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论戴望舒诗歌的意象艺术王泽龙湖北荆州师范专科学校戴望舒对中西诗歌艺术交融的探索,在中国现代主义诗人中是卓有成就的一个。最能体现他在沟通中西诗艺方面探索成绩的,我认为是他在意象艺术方面的实践。戴望舒与现代派大多数诗人一样,当时对勃兴于二十世纪初期的英美...  相似文献   

2.
有关《烦忧》的三个圈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罗义华 《学术论坛》2005,(7):155-158
《烦忧》一诗无论是在诗歌意象还是文本的叙事策略上都受到了保尔.福尔诗作的影响;《望舒诗稿》中对《烦忧》诗的音律的修改这一事实说明,早在20世纪30年代中后期,戴望舒就已经开始了对早期诗歌观念的自我修正;对《烦忧》一诗的思想性在认识上的差异和分歧,突出了现代文学研究领域中传统批评意识的某些弊端。  相似文献   

3.
一、意象组接:诗性语言的活动 对于诗来说,意象是经过诗的显象语词外化并呈现给人们的。然而这种外化是如何进行的呢?换言之,意象怎样成为诗中的意象、语言怎样成为诗的语言的呢?作为诗的基本语言单位,单纯意象(实现了对象主体的内容、构成了具有审美意义的一个相对完整的单位情景的图象的自主完形的意象。参见拙文《自主完形:一种新的诗歌意象分类模式》,载《社会科学研究》1989年第3期)在语词的外化表现上实际只是一连串相对独立的词或词组。譬如“风”、“雨”“离愁”“乡梦”,孤立地看,它们是无法被称为诗的语言、诗的意象的。它们只是构成组接的要件。诚如苏姗·朗格所说:“诗人创造的并不是一串连缀起来的词语,词语仅仅是他的材料,用这些材料他创造了诗歌的因素。这些因素则是他写诗时所调遣、所平衡、所招展、所强化或所营造的东西。”(《情感与形式》)应当说,语词是通过诗人按照诗性的法则与目标在  相似文献   

4.
李翠萍 《理论界》2008,(12):141-142
戴望舒是20世纪三四十年代蜚声文坛的诗人,他一生留下的作品只有93首,但他的诗作却产生了经久不衰生命力,究其原因,一方面是他成功借鉴和移植西方现代派的艺术方法,另一方面也离不开他对传统的纵向继承。本文试从意象选择、题材与情调、思想内蕴入手分析戴望舒诗歌的传统意蕴。  相似文献   

5.
屈骚意象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诗经》与屈骚是我国最早的诗歌作品.它们以其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诗歌创作的艺术表现,奠定了我国诗学的基础.其中,诗歌意象的建树,对后世影响甚大.这里,拟对屈骚意象的内涵作一初步的分析.  相似文献   

6.
丁文霞 《江淮论坛》2007,(5):169-173
论文围绕戴望舒诗歌意象从三个方面加以阐述。第一部分从戴望舒诗中的意象“泪”入手,从具体的诗歌作品分析中,指出其诗歌感伤的特征;第二部分分析意象“梦”,在“梦”里,既流露出诗人对前途的迷茫,又寄托着对理想的执着追求;第三部分从诗人对意象“水”的选择,看出诗人的个性气质,以及在时代潮流中的变化。  相似文献   

7.
梅启波 《学术论坛》2007,30(12):148-152
戴望舒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现代派诗人,他走过了一条西化、进而民族化的道路.文章从戴望舒诗歌意象选择以及相应的音乐性的民族化倾向考察,发现戴望舒追求的艺术形式以及审美意识与西方现代派保持一定距离而坚持民族化,而这正是戴望舒诗歌获得独特韵味而最终走向民族化的原因.  相似文献   

8.
屈原是上古巫文化时代的伟大诗人,他的作品带有深重的巫文化印迹。但从汉代来以文入学者多按儒家传统注解屈骚,在研究方法上多囿于考释。时至今日,在一般人心目中,屈原是一个竭忠事君的伟大爱国者,一个没有男女情欲的庄严偶像。屈骚中的“巫迹”被曲意淡化,甚至完全抹杀了。本文拟从巫文化角度重新对屈骚加以评价和解释,尽力恢复屈原和《离骚》的本来面目。  相似文献   

