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侯文学 《云梦学刊》2008,29(4):40-42,143
屈原作品的太阳意象,主要有两种意蕴:光明与生命;光阴荏苒与人生短暂.前者是屈原对上古神话观念的直接继承:后者是屈原在神话基础上的独特创造.这两种意蕴的太阳意象,尤其是后者,时后世文学创作影响甚巨.  相似文献   

2.
"太阳"作为太阳系的核心天体,对人类社会的客观现实和人类情感的主观感悟有着深远的影响.本文第一部分主要从文学意象理论和文学翻译创作的哲学观点论述"意象翻译与创作空间"的密切关系,总结出意象翻译应该遵循翻译创作的方法,在译入语中展现诗歌的审美价值与内涵.第二部分以西方"太阳"意象为切入点,通过西方太阳意象的诗歌,比较分析中西语境下太阳意象的异同,并针对四大类不同的太阳意象内涵,探讨意象翻译的创作空间.  相似文献   

3.
"女巫"与"天使"作为文学作品中频繁出现的意象,实际上以一种"创始神话"的形式参与了男权社会文明建构的全过程。这一意象不仅暗示了男性对女性的恐惧,也透露出男性对女性的想象。虽然女权主义批评者对这一意象的历史分析颠覆了菲逻各中心主义的传统,然而她们忽略了一个事实,那就是这一"神话"是人类对自身心理二元结构(即神性与人性)的审视。  相似文献   

4.
嫦娥奔月神话的意象和母题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意象与母题是神话原型的基本结构单元.嫦娥奔月神话在中国文化史上广泛流传,成为中国历代文学长盛不衰的题材.如果运用西方神话原型批评的理论方法对嫦娥奔月神话包含的意象和母题进行分析,那么就会发现,嫦娥奔月神话的持久生命力来自构成原型的意象与母题的多义性.  相似文献   

5.
"意象"一词由"象"衍生而来,经魏晋南北朝言意之辨后逐渐成熟,并且在中国诗歌中广泛使用.意象的产生与神话思维有重要的关系.中国古往今来的诗人往往在神与物游中进发诗情,交游的结果正是意象.意象是"意念"和"物象"的审美契合.  相似文献   

6.
"重述神话"行为是21世纪"全球化"语境下人类对人性的追慕。在众声喧哗的消费时代回望远古神话,在特定的历史时期理解和阐释原型意象,在不断超越的重述中,人类的精神境界一步步走向圆融和自由。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中国太阳神话来源的阐述,对中国太阳神话中主人公形象以及重要神话作品的分析,对中国太阳神话影响后世作家创作的情况的分析,可以得出结论,中国太阳神话具有丰富的文化精神,即对生命的无限感动,对光明、温暖、力量、勇敢的崇拜和赞美。这种文化精神植根于上古人民塑造神话人物,创作神话故事的直接意图。  相似文献   

8.
"神"意象是一个文学批评理论范畴,其定位为文学的文化意象批评,与神话形象、一般的文学意象、文学原型有区别.从神话传说、哲学宗教、民风民俗等不同的文化扇面对这一理论范畴的文化批评意义进行梳理,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张爱玲小说中的意象选择及视角创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文参 《中州学刊》2005,(1):179-183
张爱玲小说意象选择的特征是:着意于自然意象、家居习俗意象,排斥社会意象,消解神话意象;具有鲜艳强烈的色彩感、对照感;以华美的"象"与凄怆的"意"相融合;极其开阔的"情"、"理"空间,具有极大的启发性;看取生命的视角创新.张爱玲小说中意象的表现形式与特点,展示了作家主体对于生命、社会及存在的思索和悲凉的人生观与价值取向,同时也是其艺术个性和审美风格的体现与凝聚.  相似文献   

10.
黄仁志 《南方论刊》2022,(3):84-85,98
狼,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化原型在东西方文学发展史中一直占据着重要的位置,在丝绸之路文学中亦是如此.在神话原型批评视域下,丝路文学中"狼"意象的演变历程可被归结为"神化—世俗化—丑化",具体表现为:狼祖神话中被神化的狼,英雄史诗中被世俗化的狼,民间故事中逐渐被丑化的狼."狼"意象在文学作品中的演变本质上是人类认知不断提升强化...  相似文献   

11.
对中国神话艺术特征的概括和提炼,应从中国神话本身出发,将其置于中华民族特有的思维方式和文化传统中,避免既定的理论前见和历史成见.从华夏民族尚象的思维传统和以意象为中心的审美艺术传统的角度看,中国神话在表现形式、意象体系和记述方式等方面具有以神怪形象(神话意象)为核心的基本特点,是意象化的存在方式.中国神话的片段性、非系统性、原始性浓厚及叙事性弱化等特点均与此相关.中国神话这一特征的形成与华夏先民以“象”为核心的思维方式有关.  相似文献   

