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小说月报》是中国新文学史上重要的大型文学月刊。沈雁冰担任主编后,对《小说月报》进行大胆改革,使之成为发表新文学作品的重要阵地,新文学史上许多有影响的作家、评论家、翻译家都在该刊上发表过文章。《小说月报》的改革成功,标志着新文学运动的发展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  相似文献   

2.
《小说月报》是中国新文学史上重要的大型文学月刊.沈雁冰担任主编后,对《小说月报》进行大胆改革,使之成为发表新文学作品的重要阵地,新文学史上许多有影响的作家、评论家、翻译家都在该刊上发表过文章.《小说月报》的改革成功,标志着新文学运动的发展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  相似文献   

3.
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现代短篇小说这一文类逐渐成型而独立。某种程度上,它与诗歌的距离比与长篇小说的更近。《小说月报》的“短篇独尊”观念是对世界文学潮流的应和。革新前后的《小说月报》在实践中和理论上探索着中国现代短篇小说的性质和特征,初步回答了“现代短篇小说是什么”这个问题。  相似文献   

4.
为研究生活书店对20世纪30年代中国文艺的生产、传播所做的巨大贡献,从《小说月报》与《文学》月刊的源流进行研究。研究认为,生活书店以独特的价值立场与文化理想深深地介入《小说月报》、《文学》月刊等文学研究会刊物的深层运作,不仅吸纳、团结了文学研究会解散后的大批作家,而且接续承传了“五四”新文学传统,影响并制约着20世纪30年代中国文学风貌。  相似文献   

5.
过渡时期的杂志:1910年—1920年的《小说月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人们一般关注1921年以后的《小说月报》,而对1910年—1920年由恽铁樵和王蕴章主编的改革前的《小说月报》很少有人提及。对1910年—1920年《小说月报》性质的定位,直接牵涉到我们对这份杂志在新文学产生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的理解。仅仅因为恽铁樵和王蕴章涉嫌"鸳鸯蝴蝶派",就将1910年—1920年的《小说月报》以"鸳鸯蝴蝶派"来界定和对待是太失偏颇的。从此期间《小说月报》所处的时代、与"鸳鸯蝴蝶派"的关系、所刊载的作品的内容以及文体特征来考察,1910年—1920年的《小说月报》是新旧文学过渡时期,蕴含着传统向现代过渡因素的过渡性质的文学杂志。  相似文献   

6.
在《小说月报》的评价传统中,1921年茅盾的革新是一条前后期泾渭分明的"界线",导致《小说月报》研究中出现了断裂性和含混性。这条"界线"的出现,与现代文学研究中"新与旧"、"现代与非现代"的既有框架相关,更关系到现代文学话语体系的建立。从当前的《小说月报》研究趋势来看,质疑这条"界线"的声音不断出现。要破解当前《小说月报》研究中的疑惑,获取新的学术增长点,从"现代文学"的意义概念回到"民国文学"的时间概念不失为新的思路。在"民国文学""返回历史现场"的倡议下,"民国文学机制"更加关注作家生存空间、作品传播机制及作家精神空间的保障,为"如何返回历史现场"提供了更为可行的操作路径,从而为现代文学的研究提供了研究态度、方法、内容及旨归上的启示,为包括《小说月报》在内的现代文学期刊研究获得更加宽广的视野。  相似文献   

7.
《灭亡》是巴金的处女作。它以杜大心对革命道路的探索过程为线索,真实地再现了二十年代中期一部分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面貌,反映了当时社会生活的一个侧面。当时刊登这部作品的《小说月报》的编者曾极力地推荐它,并预言“将来当更有受到评赞的机会的。”然而建国以来,《灭亡》所受到的待遇是不公正的,其主要表现是在对待杜大心这个人物形象的评价上。本文试图对杜大心这个艺术形象作一些分析和探讨,以就教于专家和读者。  相似文献   

8.
“问题小说”作为现代文学最早形成的创作潮流,其发展与《新潮》《小说月报》等期刊的推动密不可分。“问题小说”始于《新潮》,推动其形成潮流的却是《小说月报》。革新后的《小说月报》不仅在思想和理论上主动提倡和推动“问题小说”,有意识地提升创作数量和质量,而且有意凸显重点作家、引导读者参与讨论,扩大了“问题小说”影响的公共空间,为“问题小说”潮流的形成建构了有力的现代传媒保障,成为期刊推动文学潮流形成的典范。  相似文献   

9.
诗钟是介于律诗、楹联之间的一种文学,它既有律诗的严整,又有楹联的特点,本身又兼集斗智与娱乐性质于一身。清嘉道年间,诗钟开始在福建流行,并吸引了许多文人参与唱和;清末民初之际,它的影响范围渐至全国。1913年,《小说月报》开始连载《诗钟话》,以总结和指导诗钟的创作。《诗钟话》不但具有较高的理论价值,也反映出诗钟在当时的流行盛况和巨大影响。  相似文献   

10.
在主编《小说月报》期间,沈雁冰大力主张译介域外文学以建设新文学.一方面,他将此举的合法性建立在进化论的基础上,怀着世界大同的理想将新文学建设纳入世界文学进化的链条中;另一方面,他的译介思路又体现出弱势文化情境中民族文学建设者试图迅速融入现代世界的焦虑与功利心理.两者之间的矛盾体现在编者对译作的选择上,也使新文学翻译与清末民初文学翻译呈现出本质区别.  相似文献   

