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救世情怀与宗白华美学思想的发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宗白华美学思想的价值根基是他的救世情怀。他对以救世为旨归的"宇宙人生真相"的探寻与他的以建立"少年中国"为目标的人格建构的思考促成了他美学思想的发生。在由救世情怀所激发的美学思考中,宗白华把自己人格建构的思想与其对宇宙人生真相的追求结合了起来,使他的人格建构思想在具有社会意义的同时更具有了美学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宗白华的生命美学观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宗白华吸收叔本华、柏格森的生命哲学和歌德的泛神论 ,与中国传统哲学思想加以融合 ,认为宇宙是无尽的生命 ,美就在生命。生命 ,其本质在精神。宇宙的精神体现在活力上 ,故美在活力 ,活力也就是创造力。宗白华认为 ,美不仅在生命 ,还在秩序。宇宙具有严整的秩序 ,圆满的和谐。活力是美的内容 ,秩序是美的形式。艺术作为艺术家的创造 ,是生命与形式的统一 ,这个统一 ,就是“境界”。宗白华认为艺术的境界与人生的境界是相通的。他主张以艺术的态度对待人生 ,对人生持一种同情的态度、把玩的态度、美化的态度、超然的态度。这种态度不是消极的 ,它内在地具有一种创造的、进取的精神 ,是创造与审美的统一 ,因而充满着青春的气概  相似文献   

3.
用灵心感悟宇宙自然──宗白华文艺美学思想的一个特点高建新在现代美学家中,宗白华先生无疑是一位最具特色、最使人们钦慕的大师。他一生耿直方正、淡泊自处,追求生活的艺术化与情趣化,推崇灵性气韵,注重直觉体悟,一片天机,随性而来。在谈到中国绘画时,宗白华先生...  相似文献   

4.
朱光潜和宗白华是中国现代史上两位并立的美学大师,有人拿二者比较,指出:“作为美学家,宗白华的基本立场是探寻使人的生活成为艺术品似的创造。这与美学家朱光潜先生有所不同。朱光潜乃是把艺术当作艺术问题来加以探索和处理……在朱光潜的学术思考中虽也涉及一些人生课题,但在学术研究的基本定向上,人生的艺术化问题在宗白华那  相似文献   

5.
云慧霞 《云梦学刊》2007,28(3):28-31
宗白华对于中国审美现代性问题的思考,是与其对歌德的研究相结合的。面对现代人普遍存在的精神危机问题,他试图从歌德的人生及作品中寻找解决的办法。歌德或曰浮士德精神就是个体生命向宇宙社会作无限追求的孜孜不倦的精神,而艺术和审美则被作为个体完满发展与社会发展相协调的中介,成为近代人心灵生活的归宿和内在问题的解决途径。  相似文献   

6.
范藻 《天府新论》2003,1(5):113-115
宗白华的著作中多次提到"玉的美",从中国传统的"比德"的审美思维,从"玉"的自然特征入手去分析了宗白华淡如玉的人生境界,洁如玉的人生情怀,白如玉的人生品格和坚如玉的人生理想,就可以看出"以玉比德"是宗白华审美人生的生动写照.  相似文献   

7.
人文学科理论家的文字往往蕴含着他独特的精神基因和人格基因,美学学科尤为如此.在众多的中国现代美学的先行者中,宗白华留给人们最为深刻的印象就是他那浓烈的诗意情怀.宗白华的这一特征与他的内倾型人格有着直接的联系.内倾型人格的主要特征是偏于内省、情绪悲观、做事稳妥.根据现在所能看到的材料进行判断,宗白华是典型的内倾型人格.内倾型人格使宗白华特别注重内心体悟,使他思考问题的视角更多地集中于自身及对象的精神世界,这一特点直接影响了他美学思想的发生."艺术是创作主体人格的外化"是宗白华的基本美学观念.这一观念的产生乃至其美学思想的发展都直接得益于他的内倾型人格.宗白华的美学思考之所以具有浓烈的诗意情怀与他对人格境界的追求有直接的关系,而他对人格境界的强调也正源于他的内倾型人格和建基于此人格基础上的美学观念.把握宗白华的基本人格特征是我们理解其美学思想的前提和基础.  相似文献   

