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近几年,伴随着高科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社会生活活动范围逐渐扩展和延伸,经济犯罪案件日益频繁,因此,加强相关法律法规的约束,积极建立更加完善的刑法立法制度,才能推进社会走向和谐。特别是刑法观念开始逐步转向功能主义,刑法和政策紧密联系的当今时代背景下,我国如果要实现和谐统一的局面,意欲建设法治国家,就必须严格规范相关处罚事项,例如可以将限制、剥夺公民人身权利的相关法律等内容,逐步纳入正规化刑事司法的审查范围中。积极型刑法立法观是社会发展的基础,也是符合时代发展的趋势之一。我国在未来刑法立法上要注重研究如增强立法意识、难题意识和实证支撑,注重建立大量轻罪相契合的刑事程序等内容,这样的研究有利于降低犯罪的附随负面效应,使得社会更加和谐。  相似文献   

2.
裴思源 《现代妇女》2013,(12):39-39
预备犯的处罚依据在中外理论上存在着一些争议。我国之所以处罚预备犯是基于理论依据、法律依据、事实依据和政策依据四个方面的综合考量。预备犯具有独特的修正性犯罪构成,虽然发展程度低但也具有可罚性,应结合刑法总则和分则的法律规定和司法实践具体事实去认定,处罚预备犯要遵循我国的刑事政策背景,符合罪刑法定原则和注重人权保障,避免刑罚扩大化。  相似文献   

3.
2011年2月25日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九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修正案(八)》贯彻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精神,从解决老龄问题、实现刑罚的目的考量,确立了对老年犯罪从宽处罚和不适用死刑的原则。该修正案规定:“已满75周岁的人故意犯罪的,可以从轻或者减轻处罚;过失犯罪的,应当从轻或者减轻处罚。审判的时候已满75周岁的人,不适用死刑,但以特别残忍手段致人死亡的除外。”  相似文献   

4.
穆伯祥 《职业时空》2009,5(2):114-115
当前涉众型经济犯罪的智能化特点日益突显,涉众型经济犯罪的传统防控面临新课题。应对涉众型经济犯罪的智能化,可从强化案件特点追踪、提高科技侦查手段、加强社会预防的有效性等多种途径予以推进。  相似文献   

5.
随着我国赔偿法的不断完善,精神损害赔偿已经成为刑事司法赔偿领域中的一种常态。但是法律规定过于原则化,难于操作,导致现实中赔偿案件的处理方式过于随意,难以把控。本文主要分析和解剖刑事司法赔偿中精神损害赔偿责任构成要件,从而正确认识和理解刑事司法赔偿中精神损害赔偿责任。  相似文献   

6.
吴喜梅 《现代交际》2011,(10):24-27
为了正确处理刑民交叉案件,最高人民法院颁布了《关于在审理经济纠纷案件中涉及经济犯罪嫌疑若干问题的规定》,该规定对于正确区分民事和刑事两个不同的法律关系,依法保护当事人的民事权益,确保民商事审判的有序进行,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近几年来,审判实践中处理刑民交叉案件时仍存在一些尚不明确的程序与实体问题,将"先刑后民"视为刑民交叉案件司法原则的做法存在一些弊端。文章试图在考察并借鉴国外司法中对刑民交叉案件处理经验的基础上,从法律规定的细化与立法的创新两方面提出完善我国立法的建议。  相似文献   

7.
我国刑法第13条规定:“……危害社会的行为,依照法律应当受刑罚处罚的,都是犯罪。”据此,犯罪的基本特征可以归纳为社会危害性、刑事违法性与应受刑罚处罚性。  相似文献   

8.
当前,我国涉众型经济犯罪高发不止,产生了诸多的社会问题和危害后果。涉众型经济犯罪是指涉及众多不特定受害群体的经济犯罪。具有涉及面广、欺骗性的手段方式、严重的社会危害性等特点。本文从涉众型经济犯罪的特点入手,结合犯罪学中关于犯罪成因的社会、文化、个体因素的基础理论,分析当前我国此类犯罪频发的原因。  相似文献   

9.
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的确立和相关司法解释的实施,关涉到诉讼过程中的公正与效率,关涉到司法的稳定性和权威性,关涉到诉讼当事人权益保护的最大可能性,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我国的刑事司法和执法的实践活动,其中当然有诸多值得肯定之处,但也存在值得思考和需要加以注意和改进的地方,因此,我们必须对如何在实践中适用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进行研究,进一步细化和限定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明确检察工作中运用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的基本条件,减少其在适用中存在的误区,使其在适用上实现与司法实践的无缝对接,并在此基础上将政策运用到检察机关参与刑事诉讼的环节,才能真正做到彰显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价值追求。  相似文献   

10.
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的确立和相关司法解释的实施,关涉到诉讼过程中的公正与效率,关涉到司法的稳定性和权威性,关涉到诉讼当事人权益保护的最大可能性,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我国的刑事司法和执法的实践活动,其中当然有诸多值得肯定之处,但也存在值得思考和需要加以注意和改进的地方,因此,我们必须对如何在实践中适用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进行研究,进一步细化和限定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明确检察工作中运用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的基本条件,减少其在适用中存在的误区,使其在适用上实现与司法实践的无缝对接,并在此基础上将政策运用到检察机关参与刑事诉讼的环节,才能真正做到彰显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价值追求。  相似文献   

