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利簋》铭文、《周书·武成篇》、《周语·国语下》都记载了武王伐纣事件,并涉及到牧野之战的天文和历法方面的问题。本文对此作了天文学方面的分析和讨论,认为武王克商的年代应为公元前1118年8月6日。  相似文献   

2.
高青陈庄引簋及其历史背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李学勤 《文史哲》2011,(3):119-121
山东高青陈庄墓葬群出土的引簋铭文,记载了周王任命引管理齐国军队,授权其作战,引奉命后聚合人众,取得战斗胜利,俘获兵器的内容。其时代在西周中期后段,其记事可与师■簋、师■簋、史密簋的铭文结合起来考察。对研究西周中期周王朝和齐国的关系,以及齐国历史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3.
《識簋》铭文有关"司土(徒)"管理籍田这一职掌的记载,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根据《国语.周语》记载的"籍田礼",可以看出《識簋》铭文记载"司土(徒)"管理籍田是其神职、礼职和民职的体现。在周代社会的发展过程中,司土(徒)神职、礼职的色彩逐渐消褪,但是其管理和教化民众的功能得到加强。  相似文献   

4.
史密簋铭文记载了南夷等军入侵东国,周王命师俗、史密东征和东征的作战实况,为研究西周中期的战争史、东国与诸夷关系以及方国地名等方面,提供了新的金文资料。我曾在《史密簋铭文补释》(《西北大学学报》哲社版1990年第1期)一文中作过初步探索。  相似文献   

5.
《文物》1964年第7期发表的陕西省文物管理委员会的《陕西省记寿县武功县出土西周铜器》一文,介绍了武功县南仁公社北坡村出土的三件西周青铜器。其中两件师簋盖,各有铭文一百另一字,铸造时代断定在共王初年。 从该文的介绍和所附的拓本图象看,两件簋盖的铭文内容虽然相同,但其形制和花纹却不同,特别是在铭文书体的风格上,两者之间存在着显著的差异。因此,我在初看到这篇介绍文章时,曾怀疑一号簋盖可能是一件赝品。鉴于它和另外两件  相似文献   

6.
王宏 《殷都学刊》2010,31(2):21-24
本文拟在参考《(旡可)簋铭文与西周史事新证》一文的基础上,将(旡可)簋和其他相关铜器以及铭文相比照,在确定(旡可)簋为成王时期标准器的前提下对(旡可)簋与(旡可)尊器主的关系作以尝试性探讨。最后附带说明学术界对于"(旡可)"、"(旡可)"二字的隶定标准。  相似文献   

7.
研究认为,倗叔壶铭文符合穆王二十八年(公元前976年)十月的历朔,作册吴盉铭文符合穆王三十年(公元前974年)四月的历朔,畯簋铭文符合懿王十年(公元前919年)正月的历朔,七年师兑簋盖铭文基本符合厉王七年(公元前872年)五月的历朔,我簋盖铭文符合宣王七年(公元前821年)正月的历朔。  相似文献   

8.
关于研究商史的原始资料,非常贫乏,除了《尚书》中的几篇文献之外,要想研究商代历史,直接的史料只有殷墟出土的甲骨刻辞和青铜器铭文。甲骨刻辞受其体裁的限制,仅记述与占卜有关的问题,不可能全面反映商人的活动,所以,商代青铜器铭文就更值得重视,因为其中反映了许多文献及甲骨刻辞中没有记载的史实,像本文所要论述的《我簋》铭文,就是其中较为重要的一例。  相似文献   

9.
我国西周时期的井田制是子虚乌有,还是确曾实行过,这是自本世纪二十年代以来,古史学者曾长期争论的一个问题。在以往的争论中,否定井田制的学者曾提出金文无井田的记载,而肯定井田制的学者也有认为金文中并无井田的字样。笔者认为已有学者考释的师同鼎、弟(虍豕)簋两器铭中的“井”即井田,这与古书中的有关记载正相一致,西周曾实行井田制,乃确切无疑的史实。特别是弟(虍豕)簋还涉及到对井田划分与计算等方面的问题,实为难得的史料。兹不揣浅陋,勉为此文,祈方家、读者匡所不逮。 先将西周金文中记载以井田为赏田的两器铭文抄之于下:  相似文献   

10.
1986年,陕西安康县城东王井沟出土史密簋,铭文记述了周王朝与东夷、南夷的战争,对研究西周史、铜器断代以及山东半岛方国地理都有重大的意义。《文物》1989年7期发表了张懋镕、赵荣、邹东涛《安康出土的史密簋及其意义》,《考古与文物》1989年3期发表了李启良《陕西安康市出土西周史密簋》、吴镇烽《史密簋铭文考释》,《西北大学学报》  相似文献   

11.
武王伐纣,对商朝的灭亡和周朝的建立有着决定意义。因此,对历史上有名的牧野之战,不少古籍都有记载,特别是《尚书·牧誓》不仅记录了武王伐纣的誓师之词,甚至连开战的具体时间都记载的一清二楚,《逸周书·世俘》明确记载了武王伐纣、克商、遣将伐商属国、伐国、俘人、俘王总数以及归周后之祭祀情况;《荀子·儒效》则保存了武王伐纣的进军路线和行军情况的资料。历史学者理应据此对这一重大史实作出详细的、如实的叙述。可  相似文献   

12.
<正> 史籍中关于周公东征的记载,非常简略,读后不得要领。我在用近代历术推断了克商之年①以后,又用有关的彝铭和文献,对其史实,进行探讨,大体上了解到这一战役的轮廓。事实说明,如果只有王世的断代而不能确定其年代,要想把彝铭的记事当做史料,基本上是不可能的;一旦查清了年代,就可用铭文的内容,弥补文献之不足。现将管见,呈诸同好指正。  相似文献   

