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中国韵文文体演变中新旧诸体的相济共存乃是一种客观存在的文学现象。人类自然而本能地接受文化遗产的一般原因,汉民族尊古崇圣的文化心理结构之特殊原因,矛盾同一性所构成的哲学原因,是诸体相济共存因素存在的主要原因。诸体的相济共存对韵文新文体的形成与完善,旧文体的重构与复兴,乃至韵文艺术的长期积淀与提升,都有着十分重要的促进意义。  相似文献   

2.
《诗经》的句式、用韵、辞采、章法等多种艺术质素已摆脱二言体诗较原始的形态,标志着中国韵文文体发育已基本趋于成熟。《诗经》产生的背景,促成这一文体之风貌逐渐形成其特有的写实性特点。而这其中,尤以赞颂体、怨刺体与爱情体最具典型性,对后世相关文体的演进有着重要的奠基意义。  相似文献   

3.
《南都学坛》2016,(4):41-46
元代文坛在雅俗分流的同时,还出现了这样一批作家,他们既从事诗文词赋等传统雅文学创作,又从事戏曲(杂剧或散曲)、小说等新兴的俗文学创作,身兼雅俗,即雅俗双栖的作家。从雅俗双栖作家队伍状况来看呈现出持续时间长,流布区域广,涉及文体兼擅多元等特点。从雅俗不同文体之间关系看表现有二:其一,文体各用、泾渭分明。这类雅俗双栖作家,由于文学观念等因素影响,他们的雅俗创作,无论内容还是风格上都严守各体、泾渭分明,诗文饱含忧国忧民的社会关切,但散曲却是另一番活泼的市井民俗、男女情爱;其二,文体互用、雅俗融通,雅俗文学虽然各有自己的特色,但并非互不关联、各行其路,更多的是雅俗之间的相互联系和融通比如雅俗各体语言相互借鉴、同一题材运用不同的文体表达等。双栖现象形成原因主要有元人雅俗文学观念的趋同性和雅俗文人之间的交往等方面。总之,元代文坛客观存在着作家的雅俗双栖现象,雅俗各体的创作并非彼此割裂,而是存在着一定的联系和融通。用"一代有一代之文学"的观念或单一文体的视角去认识元代文坛,对元代文人的认识难免会出现诸多误读,关注雅俗双栖现象,有助于我们对元代文人及元代文坛有一个新的客观的认识。  相似文献   

4.
东汉末年,中原地区战乱频繁,汉廷乐制崩坏,乐官、乐工、乐器等多亡于战火,幸存者也流散四方。官渡之战后,曹操平定北方,流散四方的乐官逐步回归中原。随着杜夔等音乐人才的回归,曹魏音乐官署与乐制得以重建。这一时期的宫廷音乐有雅俗之分,并互相竞胜。曹丕之后,俗乐占居优势地位,逐步取代先秦古雅乐,形成混同雅俗的新雅乐,并用于元会等重要礼仪场合。汉魏之际乐官的迁徙、分化及竞胜直接作用于音乐,对当时音乐中心的转移、音乐官署的兴废、音乐曲调的变化、雅俗乐地位的消长等有着显著的影响。乐官的回归中原、音乐官署的重建,促成了雅乐、俗乐歌辞创作的兴起和建安文学的繁荣。  相似文献   

5.
俗之雅集     
元曲为中国古代韵文中较具俚俗性的作品,是俗中之雅。雅俗其实并不对立,也不代表高下。且雅来自于俗。但在古代二者确实存在观念上的差异,因而影响创作态度、内容、方法与创作人员的构成。因此元曲之地位远远低于诗、词,且其流传与记载均受限制。但作为韵文,在格式、用典和音乐性等方面,元曲与正统韵文有着不可分割的渊源关系。元曲的赏读性和雅俗兼备使其拥有众多读者。鉴于元曲作品的检寻不易,《全元曲》搜集宏富,呈献了一个在门类、作品、作家、版本、考证、音律等方面集大成的接近全貌的读本,具有总结性和资料性。在整理上本书遵循了保持原作原貌的重要原则,为元曲研究及其他相关学科提供了活性的本色材料。  相似文献   

