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邵文利  杜丽荣 《学术界》2004,(6):134-138
<商君书>乃至中国古代不存在所谓"军爵",当然也无与之相对的"公爵".<汉语大词典>设"军爵"条目并在"公爵"条下列"朝廷的爵位"义项,<先秦要籍词典*商君书词典>设"公爵"条目,均源于对<商君书*境内>篇一段话的误断.  相似文献   

2.
《祖堂集》中“将”字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祖堂集>是重要的禅宗早期语录.该书体现出禅宗语录一贯的口语化特色,是研究唐五代汉语的重要文献.该文拟对<祖堂集>中的"将字句"进行研究,考察"将字句"在唐五代汉语中使用及发展情况.  相似文献   

3.
郭秀琦 《阴山学刊》2001,14(3):64-66
<通鉴>与<晋书>均有"除汉宗室禁锢"和"除魏宗室禁锢"的记载,但二书作者没有发现两种禁锢的本质差别;胡三省在注<通鉴>时发现了这一点,但对曹魏是否实行过禁锢汉宗室的措施未进行实事求是的考察,又犯了以讹传讹的错误.  相似文献   

4.
《西游记》“真经”与道教《真经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游记>中的"真经"与历史上唐玄奘所取得的"真经"有非常显著的差异,它有一些谜是运用文学、历史和佛教知识都不能够解答的.实际上,<西游记>"真经"是脱胎于道教内丹经书<真经歌>中的"真经",其实质就是道教内丹学中的"真金"(即元气).  相似文献   

5.
元刊杂剧中的语气词"呵"、"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元刊杂剧三十种>语气词十分丰富;本文对其中的"呵"、"也"作了穷尽式考察,探讨了它们的语法功能,并在此基础上与<元曲选>进行对比,提出了现代汉语语气词"呀"的来源.  相似文献   

6.
卢毅 《人文杂志》2004,(1):39-44
五四时期,在北大内部发生了一场<国故>与<新潮>之争.在这场论争中,论争双方既存在着明显的意见分歧,同时也有不少共通之处.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双方都开始萌发了某种"整理国故、再造文明"的意识,而这对胡适显然产生了很大的触动和启发.正是在此基础上,胡适经过自觉的总结,撰写了<新思潮的意义>一文,系统完整地揭櫫了"研究问题、输入学理、整理国故、再造文明"口号,提纲挈领地阐明了"整理国故"的宗旨.缘是,"整理国故运动"得以骎骎而起.  相似文献   

7.
褚春元 《江淮论坛》2005,(5):167-171
<庄子>是一部伟大的哲学著作,也是一部伟大的美学著作.它虽然不是文艺理论专著,但却蕴涵着丰富的诗学思想.本文试图从诗学的角度对<庄子>思想中"虚静"心理的论述进行诗学阐释,探讨"虚静"心理在文艺创作中的特征、意义和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8.
<春秋>是中国传统史学的<圣经>,<公羊传>与<榖梁传>专注于对<春秋>的"微言大义"进行了诠释,即使是以记事为主的<左传>对此也屡屡涉及.至于后儒的此类著作,更是汗牛充栋.即使<春秋>确为孔子所编撰或修订,这种对"微言大义"的挖掘也是以<春秋>在流传过程中没有出现文字讹误为前提的.本文对<春秋>经之阙文与错简进行了简要的分析,意在说明后儒对<春秋>经文中"微言大义"的挖掘多有可疑之处.  相似文献   

9.
蔡铁鹰 《晋阳学刊》2005,(4):107-114
20世纪90年代<西游记>研究中压倒性的声音来自于李安纲.经过李安纲的精心包装,以"金丹大道"为核心的、试图将<西游记>证明成"证道书"的"<西游记>文化研究"带来了一系列眼花缭乱的论题和无数似是而非的成果.但这些称为"文化"的研究,其实是建立在毫无实证性可言的自我想象的基础上;而掩盖在阴阳、八卦、五行、生克等等之下的巧合附会、移花接木、信口开河、随意编造之类的所谓研究方法,则根本就是对学术的戏弄.  相似文献   

10.
何卫 《天府新论》2001,(1):81-86
对著名文学作品拙劣的续作和改写,都凸现出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寄生文本"对"寄主"的承认和依赖.<阿洛日记>对<洛丽塔>的改写及<红楼三钗之谜>对<红楼梦>的续作,不仅是对著作原创权的觊觎和侵犯,也是对原作者的入侵和破坏,最终是对所有读者的一种蔑视和侵犯.  相似文献   

