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对学术期刊的稿件进行编辑加工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即政治性内容、学术性内容、文字性内容。学术期刊编辑在编辑稿件时,首先要把关文章的政治性,使学术期刊在舆论导向上不至于偏离;其次是在编辑加工文章的内容时,要注意文章在论点、论据方面容易出现的问题,使文章的论述脉络清晰、结构合理;再次是对文章中出现的病句、错误标点和形式规范化给以梳理和调整,使文章上下贯通,语气一致。  相似文献   

2.
宋元以来文章批评理论在不断发展和完善,南宋的文章批评多是零散的、语录式的,绝大多数保存在散文的选本、诗话或个人的文章以及序跋当中,大多采用选文加评选的方式,尚未形成系统的理论。元代批评家则在南宋文章评选的基础上,逐步开始重视文章批评系统的建设,虽然还延续了南宋以来选文加评选等模式,但形成了较为完整的文章学体系,直接影响到了明、清两朝文章学的发展。  相似文献   

3.
“系统”一词表示自成体系的组织,由相同或相类的事物按秩序和内部联系组合而成的整体。每一篇文章都是一个有机组合的整体,表现在文章的主客体关系上为倾向性和真实性的统一。表现在文章的构成上。为主旨和材料、结构和语言的统一;表现在文章的审美呈现上为意境、典型、原则、观点和表现手法,语言风格的统一:从文章的缘起到文章的构思、表现,构成了一个完整的系统。(如下图)文章的缘起文章的构思1 文章的构思2  相似文献   

4.
从明代后期开始,文人参与通俗小说创作,将其所熟悉的文章理念和写法融进小说,使通俗小说尤其是文人小说在理论建构、创作方法和鉴赏方式上都呈现浓厚的文章色彩,通俗小说出现文章化的发展态势。文章化促进了清代前中期"文章体"小说的形成,具体而言,小说理论建构的文章化奠定了"文章体"小说的理论基础,小说创作方法的文章化塑造了"文章体"小说的样式,小说鉴赏方式的文章化促进了"文章体"小说的传播。"文章体"小说的形成是明末清初通俗小说文章化的必然结果,代表了雅化小说的最高水平。  相似文献   

5.
文章发表的层次既可以理解为发表的文章作品在价值和影响上所达到的层次,也可以理解为发表所凭借的媒体被社会广泛认定的外在层次,并且各有具体的划分。文章发表者都有义务遵守有益而非有害于读者和社会的基本原则,也都有必要认真遵守著作权法和有关法规、标准、规范,配合发表媒体的有关约定,鄙弃关涉文章发表的学术腐败和学术不端行为。寻求文章发表成功,关键在于文章本身的质量如何,此外寻求发表者不同的主观能动性也会给需要发表的文章作品带来不同的命运。  相似文献   

6.
文章发表的层次既可以理解为发表的文章作品在价值和影响上所达到的层次,也可以理解为发表所凭借的媒体被社会广泛认定的外在层次,并且各有具体的划分.文章发表者都有义务遵守有益而非有害于读者和社会的基本原则,也都有必要认真遵守著作权法和有关法规、标准、规范,配合发表媒体的有关约定,鄙弃关涉文章发表的学术腐败和学术不端行为.寻求文章发表成功,关键在于文章本身的质量如何,此外寻求发表者不同的主观能动性也会给需要发表的文章作品带来不同的命运.  相似文献   

7.
曹丕提出“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的主张,论者普遍认为是对传统文章价值观的重大突破,其实这种主张更多是对传统观念的继承,在理论表述上是具有保守性的。但曹丕的文章观打破了传统经世致用的功能在文章价值来源中的唯一性地位,在具体的诗文写作和评论中已经非常重视纯审美性的文章,而且形成了一个具有宽泛性、模糊性,能兼顾经世致用和审美抒情两方面功用的文章概念。这些足以使它在文学理论批评史上具有重要意义和地位。  相似文献   

8.
本文运用认知语言学的基础理论关联理论对报刊文章标题翻译进行了分析与探讨.文章论证了关联理论能够解释并指导新闻标题的翻译.文章强调了语境在报刊文章标题翻译中对于译者的重要意义.其中情景语境和文化语境尤其影响着标题译文的关联度和语境效果.为了在译文读者中实现最大关联和最佳语境,新闻译者往往对新闻标题进行灵活处理.  相似文献   

9.
论述了英文译作中词句择选的重要性 ,着力论述了词句择选在文章结构中的艺术体现以及如何与文章创作风格和语体色彩相协调。同时分析了修辞手段的运用 ,如平行结构和反复使文章语言生动鲜明 ,更富有感染力。  相似文献   

10.
1916年陈独秀在<新青年>上提出了"文学之文"与"应用之文"的划分.排斥应用文章表面是为了文学的独立,实际是借西方文学观念反对"文以载道"的中国文章传统.然而,对无功利的文学美文的提倡与对骈文华而不实的批判是有矛盾的,读者借此为文言张目逼得陈独秀不得不进一步划清二者界线,继美感与伎俩之后提出了情与理的对立,旋即遭到方孝岳和刘半农来自文章内部的置疑.决意切断旧文学、旧伦理与新社会关联的陈独秀干脆把笼统的文学、应用之分落实到具体的文类上来,把承载世用功能的文章统统排除在"文学"之外.与其说散文在中西资源的共同滋养下成功地完成了现代性转换,不如说中国传统文章在强劲的西方文明冲击下发生了剧烈的裂变.一部分文章经过改造过渡到现代散文中来,大部分文章在漏不过西方文学筛眼的情况下被遗弃.从古代文章到现代散文,被改变的不仅是语言的形式,更有文章的基本格局和主体精神,乃至文学的性质和命运.对待文章的态度绝非无关宏旨,文体类型也并非简单地仅仅属于文章,它涉及到重大的文明转型,中国现代文学在被迫按照西方标准创造出来的同时,也创造了中国文学的新格局.  相似文献   