6.
韵文源于人类劳动,其产生与口头传播的需要密切相关。韵文文体源于早期的祭祀等仪式场合中的口头言辞,与原始仪式之间有特殊关系;其生成还与特定场合的相关“言说”行为方式有关,另外还应根据使用场合和使用功能的不同加以区分。先秦韵文文体经历了由二言体到以四言为主流的发展阶段,经历了由歌、谣等1:2头韵文样式向书面韵文的过渡阶段。到战国末期,韵文文体种类已颇为可观。先秦韵文对后世文体及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7.
文体既是人们造创的是人类文明的产物,又有自身发展变化规律。文体何以会演变呢?分析其原因不仅是社会生活对文体强烈的影响,文化科技对文体不断地渗透,人们的创新追求促成文体变化,而文章体式自身的裂变则促成文体日益丰富发展。社会生活对文体的影响这是文体演变的极其重要的客观原因。社会生活涉及的方面非常广泛,只要有人群生存、活动的空间,就形成一定的社会生活,那么人们就必然要表达思想感情,进行交际交流,也就会有广义的文化  相似文献   

8.
中国自先秦以来就有韵文叙事和散韵结合的文学传统。汉魏六朝小说中的韵文就已经具备了多种叙事功能。韵文在唐传奇中的功能更为丰富。唐人不但"有意为小说",而且也有意识地开拓了韵文在小说叙事中的功能,中国古代小说"文体独立"之始,就已经形成了这种以散韵结合为主要标志的多体浑融的文体形态。宋元时期的文献证明话本更多地是向更为成熟的唐传奇学习。文言小说和白话小说的互相影响使古代小说固有的散韵结合的叙事传统得到进一步的加强,也使韵文在小说叙事中的功能变得更加丰富。宋元之后,随着占主流地位的小说语体的转变,小说的文体特征虽然出现了一些变化,但散韵结合这一特征却一以贯之。否定早期小说中韵文的叙事功能,认为叙述者大量引入诗词,并以此作为叙事手段肇始于宋元话本小说的观点其实并不恰当。  相似文献   

9.
本文认为中国文学史上韵文兴衰伴随着文学的演进。在这过程中文体的自觉和"文章不朽"论,对于人们高度注重文学形式有重要影响,促进了韵文的兴盛。而简牍、纸张的发明和以此为载体的书面传播则推动了散体文学的大发展,并促使散体文学的代表——小说的崛起,最终成为文学的主流。  相似文献   

10.
一部中国戏剧史,就其本质而言,就是一部雅俗艺术互动的历史.梳理汉剧产生的历史轨迹,考察汉剧文学形态与音乐形态的各种特色,不难发现,作为一个古老剧种,汉剧堪称中国戏剧史上雅俗之变的一个经典个案.可以说,没有清代中叶以后的花雅之争与雅俗之变,就不会有汉剧的问世;而不了解汉剧的前世今生,也就难以深入理解清代中叶以后中国戏剧的历史嬗变与本质特征.汉剧在"花雅之争"的戏剧史背景下登上历史舞台,其产生与发展的历史命运始终与汉口的经济发展及都市化过程密切相关.汉剧剧目偏重历史剧的特色,体现出剧本内容雅俗互动的明显特征;汉剧独特的音乐形态与风格,也充分表现了汉剧以俗为雅的审美特征.从这一意义上说,汉剧是中国戏曲史雅俗之变的历史产物.  相似文献   

11.
中国古典诗歌无正式"无韵诗"品种,并没有影响其繁荣和在世界诗歌中相当重要的地位;20世纪承认"无韵诗"为诗歌之后,中国诗歌并未获得预期的丰富和快速发展,反而经历了更多挫折.因此,不应高估"无韵诗"的诗学价值;把"无韵诗"认可为诗歌的合理性,及通过引进"无韵诗"推动中国诗歌丰富与繁荣的可能性,是值得怀疑的.  相似文献   

