子学院学报》2005,17(5):81-81
任远、陈琰在2005年第3期《妇女研究论丛》撰文《对城市失业下岗女性、女大学生和女性知识分子自我创业的比较分析》中指出,女性自我创业已经成为全球性趋势,女性自主创业活动在实际各国的劳动市场的重要性都开始有不同程度的提高。联合国的统计资料表明,在72个可获得统计资料的国家中,有58个国家的女企业家的比例在逐年提高。尤其是加拿大、美国、墨西哥等国家, 相似文献
10.
贾春 《中华女子学院学报》2006,18(6):17-17
王黎芳在2006年第4期《山西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撰文《非农化进程中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性别分析》一文中指出,农村劳动力的非农转移是我国非农化进程的重要特征。运用社会性别的视角,分析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农村劳动力非农转移过程中的性别顺序、劳动性别分工和非农职业收入的性别差异,可以发珊陛别差异是一种性别发展差异。改革开放后20多年的非农化过程中,农村劳动力的非农转移呈现着突出的性别差别,农村女性是一个相对特殊的弱势群体,她们与城市女性相比较,在思想观念、家庭地位和个人发展等等上有着巨大的差别。 相似文献
11.
《中华女子学院学报》2009,(2):44-44
覃忠盛在2009年《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1期撰文《〈刘三姐〉的民族艺术审美》中指出,上世纪60年代,《刘三姐》以典型的人物形象,典型的爱情形象,典型的环境形象完美组合,一经问世便震撼中国,风靡港、台、日本、东南亚,海外掀起“刘三姐”热,可谓是中国文艺史上的今古奇观。 相似文献
12.
贾春 《中华女子学院学报》2005,17(4):13-13
陆伟芳在2005年第1期《山西师大学报》上撰文《19世纪英国妇女选举权运动的理论探索》中指出,近代英国是资本主义文明的发祥地。19世纪时,英国从经济自由化,到政治民主化,再到社会生产现代化,几乎处处走在时代的前面,引导着世界走向现代文明。然而,英国妇女选举权运动在19世纪掀起了第一个高潮,把妇女选举权从男性社会不屑一顾的概念,变成了一个“政治问题”,成为人们逐渐能够耳熟能详的语言。妇女的政治要求从最初要求未婚妇女与寡妇的选举权,也逐渐向着普选的方向努力发展;选举权的依据从自由女权主义的公正之说,发展到了本质论思想,并进… 相似文献
13.
贾春 《中华女子学院学报》2006,18(4):96-96
王向梅在2006年第2期《山西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撰文《中世纪晚期英格兰农村妇女的经济活动考察》一文中指出,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内的妇女研究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成果,并已逐渐得到了国内外主流历史学界的认同、认可。妇女史,尤其是妇女——社会性别史,不仅为历史研究增添了社会性别的新的视角,而且使妇女史研究本身跳出了狭隘的“妇女领域”,将妇女研究置于更大、更广的社会历史背景中进行研究。对于中世纪的晚期的英格兰农民,国内已有比较深入的研究,在很大程度上揭示出传统农业社会里农民劳动和社会状况。但是多数研究是以一个家庭户或是以男性的经历来进行分析,对于英格兰农村劳动妇女的劳动和经济状况却论及的少之又少。因此,将社会性别的视角引入中世纪英格兰农村社会妇女的研究,考察和分析占英格兰农村人口半数以上的劳动妇女的主要经 相似文献
14.
马瑜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25(12):133-136
本文以文献分析的方法,论述了古代西方妇女被剥夺受教育权利的事实,分析了英国维多利亚时代的妇 女教育状况,以及维多利亚女性文学之兴起。由此得出结论,维多利亚妇女在教育的启迪下,自我意识初步觉醒, 不再满足于“安家育儿”的角色地位。以自己作为女性的感悟和体验,她们书写出时代相违背的新女性形象,为后 来的妇女作家开启了一扇写作的大门。 相似文献
15.
不少学者认为李汝珍是一个女权主义者。他的作品《镜花缘》是一部关于妇女问题的力作。但也有学者质疑说《镜花缘》根本没有男女平等思想。笔者认为,就具体历史语境来说,李汝珍的女性思想在某些方面相当进步,但从深层次看。他未能彻底摆脱男权思想影响.其妇女观有时呈现出自相矛盾甚至落后的一面.在一些关键问题上他笔下的女性依然处于无我状态。 相似文献
16.
胡同新 《重庆邮电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18(1):62-64
在信息时代,信息和通讯技术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政府部门也不例外,实行电子政务给我国政治文明建设带来许多有利条件,表现在:有利于增强政治意识文明,重塑价值理念;有利于提高政治行为文明,建设有序社会;有利于推进政治制度文明,实现制度创新。总之,电子政务必须与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紧密地结合,以电子化政府为载体来实现政治文明,以政治文明为价值取向来建设电子化政府。 相似文献
17.
贾春 《中华女子学院学报》2009,21(6):18-18
何萍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2009年第4期上撰文《中国女性主义问题》中指出,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国成为社会主义国家,进入了一个男女平等的社会,在这个社会中,妇女享有法律上的平等权利,而且在政治生活和社会生活中实实在在地享受着这种平等权利, 相似文献
18.
论邓小平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余精华 《广西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05,15(3):1-2
邓小平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思想极其丰富,涵盖政治文明建设的要件。邓小平认为,要树立科学理念,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意识文明;要推进体制改革,建设社会主义政治制度文明;要实施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政治行为文明。研究邓小平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思想,有助于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阶段,有力地推进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结构性建设。 相似文献
19.
王海燕在《世界历史》2006年第4期撰文《日本阻碍女性皇位继嗣的原因》中指出,第一,女性皇位继嗣问题的出现是在明治维新之后,明治宪法和旧典范明确规定了男性皇位继嗣原则。这一原则是明治政府为了强调天皇的神性的、家长式的绝对权威和地位,依据《古事记》《日本书纪》的神话传说制定出来的。战后,新典范完全继承了旧典范的皇胤践皇祚、男系男子践皇祚、皇祚一系的万世一系三原则。 相似文献
20.
萧红与20世纪中国女性文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单元 《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26(6):51-56
萧红是20世纪中国女性文学最杰出的代表性作家之一,与冰心、丁玲、张爱玲等作家相比,其独特性和不可替代性主要表现为三点第一,没有局限于知识女性的狭窄视野,避免陷入女性文学的精英主义误区,自觉为中国最广大下层女性代言,执著关注中国下层妇女的生存状态和人生悲剧;第二,始终如一地坚持以女性视角和女性生命体验来描绘普通女性生存真相并对她们寄寓着深切悲悯,体现出独立、清醒、深刻的现代女性意识;第三,拓展、丰富、深化了20世纪中国女性文学的表现内涵,提高了其审美品格.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