11.
侯冲 《学术探索》2001,(5):85-88
文章根据大理地区碑刻铭文及云南古代地方史料全面考察了<白古通记>一书的称名,认为<白古通玄峰年运志>是该书本名;<白史>、<郡志>、<旧志>也是<白古通记>的称名之一.弄清<白古通记>的称名,有助于全面搜集相关资料,从总体上把握<白古通记>,深化<白古通记>的研究.  相似文献   

12.
本文在穷尽性定量分析的基础上,运用现代语言学中语法分析三个平面的理论,从句法、语义等方面对<金瓶梅词话>中的"使"字句进行多角度的分析,以较全面地揭示其内在规律.  相似文献   

13.
论文以"2000年世界易经大会"(2000年10月在南京大学召开)为契机,以"夏商周断代工程"最新研究成果等为依据,对<易经>在中华文化中的地位及影响作了新的探讨,提出由<易经>开其端,<易传>集其成,经历数千年发展的易学是中华文化之根干.论文还对<易经>在世界的传播与影响、"世界易经大会"由来及其传承中华文化的宗旨作了概述.指出在世纪之交,千年更替之际召开的2000年世界易经大会,有其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时代意义.  相似文献   

14.
凌宏彬 《江淮论坛》2002,2(1):43-47
针对当前某些人所持的列宁的<帝国主义论>"过时论",作者认为,当代资本主义在现代科技革命和经济全球化浪潮中虽然呈现出新特征,但与列宁所处时代的帝国主义在本质上没有根本区别.列宁在<帝国主义论>中所运用的阶级分析、从抽象上升到具体、坚持理论分析的客观性、历史性的方法对于今天我们认识资本主义依然适用.列宁的<帝国主义论>正确反映了历史发展的基本趋势,没有"过时".科学对待<帝国主义论>,有助于我们更好地坚持和发展马列主义,坚定走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  相似文献   

15.
王萌萌 《理论界》2005,(6):71-72
"中"是<中庸>一书中的核心范畴,本文试探讨"中"范畴体系形成的内在结构,从而进一步理清"中"范畴在<中庸>一书中展开的逻辑线索.  相似文献   

16.
张剑 《阴山学刊》2004,17(1):74-75
<诗经·魏风·硕鼠>"逝将去女"之"逝",注者多解作"誓"的假借,释义为表示决心的"誓言"或"发誓",这种解释值得商榷.根据<诗经>的用字体例,用"逝,往也"即"离去"、"逃离"这个意义来释"逝将去女",不但词义有据,情理通顺,而且同诗的主旨更切,于意更长.  相似文献   

17.
<尚书>中的"德治"思想是儒家"仁政"思想的重要源头,儒家"成于乐"的政治理想是"德治"思想的升华.<尚书>是儒家学者整理成书的,<尚书>中的"德治"思想在一定程度上又寄托了儒家的政治理想.  相似文献   

18.
本文认为,要把握<老子>"道"的实质,必先理解<老子>提出其"道"的方法和原则.<老子>提出其"道"的方法就是比参法.通过这一方法,不仅认识了存在者的存在状态,也认识了存在者之存在的存在本质,这就是<老子>那个"寂兮寥兮"的"道".  相似文献   

19.
陈改桃 《阴山学刊》2006,19(5):66-70
<周易>通过打通天道与人道,为人道之"德"找到了形上学根基,并通过九卦的三陈建立了由内而外、由个人而天下的完整的"德"论体系."德"不仅是沟通天人的桥梁,而且是谛造君子和天下得平的途径.透过<周易>的占筮形式和思辨语言,可以发现其核心是在表"德".  相似文献   

20.
王安石诋<春秋>为"断烂朝报",历来为千年来的学术公案.或以为王安石尊<春秋>,故无"断烂朝报"之说;或以为王安石贬<春秋>,而有"断烂朝报"之说.笔者认为,王安石是轻视<春秋>的,且也说过<春秋>为"断烂朝报"之类的话,但是,王安石所言<春秋>为"断烂朝报"是特指其弟子陆佃、龚原对<春秋>的注释,而非孔子删削之<春秋>;对于孔子删削之<春秋>,王安石虽不甚尊崇,但作为封建士大夫王安石不能也不敢公开诋诬之.王安石之所以轻视<春秋>,是因为<春秋>的主旨与其变法思想相抵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