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学术月刊》第三期发表了石诤同志写的“究竟是怎样的逻辑推理”一文。这篇文章就统一性和斗争性的问题向我提出了“几点质询”,现逐一答复如下:关于统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是对立统一的关系问题  相似文献   

2.
薛靖同志在为答复言立同志的驳难而写的“辩证法还是形而上学”一文中,逐一地全面地介绍了他关于“统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的论点。这对于我们了解和商讨薛靖同志提出的观点,有很大方便。鲜明地摆出自己的论点,要比躲躲闪闪地隐藏自己的论点好得多。从这一点来说,我认为应该欢迎薛靖同志的态度,而且还希望他更进一步把自己的论点鲜明地摆出来。对于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哲学,我还是初入学的小学生,经典作家的著作读得很少、很少。正因为这一点,所以,我不想过多地引经据典,只是以一个初学辩证法的小学生的态度,仅就薛靖同志的两个论点,提出几  相似文献   

3.
<正> “矛盾斗争性是绝对的、统一性是相对的”这个命题,是由列宁明确提出来的,并由毛泽东同志作了说明和发挥。这个问题就这样解决了。近年来这个问题又重新提起,有些同志干脆否认了矛盾斗争性和统一性之间是绝对和相对的关系。这说明对这一众所熟知的命题还应该进一步讨论。首先,我们来回顾一下这个命题提出的历史。在哲学史上,第一个深入地触及到矛盾斗争性和统一性的关系问题的是黑格尔。他从“肯定自身的同一”,“否定是具有非同一规定的差别”,否定之否定则是同一与差别的统一入手(参见《小逻辑》第256页),把矛盾内部的否定性看作是辩证法的灵魂,是一切活动的内在源泉,是矛盾的本质。他所说的否定性,在一定意义上相当于斗争性,并通过肯定与否定关系的探讨,深入到矛盾内部结构中去研究  相似文献   

4.
由北京大学易杰雄同志撰写的《“统一相对,斗争绝对”含义的再探讨》(发表在《晋阳学刊》1986年第3期上)一文,是一篇难得的好文章。此文正确地解释了列宁的《谈谈辩证法问题》一文中“对立面的统一(一致、同一、均势)是有条件的、暂时的、易逝的、相对的。相互排斥的对立面的斗争则是绝对的,正如发展、运动是绝对的一样。”(《哲学笔记》第408页)一段话的含义。从而解决了“为什么说统一性是相对的,斗争性是绝对的?”这个哲学界争论了多年、众说纷纭而又不能令  相似文献   

5.
张凌云同志的《“斗争性是事物发展的动力”不能否定》①一文,(以下简称《张文》)从事物发展的动力的角度,将同一性和斗争性之相对绝对命题的争论引向了新的深度。阅读之后,颇受启发。但是我们认为《张文》的观点只向辩证法的深度迈出了不彻底的一步,因而仍有片面性。张凌云同志在文首指出:“斗争性是事物发展的动力”是对“矛盾是事物发展动力”的深化,从方法论上理解这并不错。但是文章仅仅停留在这一步上作出结论说:“斗争性是事物发展的动力这一命题,是不能否定的。”则片面了。我认为:矛盾的动力性既然在自身的深化中最初  相似文献   

6.
《社会科学战线》七八年第二期发表了臧宏、张传开同志的文章《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斗争性与统一性》。文章就毛泽东同志关于哲学的“两个对子”的论断,阐述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斗争性与统一性问题。其中着重分析了它们之间的统一  相似文献   

7.
矛盾相对的同一性和绝对的斗争性是唯物辩证法的基本原理。毛泽东同志根据列宁的论述,在《矛盾论》中进一步阐发了这一原理。怎样理解矛盾同一性是相对的、斗争性是绝对的,理论界众说不一,有的同志坚持这一论点,但却把相对和绝对的关系,说成是个性和共性的关系,有的同志则根本否定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之间的相对、绝对关系。这些同志的失误都在于没有从事物矛盾运动过程中去考察,研究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 一 列宁在《谈谈辩证法》一文中,第一次明确地提出事物矛盾的同一性是相对的、斗争性是绝对的原理。他指出:“对立面的统一(一致、同一、均势)是有条件的、暂时的、易逝的、相对的。相互排斥的对立面的斗争则是绝对的,正如发展、运动是绝对的一样。”毛泽东同志对此作了进一步的发挥,把一切事物的矛盾运动看作是一个有始有终的过程,从事物自始至终的矛盾运动过程来考察同一性和斗争性的相对和绝对的关系。认为对立面的统一,  相似文献   

