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二战中斯大林的外交政策带有"双重性",即国际主义和大国主义.出于国际主义,斯大林正确分析了战争形势和采取了正确战略,极大地推动了卫国战争和二战的进程,促进了战争的最终胜利.出于大国主义,斯大林维护了自己的民族利益和国家利益,但也严重地损害了他国利益和社会主义的形象,且给后来苏联的解体注入了难以摆脱的深层因素.外交政策的"双重性"是与斯大林作为共产主义者和民族主义者的双重性分不开的,二者统一于战争的进程中.  相似文献   

2.
本刊1994年第五期刊发了郝承敦《苏南冲突是“列宁格勒案件”发生的根本原因》一文,本文则对此文提出了完全不同的看法,认为“列宁格勒案件”发生的原因与苏南冲突无关,而实由苏联党内斗争所致。具体而言有三方面原因:一是日丹诺夫与马林科夫之间的斗争;二是马林科夫、贝利亚与日丹诺夫的政治盟友沃兹涅先斯基、库兹涅佐夫之间的矛盾;三是沃兹涅先斯基、库兹涅佐夫与斯大林之间的冲突。这些党内的矛盾与斗争构成了“列宁格勒案件”发生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3.
1983年以来,国家对重庆、武汉、沈阳、大连、哈尔滨、广州、西安、青岛等几个大的经济中心城市实行计划单列,赋予省一级经济管理权限,并在这些城市开展经济体制综合改革试点.这是党中央、国务院加快以城市为重点的全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一项重大决策.几年来的实践证明:对大城市实行计划单列,重新调整中央、省、市的经济管理关系,扩大这些城市的经济管理权限,这不论是在探索城市经济济体制改革的路子上,还是在恢复、发挥城市在国民经济中应有的地位和作用、促进有计划商品经济的发展上,都有着重大的意义,也取得了瞩目的成效.当然,期望改革没有波折是不现实的.在城市计划单列的过程中,也普遍出现了一些矛盾和摩擦,这是正常现象,不必大惊小怪.《江汉论坛》1987年第8期发表了陈胜利、陈洪博撰写的文章《对计划单列的回顾及其思索》,阐述了中心城市计划单列"是经济改革过程中的一个偏差"的主要观点.本文一方面是对二位同志文章的商榷,另一方面是试图对几年来中心城市计划单列进行总结和探索,并对现阶段完善计划单列提出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4.
一、国营企业管理体制改革没有取得象农村经济改革那样明显效果的原因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在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启发和带动下,我国全民所有制的工、商、建、交企业也推行或试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如扩大企业自主权、建立经济责任制、试行经营承包制,以及广泛推行利改税等等。这些改革措施都从不同方面和不同程度上取得了提高企业管理水平的效果,但是总的看来,国营企业管理体制改革的效果,不象农村经济改革那样明显。其主要有三方面原因: 第一,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是全面的治本性的改革,而国营企业的改革则大都是从生  相似文献   

5.
在改革进入攻坚期的今天,各部门、各阶层间的利益调整是无法回避的重要问题,财政管理体制作为调整各级政府间经济格局的一种制度,应该可以成为推动改革的一个切入点.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在市场化渐进改革中,财政管理体制改革通过不断修正中央与地方之间的分配关系,有力地推动了整个经济体制改革的前行.回顾30年来的财政管理体制改革,可以发现它遵循一条基本的主线:根据经济体制改革的需要,适应资源配置方式的转变,不断调整中央、地方间的分配关系,寻找集权与分权的最优结合点.按照这一主线梳理改革的演进轨迹,可以得出三条经验:财政管理体制的改革必须适应资源配置方式的转变;稳定的规则有利于整体效率的提高;分权不是财政管理体制下一步改革的短期取向.  相似文献   

6.
龚一龙 《南方论刊》2001,(12):25-26
国有企业改革一直是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而从1978年至1992年,国企一直步履维艰,很大程度上制约着整个经济体制的改革.自1978年扩大企业经营自主权到1992年的转换企业经营机制,国企改革措施出台了很多,然而它们都只是阶段性或局部范围发挥作用.那么,这些改革措施违背了哪些准则呢?1993年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从微观角度提出了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为国有企业改革指明了方向;1995年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从宏观角度提出了调整国有经济布局,明确了国有经济的定位问题,即把原来国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主体地位改变为主导地位.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和调整国有经济布局经过这些年的实施,大批国有企业走出困境,国企改革迎来了新的发展.  相似文献   