9.
①汉儒认为诗的主要价值是讽谕,这种观念禁锢了两汉诗歌的发展。②汉骚赋虽模仿屈骚,但因无屈原的“悲世”激情与批判精神,加之以理性思辨代替抒情,故缺乏屈骚震撼人心的艺术力量。③汉大赋追求大美与形式美,标志着赋家文学自觉意识的增强。但铺陈与讽谕存在矛盾,使大赋成为病态艺术;赋中缺乏作家的真情,使大赋成为“为文造情”之作。④因司马迁的悲剧遭遇及“发愤著书”的意识都与屈原相通,故在汉代文学中,真正继承并发扬屈骚传统的是《史记》。⑤乐府诗虽对现实生活的再现与诗人主观情志的表现交融并重,但作家的主体意识却得到更大的张扬。⑥东汉后期,人们逐渐摆脱政教伦理文学观念的束缚,重视文学的抒情特征,而《古诗十九首》的出现,则标志着“缘情”文学的诞生。  相似文献   

10.
诗人萧风《灼伤的葵花》是当代一部创造了丰富意象的诗歌文本。其中包括以下四种类型:时间意象,空间意象,自然意象,历史意象。对萧风诗歌意象世界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他的诗学精神就是借助于外在世界的种种物象来展现“在世之中”的此在的诗性之思。所以,他的诗既是古典的,又是现代的。  相似文献   

11.
论戴望舒诗的艺术特色盛海耕戴望舒一生的诗歌成绩,现在所能见到的,有创作诗93首、诗论3篇、翻译诗221首。他的创作诗除4首佚诗外,分别收在《我底记忆》(1929年出版)、《望舒草》(1933年出版)、《望舒诗稿》(1937年出版)、《灾难的岁月》(1...  相似文献   

12.
古典情怀的现代重构--论戴望舒诗歌向传统回归倾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戴望舒诗歌现代性品格的形成,离不开对传统的纵向继承.本文从东方式爱情主题、传统的还乡意识、传统的文人心态、古典意象和圆圈式抒情结构等方面,论述戴诗向传统回归的倾向;并说明这一倾向与诗人自身遭遇及审美追求密切相关,是诗人面对中国新诗从古典向现代转型的一个诗学策略.  相似文献   

13.
当戴望舒从新月诗风中回到自由体时,与其说他是将一定的格律因素揉合到自由体中,不如说他是将散文因素融入了韵律之中。后一说法才能揭示出现代诗派从格律派中蜕变出来的情状,并且也才能说明它所体现的新诗史前进的实质之所在。新诗研究界所盛行的将《雨巷》与《我的记忆》按追求音乐性与反对音乐性的区分而割裂开来的看法是不正确的。现代派在其兴起中与当时诸诗派有着清楚的蜕变、讨伐、别异的关系。《望舒诗论》便是这一派诗人寻求自立的理论表现。如果说《望舒诗论》是这一诗派诗论的第一阶段,那末施蛰存、金克木诸人之论便代表了它的第二阶段。在对于诗的认识上,在诗的表现艺术上,施、金之论,确实受到了西方现代派深刻的影响。不过,中国现代派强烈的散文化倾向,并不与西方现代派相符。在西方现代派所优厚的声音与意象两项中,中国现代派取了意象,而在相当大的程度上舍去了声音,至少是在格律的意义上舍去了诗的音乐性。在意象上,则又主要是取了一些表现技法,而取不来其宗教感与对于世界的一种博大而苍凉的荒原感,也缺乏对于现代都市病态的深刻揭示。  相似文献   

14.
中国现代诗歌的发展(上篇)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中国新诗同中国古代诗歌传统和西方诗歌传统有一个完全不同的特点,这个特点就是:它不是由一个伟大的诗人开创的,而是由一个不是诗人的人———胡适开创的。胡适不是一个诗人,但却成了一个诗人;冰心是一个诗人,但却没有成为一个诗人;郭沫若是一个诗人,但却是一个短命的诗人。文章以对诗,对新诗语言、情感的独特感悟和理解,回顾了中国新诗的发展历史,论述了胡适、冰心、郭沫若、闻一多、徐志摩、冯至、李金发、戴望舒、卞之琳、臧克家、艾青、穆旦、郑敏以及《七月》、《希望》、《九叶集》等诗人和诗派,提出了新颖而独到的见解。  相似文献   

