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老年世界》2010,(23):17-17
在我国,继承分为遗嘱继承和法定继承两种。遗嘱继承就是根据被继承人生前所立的遗嘱来处理他所遗留的财产。而法定继承则是按照法律规定的继承人的范围和分配办法对遗产进行继承,这种继承是按照法律规定的先后顺序来进行的。  相似文献   

2.
李文成 《老年世界》2008,(11):19-19
所谓遗嘱,就是指遗嘱人按照法律规定的方式处分遗产或者其它事务,并且于死亡之时才发生效力的法律行为。遗嘱是单方法律行为,不需要继承人同意即为有效。遗嘱继承是继承人按照被继承人生前所立的遗嘱内容,继承其遗产的一种制度。它与法定继承相对,是立遗嘱人生前处分自己财产的一种方式。因为在遗嘱中规定了继承人和继承的数额,所以遗嘱继承又叫做指定继承。  相似文献   

3.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的法律意识也在不断增强,更多的人选择立遗嘱的方式来处置自己身后的财产。因为这不仅能够充分表达被继承人的真实有效的意思,还能间接解决老年人的赡养问题。同时,遗嘱继承相较于法定继承来说,在法律效力上具有优先效力,因此也成为大多数人的首选。但是,随着司法实践的不断深入,遗嘱继承所暴露出来的问题越来越多,一旦遗嘱失效,不仅违背了被继承人的真实意愿,还会给继承人们带来许多不必要的纠纷。  相似文献   

4.
章法 《当代老年》2010,(4):12-13
遗嘱继承作为继承人取得遗产的重要方式之一,逐渐被人们认可,继而越来越多的遗产继承纠纷出现在司法实践当中。一份合法有效的遗嘱,不仅能够充分尊重被继承人的生前意愿,也能够促进整个家庭生活的和谐和睦,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相似文献   

5.
对于遗产继承我们通常最多的是关注继承的内部关系处理。事实上,除了继承的内部分配关系外,我们需要重视的一个问题是被继承人的债权人利益频频受害的现象。原因在于继承法在关于具体的遗产范围界定的制度设计上存在严重缺陷,使得在发生争议时,可供遵循的规范及相关理论指导缺乏。剖析我国现阶段遗产范围的界定,对于遗产债务人利益保护具有深刻的理论和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6.
马丹 《现代妇女》2014,(4):65-65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理论界就开始讨论人大代表专职化问题,随着我国社会经济政治的发展,人大代表兼职制的缺陷日益突出,兼职制显然已经不符合我国的人大制度的要求了,人大代表专职化似乎非常必要,推行代表专职化可以完善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本文主要从当前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入手,分析人大代表兼职制的现状与缺陷,简要分析人大代表专职化的必要性与优势,简要说明人大代表的专职化的现实意义和现实障碍。  相似文献   

7.
彭林 《现代妇女》2014,(5):63-63
我国公务员权利救济制度二十年间取得了从无到有的长足进步,建立了以申诉和控告方式为主的内部救济制度。但是现存的公务员权利救济制度并不完善。本文试从当前的内部救济制度出发,寻找其中的缺陷;另一方面从外部救济思路出发,寻找外部救济制度对我国公务员权利救济制度的价值。  相似文献   

8.
正遗嘱继承房产,公证不是必须程序[案例]刘老伯经与老伴协商,共同自书遗嘱一份,载明将老两口共有的、经拆迁获得的房屋留给孙女。为确保将来晚辈继承房产少出乱子,老两口打算到公证部门办理一份遗嘱公证。可女儿告诉他们说,只要遗嘱是合法有效的,即使不经公证也不影响将来继承。房屋继承过户必须经过公证吗?[解答]过去多年来,房屋登记部门一直依据《司法部、建设部关于房产登记管理中加强公证的  相似文献   

9.
编辑同志:   我再婚丈夫王某不久前病故。生前他立下遗嘱,交待将 3间房子等财产全部归前妻所生儿子继承,由他的儿子负责我的生养死葬。我年逾七十,且身体有病,担心事后有变,生活没有着落,想请求法院变更王某的遗嘱,分割王的遗产,不知是否可以 ?王芝秀 王老太太:   您想提请法院变更再婚丈夫的遗嘱,是完全可以的。   遗嘱继承是指公民生前依照法律规定的方式立下遗嘱,待自己死后遗嘱发生法律效力,使遗产由遗嘱指定的继承人继承的法律制度。遗嘱是当事人自由处分自己合法财产的一种方式。按《继承法》第十九条的规定,遗嘱…  相似文献   

10.
(一) 随着我国现代化建设向纵深方向发展,从中央到地方已有愈来愈多的人认识到,我国干部制度,人事制度上存在着许多缺陷,诸如干部终身制,老龄化。由于这些制度上的缺陷,使得相当多的企业缺少内在的活力,从而无法适应当前国内外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形势,甚至存在着被淘汰的危险。要想改变这种被动的局面及至被淘汰的命运,只有改革干部制度和人事制度。可以这样说,我国企业的干部制度和人事制度的改革正是在这种严峻的形势挑战下应运而生的。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我国征地领域矛盾频发、冲突不断。这一方面是由于我国城镇化、工业化加速发展对建设用地的需求大大增加,另一方面也是由于我国农村征地制度存在明显缺陷。国土资源部表示,今年将推进征地安置补偿制度的改革试点,并完成《集体土地征收征用条例》的起草。征地制  相似文献   