12.
《楚辞》黄昏意象发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楚辞汇聚了浩大多元的“黄昏形象”。楚辞“黄昏意象”的“原型”是:“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的农业文明特征是屈原创作关系不大的“真实”背景;“娶妇以昏时”的婚姻习俗仅是屈原借以抒情表白的“外在”形式;宫廷官府丰富多彩的“夜生活”与过多的夜间祭祀活动,才是屈原政治生活的直接背景;而作为贵族诗人的屈原,那敏感多愁、长夜难民的心理特征,才是《楚辞》“黄昏意象”的灵感触发与主体倾向;至于楚民族和屈原对太阳的崇拜,对太阳神话系统的熟悉、坚信,则真正成为《楚辞》“黄昏意象”的“原型”。  相似文献   

13.
将"夸父逐日"神话的不同记述与史书记载、甲骨卜辞及今人有关神话的研究等比较分析,指出夸父的逐日行为与《尚书·尧典》所载羲、和氏奉尧帝之命守四方以测日影一样,有敬日与测日影双重目的,并因而利于其所在种族定年岁、四时,以指导民众的生活聚居、农业生产等.神话中"入日"一词实为"日入"之倒装,意即一直追至太阳落山处,夸父口渴致死非因其"进入太阳圈"或"接近太阳"太热等,而是因其极度劳累辛苦所致.  相似文献   

14.
太阳本是宇宙中重要的天体,后作为一种意象应用于文本之中。温暖和光明的象征的太阳,却在张爱玲的笔下演绎出隔世、陌生和凄凉,幻化为吞噬生命的预兆。张爱玲作品中将太阳进行陌生化处理,以太阳意象为旁观者,赋予其多种形状和功能,同时兼顾多种角色的塑造,对太阳意象的分析是揭开张爱玲小说人物内心世界关键和自身的风格形成的主要因素。张爱玲借助太阳意象的设置完成了对人性的反思。  相似文献   

15.
由于惠特曼诗歌意象的影响,中国现代诗歌的意象世界里出现了与温婉静穆的传统意象相异的两个意象:雄浑的太阳意象和坦荡的大路意象,太阳和大路意象都在新的时代获得了丰富的意义内涵,使中国的诗歌呈现出现代性特征.  相似文献   

16.
西山和东海:"精卫填海"里的南北文化隐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西山"和"东海"两个空间意象入手,本文对"精卫填海"的神话故事内涵进行了新的阐释,认为它是当时南北历史文化和政治对抗的一种隐喻性神话叙事.  相似文献   

17.
<庄子>中以形相禅的意象,即通常所说的变形.<庄子>中鲲鹏相变的意象,与<夏小正>的记载可相互印证.<庄子>中人变为鱼,变为鸟,变为蝴蝶的意象皆为虚拟的梦境,与原始宗教的转生神话存在明显差异.而以疾病为题材的变形意象,则在一定程度上向原始转生神话回归.<庄子>变形意象体现了万物相通、生命一体的理念.  相似文献   

18.
英国汉学家倭纳撰写的《中国的神话与传说》一书对于西方世界了解中国神话产生了重要影响,它在热心传播中国神话、传说以及相关民间信仰、宗教习俗的同时,也散布并强化了对中国人、中国文化尤其是中国神话的诸多偏见。其所持的"中国神话贫瘠论"强化了西方世界的相关偏见,这一偏见成为烙刻在"中国神话"上的标签。一部现代中国神话学史,就是在不断对"贫瘠论"进行申辩或反驳的过程中展开的。该书的强烈西方中心主义立场警示中国乃至东方的神话学者建立起一门"有差异的神话学"。其广义神话观对探究"神话"这一文类的边界不无启发。  相似文献   

19.
魔幻浪漫主义的长篇游走叙事——《西游记》的艺术首创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神话学和社会历史分析的方法,对<西游记>的游走模式、神话思维、意象创造和魔幻系列的审美表现特点进行研究,提出了一个关于<西游记>研究从未涉及的问题--"魔幻浪漫主义的游走叙事"的命题. 游走叙事是以取经人物的追求为情节动因,心性目标实现在寻找的中途,社会理想目标实现在终点,但过程中的妖魔阻难是叙事中心,也是塑造人物的重点所在.以自觉的神话思维的意象形象方式创造的小说,体现为变形思维,假定的因果律,交感巫术的致用,超凡能力的想象建构,实现的理想境界,带有与现实历史同构的寓言性质.  相似文献   

20.
五行之神的历史原型,生成于先民对太阳在一日之内运行轨迹及相关景象的观察和体验,其中也有想象所起的作用.五行之神的名称,最初是对太阳运行状态的描述,带有暗示性和象征性.神话和历史传说中的五行之神,是由其原型演变而来,并且在不同程度上保持着与其原型的关联.神话和历史传说中的五行之神,在形象上存在明显的差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