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的指导地位,需要搞清楚意识形态研究中的一些基本问题.只有唯物史观才能正确把握意识形态的社会功能和作用,防止各种片面性;马克思着重批判意识形态的"虚幻"性,针对的是资产阶级意识形态,不能将其普泛到马克思主义;列宁批判伯恩施坦制造的"意识形态与科学分界",强调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科学性,这是一个重要贡献;西方某些学者制造的"意识形态终结论",是别有用心的当代神话;马克思主义和科学社会主义在现时代具有蓬勃的生命力.  相似文献   

2.
有什么样的利益状况就会决定有什么样的意识形态,同时,意识形态对利益关系协调有巨大的反作用.然而,现实中的利益与意识形态之间的关系却复杂多变.尽管意识形态不会和利益状况时刻保持一致发展,但总是以利益为基础,围绕利益关系这条中轴线上下波动.意识形态的这种相对独立性特征包含着意识形态领域的"价值规律",并开启研究利益与意识形态关系的新角度.  相似文献   

3.
1927-1937年,国民党政府先后颁布了诸多的相关规定、条例,对"左倾"出版界和其他政治倾向或无政治倾向的民营出版业进行文化围剿.鲁迅及其支持的进步出版界与国民党政府进行着不屈不挠的"韧性"战斗.鲁迅先后主编或发表文章支持了多种"左倾"刊物,并对出版场域内的意识形态渗透一开始就有清醒的思考和深刻的警惕,利用韧性战斗的方式,对"左倾"意识形态的传播进行策略性纠偏,这种隐性力量为"左倾"意识形态传播作出了重要贡献,也展示了其出版思想的前瞻性.  相似文献   

4.
罗兰·巴特文学、文化批评中的"神话学"方法是结构主义符号学与意识形态批评的奇妙结合,有其自身的内在逻辑,有助于分析文学、文化文本生产文化意义与意识形态观念的内在运作机制.作为一种方法论,巴特的"神话学"还具有自身的理论基础和理论假设,对当代文学、文化批评与研究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5.
由于依托于民族国家话语和主流意识形态,"十七年"文学批评的功能和性质发生了明显的变化,由对于文学的审美评判转向了对于文本和创作主体的政治批判,并衍生出了具有高度规范化和裁决力的规训与惩罚功能.对那些不符合意识形态规范的文奉,主流批评家进行了干预和批判.作家依照批评意见修改文本,努力使其变得"清洁"和纯粹,并做出了检讨和自我批评,但他们并未因此而重新被意识形态话语所接纳.文学批评的规训与惩罚功能使作家作为写作主体的独立性和思考能力日益衰竭,也造成了"十七年"文学作品某种程度的相似和一致.  相似文献   

6.
20世纪40年代关于"民族形式"问题的论争具有比较浓厚的意识形态背景,这直接表现在这场论争的关键词--"民族形式"的使用上."民族形式"的提出是民族战争中民族意识高涨的结果.从文艺理论的角度看,"民族形式"这个术语并不具备理论的严谨性,但是由于现实的原因,仍然在论争中被普遍使用.  相似文献   

7.
江泽民总书记向全党提出的"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是我们全面加强党建和思想工作的伟大纲领,是我们加强高校意识形态领域阵地建设的根本指导思想.我们要以"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为指导,切实加强高校的宣传思想工作,加强意识形态领域里的阵地建设,重点做好理论阵地、舆论阵地和文化阵地的建设,坚持用马克思主义占领这些阵地,全面贯彻落实"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为整个国家和高等学校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大局服务.  相似文献   

8.
当今世界,各国人民在与美国推行的新霸权主义作斗争中,不但要不断增强自身的实力,以抗击其硬实力的扩充和威慑,更要高度重视与他的思想意识形态的"软"实力作斗争,从而推动世界向着多极化方向发展,维护世界的和平与安全.  相似文献   

9.
作为边缘化的"80后"文学,尽管其存在的合法性与异质性在学术界及批评界尚存商榷,但在"80后"文本世界中,几乎集体无意识般游荡着"游魂"的幢幢面影.从他者欲望无意识的内化所建构的"游"的意识形态奇观、作者暧昧的写作身份所导致的反逆的游离姿态等角度来阐释"游魂"症候,为解码"80后"文学话语提供了一种可能性视角.  相似文献   

10.
策略化,亦即将文学作为从意识形态和情感一心理角度巩固新生政权的基本手段,是"文革"文学发生的根本原因.文学策略化的本质在于文学的意识形态化和工具理性化.包括红色文学传统和所谓启蒙主义文学传统在内的整个20世纪中国文学都具有这个特征.因为忽视了对批评本身所具有的意识形态前提的反思,从自由主义和启蒙主义出发的多种对"文革"文学的批判都没有切中这一要害.从文学社会学的角度而言,文学活动作为一种有着戏剧行为属性的自我表述行为,具有自身的基本规范和有效性要求.文学的策略化改变了这种规范和有效性要求,促使审美表达蜕变成为有目的的宣传.  相似文献   

11.
吕逸新  房伟 《兰州学刊》2008,(7):193-196
王小波的小说以其强烈的启蒙意识、先锋性技术探索,以及对中国90年代悖论性文化语境的深刻理解,成为了90年代以后中国小说创作的一个"异数".其小说既不同于先锋小说强烈的历史解构性,又有别于传统现实主义小说的意识形态局限,而是在"反乌托邦"的自由主义思想指导下的一次汉语小说创新.  相似文献   

