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冯友兰的天地境界具有丰富的审美内涵,因为天地境界的最终达成须依赖以直觉思维为特征的"负"的方法。进入天地境界的人,自有一种无所原由的"乐","极高明而道中庸",体现的恰是一种审美的人生态度。天地境界的审美色彩,为道德取得审美的支持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
胡成胜  何柳 《船山学刊》2007,63(1):101-103
作为哲学家、哲学史家的冯友兰对佛教有着深入的研究,尤其是对禅宗思想也有着独到的见解。这些见解对其人生道德哲学的最高境界——“天地境界”及其修养方法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3.
冯友兰与柏拉图柴毅龙(昆明高等师范专科学校)冯友兰先生是一位地地道道的中国传统哲学的传承者。他把自己的一生都贡献给了中国哲学事业。一般认为,49年以前对冯友兰先生影响较大的是现代西方哲学中的新实在论。事实上,真正对他的内在思想发生重大深层影响的西方哲...  相似文献   

4.
三、四十年代,冯友兰通过融会中西哲学,创建了影响颇大的新理学体系。这一体系的建立,是以冯友兰对哲学的一系列观点为基本前提的。本文拟对冯友兰的哲学观略作探讨,以就教于学术界的时贤。 冯友兰的哲学观,是在同逻辑实证主义进行论辩中建立和阐发的。逻辑实证主义是现代西方“科学哲学”的一个流派,它是由一些自称为维也纳学派的哲学家、科学家和数学家创  相似文献   

5.
本文从实践、思想、贡献三方面论述教育家冯友兰.认为冯友兰始终在传播和维护"五四"以来由蔡元培所倡导的"学术至上"、"为学术而学术"、"思想自由,兼容并包"、"教授治校"传统.认为除培养一代又一代哲学与哲学史专家学者以外,冯友兰在教育方面的主要贡献是倡导并促成在全国独树一帜的清华学派.认为清华学派的特征是中西贯通,古今融汇,兼取京派与海派之长,做到宏观与微观结合,在此基础上进行"释古"与创新,既合理解释传统文化,又努力创造新的文化.认为清华文科的这一共同的学术风格是在文学院时期才真正形成的.  相似文献   

6.
冯友兰中西文化观述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冯友兰的中西文化观是随着他对中西文化认识的深入而不断发展的,经历了地域说、古今说和类型说三个阶段,最后定型为类型说。冯友兰以生产方法为标准把中西文化分为以生产家庭化为基础的文化和以生产社会化为基础的文化两种类型,并以此为基础来解释中国文化的发展方向和内容,基本是可取的,对现实仍有启迪作用。  相似文献   

7.
冯友兰与维也纳学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几年来,学术界对新理学与程朱理学、新理学与新实在论的关系多有探讨,但对新理学与维也纳学派哲学的关系则研究不足。本文旨在从比较哲学的角度,研究冯友兰的新理学与维也纳学派哲学的关系,并重点就科学与哲学(形上学)的划界、究竟什么是形上学等问题作一些初步的探讨。 科学与哲学(形上学)的划界 维也纳学派是本世纪二、三十年代以维也纳大学为活动中心的一个哲学团体,后来成为逻辑实证主义的主要代表。其主要代表人物有石里克、卡尔纳普、魏斯曼等。维也纳学派继承了实证主义的传统,其目标是要把所谓的“形而上学”从科学中驱逐出去,同时他们也以“拒斥形而上学”作为自己哲学活动的纲领。怎么把“形上学”驱逐出去呢?他们认为只要把科学与非科学(包括形上学)的划界问题解决好,就可以达到这个目的。那么,划界问题如何解决呢?  相似文献   

8.
冯友兰文化哲学新论洪晓楠中国近代经历了空前的民族灾难和巨大的社会变革,“中国向何处去”的问题是时代的中心问题,这一问题在思想文化领域中具体表现为“古今中西”之争。作为20世纪中国最有影响的哲学家之一,冯友兰以其独特的理论方式,试图从哲学上解决东西文化...  相似文献   

9.
林合华 《江汉论坛》2022,(12):69-76
维也纳学派对形上学的批判和拒斥是冯友兰进行语言哲学问题探索的直接动因。为了回应维也纳学派的批判,冯友兰在语言哲学层面做了两大工作:其一,证立“真正的形上学”的命题,由此为重建形上学奠定了基础;其二,发明“负的方法”,由此回应了如何说不可说者的问题。冯氏的语言哲学思想有助于破除逻辑实证主义的狭隘语言观、知识观;其关于以“负的方法”言说和确证“不可说者”的思想,体现出其在语用学的层面洞察到语言与实践、存在的内在关系。其思想局限在于:将真正的形上学的命题归结为分析命题的做法存在诸多争议;其语言观有一定的工具主义倾向。  相似文献   

10.
石元镐 《中州学刊》2007,3(3):168-171
就中国哲学史上自由概念的引进和传播而言,冯友兰并不是开创者,自由观在他哲学体系中的地位并不是最重要的。但是,他对于自由作了多层次的界定,其中涉及到“不受限制、决定”的“消极自由”和“想做的,就能做的”“积极自由”。“自由”这一争议不休、源远流长的哲学概念,通过冯友兰的阐发在20世纪中国现代哲学史上被赋予了形上学的根基。  相似文献   