8.
《流云》是我国著名的美学家、诗人宗白华先生于1923年结集出版的一部诗集.宗白华是“五·四”时期的著名诗人,他的小诗,曾和周作人,谢冰心的诗作齐名.《流云》这部诗集被誉为小诗派的殿军.对宇宙,人生的自觉探索和对艺境的哲理性的体验,是宗白华诗作的重要特点,正如宗老所自言:“诗文虽不同体,其实当是相近的.一为理论的探索,一为实践的体验.”(《艺境》)宗先生一生致力  相似文献   

9.
宗白华所讲的“艺境”辨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胡家祥 《江淮论坛》2009,(3):154-159
宗白华终生情笃于艺境的追求。他所谓的“艺境”不仅是指艺术品所描绘的活泼玲珑的生活天地,更是指艺术家通过艺术形式表现宇宙的节奏和生命的律动,因而是意境与气韵的统一体。宗先生将意境明确区分为三境层,将气韵明确地与易道的阴阳相联系,是对学术史的重要贡献。对意境与气韵作一体化的描述之所以可能,在于宗先生兼备哲人与诗人的气质,醉心于澄怀观道,而气韵与意境正是艺术活动中作为字宙人生本根的道的体现。注目于玄境使艺境理论诗意浓郁,但在逻辑分析的确定性、清晰性和系统性诸方面还有广阔的发展空间。  相似文献   

10.
儒家认为既然人的死亡是无法避免的,就不如注重今世,把对永生的痴心妄想转移到对"道"不懈追求。通过对"道"的追求,提高道德境界,实现"内圣外王"的理想人格,确立自己的人生价值取向和安身立命的根基。并且由此产生的"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的强烈使命人生,以及在对"名"追求的"三不朽"境界产生的强大人生动力,使人类在面对无限之茫茫宇宙时,能够超越有限,超然于生死,精神勃发地存在着,表现了儒家化解生死问题的伟大智慧。  相似文献   

11.
云慧霞 《阴山学刊》2004,17(1):36-40
青年时代的宗白华用《流云》小诗的清新勃发来表达自己对少年中国的憧憬和向往。他诗歌的魅力虽然与其自身的诗性品格有关,但更多地是时代和社会环境使然。在宗白华的诗歌及其诗学理论中,同样也包含着他早期的唯美主义倾向与对黑暗的研究。而对小诗这一诗体的选择,反映了他的诗性品格和早年对哲理情思的追求。《流云》小诗奠定了宗白华一生美学著作的基本音调。  相似文献   

12.
时宏宇 《东岳论丛》2012,(11):117-121
宗白华立足于中国的生命哲学,汲取中国古典的智慧,构建起以“道、气、象、和”为核心范畴的生命哲学体系.道是其生命哲学的元点,气是其生命哲学的母体,象是其生命哲学的形态,和是其生命哲学的至境,这些范畴最后都归结于“生命”.这个生命不是静止的,而是不断变化发展的,宗白华提出了“生生宇宙”的说法,他认为中国的时空观是时间率领空间,是一种生命的变动的空间而非西方传统的几何空间,这正是中国哲学、艺术的特点,宗白华的哲学体系焕发出生命流动的光辉.  相似文献   

13.
信仰是人类特有的一种精神活动,体现为对一定的宇宙自然观、社会历史观、人生价值观的信奉与遵循,反映了人类超越有限人生和追求永恒不朽的强烈愿望。信仰又是人类特有的一种心理现象,是人类在情感上的一种投入和升华,通过对事物的崇拜而使失落的心灵得到慰藉,从而使人生富有意义并充满希望。信仰还是人类的一种自律行为,体现为社会成员对高尚的道德理想、行为准则的认同与追求,从而成为人们培养忠诚、奉献等崇高品质的强大动力。由此可知,信仰既是人们的精神支柱和行动指南,又是人们社会存在价值的生动体现。由于信仰在人类的社会生活中具…  相似文献   

