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用手想象     
“用手想象”这一创作方法,是当代绘画在与机器图象的竞争中,为自己找到的新的立足点和出发点。当代哲学思潮的身体转向为这一方法提供了思想基础和理论依据。它是对画家身体在绘画中的重要作用的发现,是绘画向身体的转向;它珍视偶然性,拓展视觉经验,开发右脑的造型、想象和创造潜能。“用手想象”不仅对绘画艺术意义重大,而且对其他实践活动,同样具有启发意义和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2.
《北方人》2007,(12)
如果将身体视作一部持续运行的复杂机器,你就该笃信自己一定有办法维护它,改善它。身体的成份,说到底都是来自摄入的食物,通过长期摄入有益的食物,排斥有害的食物,你就能逐渐改善身体里的物质,令它最适合这部机器的运作。我将这种长期的努力视为一种身体DIY———就像你更新自己的电脑一样,只不过更新这部机器更需要耐心。  相似文献   

3.
伊格尔顿的美学批评观强调身体的重要性,关注身体就是在关注人的主体性;同时,美学与艺术一样具有意识形态性,它往往是政治意识形态的天然同盟。美学既是有关身体的话语,也是有关审美意识形态的话语,它在以身体的名义建构着审美意识形态话语。  相似文献   

4.
"身体"概念在杜威的哲学中占有重要地位。没有这一概念,就无法对其"经验"概念与"自然"概念、自然与经验的连续性,以及艺术经验的构成方式和最终根源进行彻底而有效的解释。身体不是与心灵对立和分离的封闭实体,而是表现为心理—物理事件的开放性主体。身体渗透着精神的因素,它具有综合功能。身体给环境赋予意义,身体是艺术经验的第一自然,是艺术的根源,也是艺术的原形。身体不但将艺术观念和艺术构思实现出来,而且通过工具介入对自然物的改变,它也在这种改变中改变自身。  相似文献   

5.
拟人化批评是中国古代书法批评的重要形式之一,它反映了一种传统的艺术观念,即把人的生命形式作为艺术结构形式的一种象征。古代书法批评中人的生命形式分为“形而上”的身体构造、外貌形态与“形而下”的精神气韵两大部分,与此对应的书法结构同样也可以分成这样的两大部分,可谓是一种人与艺术的异形同构。在拟人化批评中,作为书法对照的人,可以说从筋骨血肉到神韵品格都渗入到书法批评的隐喻体系,进而成为一种艺术直观生命的体悟对象。  相似文献   

6.
近一个世纪以来,对身体关注的持续升温是哲学领域中的一个突出事件。舒斯特曼的身体美学也是这一事件的产物。它以身体为中心,对身体在艺术和审美中的作用给与充分重视和尊重,纠正了意识美学对身体感受的偏见和忽视。它积极肯定快感的生物学意义和身体在审美中的合法性地位,同时为通俗艺术提供美学辩护,指向了一种更具肉体关怀的人道主义美学的可能。  相似文献   

7.
行为艺术,也称行动艺术、身体艺术、表演艺术等。是艺术家以自己的身体为基本材料的行为表演,通过艺术家的自身身体的体验来达到一种人与物、与环境之间的交流,并通过这种交流传达出一些非视觉审美性的内涵。与传统的绘画、雕塑等艺术形式注重艺术行为结果而言,行为艺术强调的是艺术家的行为过程的意义。艺术家把现实自身作为艺术创造的媒介,并以一定的时间延续,以特定的环境和含义为依托而进行艺术创造活动的艺术形态。  相似文献   

8.
想象在文艺欣赏中的作用张少扬狄德罗在《关于戏剧艺术》一文中指出:“想象是人们追象的机能。”他又指出:“想象是一种特质。没有它,人既不能成为诗人,也不能成为哲学家、有思想的人、一个有理性的生物、一个真正的人。”确实,科学中新规律的发现,技术中新机器的发...  相似文献   

9.
身体美学是由美学家舒斯特曼提出的。身体美学意味着身体的感性经验、审美行为以及其本身成为思考、欣赏、审美的对象,可以说它是对美学学科界限的一种突破。身体关学的研究应该有两个发展方向:一方面朝向身体自身;另一方面向艺术、文化、生活等敞开。当然,身体朝两个方向发展的结果是殊途同归,都是身体一元论。  相似文献   

10.
从浙江的一次调查出发,探讨在电子媒介主导的今天文学经典的命运,尤其是其存在方式的变化。文学经典已经进入"后经典"时代,影像存在成为经典传承的最重要方式。这一变化的核心是文字向影像的转变,与这一转变密切相关的是身体在美学中的地位。因而从身体问题入手,既能理解影像存在的合理性及其所带来的问题,也能理解媒介和艺术的变迁。  相似文献   