13.
胡长春 《学术界》2005,(6):146-150
青铜器铭文习称金文。重视金文资料的搜集整理,一直是金文研究的优良传统。殷周金文在古文字学、上古史研究上占有重要地位。目前收录金文数量最多、最具权威性的著作无疑是《殷周金文集成》。该书共十八册,收录青铜器铭文11983器。该书出版后,又新出土了一批宝贵的殷周铜器铭文,涉及宗周王室、列国王室的世系、职官、礼制以及殷周古族等诸多方面内容。近年来本人搜集整理了新出土青铜器铭文成《新出殷周金文集成》一编,共得铭文1517器,其中有许多重器如晋侯苏钟、子犯编钟、吴虎鼎、史密簋、逨盘等,并就部分字词作了考释。  相似文献   

14.
《倗生簋》铭文新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簋》旧称《格伯簋》,曾以三套传世:故宫博物院和中国历史博物馆各藏一件,皆有器无盖;上海博物馆亦藏一件,器盖皆全。此簋器盖同铭,拓本见于很多金文著录。其铭文涉及西周的土地买卖,这对于研究西周社会性质及土地制度至关重要,故有较高的史料价值。前人虽多有考证,但铭中一些字句的释读,从清季至今,未得其解。近来,笔者反复研读,偶有所得,试作新释,以就正于读者。  相似文献   

15.
1954年在江苏丹徒烟墩山出土的宜侯矢簋,有关周初封建,而且是迄今唯一的在这个问题上可与文献参照的实物,引起了学术界的重视。但除了由于原器残损而在铭文解释上的若干不同外,还存在一个根本分歧,即:一种意见说是吴器,一种意见说不是吴器。其实,这两种意见都对又都不对。为什么呢? 此器出土于吴地,铭文内容又涉及吴文化,说是吴器当然不错。但细察该器形制和铭文字体,毫无吴文化的“烙印”,相反,却如陈梦家指出的:“此器出土于丹徒,但其形制花  相似文献   

16.
  毅等 《湖南社会科学》2014,(2):250-255
炎帝神农时代大约距今8000年至6000年左右。炎帝神农氏的诞生地,史籍有"生于烈山"说和"长于姜水"说。炎帝的陵寝史籍记载只酃县一说。葬在"长沙茶乡之尾"炎帝陵的是第一代炎帝。在我国正史中,有关炎帝神农氏的历史记载少而不详,更未给炎帝神农氏立纪或传,关于炎帝陵的记载最早的也只见之于晋代。这就给后世留下许多争论。本文从散见于各种史籍的关于炎帝神农氏和炎帝陵的记载中,正确了解炎帝神农氏,正确了解炎帝陵。  相似文献   

17.
新见伐簋铭文涉及到西周的礼制和宗法等重要问题。铭文中的"遗"当训为"问",指存问、存省,为西周宾礼之一。鲁侯赐予伐的礼器"圭瓒、彝一肆,■尊"均为行祼礼之器,瓒、彝、尊在祼礼中配合使用。铭文中"伐"是鲁国的小宗,而鲁侯称"公子",为鲁国的大宗。因此"伐"虽为父辈,仍旧要向鲁侯行君臣之礼。这说明西周社会的宗法和政治是合一的。  相似文献   

18.
殷代积年与各王在位年数一直是殷史研究中的难点。史籍中有关各王在位年数之记载互有异同,而积年总数也不相同,有251年、264年、271年、273年等不同说法。殷史年代学中的难点是在对文了、帝乙、帝辛在位年数的推断上。根据周文王在位年数和殷代甲骨卜辞、金文之研究,发现此三王在位年数之和的最低值为65年或66年;对史籍的研究,发现三王在位之和的最高值为 73年或 74年,帝乙、帝辛在位之和为 52年;据“黄组”周祭卜辞研究,确定帝辛在位 31年或32年(含武王伐纣之年)。据此,分别得出了文丁在位22年、帝乙在位20年、帝辛在位31年或32年,殷代积年为273年或274年(含武王代纣之年)。  相似文献   

19.
中、韩两国境上相邻、唇齿相依,自古以来友好往来、文化交流未曾间断。这些友好往来和文化交流活动,曾在两国的历史上对经济发展、文化繁兴和社会进步产生过重要的推动作用和积极影响。六朝时期是中、韩两国关系史上的奠基时期,两国间的交往已从初步接触走向日渐频繁,文化交流内容广泛丰富,其中中国与百济间的友好往来与文化交流活动尤为引人注目。现据中、韩两国史籍记载并结合韩国境内近年新发现的考古资料,试对这一问题略作探讨,以供大家深入研究时参考。百济原为古代朝鲜扶余族的一支,与高句丽同出一系。①据韩国史籍记载,百济…  相似文献   

20.
周昭王南征史实索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史记·周本纪》云:“昭王之时,王道微缺,南巡狩,不返,卒于江上。其卒不赴(讣)告,讳之也。” 周昭王“南巡狩”,据说是为了讨伐荆楚;“不返,卒于江上”是溺死于汉水(详后)。但是,《左传》僖公四年记齐桓公伐楚事,管仲代齐侯以“贡包茅不入”和“昭王南征而不复”两条罪状质问楚方。楚方承认“贡之不入,寡君之罪也”;对第二条却矢口否认道:“昭王不复,君其问诸水滨?”反倒责备对方缺乏调查研究。这又是怎么回事? 关于昭王南征史事,《宗周钟铭》、《过伯簋铭》、《簋铭》均有记载,见于史籍文献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