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21 毫秒
1.
亚里士多德曾在《诗学》中曾专门探讨悲剧的含义。他认为悲剧的目的是要引起观众对剧中人物的怜悯和对变幻无常之命运的恐惧,由此使感情得到净化。悲剧中描写的冲突往往是难以调和的,具有宿命论色彩。悲剧中的主人公往往具有坚强不屈的性格和英雄气概,却总是在与命运抗争的过程中遭遇失败。悲剧美则是通过悲剧这样一个形式,将生活不堪、消极、无奈的一面的展示给人看,通过触动人内心深处的悲悯的方式来让人从反面获得一种悲壮美的快感,一种对于美好生活珍惜的一种美德感受。因为悲剧美它本身也是通过这种距离化的审美让人和它保持一定的距离但是却产生美的感觉。所以这种美产生的根本在于它高于普通的生活。  相似文献   

2.
川端康成,是在亚洲继泰戈尔后第二个荣获诺贝尔奖的东方作家。评选委员会曾称赞其作品里有东方独特纤细的韵味。纵观其作品,往往都会让读者在感叹其意境美得同时又感受到淡淡的忧伤。本文便是想通过《伊豆的舞女》之主人公薰子来探讨其作品中的悲与美。开头部分先是介绍川端康成儿时的不幸经历,从而探讨其作品中悲伤基调的来源。再通过《伊豆的舞女》中的各种描写具体分析薰子外貌的美,少女独有的美及其在爱情面前表现出的各种美从而分析川端作品中美的部分。但因为薰子是舞女出身,这从一开始就注定了这场爱情的惨淡收尾,这便是作品中悲的部分。从川端康成的其它作品中也或多或少可以看出相同的亦悲亦喜的主人公命运,这种悲与喜便可以说是川端作品的灵魂。  相似文献   

3.
作为莎翁四大悲剧之一,《奥赛罗》因其独特的艺术魅力而流芳于世。依据亚里士多德悲剧理论,结合文本深入分析作品,探究作品悲剧主人公所承载的价值及悲剧成因。研究认为,奥赛罗这一角色因为体现出了善恶喜悲之间的强烈反差,符合悲剧主人公理想人选的标准,即他是一个"会犯错的好人";而该作品的悲剧成因,一为主人公复杂多元的性格,二为无法被轻易改变的人物身份地位和既定的社会现状。  相似文献   

4.
本文从祥子的悲剧形象、形成悲剧的原因、悲剧人生的意义和作品的思想内涵几大方面进行分析。它是一部成功的悲剧作品。《骆驼祥子》以军阀混战的20世纪初的北平城为背景,人力车夫祥子为主要人物,其悲惨坎坷的生活为线索,通过他的生活经历,控诉旧社会的黑暗,军阀的自私,人心的冷漠以及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和深切关怀。可以这样说,祥子是时代下层人民的典型代表,被赋予了一定的时代意义。本文主要通过造成祥子悲剧人生原因的分析以及作品悲剧内涵的真正意义进行探究,分析主人公悲剧人生的必然性。  相似文献   

5.
《涂自强的个人悲伤》让我们深深体昧个体生命的荒诞、悲凉、绝望和忧伤的同时,也让我们每一个身处其中的人都去思考,如何与文化消费主义思想的浊流相抗衡,如何救赎自我个体生命,如何重构新世纪中国文化伦理?在文学日渐式微的时代里,还有哪部作品能够引起读者广泛的注意,能够引发众多的议论,能够撕扯读者内心深处的疼痛?方方的中篇小说《涂自强的个人悲伤》就是这样的一部作品。《涂自强的个人悲伤》能够引起读者、年轻作家、评论家的关注绝不是偶然的,是因为这部作品描绘了这个时代的现实问题和精神状况,呈现了这个时代人人感同身受而又人人无法言传的心灵伤痛。从某种意义上而言,《涂自强的个人悲伤》如投  相似文献   

6.
雍门子周是战国时齐国琴家,他是最早发明琴谱的人。他不仅知识渊博,能说会道,而且还有一门独特的以琴代声功夫。有一日,雍门子周携琴谒拜盂尝君,需尝君是一个相当自负的人,听人说他的琴声能让人喜让人悲,便不相信地问道:“先生弹琴,能使我悲伤吗?”  相似文献   