11.
《小说月报》在1921年改版前是民国初年旧体文学发表的一大阵地。将1910-1920年间的《小说月报》作为考察对象,在把握恽铁樵与王蕴章两位主编编辑理念的基础上,对"文苑""最录"栏目刊登的词作进行梳理及定量分析,可以发现在现代传播语境下,晚近词人们围绕《小说月报》实现了一次聚集,他们利用并开拓期刊提供的文化空间,表现出自觉的传播意识,为保存传统词体的鲜活状态做出努力。同时期刊的商业本质促使词作者们在传统救赎与商业消费间寻找平衡,部分词人开始有意识地突破传统书写,词作的商业意味更加浓厚。  相似文献   

12.
丁玲复出后,是新时间文学萌发之时,《杜晚香》是她。亮相”的作品,《“牛棚”小品》是她获奖的作品,它们诞生后,在国内外都产生了强烈的反响,毁誉褒贬,众说纷纭.从丁玲的创作心态去回答这个问题。《”牛棚”小品》应视为新时期文学中的艺术精品;而《杜晚香》却呈现出比较复杂的特征,当时丁玲的创作心态尚未恢复正常,我们应予以实事求是的评价.  相似文献   

13.
茅盾与民众戏剧社一九二一年四、五月间,茅盾接编《小说月报》,发起组织文学研究会不久,《时事新报·青光》的主编柯一岑受上海九亩地新舞台著名演员汪优游(仲贤)之托,与茅盾协商共同发起一个戏剧社。几经洽谈,戏剧社于一九二一年五月正式成立。茅盾回忆说:“当汪请我为他办的剧  相似文献   

14.
茅盾是中国文化界的巨人。我们研究茅盾不但要研究作为文学家的茅盾,还要研究作为编辑家的茅盾。事实上,茅盾的文学活动与编辑生涯是共始的也是相伴的。笔者以为茅盾能够举起新文学大旗,获得在新文学史上的开拓者与领导者的地位,他是借助了编辑角色和《小说月报》主编的  相似文献   

15.
那天整理旧物时,我的一篇载于1997年第3期《小说月报》的短篇小说《捉贼》,又把我带回到20世纪70年代那个最难忘的除夕夜。当时,我在地处山西中条山的一个军工厂的保卫科工作。在那个年月里,尤其是到了重大节日期间,对于我们这个正在研制新军品的保密厂来说,防止阶级敌人和美蒋特务的破坏活动,就是工厂上下政治生活中的头等大事。当时,在厂区7米高的围墙上架有铁丝网,在厂区大门口都有戒备森严的门卫站岗,厂区还有流动保卫人员24小时巡逻,只有通往厂区外的防洪沟下水道口是个比较薄弱的环节,所以在除夕夜里,科长派我挎着一支子弹上膛的半自动步枪,在下水道口严防死守。  相似文献   

16.
白杨社,是我国东北成立较早的一个新文学团体。在它成立之时,《小说月报》、《晨报》、《明报》和天津《新民意报》都曾相继作过报道,引起了当时国内文坛的注意。近年来,在东北的某些报刊文章中,对它也有所介绍和论述;但在一些主要方面,如该社成立的时间、主持人和所创办刊物等情况,均有讹误不确之处,故仍有加以澄清与补述的必要。  相似文献   

17.
《小说月报》的革新,被视为是新文学取得胜利的一个标志,但是从广告的角度来看,却是《新青年》等新文学杂志与早期《小说月报》广告博弈的结果。在这场广告硝烟中,《新青年》采取多种广告手法,特别是对古文大家林纾的批评,使《新青年》得到了"广而告之"的机会,最终赢得了读者市场,迫使《小说月报》进行改革。  相似文献   

18.
白天光(1958-),男,专业作家,辽宁省作家协会理事,阜新市作家协会主席,《新蕾》杂志社主编,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在《人民文学》《当代》《十月》《收获》等20多家文学杂志发表中短篇小说500多万字,近百篇小说被《小说选刊》《小说月报》《新华文摘》等刊物发表和转载,有20多万字被译成英文、法文、日文、俄文介绍到国外。出版长篇小说《雌蝴蝶》等13部,部分作品被改编为影视。蝉  相似文献   

19.
沈雁冰主编革新的《小说月报》与施蛰存创刊主编的《现代》在引进西方文艺上都表现出年轻人特有的雄心与执着 ,但二者的侧重点各不一样 ,同时二人在主编刊物的过程中都面临着文学发展过程中的种种涡流险滩 ,不得不参与各种文学的和非文学的论争 ,给他们带来了一些不必要的遗憾与困惑。通过比较 ,进行反思 ,我们应为今天的文艺刊物创设更优良的环境 ,使得中国文学健康地向前发展  相似文献   

20.
扎西达娃从1979年开始到1982年底,先后在《西藏文艺》、《萌芽》和《民族文学》等刊物上发表了八篇小说。其中《朝佛》获1980年西藏自治区优秀短篇小说奖,《归途小夜曲》获1982年度《萌芽》文学创作荣誉奖,《沉寂的正午》、《江那边》分别为《小说月报》和《小说选刊》所转载推荐。作者是一个年仅二十三岁的藏族青年,对现实生活观察敏锐,勇于创新,笔下跃动着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