8.
<正> 我在《齐鲁学刊》一九八○年第一期上发表了《试论矛盾同一性中的绝对性和斗争性中的相对性》的文章,引起了不少争论。持不同观点的同志认为,否定同一性的相对性和斗争性的绝对性,就是否认矛盾,否认对立统一规律,否认马克思主义的辩证法。是的,对立统一规律是不能否认的,因为这一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并直接决定、支配、影响着辩证法的其它规律。但是,坚持矛盾同一性中也有绝对性和斗争性中也有相对性,同“否定斗争性是绝对的,同一性是相对的”的观点,不是同一个命题,而是根本不同的两个命题。  相似文献   

9.
马清健和吕英寰同志的《论绝对和相对》一文(以下简称《马文》。见《哲学研究》1981年第9期),从绝对和相对的分析中,论证了“同一性是相对的,斗争性是绝对的”观点。笔者有不同的看法,谨提出商量请教。  相似文献   

10.
<正> 张明同志的《试论矛盾同一性中的绝对性和斗争性中的相对性》一文(载《齐鲁学刊》1980年第1期,以下简称《试论》),对矛盾斗争性和同一性,绝对性和相对性的关系问题,作了有益的探讨。但是,《试论》提出的对立面斗争的绝对性中有相对性,同一的相对性中有绝对性,以及结论:“绝对中有相对,相对中有绝对,这才是辩证法”,却是我们不敢苟同  相似文献   

11.
童示同志在《社会科学研究》1985年第2期发表对拙文《“斗争性是事物发展的动力”不能否定》①的《质疑》,有助于我们对事物发展动力问题的进一步思考。现拟作以下几点答辩。(一)《质疑》认为,拙文仅仅肯定同一性相对、斗争性绝对,而否定“同一性和斗争性都是相对和绝对的矛盾”,“会导致形而上学的僵化”。相反,《质疑》肯定“同一性和斗争性都是相对和绝对的矛盾”,倒“会导致形而上学的僵化”。  相似文献   

12.
看了《学术研究》一九八○年第四期上何新同志的《关于“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本来涵义及其演变》一文,觉得有些问题需要商榷。现在仅就其中有关形而上学的两个问题,提出一些粗浅的意见,向何新同志请教。一、把“形而上学”用作反辩证法的同义词,究竟是从谁开始的? “形而上学”一词,由亚里士多德一部著作的名字转为哲学名词,本来指的是研究超经验的东西的哲学。从黑格尔开始,在这一涵义之外,又用作反辩证法的同义词。这是哲学史上的常识。但是何新同志说:“这种说法是不正确的。因为黑格尔从来没有‘把形而上学看作反辩证法的同义词’。”何以见得?他举出了黑格尔的两句话,认为其中的“形而上学”指的是超经验的东西的哲学。其实,这样的话何止两句?还可以举出许多  相似文献   

13.
杨献珍同志的《唯物论的命运》是答复我的《辩证法的命运》的;《辩证法的命运》又是我答复近年来杨献珍同志和其他几位同志对艾思奇同志和我的批评的。有一个读者看了这些文章以后,写信对我说,他现在担心起“哲学论争的命运”来了。他的意思是:杨献珍同志并没有针对我的问题作出答复。这使我想到,我也不应该回避杨献珍同志对我的批评。本来,“唯物论的命运”是应当和“辩证法的命运”一致的:辩证法的胜利只是意味着形而上学的失败而不会意味着唯物论的失败;唯物论只有和辩证法携手前进,才能真正战胜唯心论。这是哲学史证明了的真理。现在,为什么唯物论的命运和辩证法的命运冲突起来了呢?这里面总有值得探究之处。本文首先从学术角度同杨献珍同志讨论;至于这个问题的政治方面,既然杨献珍同志坚持他的批评,我也准备在后面答复。不当之处,希望得到杨献珍同志的指正。  相似文献   