7.
《李尔王》是一出五幕悲剧。它被20世纪英国资深莎学评论家布拉德利(A.C.Beadley)誉为莎翁四大悲剧中"最伟大的成就"。在莎士比亚之前,关于这个传奇故事的作品大多数是大团圆的喜剧结尾。而莎士比亚却是以悲剧作结。那些喜剧收尾的作品随着历史湮灭,反倒莎翁的悲剧结尾作品几百年来依旧闪烁着悲剧的光华。本文在前人研究的背景下,按照亚里士多德悲剧理念,浅析李尔这一人物的命运悲剧必然性,并以此为路径进入《李尔王》中满载激情的博大艺术殿堂,感受这一伟大悲剧的魅力。  相似文献   

8.
《奥赛罗》是由莎士比亚依照《威尼斯摩尔人》所进行改编的一部著名悲剧,是其四大悲剧之一。这部作品也是充满疑团的,许多地方有待商榷。其人物形象、悲剧主题及其成因,伴随着作品传入中国之后,也引发研究者的广泛探讨。本文通过对其作品中主要人物形象的分析,简析写作背景以对悲剧主题及所产生的原因进行探究。  相似文献   

9.
《哈姆雷特》是英国文艺复兴时期威廉·莎士比亚创作的一部悲剧作品,是莎士比亚所有戏剧中篇幅最长的一部。《哈姆雷特》《奥赛罗》《麦克白》和《李尔王》一起被誉为莎士比亚"四大悲剧",是莎士比亚戏剧作品中艺术成就最高的四部。《哈姆雷特》这部作品具有非常深刻的悲剧意义、复杂的人物形象及丰富的艺术手法,是那个时期文学的最高成就。作品中塑造了许多经典的人物,刻画的形象真实、立体,性格各异,尤其是对主人公哈姆雷特、克劳狄斯、奥菲利亚及乔特鲁德的人物形象的分析,展现了这部作品独特的艺术特色。本文通过分析鉴赏哈姆雷特、克劳狄斯、奥菲利亚和乔特鲁德这几个主要人物的性格,使广大读者对这部作品进一步了解,从而更深刻地体会《哈姆雷特》这部经典悲剧作品的的精髓。  相似文献   

10.
智力残疾是残疾种类中比例最大的一类,据统计,全世界人口中,有3%属于智力障碍。在我国,这一数字约为1200万,其中未成年人数约600万。智障儿童的出生往往给家庭带来的是悲伤和沮丧,从而导致了他们的悲剧人生。智障儿童真的是不可教育成才的吗?答案是否定的。  相似文献   

11.
普契尼用多种不同的音乐技巧来让音乐与歌剧相结合,在音乐中表现不同的性格,使歌剧中的剧情不断发展,完美地将戏剧与音乐结合起来,在他特有的歌剧中表现出平凡人的爱与恨、欢喜与悲伤、快乐与忧愁等情感。他的作品旋律优美,舞台效果鲜明,戏剧冲突强烈,把人物的性格特征与情感刻画的淋漓尽致,并且他的作品主要以社会底层人民的命运和思想情感为中心。  相似文献   

12.
龚莉 《职业》2010,(15)
在现代文坛上,有许多各具艺术特色的悲剧作家.其中,曹禺的悲剧艺术是最令人惊叹的.曹禺运用现实主义的手法,反映了旧社会压迫人、剥削人的残酷现实.他笔下的女性悲剧人物主要有两类:一类是受压迫、受剥削的劳动妇女,如鲁妈、四凤等人;另一类是封建阶级、资产阶级营垒中受摧残压抑、受毒化控制的人物,如繁漪、陈白露等.  相似文献   

13.
田田 《现代交际》2012,(8):85-86
亨利?詹姆斯(1843~1916),生于纽约市,为了更好地观察美国,詹姆斯的一生大部分时间是在欧洲度过的.他的22部小说和113个短篇中,很多都是描写眼睛清亮的美国人如何使欧洲人乐观起来.随着创作生涯的推移,詹姆斯越来越耽于内省.他的作品根据心理探索,和他称之为“灾难的想象”而展开.《旋转的螺丝钉》创作于1989年,属于詹姆斯第二个创作阶段的作品.它是一部心理小说,同时也是詹姆斯争议最大的一部小说.本文不仅试图解析小说情节,同时也从女权主义的角度分析女教师的心理困境与悲剧命运.  相似文献   