12.
大陆新武侠小说崛起之我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陆新武侠小说的崛起在中国当代文学的发展历程上是一个极为重要的文学现象,蕴含着重大的多方面的文学意义和价值.它是港台新武侠小说的继承、发展和创新,是对传统的雅俗观念的强烈冲击和微妙消解,也为当代文学如何在困境中发展带来诸多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13.
赋是中国文学中的一个传统话语,体裁类型比较特殊.本文从中西文类对比的角度,考察了赋在欧美学者视野中的文体类别,指出以有韵无韵的二分法译介赋的优势和不足,肯定了以欧洲流行的三分法译介赋的做法,认为译赋为rhapsody是欧美学者对中西文体缺类研究的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14.
罗伯特·克里利一直被认为是仅次于查尔斯·奥尔森的投射诗派中坚人物。他提出投射诗的核心原理:“形式向来不过是内容的延伸。”研读克里利的散文和访谈录可以发现,从20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他竭力拥护与奥尔森共同推出的投射诗理论,他此间有关客观性、语言、形式以及诗歌尺度的言论几乎都可以看作是投射诗理论的诠释。然而在创作实践中,即使是在他极力拥护投射诗理论时候,他的有些诗歌也表现出对投射诗原理的背离。这可以从他这段时期创作的几部组诗中得到证明。无论克里利是否遵循了投射诗理论,可以肯定的是,他一直尝试把自己的即时感知投射到诗歌中,从而为自己在美国诗歌史上奠定了不可替代的位置。  相似文献   

15.
词与乐的关系是一个不断发展和演进的过程,这个过程既影响了词体本身的性质特征,也决定了词体的演化和蜕变。文人词摆脱音乐最终独立,这从音乐的角度讲,固然是一种遗憾,但从文学的角度讲,则又未尝不是一种解放或创新。对音乐的疏离虽然消弥了歌词"别是一家"的特立性,但同时却也确立了它在文学史、诗史上的独特地位,这正是词体文学性不断发展完善的必然结果。  相似文献   

16.
近些年来,随着诗歌渐入低谷,人们关注的目光逐渐转向了现代格律诗。论述了新诗的危机能从形式建设,特别是现代格律诗中找到出路。现代格律诗既与我国古典诗歌传统血脉相连,又与我们今天的时代精神相契合。而且经过众多诗人和理论家的努力,它已经不断成熟并日趋完善,是新诗再也无法回避的选择。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从“丹道世界的诗歌媒体”和“文人笔下的内丹诗词”两个方面,展示了中国古代内丹养生诗词的风貌与特点,指出内丹养生诗词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学类型,它既是道士阐述内丹理论,总结修道经验的媒介,又是文人抒发胸臆,表现生活情趣的工具,因而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是一份值得我们珍视的文学遗产。  相似文献   

18.
作为当时的流行歌曲,唐宋词无论就其内在特质还是外部功用而言,都有着现代意义上之流行歌曲所具有的主要属性和特征。从流行歌曲视角研究唐宋词,不但有助于拉近古代经典文学与普通大众的距离,跳出学术上"为研究而研究"的怪圈,而且有助于开拓当代流行歌词作者的视野,丰富其创作内容,同时,还有助于提高创作者和欣赏者的文化品味,保持民族艺术的独立性。  相似文献   

19.
诙谐歌曲是一种雅俗共赏的歌曲体裁,深受人民群众的喜爱。从来源上,当代诙谐歌曲可划分为三大类;从题材上,可划分为十大类。诙谐歌曲在歌词和曲调上都拥有其独特的风格和创作特征。诙谐歌曲需要继续沿着讴歌、讽刺的谐趣审美路线和时代潮流蓬勃发展。  相似文献   

20.
传播媒介的变化对宋词创作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歌伎是宋词传播的中介这一现实 ,影响和制约了宋词抒写的内容、协律的特点、艺术风格和审美特征。随着社会、政治情况的变化和印刷技术的发展 ,宋词从口头传播转向书面传播 ,传播媒介的改变引发了宋词一系列的变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