11.
由于我国目前没有独立的故意污染水资源罪,大量的故意污染水资源的行为无法得到有效的遏制,因此,为了加强对水资源的刑法保护,我国有必要在以下几个方面完善刑事立法:设置独立的故意污染水资源罪,规定对危险犯的处罚措施,加强刑法处罚措施。  相似文献   

12.
一、完善公安机关侦查阶段刑事和解的法律法规 公安侦查阶段适用刑事和解必须得到法律上的支撑。因此。笔者建议立法机关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刑事和解进行完善。一是在《刑法》第二章第一节“刑事责任”及第四章第一节“量刑”中增加“刑事和解”内容的条款,明确刑事和解后从轻、减轻或者免除刑事处罚等相关量刑的规定;二是完善《刑事诉讼法》的相关规定,  相似文献   

13.
未成年人犯罪社区矫正的实践构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社区矫正是一种人道、有效、经济的罪犯处遇制度.对未成年犯适用社区矫正制度是现代刑事政策的重要趋势.从刑罚的教育性角度考察,监禁刑与罚金刑难以从根本上改造未成年犯的犯罪思想;从未成年人发展的角度看,在正常人生活的健康环境中进行改造,有助于减轻心理压力,增强重新做人的决心.我国应当建立专门的未成年犯社区矫正制度,设立专门的未成年犯社区矫正组织,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对未成年犯进行行为矫正和心理指导.  相似文献   

14.
在结果责任主义的古代刑法中,并不处罚未遂犯,到中世纪时的加洛林纳刑事法典才规定对未遂给予比既遂轻的处罚,但今日意义上的未遂犯概念来源于1810年法国刑法典,后被各国刑法典继承改进。可见未遂犯概念并不是从来就有的.未遂犯也不是从来就受处罚的。其刑事责任根据问题成为未遂犯论的一个基本问题。  相似文献   

15.
自5月1日起,备受公众关注的刑法修正案(八)和修改后的道路交通安全法正式施行。刑法修正案(八)增加了危险驾驶罪,将醉酒驾驶机动车和驾驶机动车追逐竞驶情节恶劣的行为规定为犯罪,并规定了相应的刑事处罚。修改后的道路交通安全法对饮酒后驾驶机动车、醉酒驾驶机动车等违法行为规定了更严厉的行政处罚。醉驾入刑以后,不仅醉驾和因为醉酒驾驶发生交通事故死亡人数和受伤人数大幅下降,而且饮酒后驾车的人数也大大减少。  相似文献   

16.
刑事政策与刑法的关系 “刑事政策超越于刑法”,在不同的语境下,这一命题所蕴含的内容是不同的. 刑事政策,这一概念最早由德国的费尔巴哈提出(德文Kriminalpolitik;法文la politique criminelle;英文criminal policy).我国使用“刑事政策”是拿来主义的结果,直接把日语中的“刑事政策”变为已有.这样使用有其合理性,一是两者的字形一致,二是两者在使用中的含义也接近,具有对应关系.  相似文献   

17.
我国采取了指令规制、技术创新和经济激励等多种农业环境保护措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农业生产污染影响,维护了农村生态环境。但是,很多政策措施并没有得到有效实施,政策力度不够。环境保护水平还比较低,与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需求还相距甚远。其主要表现为:(一)直接管制乏力。制定法律法规,对污染排放和主体行为做出规定,依法强制实行,是世界各国污染控制的主要手段。这种手段要求不仅包括不同层次的法律法规文本,还要制定具体的执行标准、处罚细则,并有相关部门监督执行这些法规,并对违规行为实施处罚。只有这样才能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18.
刑法与刑事政策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刑事政策作为刑法的引导性力量,直接或间接的推动刑法的不断修订及其完善;刑法作为保护人权的必然途径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刑事政策的越界行为.刑事政策的非稳定性是由社会现实的变动性所决定的,刑事政策的相应调整必然引发刑法的及时跟进,由此决定了刑法的扩张是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与客观现实.二者在互相促进互相制约的状态下会产生良性循环的发展态势;反之,则会导致恶的政策和法律出现.  相似文献   

19.
《职业》2008,(11):47-47
Q:在网上报名前考生需要了解什么?A:理解文件政策,确认自己是否可以报考。看好几个时间(网上报名时间、报名确认及打印准考证时间、考试时间)。曾因犯罪受过刑事处罚的人员和曾被开除公职的人员,以及法律规定不得录用为公务员的其他情形的人员,不得报名。  相似文献   

20.
我国未成年人刑事责任制度尚无专门、独立的刑事立法。其中一些制度、规定和立法方式等需要加以完善.包括:应明确规定未满14周岁的未成年人不构成犯罪、明确规定“未成年”是一个独立定罪量刑情节、应赋予法官享有适度的自由裁量权、将法定从宽处罚情节具体化、明确规定刑事法定年龄计算的基准,以及完善未成年人刑事责任范围的立法方式等。最后,本文针对未成年人刑事责任条款立法提出具体学理方案,以期对未成年人刑事立法和司法实践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