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0 毫秒
1.
通过对世界名著《歌德谈话录》重新进行解读 ,再现了被恩格斯称颂为“奥林帕斯山上的宙斯”的天才诗人歌德的思想风貌、精神底蕴、人生情怀。对书中体现的歌德的整体人格加以认真的梳理和深入的开掘 ,所揭示的歌德的人格魅力对当前我国正在开展的国民素质教育有一定启迪  相似文献   

2.
罗切斯特的人生在遇见简·爱之后发生了巨大的改变。正是简·爱的出现唤醒了他追求真实幸福婚姻的梦想,他挣扎着重新认识自我,并接受了简·爱的爱情观的洗礼和考验,最终勇敢地冲破了世俗爱情观和婚姻观的束缚。  相似文献   

3.
从《长生殿》中唐玄宗和杨贵妃的爱情出发,重新审视李、杨爱情婚姻关系,以此探讨洪昇《长生殿》爱情观的女性色彩。一改历史上对杨玉环怨妇、悍妇形象的传统定位,对女性情感的赞美和人格的尊重极具现代爱情新女性色彩,反映洪昇爱情观的进步性及对婚姻关系中女性的深层思考。  相似文献   

4.
本文主要从文化史和思想史的角度,评介了艾克曼辑录的《歌德谈话录》.该谈话录反映了歌德的宇宙观、自然观、人生观、死亡观、政治思想和文艺思想,是一部具有歌德特色的“智者之书”和《诗与真》之外的又一部歌德自传.它既富有思想意义和学术价值,又具有可信性、可读性和趣味性,能帮助我们全面认识文化巨人歌德和另眼看歌德.  相似文献   

5.
勃朗特姐妹的代表作《简·爱》和《呼啸山庄》,历来被看作是通过爱情自由来表现女性权利的经典之作.这一判断与自18世纪以来爱情被赋予更多诸如自由、平等、人格独立等启蒙内容有关,也与崇尚审美有关,因为二者所凭靠的哲学基础都是启蒙所张扬的理性主义.与审美崇尚理性不同,审丑更多关注人的非理性,如情感、欲望、意志、直觉、预感、潜意识等.审丑现象在勃朗特姐妹的两部作品中主要表现在如下四个方面:一是作品对主人公外貌之丑和蛮力的崇尚;二是对作者病态人格的潜在表现;三是对预感、梦幻等的大量描写;四是对自然的狞厉、环境的恐怖等的渲染和象征手法的运用.审丑现象的大量运用,不但增添了作品异样的艺术魅力,而且使我们看到了勃朗特姐妹爱情观中的非启蒙成分.  相似文献   

6.
简.奥斯丁的《傲慢与偏见》以男女之间的爱情生活和婚姻纠葛为主线,描述了四桩婚姻关系的发展变化,而误解作为一个不可或缺的因素被深刻地展现出来。本文将从小说中四桩婚姻类型中存在的误解进行具体分析,旨在进一步了解简.奥斯丁是如何表现婚姻历程中的误解及要表达的婚姻内涵。  相似文献   

7.
《十日谈》在展示男女情爱的时候注重对女性的尊重。基督教文化是以男性为本位的文化。中世纪把人们窒息在沉闷的长夜里,女性又被压在最底层。薄伽丘奋起为女性的地位与权利而呐喊,讴歌自由,赞颂爱情。  相似文献   

8.
夏目漱石小说《心》中主人公“先生”以“近乎信仰的爱”来阐释他和妻子的爱情,以此得到精神上的慰藉,达到内心净化的目的。同时通过遗书的形式,用平心静气、真诚感人的语言来重新发现和肯定自我,以获得的同情与认可,从而潜意识地化解了内心深处的痛苦,但是最终导致了丧失自我的悲剧。这也正是夏目漱石利用所塑造的“先生”这一人物来揭示日...  相似文献   

9.
歌德三则童话《新帕里斯》《新美露西娜》和《童话》包揽了歌德思想质变的关键节点,不论是在每一则童话的内部,还是三则童话相互关联的纵向发展中,都可见他在不断地思变、提升自我:从孩童时代懵懂未知及尝试明理的求知、求解到青年求学时期对爱情及人生规划的思虑,及至人到中年跨越个体的局限而延伸至社会、国家和德意志文化的变革.个体的精...  相似文献   

10.
爱情是文学永恒的主题,不同时代的爱情书写往往会反映时代的精神特征.加西亚·马尔克斯一直关注爱情主题,对爱情人生的探讨与思考总是与家国命运相联系.小说《霍乱时期的爱情》与传统爱情故事的书写模式和道德主题小说的表现手法迥异,在爱情书写中增加了关于文化、存在、身份等视角.小说通过一场长达半个世纪的爱情故事,对爱情进行了大胆思考和探索;小说主人公阿里萨的滥情和痴情形成一种荒诞的耦合,围绕一个个恋爱故事,作者探究了爱情的各种可能;马尔克斯通过各种爱情的呈现,洞察人生,探究爱情真谛,思考了拉美的文化与现实.  相似文献   

11.
以往,研究者习惯称六朝为个性解放的时代,并以此为前提来观照此期的婚恋小说,而忽视了礼法观念与婚姻制度等诸多社会思想文化的作用,有失偏颇。六朝的婚恋小说应该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只有综合起来研究才能合理解释它的产生及其诸多特点的形成原因。  相似文献   

