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41 毫秒
1.
作者在台刊《中国大陆研究》第43卷第3期发表文章指出 ,中国政府深知欲深化国企改革 ,就必须解决企业债务问题 ,转变企业经营管理机制 ,健全金融体制 ,解决银行不良资产并重建银行与企业的信贷关系 ,故有债转股政策的出台及金融资产管理公司的产生。本文以政策分析的研究途径 ,就债转股政策产生背景、选择与形成、执行措施、效果及可能风险逐一进行分析 ,来探究内地实施债转股政策可能带来的效应。作者认为 ,债转股政策的实施 ,对减少不良资产的效用是有限的。但从试点的角度观之 ,实施债转股政策 ,将促使金融体系人才的培养、配套制度的…  相似文献   

2.
债转股是化解银行不良资产风险和推进国有企业改革与发展的一项重大举措 ,但是在具体执行过程中也存在着许多问题。文章从企业的道德风险、企业和资产管理公司的治理结构、债转股后的资产报酬率、资本市场和中介机构等方面就债转股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给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3.
债转股运行风险的博弈分析与政府的策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债转股是处理银行不良资产、刺激经济发展的必要措施。由于信息不对称 ,可能导致在债转股操作过程中企业申请债转股指标和经营中的博弈风险 ,可根据博弈模型采取相应措施 ,解决上述问题  相似文献   

4.
本文从中国债转股的特定含义和特点入手 ,简要地分析了在中国开展债转股的意义 ,对在债转股中以及在债转股后应该注意解决的问题如 :如何通过债转股解决企业经营机制的转换 ,并实现企业的多元化经营的问题 ;如何有效发挥金融资产管理公司的作用以及进行债转股后如何与现有的有关法律接轨、股权退出问题等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5.
为了解决国有企业改革与发展中的深层次问题 ,党的十五届四中全会推出了债转股的重大方案。本文对此进行了研究与思考 ,阐述了债转股的政策意义 ,分析了债转股的机遇与风险 ,提出了必须规范操作 ,加强监管、稳步实施的对策。  相似文献   

6.
债转股是国家旨在化解金融风险和降低企业负债率及财务费用负担的重大经济措施,但在实行中也有巨大的风险.债转股过程存在一系列的问题,为此,我们必须采取一定的解决对策.  相似文献   

7.
“债转股”是政府为减轻国有企业的债务负担和改善银行的不良信贷资产而采取的一项重要决策 ,让资产管理公司来承接银行的不良信贷资产。债转股成功的关键在于资产管理公司如何将股权成功转让。债转股政策出台前国有企业在计划经济时期所积累了不少的问题和矛盾 ,阐明债转股在市场经济时期的必要性及当前债转股所面临的主要风险和突出问题。同时 ,创造性地提出发行企业重组基金证券方式解决实际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8.
国家在实施债转股股权退出的过程中面临诸多困难问题。该文就债转股企业经营困难问题 ,股权退出的期限问题 ,股权退出时各利益主体的平衡问题 ,股权退出的方式选择问题 ,股权退出环境问题进行了分析 ,通过对这些问题的分析 ,有助于我国更有效地解决债转股股权退出这一难点。  相似文献   

9.
债转股有利于解决高负债率对国企发展的制约,又有利于处置国有商业银行的巨额不良资产。但债转股不是包医百病的“灵丹妙药”,它同样存在着较高的风险,如信用风险、制度风险、金融风险、经营风险等。因此,我们要树立债转股的风险意识,建立与之相匹配的风险防范机制。  相似文献   

10.
债转股有利于解决高负债率对国企发展的制约 ,又有利于处置国有商业银行的巨额不良资产。但债转股不是包医百病的“灵丹妙药”,它同样存在着较高的风险 ,如信用风险、制度风险、金融风险、经营风险等。因此 ,我们要树立债转股的风险意识 ,建立与之相匹配的风险防范机制  相似文献   

11.
债转股是化解银行不良资产和推进国有企业改革与发展的一项重大举措,但是在具体执行过程中存在着许多问题。本文从企业的道德风险、企业和资产管理公司的治理结构、债转股后的资产报酬率、资本市场和中介机构等方面就债转股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及建议。  相似文献   