11.
中国现代哲学家冯友兰蔡仲德中国现代哲学家、哲学史家、教育家冯友兰先生,字芝生,一八九五年十二月四日(农历十月十八日)生于河南省唐河县祁仪镇。先生6岁入私塾,依次读《三字经》《论语》、《孟子》、《大学》、《中庸》、《诗经》,亦读可称新学之地理普及读物《...  相似文献   

12.
一代哲人冯友兰先生在走完了人生九十五年的漫长历程之后与世长辞了,这是我国学术界一件重大损失。.早在中学时期,我就开始读冯先生的著作。四十年代末到五十年代初,曾就读于清华哲学系,做过冯先生的研究生。后来虽由于某种原因,改行做工业部门的科研工作去了,但冯先生的哲学思想仍然对我的思想方法、工作方法具有相当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1937年7月,日本帝国主义进攻华北,爆发了震惊上中外的卢沟桥事变。为应付时局,国立北京大学、国立清华大学、私立南开大学三所大学被迫南迁,先在湖南成立长沙临时大学,后日军再度进犯,联合大学不得不西迁云南,长沙临时大学改名为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简称西南联大。西南联大在战火  相似文献   

14.
一冯友兰先生是属于本世纪在中国能够提出自己哲学体系的少数哲学家当中的一位。在从事学术活动近七十年的时间中,他一直艰辛耕耘,著述丰富,在国内外学术界都具有重要影响。建国前,冯先生的主要哲学论著有《人生哲学》、《中国哲学史》(两卷本)和  相似文献   

15.
简论冯友兰的文化哲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郭建宁 《学术论坛》2001,1(6):30-33
对文化哲学的阐述,是冯友兰学术思想的重要内容.冯友兰的一生致力于解决以哲学史为中心的东西文化问题.他肩负着阐旧邦以辅新命的历史使命,从别共殊的思维方式出发,在横向即中西问题上强调文化类型,在纵向即古今问题上强调抽象继承,构成了独具一格的文化哲学.  相似文献   

16.
概念,既是思维的基本形式,又是逻辑学的重要范畴。冯友兰在其宏篇巨制的哲学著作中,汲取逻辑学的概念论,不仅精辟地分析了哲学概念的内容,而且提出了独到的概念逻辑之见。本文仅就其概念逻辑思想蠡测管窥。冯友兰说:“哲学不用形象思维,而用理论思维。”①此话虽有绝对此之嫌,但能指明理论思维在哲学中的重要作用,也不无道理。形象思维是以生动、形象的历史或现实为依据,具体、典型地再现客观存在的思维;理论思维是用概念和逻辑体系,抽象地反映客观事物本质及其规律的思维。前者主要用于文艺作品创作,但作品创作总是受理性指导…  相似文献   

17.
在近代中国,比较中西文化,反思民族传统,确立中国文化发展的方向道路,始终是人们面临的重大理论课题.百多年来,人们围绕这一课题,见仁见智,作出过种种选择和回答.冯友兰的文化类型说即是这一历史课题的答卷之一,其中得失,发人深省,对于我们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探讨中国文化的过去和未来仍有借鉴的价值.  相似文献   

18.
《东岳论丛》2021,(1):75-81
冯友兰以觉解为视角,以人生意义为线索,重构传统美学领域的境界论,将其创造性地用于中国古代哲学的阐发。在此基础上,他做出了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和天地境界的划分,由此构成其后期人学形而上学的核心内容。但是,其境界论背后依托的是新理学的实在论,在思想方法上又采用了西方哲学的概念分析,它们与中国古代境界论的基本精神难以真正融合,这就使得他打开境界论视角的同时错失了对境界之为境界的进一步追问,在相关问题的阐发上有失于偏颇。  相似文献   

19.
如果从冯友兰先生1915年进入北京大学中国哲学门就学算起,直到1990年溘然长逝,他一生从事学术活动的时间就长达70多年。70多年间,他写了十几部书,发表了不少的文章。他所讨论的问题,笼统一点说,就是以哲学史为中心的东西文化问题。稍具体一点说,冯先生的学术活动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哲学,一是中国哲学史。在中国哲学史研究中,冯先生特别对中国传统文化作了广泛的解释和评论,而他对孔子的研究和评价是其重要内容之一。本文将对冯先生在不同时期对孔子的研究和评价作一评述。 一 冯友兰先生是1927年才正式开始研究和讲授中国哲学史的。他一边讲授,一边研究,一边撰文。在中国哲学史这片园地里,辛勤耕耘,硕果累  相似文献   

20.
冯友兰与中国哲学史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当代学术领域,人们将探讨哲学史研究的理论称之为哲学史学。哲学史学不以纯哲学的形式建构其思想体系,而是在实际的哲学史研究基础上形成自己的理论和原则。这样的哲学史学既可以为哲学史学科的建设提供理论根据,又能够转换成哲学史研究中实际的操作方法。这使得哲学史对于现实的哲学史研究具有双重的意义和价值。中国哲学史学是随着中国哲学史学科的独立与发展而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当我们考察中国哲学史学形成的历史和现状时,不宜忽略冯友兰先生在这一领域中的工作和贡献。本文仅从中国哲学史学的角度,对冯友兰先生的学术贡献作一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