14.
苏轼的人生态度与人生体味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苏轼早在出仕之初就把人生视为一个不定的和漫长的持续过程。为了减轻人因生命有限、宇宙无穷的强烈反差而产生的悲观绝望和心理失衡,他主张把人的有尽的个体生命纳入人类生命延续的无穷过程,实现新的心理平衡;人的得失沉浮组成了人生起伏不定的漫长过程,主观意志不能完全左右,他主张只有采取随缘自适、超然于物外以观物的态度,才能不失时机地抓住新的希望。熙宁时期,苏轼被新法派排挤出朝廷,他开始适当调整自己的行为方式,从直陈政见到寄寓托讽,从满怀信心地追求政治抱负的实现到淡化功名意识而追求精神满足,对人生采取一任陶铸的态度,把人生视为一个不断超越现实与自我的精神追求过程。“乌台诗案”与黄州之贬,使苏轼深切感受到苦难遭遇中的人生况味,从此,他由追求社会公认的人生价值,转向探求心灵和宇宙的奥秘,努力寻求自身存在价值的实现。因此,黄州之贬,对苏轼人格境界的升华,对他更深切地体认生命,对他后半生坚定地走自己选定的生活道路,都有着决定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有学者已经从宏观上指出宗白华给我们留下了两个方面的启示,一是中西文化的沟通与融合,二是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的沟通与融合;如果从微观的角度去看,宗白华还给我们留下了"道不离艺"、"中国艺术本位观"、"借照与还照的研究方法"以及"从认识论到本体论的思维模式"等几个具体但并不微小的启示;揭示这些启示,有助于我们进一步理解宗白华美学、诗学研究的价值与意义.  相似文献   

16.
20世纪80年代以来,学术界一直比较重视宗白华美学思想与西方思想、中国老庄思想关联的研究,但对其与佛学思想关联的研究还不够深入。宗白华思想与佛学关系密切,在哲学层面,宗白华依据佛学理论来理解叔本华等西方哲学家,确立体用兼备的人生观思想,关照军事、科技等现实生活,佛学是其哲学思想的最高精义;在美学层面,宗白华依据佛学理论确立同情说、静照说、意境说等,佛学是其美学思想的最高境界。总之,宗白华依据大乘佛学的精深义理来构建自己的思想体系,解决他所面临的现实问题,因此,佛学是宗白华美学思想最深的心灵。  相似文献   

17.
人生境界是人们在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与宇宙的活动过程中所感悟到的人生的意义。冯友兰依照人的境界程度及其意义不同,把人的境界划分为四种类型: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人生四境表明了一种发展,而天地境界更是人生价值和意义的最完美展现,是人生追求的理想境界。境界说的重心就在于通过人们对人生最丰富的意义和价值的追求全面了解、倡导人们追求更高的精神境界。  相似文献   

18.
肖铁诗歌的呈现方式,在很大程度上似乎表现为一种对事实和真相的叙述与言说上。诗人这种创作追求的蕴涵,首先是使读者感受到一种对生命和生命价值的密切关注;其次是使读者从变幻莫测的人生世相里获得一种豁达与宽容;再次是使读者感到一种平易和亲近之外的深入人心。并且,从诗人的创作走向中,似乎正在从"实在"的风格而逐渐追求一些"空灵"的表现形式。  相似文献   

19.
宗白华艺术理论的形成与法国哲学家柏格森的生命哲学有着莫大的关联,其美学思想在中国现代美学史上独树一帜。本文从宗白华的艺术理论与柏格森生命美学的关系出发,认为他接受了柏格森的生命创化理论,由此确立了他的人生观,并提出人生艺术化的看法。他运用柏格森的生命哲学来解释艺术的本质、创作和欣赏。后来他逐渐超越柏格森的思想,把它和中国传统哲学的生命宇宙观相融合,在此基础上形成了新的生命美学体系。  相似文献   

20.
刘建平 《学术界》2023,(7):161-169
在宗白华的美学思想中,存在着“可信”和“可爱”的审美理想冲突。宗白华所追求的审美理想应是富有生命精神的、雄丽的、能对时代精神起到振衰起敝作用的,这是“可信”的一面;然而,宗白华在他的艺术创作和“散步美学”中向我们呈现的审美理想却是忧郁恬静、闲和静穆的,这是“可爱”的一面。一边是“舞”的生命精神,一边是“静寂”的审美意趣,这两种截然不同的审美理想“悖论式”地融合在一起,使得宗白华的美学思想充满了紧张、矛盾与张力。这两种审美理想是如何形成的呢?又是如何在宗白华美学思想中“逆反”地融合在一起的呢?从“可信”与“可爱”的视角出发去探究宗白华的美学思想及其悖论,能够克服学界对宗白华美学思想研究中片面化、简单化、肤浅化的问题,进而揭示其思想的丰富性和多元维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