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国传统的岁时节日,是农业文明的伴生物。节期的最初选择与确立,与天文、历法知识的发达有关。原始信仰是岁时风俗产生的土壤和温床;祈望人寿年丰则是岁时节日的人生寄托。传统节日具有三大特点:鲜明的农业文化特色;浓厚的伦理观念和人情味;节俗的内容与功能由单一性向复合性发展。  相似文献   

2.
贵州世居民族岁时节日数量繁多、姿态各异。30年来,有关这些岁时节日文化的研究成果层出不穷,但至今仍未有人对之进行归纳、总结。本文从类型、特点、内涵、功能、变迁与开发等方面对贵州世居民族岁时节日研究进行综述,最后指出了贵州节日民俗文化研究中所存在的不足之处。  相似文献   

3.
岁时节日是农业文明的产物,是上古时期劳动人民对天象、气象和物象的认识结晶,凝结了人们生产生活的智慧和经验,与农业生产、民众生活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本文阐述了春节这一中国人最隆重盛大的节日习俗的形成、发展与变迁以及岁时节俗变迁的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4.
楚地节日巫术形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楚地素有崇巫尚卜的传统,这种传统在民间节日中有着突出表现。人们在节日中利用着各种巫术手段为自己的生活服务。节日巫术行为依其性质,大致可划分为驱邪巫术、求福巫术与预知巫术三种形态,当然三种形态间并无明显分界。由于岁时节日依自然时序与人文时序的变化而出现节日主题的变换,因此巫术形态也因之发生主从地位的变化。  相似文献   

5.
一般认为,传统岁时节日,是农业文明的伴生物.这个看法原则上无大错,但却显得含糊和笼统.因为它忽视了岁时节日产生形成的多种环节或中介.文章从历史人类学的视角,通过文献记载,结合民族学调查材料,系统地论述了南方民族节日缘起演变的一般规律.认为它缘起于原始宗教活动;得促于氏族时代的对偶婚制择偶生活;离不开少数民族传统社会中善舞喜歌的天性;巩固于少数民族祖先崇拜和生殖崇拜的深层文化心理构建;发展繁荣于节日由娱神向娱人的转变,成为人们抒泄感情的大好时机.  相似文献   

6.
文化不仅表达着人类对自然的所有认知,而且还作为一种稳定性的认知框架,规制着人类的行为,影响着社会、经济的结构和关系。传统岁时节日作为一种文化事象,不仅反映了人类建构对自然的认知框架的过程,而且还反映了古时特定的社会框架和经济结构。本文在广泛收集贵州世居民族传统岁时节日的基础上,从岁时节日反映古时自然节气和时间记忆方式、原始崇拜和宗教禁忌观念、农耕经济形态、对生活的美好向往等四个方面对其多重文化意义进行了概括分析。  相似文献   

7.
在当今文化全球化的背景下,传统节日既是传承中华文化、讲好中国故事的重要载体,也是提高民族自信心和凝聚力的关键途径。山西省的传统节日,依岁时时序分布的特征较为明显,蕴含着中原百姓深厚的家国情怀、根脉意识、生态观念与奋进精神。但随着现代化跃迁与城市化加速,传统岁时节日的社会功能有所减退。动员全社会各方力量,赋予山西传统岁时节日新的时代内涵,促进其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是弘扬地方文化、坚定文化自信、建设文化强国的有效举措。  相似文献   

8.
文章从文化、历史、艺术、心理等视角出发,阐述了土家族节日的种类、聚戏习俗和土家族节日民俗环境对民间小戏的影响,揭示了土家族民间小戏与岁时节日习俗之间的内在联系,即土家族岁时节日习俗对土家族民间小戏的生存和发展发挥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岁时节日的民俗风情,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宋诗的俗化倾向使得诗人对节日民俗活动有了更广泛、更深邃的关注和展示,从审美角度描绘节日民俗事象,节令诗的价值通过民俗事象与诗人主体的审美理想、人生感悟和生活思考的相互交融、吸纳,得到审美的跃升。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从岁时节日旅游、宗教节日旅游、烧香之旅三个方面对明代民间的节日旅游作了系统的探讨。文章指出,由于经济的发展,民间大众的闲暇时间更趋增多,进而形成了明代民间大众一种“好游”之习。明代民间的节日旅游,正好反映了士大夫精英阶层与民间大众之间文化传统的雅俗之别。  相似文献   

11.
《酌中志·饮食好尚纪略》是一个明代太监对宫廷岁时生活的系统记述,具有自己的书写特色和较高的史料价值。它揭示了明代宫廷岁时生活的如下特征:和宫廷以外的人一样,皇帝及其嫔妃、宫人也有其节日体系和节日生活,宫人们通常以家庭为单位来过节,节日生活充满了世俗色彩;宫内人的岁时节日生活带有明显的北京地方性特征;宫内人的岁时节日生活带有鲜明的宫廷色彩。  相似文献   