11.
走出生存的困境—关于科技进步与社会发展的哲学反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世纪,科学技术的进步创造了巨大的物质财富,但同时也带来了越来越多的社会问题,人类面临生存的困境.究其原因,主要是人类过多地注重了科学技术的工具理性,而忽视了其价值理性与人类缺乏对科学技术行为后果的责任感.要走出这一困境,一是要正视科学技术务实的思路,二是要使科学技术发展的价值目标以人类的根本利益为依归,三是要以科学技术的生长点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2.
生物技术特别是克隆人技术对建立在神秘感基础上的人类尊严构成了严重冲击;以至必须以理性来维护人类生命的独特价值和尊严。目前,围绕克隆人技术的伦理争论已经广泛地展开。然而,任何对具体技术的伦理争论,必须建立在一定的伦理准则之上,这样的伦理准则可以概括为两个,一是决不像制造机器一样制造人,二是决不像对待机器一样对待人。以这样的伦理准则,有关克隆人技术的几个伦理问题便可得以解决。  相似文献   

13.
制造工具的劳动是人类产生的标志 ,同时 ,也标志着技术在人类社会中产生。随着科学技术在人类社会中的发展 ,以科学技术为基础的人的能动性不断增强 ,由此对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它要求人的道德能力、对科学技术及社会的认识与把握能力要全面提高 ,也就是人的体内进化要与体外进化相和谐。否则 ,必将导致人类最终技术化的自我毁灭。  相似文献   

14.
“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提出的一个大背景就是以科技力量为支撑的经济发展与人文精神发生了深刻冲突。这个发展思路为中国的未来规划了一条融合科技文明与人文精神的发展道路。“以人为本”不仅要“以人民为本”,还要照顾到每一个个体的合理的权利诉求,促进人的全面自由发展。  相似文献   

15.
电子信息时代下,受劳动与市场双重引擎的作用,人与电子网络出现了明显的异化现象。人与电子网络的异化虽然在本质上仍然属于劳动异化与科技异化,但却表现出人的思维与模拟思维的异化、人的角色异化、人与自然的异化等新的特征。这种异化不仅导致了人的感官能力、认知能力、交往能力的下降,而且也造成了社会资源的浪费、环境的污染、社会诚信的危机。要扬弃人类与电子网络的异化,必须实现个人自觉、电子网络从业者自律、政府强治,以减少人与电子网络异化带来的危害。  相似文献   

16.
论家用净水器的和谐化设计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水是生命之源,但随着环境污染的加剧,水的生态平衡被破坏,而市场桶装净水也不断出现二次污染问题与“黑心桶”事件.于是,家用净水器应运而生。文章指出,产品和谐化设计开始作为产品设计的指导思想,家用净水器作为桶装饮用水的替代品,它的外观设计各要素之间的和谐、技术与健康生活的和谐、人机交互的和谐、产品与环境的协调统一决定了产品的成败。  相似文献   

17.
在生存技术、经验知识和农业社会的互动中,生态文明处于襁褓之中,人与自然原始和谐;在机器技术、理论科学和工业社会的作用下,生态文明尚未成形就走向异化,人与自然关系失衡;而在高新技术、复杂科学与信息社会的交织中,生态文明作为一种新型文明被当代人类所渴求并建构,通过人类自身的技术使用实践,通过生态技术的产业化,STS的关系必将走向协调可持续的良性轨道,生态文明也一定会在不久的将来成为现实.  相似文献   

18.
论儒家礼制文化的生态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古称礼义之邦,礼制文化是中国文化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古礼起源于上古的宗教仪式,进入阶级社会后成为一种普遍的制度文化。儒家以宏扬礼学为己任,六经之义都贯彻了礼的精神。礼的重要的功能是协调社会中人与人的关系,包括宗法关系和政治伦理关系,但同时也有协调人与自然关系的功能。在《周礼》、《礼记》以及上古礼制的记载中,敬天、事天的礼俗蕴含了大量的保护生态的思想和可持续发展意识。  相似文献   

19.
长期以来,理论界在技术本质及其范畴问题上争论未止。技术是人类利用、控制与改造自然、社会、思维的方式、方法的集合,是人对世界的活动方式,包括自然技术、社会技术与思维技术。  相似文献   

20.
关于科学技术发展与人的发展的互动,我们有这样的认识人类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伟大实践中推动科学技术的发展;科学技术的发展为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创造了条件;人与科学发展的互动是可持续的良性互动.现代社会科学技术发展与人的发展的互动具有全球性、长远性、组织性、系统性的特点.实现互动的基本途径是坚持科学服务于生活;加强科普教育创造良好的科技氛围;弘扬科学精神;加强科技立法,规范互动行为;构建互动"转换体",协调科技与人的发展的互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