12.
为顺利完成对国有商业银行的股份制改造,1999年我国成立了四家国有资产管理公司(Asset Management Companies AMC),分别对四大国有独资商业银行的不良资产进行剥离。从成立之初到现在的六年多时间里,AMC为国有商业银行的成功改造和上市做出了重要贡献。随着AMC初期任务的完成及其处置效率的逐步下降,AMC作用受到广泛质疑,本文通过建立完全静态博弈模型,从博弈的视角分析在不良资产的处置过程中政府和银行的角色变化,通过历史的动态对比分析,得出AMC应该退出的结论。  相似文献   

13.
国有银行改革的中心环节是解决国家作为社会管理者和国有资本所有者的双重身份问题。要建立现代化金融企业制度 ,就必须剥离国有银行的双重身份 :少部分改造为政策性银行 ,大部分改造为股份制银行。国有银行量大集中本身是大量国有企业存续的需要 ,也是政府经营管理国有企业的资金依托。因此 ,国有银行改革应与国有企业和政府机构改革协同进行。  相似文献   

14.
对国有企业进行战略性改组和对国有经济进行战略性调整 ,是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和搞好整个国有经济的有效途径。国有企业进行战略性改组应妥善处理企业负债 ,妥善安置下岗职工 ,有效剥离企业办社会的职能。国有企业进行战略改组应走出认识上的误区 :资产流动不是资产流失 ;“抓大放小”不是“一卖了之” ;资本运营不是搞资本主义  相似文献   

15.
“债务随企业资产转移”原则是国企改制后判断和识别债务承担的重要司法原则。然而该原则并不科学。从规范分析和实证分析的角度,对该原则进行了适法性和妥当性剖析,以求有助于国企改制的司法实践。  相似文献   

16.
投资的民主化是经济体制改革成功的标志,这个过程是通过国有企业的改革实现的,在计划经济年代国有企业是政府的附庸,国有资本的经营是依靠行政权力进行的——国有企业的经营没有按照市场的规则进行。从改革开放开始的国有企业改革,首先是引入法人制度,继而实施政府和其下属国有企业的分权,然后又引入承包和租赁制度,最后采纳公司股份化改造,与此相配套,我国相继出台相关的国有资产管理制度,此时,至少从理论上实现了国有资本和行政权力的分离——实现国有资本经营的民主化,它标志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成功。经济体制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是紧密相连的,经济体制改革的成功使政治体制改革更加紧迫,因为政治体制改革的本质和目标——公权力的获得和行使的民主化是经济民主的延续。  相似文献   

17.
我国国企改革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产权制度改革将把国企改革引向纵深发展。国有企业产权改革过程中,涉及产权交易、管理层收购、资产处置、债务处理、职工安置等重大问题,必须按照法律法规及政策来进行规范。引入法律服务机构,全程参与国企产权改革过程,可以为国企改革提供准确的法律、法规及政策依据,有效避免法律风险。  相似文献   

18.
随着市场机制在国有企业改革中作用的不断强化,现有的国有企业面临的经营环境将带有更大的复杂性和多变性。从市场角度阐述了中国国有企业改革所应具备的市场条件,进而研究和探讨了在市场化改革过程中,国有资本适宜退出的行业领域,国有资本退出的模式及各自的优劣,以及国有资本退出可能会出现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办法。  相似文献   

19.
    
在全面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背景下,研究了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改革问题.通过论证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发挥国家治理效应方式和具体途径,指出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改革的核心是建立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法人预算制度.法人预算制度应包括治理结构、治理机制和预算体系组成的预算治理结构和运行机制.应当建立国有资本经营决策权、经营权、监督权三权分立的治理结构和相应的治理机制.而建立国有资本经营全面预算体系,应包括国有资本经营预算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现金流量表、国有资本权益变动表以及附注等.最后,对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法人预算制度改革的实现路径提出了具体建议.  相似文献   

20.
国有商业银行改革是我国银行业改革的“重头戏” ,但其面临的严重困境却阻碍了它的改革进程。国有商业银行面临的困境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 :资本金严重匮乏 ,资本充足率较低 ;不良资产比例过高 ,银行经营风险巨大 ;盈利能力较差 ,利润水平很低 ;管理体制落后 ,激励约束机制不健全。理论界提出的国有商业银行改革的模式主要有“整体改制”和“分拆改革”两种 ;资本金补充方式有政府注资式、银行自攒式和社会参与式等三种。本文认为国有商业银行改革应解放思想、与时俱进、不断创新 ,采取多样化策略 ,因行制宜。“整体改制”与“分拆改革”并举 ;国家、银行、社会多方出资 ;国有商业银行内、外部改革同步进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