15.
中国现代诗歌的发展(下篇)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国新诗同中国古代诗歌传统和西方诗歌传统有一个完全不同的特点,这个特点就是:它不是由一个伟大的诗人开创的,而是由一个不是诗人的人———胡适开创的。胡适不是一个诗人,但却成了一个诗人;冰心是一个诗人,但却没有成为一个诗人;郭沫若是一个诗人,但却是一个短命的诗人。……文章以对诗,对新诗语言、情感的独特理解,回顾了中国新诗的发展历史,论述了胡适、冰心、郭沫若、闻一多、徐志摩、冯至、李金发、戴望舒、卞之琳、臧克家、艾青、穆旦、郑敏以及《七月》《希望》、《九叶集》等诗人和诗派,提出了新颖而独到的见解。  相似文献   

16.
古代文论巨著《文心雕龙》为主“依经解骚”。尽管刘勰内心激赏屈骚的巨大艺术成就 ,但由于遵循“原道”、“宗经”的宗旨 ,他无法对楚辞的思想价值、审美价值、屈原的行为价值、人格魅力乃至楚辞文化的整体价值 ,作出公允的评判 ;刘勰以“雅颂”的准绳 ,试图清理屈骚中“异乎经典”的“荒诞”成份和“楚文化”因子 ,而这恰是楚辞最具光彩的东西。结果由“辨骚”滑向了“废骚”边缘。刘勰的尴尬并非孤立现象 ,传统中国楚辞学历两千年而缺乏创意、成果单薄 ,愧对高耸入云的楚辞文化 ,盖在于历代学者都囿于正统儒学价值观而管窥楚辞的缘故  相似文献   

17.
诗歌意象论     
一、意中之象意象是什么?其实意象就是经过诗人思想、情感和想象重新把握与处理过的感觉,它是感觉材料的主观处理,是诗篇中最具体、最细小的形象单元。意象是化合了主观(意)和客观(象)两种元素而产生的一种新的、可以直接当作诗歌材料的元素,就象虹是阳光和水气的作用产生的新现象一样。这个合而为一的诗歌概念,很早就在中国的诗论、文论中有过表述。刘勰在《文心雕龙·神思》中,把意象当作心灵构图的具体实施(“独照之匠,窥意象而运斤”)。钟嵘《诗品·缜密》则认为,呼之欲出的意象是艺术奇观的信使,连造物主也感到惊异(“意象欲出,造化已奇”)。如果不能肯定意象这个概念更多地暗示着诗人心灵的  相似文献   

18.
孟晖 《理论界》2008,(2):149-150
戴望舒是20世纪上半叶杰出的天才诗人、现代诗派的代表人物。本文对戴望舒“诗情”的特点和其思想文化背景,进行了简要的分析。戴望舒对诗歌理论有着独到的见解,深层次的文化内涵是其自由主义立场。他的创作实践从注重诗的音韵、转向对“诗情”的不懈追求,作品含蓄内敛,给读者留下了无尽的想象空间。  相似文献   

19.
论闻一多诗骚学研究方法及其对传统训诂学的创造性超越梅琼林《诗经》《楚辞》并称“诗骚”,作为中国上古时期诗歌的经典之作,中国诗史上两座并峙而立的高峰,它历来就是传统学术领域所研究阐释的热点学问———诗骚学。诗人闻一多以“其眼光的犀利、考索的赅博,立说的...  相似文献   

20.
艾青的诗歌包容着丰富内涵的意象。诗人认为意象是主体情感与外界事物的契合。意象的运用,使我们既看到了现代派象征主义诗歌对诗人的影响,又看到艾青的诗歌同我们民族文化的渊源关系。由于艾青的诗歌中创造了许多独特的意象,因而使他的诗歌具有独特的艺术个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