7.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模式的理性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没有按照西方主流经济学的理论逻辑展开,没有按照"华盛顿共识"所建议的"休克疗法"进行,而是选择了渐进式的改革方式,在先易后难的基础上,选择的是体制外先行的路径.这种改革模式的最大好处是减轻了改革过程中的摩擦和震荡,有效维护了社会稳定,保证了改革的平稳推进.当然,改革不可能一蹴而就,在改革的推进过程中也会出现了这样那样的问题需要我们继续深化改革,解决改革中出现问题.中国30年的改革,既有宝贵的经验,也有深刻的教训.这些经验和教训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启示:改革别无选择、改革没有坦途、改革充满着希望.  相似文献   

8.
我国政府管理体制改革的"企业化"趋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企业化"是近二十年来世界各国政府管理体制改革的核心理念与趋势.中国社会主义政治体制改革也在积极学习这一理念.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决议坚持"市场"改革方向,提出了众多改革政策与措施,表明我国政府管理体制改革正在加快与世界潮流的接轨,体现了政府管理体制改革的"企业化"趋势.  相似文献   

9.
罗知颂 《学术论坛》2005,(12):82-88
在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历史进程中,所有制结构的调整和国有企业股份制改革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20年前,厉以宁教授在<经济体制改革的探索>一书中,科学地提出了社会主义所有制体系的整体构想,探讨了公有制新的实现形式,并对我国国有企业实施股份制改革提出了可操作的政策主张和方案设计.这部著作指明了中国经济体制改革必然走向新公有制建立的历史趋势.  相似文献   

10.
国民经济平衡和经济体制的改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前,我国经济中存在着严重的不平衡,我们正在进行大的调整。造成这些严重不平衡的原因很多。从经济体制方面来说,有些同志认为,前一时期经济体制改革出了毛病,权力“放得太多,集中不够,这是造成这些问题的重要原因。对这种说法,我有些不同意见。我们的经济体制改革,总的方向是对的,不应该怀疑。我国经济中出现的问题不能归罪于经济体制改革。当然,在经济体制改革上也存在一些问题,有改革不尽恰当的地方。我国的经济体制的改革是逐步试验、逐步进行的。目前还缺乏一个完整而又周密的总体规划。我们的体制改革还处于从一种高度集中决策的、排斥市场  相似文献   

11.
<正> 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路线、方针、政策的指引下,我国正在进行一场广泛、深刻的经济管理体制改革.继农村经济管理体制改革取得巨大成功之后,工业经济管理体制改革吸收了农村改革中的成功经验,正在迅速向纵深发展,出现了好的势头,一个个改革的好典型冲破阻力涌现出来.目前我国出现的经济建设步伐明显加快的大好形势,一个重要原因是改革.进一步发展大好形势,仍然靠改革.赵紫阳总理在六届人大二次会议上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地提出:"今后在经济工作中,要着重抓好体制改革和对外开放这两件大事."实践证明,党中央确定的改革经济管理体制的方针、政策是完全正确的,改革是实现四化的一条康庄大  相似文献   

12.
"大部制"改革是中央确立的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重要步骤,是建立在对前五次改革基础上的认识深化和现实选择.地方政府是"大部制"改革的重要环节,关系到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总体战略目标能否最终实现.地方政府"大部制"改革必须立足于政府职能的转变,明确改革的方向;制定总体规划和配套措施,统筹协调、扎实推进;结合本地方实际,追求改革的实效;调整权力和利益关系,并用法律手段来确保地方政府改革的持续稳定发展.  相似文献   

13.
中国政府的运转机制在很大程度上限定了跨国公司在中国这个市场的活动范围和行为方式,跨国公司对此会采取相应的措施作为回应.当然,在中国这个统一大市场之内,在华跨国公司的经营表现出高效率和规范性,这必然也对中国政府的行为方式、观念、组织机构、职能变革等方面产生影响.事实上,中国政府受到跨国公司的影响要远远小于理论上应该受到的影响,然而这些不能作为中国改革必须进行所谓"宪政转轨"的充分依据;相反,中国政府对经济管理方式的改进恰恰表明经济活动和改革对各种体制改革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思想研究者不能急于求成,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又成为这方面的一个佐证.  相似文献   

14.
赫鲁晓夫在执政时期(1953~1964年),为了同经济体制改革相配套,同时进行了政治体制改革。在改革中,有些措施因取得了较大成功而延续下来,有些则随着其下台而夭折。认真总结和吸取他在改革中的经验教训,对我国当前的改革很有借鉴意义。为改革创造一个宽松的政治环境众所周知,在斯大林时期,个人崇拜盛行,冤狱遍地,人民民主权利遭到践踏,严重影响了社会主义声誉和苏联建设事业。赫鲁晓夫执政后,为了改变这种局面,首先在政治领域中破除个人崇拜,大力平反冤假错案,为即将进行的改革扫清思想障碍,创造一个宽松的政治环境。对个人崇拜的批判,实际上在斯大林死  相似文献   