12.
刘泉 《职业》2011,(21):15-15
目前,我国大型国有企业在设备管理的制度上很多还是采用了传统的管理模式和制度,在体制、设备的组成配置、人员配置等方面缺陷愈显突出。因此,建立企业内部设备租赁公司成为当前各大国有企业加强设备管理的首选良策。  相似文献   

13.
梁述庆 《现代交际》2010,(6):103-103,102
无人承受遗产制度是继承法律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涉及遗产继承人利益的保护和社会公共利益的维护。我国继承法中对我国无人继承遗产制度有所规定,但却存在着一定的不足。为此,文章试图在分析、借鉴相关法律的基础上,从我国的实际出发,重构我国大陆地区无人承受遗产制度。  相似文献   

14.
家族企业的研究中,如何解决家族企业继任问题随着创业人年龄的增长,日益成为实践界和理论界关注的热点之一.因此本文试图从我国家族企业继承问题的产生原因基础上分析,提出应对我国家族企业继承问题缺陷的几点建议,希望对我国家族企业的顺利继承中,能够起到实质性的帮助.  相似文献   

15.
随着我国移动源数量不断增加,控制移动源的废气排放成为治理大气污染的重要方面。我国立法仅规定了对超标排污的机动车船不得上路行驶和强制报废制度,已不适应我国移动源排污治理的需要,应当借鉴美国的经验和结合我国实际来构建我国的排污缺陷移动源产品召回制度,并从召回主体、召回方式、召回程序和法律责任等方面进行具体设计。  相似文献   

16.
当前,我国正在探索建立以“最低生活保障线”为依据的现代社会救济制度,这是一项开创性的工作,也是一种制度创新。所谓制度创新,是指现代社会救济制度与原传统救济制度相比较,既保持本土性,又具有国际性。本土性表现在对传统救济制度的历史连续性和继承性,具有中国特色,它发扬和继承了中华民族“乐善好施”、“扶贫济困”的优秀文化传统;国际性是指贫困问题是个全球性的社会问题,现代救济观念和救济目标要与世界惯例接轨,特别是与联合国提出的解决贫困问题的人道主义原则相吻合。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由于生产社会化程度越来越高,…  相似文献   

17.
作为我国法律制度体系的基本组成部分,以"维护私人合法财产继承权利"作为立法宗旨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继承法》自颁布实施以来,公民维护个人私有财产继承权利拥有了较为规范的法律制度保障,《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之相关规定也得以细化落实执行。近些年来,随着我国国民经济建设工作稳步推进,国民物质财富基数种类不断扩大增加,私人财产继承权利问题随之激增,如,如何对被继承人的遗产进行财产性质鉴定,婚内遗产继承如何认定继承效力,婚内遗产继承适用法律顾问等。综合研究国内现有理论的基础上,通过对夫妻一方婚内放弃继承的效力进行论述,进一步对《中华人民共和国继承法》作解读评价。  相似文献   

18.
曾国娜  黄桂华 《现代交际》2023,(2):43-50+122
传统民本思想是我国古代历朝历代君王治理朝政的主要理念之一,也是维系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的重要纽带,对封建社会的演进和发展产生了积极影响。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的性质决定了传统民本思想的根本目的是维护封建君王的统治,因而有其无法克服的缺陷和不足。中国共产党的历代领导人紧跟时代发展潮流,批判地继承了传统民本思想的合理成分,逐步形成了具有时代特征的中国共产党的人民观,实现了对传统民本思想的赓续和创新。  相似文献   

19.
我国要想提高当前文化软实力,就必须弘扬先进传统文化。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实践证明了,我国先进传统文化对文化软实力的提升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我国也越来越重视对先进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要想弘扬我国先进传统文化,就要让传统文化体现出它的时代价值,明确其中的价值内涵,只有这样,才能既弘扬了传统文化,又能塑造出能体现当前时代特征的文化产品。首先,要让我国公民对传统文化重新塑造信心,而且要把核心价值观与优秀文化的继承和发扬进行有机结合。本文从文化软实力的内涵、特征、价值出发,阐述了在文化软实力的塑造中,先进文化的重要性,并且从促进传统文化向现代化转化,来切实提高升国的文化软实力。  相似文献   

20.
李丹 《现代交际》2014,(12):99-99
公务员制度是适合中国国情的一项好制度。我国的公务员制度在《国家公务员暂行条例》和《公务员法》的影响下逐渐走向了完善。然而,时至今日,我国公务员制度中还有不少的缺陷与漏洞,这些缺陷与漏洞所引起的信任、廉政以及收入差距方面的问题,在整个社会中引起了日益广泛的关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