12.
破除"官本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戴清亮 《学术界》2005,21(2):96-106
"官本位"之形成、发展、特征;"官本位"、官文化、官场文化之界说,"官本位"是一种在历史唯心主义世界观,利己主义人生观支配下的价值取向,属于封建主义的意识形态;"官本位"对历史与现实之危害;"官本位"在当前的十种表现.  相似文献   

13.
国际上宣扬的"中国威胁论"内容繁杂,有"经济威胁论"、"军事威胁论"、"生态威胁论"、"意识形态威胁论"、"文明威胁论"等."中国威胁论"与中国的发展强大不存在任何逻辑关系,主要是来自西方国家一些人对社会主义制度和意识形态的曲解、冷战思维的继续以及用资本主义崛起的经验和西方国家关系理论来妄断中国的发展.事实上,中国的和平发展对世界不是威胁而是巨大贡献.  相似文献   

14.
本文揭示了"左"倾中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空想社会主义、民粹主义、封建社会主义、军事共产主义四大政治思想特征,并从认识论上阐述了它与客观相分裂的唯主观论、与真理相分裂的唯价值论、与经济相分裂的唯政治论、与统一相分裂的唯斗争论、严重脱离党和群众的个人崇拜论等特征.  相似文献   

15.
世纪之交,棉棉的<糖>引起了理论界的兴趣,不过,对它的过度阐释,则夸大了物欲、冲动、"残酷青春"、"身体性"、"行为性"等在革新意义上的能量效果.<糖>没有离开道德理想主义的基本框架,它的诸多"故事",均被作者胡乱拉扯上了类如"是非"、"好坏"的道德判断,它所张扬的透支消费、感官爆炸、不讲控制的纵情享乐,也被仿真的"忏悔"悲情所笼罩.棉棉说教的象征物是"崭新"的,犹似刷新了观念,借助"反抗压抑"的乌托邦幻象,"宝贝"示范了如何靡费、浪荡和浪漫,并用意识形态新梦,图解了金钱在今天是如何让人"心跳"的.以享乐为特征的"新新人类"绝对不是一个有真实生命基础的文化类别,而金钱打制的"宝贝",也只能是个别的,理论不该用遮蔽现实的虚假泡沫去乱视听之真.一些评论对"身体性"等概念灌入了过多的价值意义,推助了"快感的身体"被克隆、复制,致使尔后的文坛呈现出"千人一面"的单一性.  相似文献   

16.
刘忠 《天府新论》2005,1(1):122-124
"五四"前后,民主观念传播从一开始起,就僭越了自身的本质规定性,由制度层的价值理念支持提升为一种结束皇权、批判专制、重建价值的政治、文化行为,并在传统与现实的不断整合以及政治斗争的激荡下,被塑造为强有力的意识形态系统.  相似文献   

17.
20世纪印年代在墨子研究中形成的"出身决定论"观念至今依然存留,这就影响了对其思想形成更为恰当的看法,乃至把"天志"、"明鬼"、"非乐"等主张中的历史进步性因素理解为"狭隘性".抛开时墨子没有确实根据而被认定的"小生产者"出身,则可以看到他作为一代独立的士阶层的代表,其历史使命即为未来社会勾画理想蓝图,并付诸实际;这一蓝图具有充分反宗法的理性色彩.墨子"非乐"属于"礼崩乐坏"时期的总体社会思潮,是社会变革在人的观念中的回应.他把"乐"归原为乐之本身,从而以"利害"为尺度,祛除了当时泛滥之乐的各种意识形态之魅,是对氏族、"封建"文化的清算,在推动文艺观念的进步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20世纪90年代,大众传媒通过制造现代神话,使消费主义意识形态成为当下人们思想、情感和生活的一部分.在消费主义意识形态的侵淫下,精英意识形态被迫不断变化其话语姿态,由此,精英意识形态与现代性语境遇合的一体化文学生态注定走向解体.在精英意识形态与后现代消费主义“祛魅”后遭遇的精英文学危机中,精英文学不断调整自身的结构和功能,形成了新的生存形态、生存方式以及未来的发展空间,生机盎然地上演着“异趣呈现”的多元叙事语态.  相似文献   

19.
中国当代"十七年"文学批评自发展之初即面临着审美批评话语缺失的问题,取而代之的是符合主流意识形态的社会政治话语系统.这一话语系统的形成与建立有其内在的历史必然,当它放弃了与审美批评话语的"平等对话"成为"一维"的存在之后,文学批评活动的功能与价值也就发生了异变.本文试图就这种社会政治话语系统的形成原因、思维方式及实践特点做出理论阐释.  相似文献   

20.
“三言”中女性形象的文化意蕴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随着父权等级制度的建立,男尊女卑的传统儒家女性观也逐渐形成.反映到文学中,女性形象大都是男权主义意识形态的产物.明代以来,随着女性社会地位从"附属"到"独立"的转换,女性形象的塑造也随之完成了从"歧视"到"赞美"的转换."三言"正面描写了一大批光彩照人的女性形象,在她们身上我们看到了新的时代特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