12.
中国传统节日的文化特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传统民俗节日被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国家保护名录,正日益受到国人的重视。以神圣与世俗的交替这一新视角来考察这些传统节日的文化特质,需强调指出的是,既要在民众节日活动中保持传统节日固有的神圣性,使其合理文化内核或文化基因得以延续,不可过度商业化娱乐化;同时也须防止那些迷信愚昧活动的蔓延。  相似文献   

13.
采用文献资料法和历史分析法,在梳理古朝鲜史料的基础上,对朝鲜半岛的岁时体育风俗进行考察,研究表明:朝鲜半岛岁时体育风俗集中在上元、重三、端午、重阳、除夕等节日,以上元和端午为盛,是朝鲜半岛岁时风俗的重要组成部分。朝鲜半岛岁时体育风俗具有中国色彩浓厚、尚武气息浓郁和农耕文化性格鲜明的特点。  相似文献   

14.
中国人的民族传统节日是以中国的传统文化观念为基础的,而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是漫长的农耕社会所培育出来的天人合一、和衷共济、生生不息的世界观和价值观,以及与农耕社会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相适应的血缘家族关系与人伦道德礼俗制度。农耕和人伦,是破解传统节日内涵的两个要点。节日是在漫长的历史途程中逐渐形成的,不是某些"圣人"创造出来的。节日有大小之分,轻重之别,单一和综合之分,但就其起源和内涵而言,大都是基于农时或岁时的需要,在其发展中,逐渐被赋予了表达信仰、尊敬长辈、追念先祖、巩固伦常、维系道德等众多的内容,借着节日活动,使人伦家族理念深入人心、代代相传。随着时代的变迁,节日发生着嬗变,但节日的核心不会被丢弃和置换。发展传统节日文化须遵循文化规律,坚守传统核心,反对造假"重构"。传统节日的根在民间,回归民间是保护传统节日的康庄大道。  相似文献   

15.
节日是生活中的特殊时日,节俗行事则是文化、信仰、政治、经济乃至军事等多元因素的集中展示。敦煌文献中有关节俗及其行事的记载,是近距离观察晚唐五代敦煌社会与政治的一个独特窗口。归义军政权通过对各类节日及其行事的掌控、主导和管理,进一步明确了社会等级,维护了伦理制度,强化了权力秩序,并“再确认”了归义军政权的合法性与权威性;这不仅是归义军有效统治的重要途径和手段,维护了敦煌地区社会稳定,还在某种程度上推动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影响深远。  相似文献   

16.
贫困山区长期经济滞后,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农业发展落后所致。因此,要谋求这些地区的经济发展,首先要做好农业这篇文章。根据目前这些地区的具体实际,贫困山区发展农业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一、狠抓农业生产方式调整,实现传统农业句现代农业的转变贫困山区农业落后最突出表现在至今仍沿袭几千年以来的传统农业生产方式。一是农业内部要素单一;二是生产经营零散;三是农产品科技含量过低;四是长期困于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阶段。要想实现贫困地区农业发展的飞跃,实现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必须从转变农业生产方式…  相似文献   

17.
略谈刘禹锡笔下的土风民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禹锡擅长于描述土风民俗。他对西南一带盛行的淫祀与巫风作了记述,对边地人民在节日、种田、狩猎、采菱等方面的种种生活习俗进行歌咏;对各地的歌谣音乐、传说故事、婚恋等民情民风加以描述。刘禹锡之所以能如此,乃在于他注重土风民俗与采风传统,以之察世讽时,同时又与他长期贬谪,多得江山之助有关  相似文献   

18.
[摘要]四川新龙县的“十三”节与丹巴县的“香古”年不同于藏区通行的藏历年,是带有鲜明地域特色的传统年节。从两个村落节俗的实地调查发现:两个地方性年节因两个地域的、历史的和民族文化发展背景的不同而自成体系,但是,两地节俗又具有不少相似或相同的文化现象。两个年节皆源于古老的祭祀祈福习俗,至今节日的宗教性和原生性特点仍很突出;年节祭祀中都保留了许多早期宗教的文化内容;欢庆娱乐活动丰富。“十三”节与“香古”年反映了两地藏族具有共同的民族文化心理特征。  相似文献   

19.
节日是一个民族文化记忆的主要形式。在中国几千年的发展历程中,节日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具有明显的时代特点。中国传统节日在近代发生了裂变,传统节日遭到空前的失落,外来节日或受外来节日影响产生的新的节日得到迅猛发展,究其原因,欧风美雨的影响是主要因素。中国近代节日的变革,反映了西方文化的影响下节日在中国近代社会的变迁,也说明在文化交流过程中外来文化浸入与传统文化保护的一般特点。  相似文献   

20.
巴赫金的“狂欢化”理论脱迹于古希腊的酒神祭活动及由此形成的西方民间的笑文化传统。巴赫金认为狂欢节有四个特点:全民性、乌托邦理想与现实的暂时相融性、是笑文化的节日、是对“死亡”获得深切感受的节日。相应地,他的“狂欢化”理论也具有这些特点。他的“死亡”艺术观分析了文学作品中英雄(神)之死、平凡的悲剧性人物之死和怪诞人物之死三种类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