11.
本文在明确法律移植主体问题既是我国法制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也是法律移植秩序化和我国法律体系完整性要求的基础上 ,从狭义的法律移植角度和宽泛的法律移植角度对法律移植主体构成进行阐述 ,认为法律移植主体应依法拥有法律移植权 ,而法律移植权属于立法权的范畴 ,故法律移植主体应具有专属性。就我国法律移植的现状而言 ,我国应尽快在法律中明确法律移植权的归属 ,使法律移植主体合法化、规范化  相似文献   

12.
法治层次论主张法治由治理方式、制度形态、秩序状态和价值理念等4个高低不同的层次组成,这4个 层次,从宏观上又可分为制度法治和观念法治两大部分。法治建构论强调的是制度法治的建立方式,进化论针对 的是观念法治的衍生过程,二者不仅不相互排斥,反而是紧密相连的依存关系。  相似文献   

13.
对性质命题的定义、种类、性质命题与性质命题形式、性质命题的对当关系做了全新的研究和解释。性质命题的定义不能以"性质"为种差,以"命题"为属概念;单称性质命题没必要与全称性质命题合并;性质命题与性质命题形式必须严格区分;主谓项分别相同的性质命题之间不存在真假不定的情况。  相似文献   

14.
借鉴国际经验加强与改进税式支出管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针对我国税式支出管理的现状及存在问题,在总结国际上税式支出管理的主要经验及做法的基础上,就如何加强与改进我国税式支出管理,提出了若干对策和建议结合我国财政职能的转换及国情,重新界定税式支出的范围与活动领域;加快完善税收立法,特别是税式支出管理法;建立税式支出分析评估监督制度;逐步把税式支出纳入国家财政预算等.  相似文献   

15.
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的提出是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现实所需,是我党执政理念的重大深化和发展.加强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必然要求,是树立法律权威的需要,是经济建设的需要.开展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坚持教育的民本化思想,坚持并改善党的领导,警惕法治保守主义,重视法律职业群体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法治概念是法治理论的基础,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理论前提.对法治概念性质的不同理解,内在地包含着对法治建设内容的不同规定,甚至内在地规定着法治建设的不同模式.从性质上讲,不能把"法治"概念局限在法律自身范围之内而仅仅将其视为一个纯粹的法学概念,法治内在地包含着道德价值追求和基本政治原则,甚至包含着对法律的热忱和信仰.法治应该是一个综合性概念,因而法治建设也就是一个融政治建设、法制建设和道德建设于一体的综合性社会工程.  相似文献   

17.
法治必须追求实效,法治建设如何取得实效是理论和实践界面临的重大课题. 目前相关研究已经实现了从法律实效向法治实效的跨越,已经从定性走向量化研究阶段. 皮尔斯的实效主义思想可以为法治实效理论及实践提供借鉴,实践、实验、检验是法治实效得以实现的三个重要方面. 中国法治建设客观上成效不佳,法治实效研究尚需深入推进. 法治评估既是检验法治实效的方法,也是提高法治实效的一条重要路径. 法治评估应贯穿法治建设全过程. 在法治评估的研究和应用中,要特别强调切合实践、运用实验方法,并保证公众参与.  相似文献   

18.
针对我国税式支出管理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在总结国际税式支出管理经验的基础上,就如何加强我国税式支出管理提出了若干对策和建议,如加快完善税收立法,特别是税式支出管理法;建立税式支出分析评估制度,加强税式支出的监督与管理;适时将税式支出纳入国家财政预算等.  相似文献   

19.
产业竞争优势理论可以划分为传统产业竞争优势理论、新产业竞争优势理论和国家竞争优势理论三个阶段。传统产业竞争理论认为,劳动生产率、国家的生产要素结构和产品的要素投入结构是产业竞争优势的源泉。新产业竞争优势理论指出,规模经济、产品生命周期、代表性需求等因素对产业竞争优势具有显著影响。波特的国家竞争优势理论强调,钻石体系愈完善,产业愈能确立竞争优势。产业竞争优势理论对于中国制定经济发展战略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科学自主性与科学素质传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科学的自主性是科学发展规律最重要、最突出的表现,是科学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根本。对于科学的自主性,只能因势利导,合理利用,不能弃置不顾甚至恣意妄为。漠视乃至违反科学的自主性无异于摧残科学。科学自主性思想缺位的科学素质传播是不全面、不深入的科学素质传播。然而,多年来在历史唯物主义的框架下,物质生产对科学的动力作用得到强调,科学的自主性受到了一定程度的遮蔽。进而造成了在科学发展的实践中,轻视和违反科学自主性的现象时有发生。因此,应当引导公众逐步树立科学具有相当自主性的意识,当前在我国,科学自主性思想的传播工作十分重要和紧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