15.
历史又进入了新的一年每到新年,我们中国人习惯说一句:“万象更新”.二九八五是十二届三中全会以后的第一个新年.三中全会决定把经济体制改革的重点转到城市,在全国展开了一场全面的改革.邓小平同志说:“农村改革三年就面貌一新,城市改革少则三年,多则五载,也能大见成效.“而一九八五年则是以城市为重点的经济体制改革三、五年内大见成效的关键一年.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发展真是日新月异,气象万千.适应经济体制改革的新形势,我们的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工作和社会科学刊物的编辑工作在新的一年内应当有新的面貌,对社  相似文献   

16.
长期以来,人们主要从客观因素分析斯大林经济体制模式形成的原因.实际上, 斯大林经济体制模式形成原因极其复杂,它的形成、确立、巩固与发展是以下几个紧密联系的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1)教条地对待马克思主义有关商品经济的理论;(2)未能对军事共产主义政策做出正确判断;(3)最高领导层对新经济政策未达成共识;(4)工业化运动使斯大林经济体制模式更加巩固;(5)全盘集体化使农业成为斯大林统制经济体制的一个重要内容;(6)"大清洗"运动是导致斯大林集权政治体制形成与巩固的一个重要因素;(7)历史传统对斯大林经济体制模式的形成也有重要影响;(8)斯大林个人品性的作用不可忽视.  相似文献   

17.
国有企业改革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然而 ,国有企业改革进展迟缓。究其原因 ,一是未能及时确立现代企业制度的改革方向 ;二是没有对国有企业的职能作用进行准确的定位。对国有经济进行战略性调整和对国有企业进行战略性改组是非常必要的 :中央从十四届三中全会开始不再一般地讲搞活国有企业 ,而是强调要从整体上搞活国有经济 ,这表明我党关于国有企业改革的战略思路有了重大变化 ;对国有经济布局进行有进有退的战略性调整 ,是从根本上搞好国有经济的战略措施 ;对国有经济进行战略性调整 ,不但不会影响我国经济的社会主义性质 ,而且是提高国有经济的控制力 ,更好地发挥国有经济主导作用的基本途径  相似文献   

18.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基本经验和教训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认为 ,2 0多年来的中国经济体制改革有以下基本经验 :以产权制度改革和产权关系调整为主线和核心 ;以旧制度最薄弱或新制度需求最强烈的环节———农业制度为突破口 ;允许旧体制外生长新体制 ,即新体制增量改革与旧体制存量改革并行 ,而且以前者促进后者 ;包括政府在内的多元主体联合创新体制 ,政府扮演重要角色 ;从制度变迁的规律和中国实际出发 ,选择渐进式改革方式。也有以下主要教训或问题 :对收入分配状况和分配制度重视不够 ,造成的后果深刻而长期 ;政治体制改革滞后于经济体制改革 ,导致经济体制改革有时难以突破 ;对技术创新与制度创新的互动关系重视不够 ,技术创新落后于制度创新 ;渐进式改革的累积成本或后摊成本成为进一步改革的阻力。  相似文献   

19.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基本经验和教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学术界》2002,(6)
黄少安在《山东社会科学》2 0 0 2年第 5期撰文《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基本经验和教训》指出 ,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已经经历了 2 0多年 ,取得了巨大成功 ,对它从理论上加以总结是很有价值的。作者认为 ,2 0多年来的中国经济体制改革有以下基本经验 :以产权制度改革和产权关系调整为主线和核心 ;以旧制度最薄弱或新制度需求最强烈的环节———农业制度为突破口 ;允许旧体制外生长新体制 ,即新体制增量改革与旧体制存量改革并行 ,而且以前者促进后者 ;包括政府在内的多元主体联合创新体制 ,政府扮演重要角色 ;从制度变迁的规律和中国实际出发 ,选…  相似文献   

20.
讨论社会主义生产目的,除研究它的内容,肃清左倾路线的影响外,还应研究社会主义生产目的如何实现,谁应该成为社会主义生产目的的执行者,弄清这些问题,对经济体制改革,有着重要的意义。一、如何理解斯大林的定义社会主义生产目的的基本内容主要体现在斯大林对社会主义基本经济规律的论述,而斯大林的论述又是概括了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的观点。“文化大革命”中有些人想否定斯大林的定义。粉碎“四人帮”后,大多数人认为斯大林的定义是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