14.
她在现代文学史上被称为"民国四大才女"之一;她与高君宇的凄婉圣洁的爱情乐章,被誉为"千古绝唱";她26岁坎坷悲艳的一生是一部催人泪下的凄艳长诗,是一部恸人魂魄的哀婉的悲剧。她就是石评梅。  相似文献   

15.
《窦娥冤》是一部伟大的具有悲剧精神的戏剧作品,从另一个角度看,它也是一篇优秀的诗歌文本,蕴藏着诗性品格。本文将注重从悲剧精神和诗性品格这两个层面来剖析《窦娥冤》,以发掘它文本背后的一些重要内涵。  相似文献   

16.
伊恩·麦克尤恩(1948-)是英国当代最有影响力的作家之一,他的作品曾获得毛姆文学奖、布克奖等诸多奖项。初读伊恩·麦克尤恩的书,只看到冷漠、荒芜、无言以对的世界;后来,才慢慢品味到作者的良苦用心,展示黑暗,就是为了让人们悟到危险,并避开成长以及生活中的各种陷阱。展示令人惊悚的混乱,就是为了吸引人们足够的关注,并思考什么才是秩序。《水泥花园》就是这样一部作品。本文试图运用亚里士多德的悲剧理论来分析《水泥花园》情节的悲剧性。  相似文献   

17.
在中国当代文坛,贾平凹是一位创作力非常旺盛的多产作家,故乡是他文学情感的溯源地,对故乡、故事、故人的回忆,以及对城市文明的反思,是他一贯的创作主题。考察作家本人的生活习惯、文学追求和作品表达的主题,可以发现贾平凹创作的情感动因与中国古典诗学中的诗歌情感相应和,即怀乡之情和迁逝之悲,使他的作品从创作情感上就具有了古典诗学的独特品质。  相似文献   

18.
托马斯·哈代是英国杰出的跨世纪的现实主义作家。他以其独特的"环境和性格小说"丰富了悲剧艺术。他塑造的许多悲剧人物都显示出不同的艺术魅力,其中尤以《德伯家的苔丝》的女主人公苔丝的悲剧命运最引人注目,其悲剧内涵最为深刻和丰富,最为人震撼,其悲剧成因也是错综复杂的。在这部作品中,哈代深刻表达了他对英国下层人民尤其是农村妇女的同情以及怜悯,在他的笔下,主人公苔丝是一位美丽单纯,并且具备容忍和自我牺牲精神的女子,同时也被视为英国文学作品中最理想的女性角色,但这位单纯女性的命运却是悲剧性的:她的一生经历了被强奸,被抛弃,并且最终被处于绞刑。生活在被资本主义法律所操控的社会,到处充斥着虚伪的伦理、道德规范和社会罪恶,作为一名贫苦的农村妇女,苔丝的悲剧命运不可避免也不是偶然的。苔丝无助地与社会抗争,最终却成为牺牲品,是她的性格弱点导致了她的悲剧命运,除此以外,与苔丝命运紧密联系的另外两个人物——安吉尔和亚雷也直接或间接地导致了她悲剧命运的发生。因此,本文旨在探讨苔丝悲剧命运的成因。  相似文献   

19.
张爱玲是中国近代文学史上一个非常特殊的作家,她的作品不仅有美妙的文字,更有其所特有的悲剧美。本文以张爱玲小说中女性的悲剧命运为研究对象,从分析《金锁记》、《半生缘》中的女主人公的悲剧性格和她们的悲剧命运入手,解读张爱玲小说主题以及其对女性人物塑造上的悲剧意识。  相似文献   

20.
《伤逝》、《边城》和《围城》分别是现代文学中20年代、30年代和40年代的代表作品,这三部作品分别诠释了不同时代作家的爱情观。虽然这三部作品中具体的爱情描写表现出很大的差异,但是仔细分析却可以发现三部不同的作品存在着明显的相似处:作品中的主人公都企图建立理想的爱情,但最终都以爱情悲剧告终。不仅如此,造成其爱情悲剧的根源也是相同的,即中国的传统文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