12.
军医大学女研究生的婚恋观念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本文以问卷和座谈等方式,调查在道德价值取向和评价标准多元化阶段,军医大学女研究生从道德和行为认知方式上如何看待爱情、婚姻和家庭选择的变化.结果显示,军医大学女研究生爱情观中功利色彩较少、注重情感质量,追求真爱;绝大多数对"婚外恋情"给予否定.显示出了军校高层知识女性的社会责任感,符合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内容和发展趋势.但调查中也反映出她们主导价值观呈现多元化的发展趋势,及在这种趋势变化过程中的矛盾心态,同时受 "爱情至上"等观念的影响,还存在一定忽略道德和法律倾向.坚持以人为本,不懈努力加强对研究生正确婚恋观的思想道德教育和引导,帮助他们解决实际问题,是大学教育的重要责任.  相似文献   

13.
《傲慢与偏见》是简.奥斯汀的代表作。简.奥斯汀是否可以称为女性主义作家在学界有所争论,但不可否认的是,这部小说中的女主人公伊莉莎白已经初具女性主义的萌芽。她不以金钱和地位来选择婚姻对象,坚持以爱情作为成就婚姻的前提条件,这对当时时代的女性来说,已是难能可贵的。  相似文献   

14.
以厦门市进城务工人员为例,通过问卷调查访问发现,随着城市化的过程,该群体的婚恋家庭认识模式发生诸多改变:择偶时的个体自由度增大、性观念相对开放、婚姻的幸福度不高,特别是同居率的增高对女性造成伤害以及外来人口的流动性对家庭的稳定性形成冲击,因此,对外来务工人员进行健康的婚恋教育,合理解决其家庭矛盾,增强其幸福指数,对提高城市化管理水平、推进城市化进程和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5.
中国第一代独生子女最大的已进入而立之年,最小的也正值谈婚论嫁的黄金时期。他们的婚恋期待、婚恋方式、择偶标准、生育意愿等越来越与传统社会文化相疏离,越来越挑战传统的价值规范。这跟整个社会环境密切相关,特别是在当今急速变迁的时代里,在富裕的物质生活基础上,道德约束越来越苍白无力,部分人的婚恋偏离“以爱情为基础”的基本要求,婚姻质量下降、家庭不稳定等伴随而来。家庭、学校、社会要担负起各自的责任,帮助他们端正婚恋心态,纠正婚恋行为偏差,教育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婚恋观,使他们在未来的人生道路上顺利前行,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6.
鲁迅小说中的婚恋话语需要如何界定,它呈现出怎样的倾向?又是如何形构的?成因如何?这些问题对于重新解读鲁迅的婚恋小说无疑至关重要。其悲剧性机制形态主要有:惧婚症和性政治两个主要层面;而同时也从小说与现实的互动关系,创伤与悲剧性认知结构的形成等视角考察相关话语悲剧性机制的成因。  相似文献   

17.
民国成立后,妇女的地位有了明显的提高,特别是五四新文化运动以后,近代湖南既有着旧式的包办婚姻、买卖婚姻、一夫多妻等现象的存在,又开始出现了自主恋爱、新式婚俗和新式离婚等现象,从而呈现出了一种新旧交替时期纷繁芜杂的婚恋状况。作为湖南近代权威报刊的长沙《大公报》如实地反映了这一历史转变  相似文献   

18.
大学生是我国青年人群中思想最活跃、最具青春活力和理想追求的知识群体之一。近年来,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以及西方各种社会思潮在我国的广泛传播,高校大学生婚恋价值观也呈现出个性化、多元化的发展态势。当前我国高校大学生婚恋价值观总体上是健康、积极和理性的,但由于社会转型,多元文化并存,以及各种新旧思想观念的影响,大学生婚恋价值观中也不可避免地存在着盲目追求功利、个人享乐、消极厌世等问题。因此,有必要从个人、家庭、高校和社会等四个层面帮助和引导当代大学生们走出婚恋价值观的误区。  相似文献   

19.
自20世纪90年代韩剧进入中国以来,在中国大陆刮起了一股"哈韩"风潮,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中国年轻一代的生活观念与形态.文章以大学生婚恋观为主题,基于涵化理论假设,对中国12所高校大学生调查数据进行分析,探讨了韩剧的女性化叙事对大学生婚恋观念产生的影响.研究发现:大学生的韩剧接触行为及其对韩剧的认知与评价,会对大学生的择偶标准、男女平等意识有一定影响,但是对婚姻忠诚观、贞操观则没有显著影响;大学生的社会人口背景、所处的阶层状况以及学校环境中的一些变量会不同程度地影响大学生婚恋观的涵化效果.  相似文献   

20.
《聊斋志异》中“相爱一永诀”型爱情篇章大致可分为不容于世、人鬼殊途、爱而失望、弃世求仙和缘满离去五种,从中蕴含了作者对人间爱情的叹息。“相爱而永诀”的情节悖逆实质上透露了蒲松龄心底挥之不去的人生悲情和矛盾困惑:自然感性生命与理性的冲突,人世与出世的矛盾,爱与爱的幻灭的矛盾等等。而其对悲剧结局的艺术处理却是充分诗意化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