14.
张薰华同志在《学术月刊》一九八一年第七期发表的《辩证法在<资本论>中的应用》一文,新意颇多。拜读之后,感到如果适当改进,可能更加完美。这里,就所论及的叙述法或圆圈法问题提两点意见,仅供参考。第一,不能把叙述方法和研究方法的行程完全对立起来。张薰华同志说:“研究的方法是从现象到本质、从具体到抽象、从复杂到简单;叙述的方法  相似文献   

15.
《学术月刊》1989年12期发表了彭延光同志的《马克思的货币流通规律新解》一文(以下简称“彭文”),与李柱锡同志和我进行商榷。这里只答复彭文对我发表在1988年第9期《经济研究》上的《马克思货币流通规律的错误表述亟应纠正》一文提出的三点商榷。现分别答复如下: 第一,我在那篇论文中曾说:流通公式中“待实现的商品价格总额”译文的“待实现”三字不够确切,但这是“译文纠纷不必多所考虑”。彭文认为我“没有深究它的原意”,并指出其正确的翻译,“应当译为必须实现、应该实现或能够实现等”。依我看,彭文的这些译文并不比“待实现”更为理想。因为流通中的  相似文献   

16.
我阅读了王红玫和秋白兰两位同志在《学术月刊》发表的“哲学的根本问题应当是两个”一文,有几个问题我不十分理解,因此特别提出向王红玫和秋白兰两位同志请教。王红玫和秋白兰两位同志在文章里论证“哲学的根本问题应当是两个”这论题时,曾阐述了两个论据:(1)“从思维对存在的关系来看,并没有包括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对立”;(2)“理论的根据”,即列宁和毛主席有关这问题所给与的教导。我的问题是有关这两个论据的。先从第一个论据谈起。王红玫和秋白兰两位同志在提出第一个论据时,认为思维对存在的关系并没有包括  相似文献   

17.
《学术月刊》1962年第11期,发表了李湘同志“旧中国是否发生过产业革命”一文,他认为:旧中国不曾发生过产业革命,因为产业革命是具有特定内容的社会革命;中国虽然出现了近代机器工业,但并没有具备产业革命的各项前提条件,无由进行产业革命。究竟旧中国曾经发生过产业革命没有?是值得讨论的问题。现在我提出一些很不成熟的意见与李湘同志商榷,并希望同志们批评指教。  相似文献   

18.
在《学术月刊》1963年第2期“管子的经济思想代表什么阶级的利益”一文中,叶世昌同志认为“阶级观点”与“阶级利益”是两回事,所以不完全同意我对《管子》作者所代表的阶级的分析,并指出“只能说《管子》经济思想反映了商人阶级的观点(也反映了地主阶级的观点)而不是代表了他们的利益。”如果《管子》代表商人阶级的利益,在《管子》中就不应该“有许多直接抑制富商大贾的办法”。  相似文献   

19.
《中国社会科学》1993年第6期载有房良钧同志《对统一斗争相对绝对问题的创造性探索》一文,提出的问题很有意义,但在基本观点上我却有不同的理解,现概述如下,以与良钧同志商榷: (1)矛盾的基本属性是什么?我认为,“同一性和斗争性”并不是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矛盾两侧面之间既斗争,又同一,才是矛盾的基本属性。  相似文献   

20.
拙作《关于社会主义劳动力所有关系问题》一文,在《学术月刊》1980年第6期发表后,蒋学模同志提出了不同的意见。他认为,社会主义劳动力公有说“不论从哪一方面看,都难以成立,应该彻底加以抛弃。”可是,他并没有从理论上或事实上提出充分的依据来支持他的论点。现在,我想继续就几个问题,谈一些不成熟的看法,向蒋学模同志请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