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郭店楚墓考辩湖北荆门郭店楚墓竹简的公布 ,引起了海内外学术界极大震动。郭店楚墓系因被盗而得以发现 ,于 1993年 10月在湖北省荆门市沙洋区四方乡郭店村进行发掘、整理的。此处曾为楚国贵族陵墓区。荆门市博物馆在《荆门郭店一号楚墓》发掘报告中指出 :郭店M1墓具有战国中期偏晚的特点 ,其下葬年代当在公元前 4世纪中期至前 3世纪初。报告还指出 :“郭店M1因被盗 ,随葬品不全 ,虽出有大批竹简 ,但缺乏可供断代的确切纪年资料 ,故只能从墓葬形制和出土器物两方面作大致推断。”关于郭店一号墓葬年代、墓主的姓名和身份 ,因无文字记载 ,目…  相似文献   

2.
解放后,在湖南长沙地区发掘的“楚墓计有一千八百余座”。对占据其中很大比例的单棺小墓往往未能引起人们的足够重视。至于对这类小墓墓主人的身份、社会地位等的研究,更是极少有人问津。本文拟以长沙单棺楚墓墓形、葬具  相似文献   

3.
邹芙都 《天府新论》2004,(4):105-107
~~楚国兵器铭辞综析@邹芙都$西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13〕古湘湘潭县出土战国鸟篆铭文铜剑〔A〕湖南考古辑刊(第4集)〔C〕长沙:岳麓书社,1987183 〔14〕湖北省宜昌地区博物馆,北京大学考古系当阳宜昌湖楚墓〔R〕北京:文物出版社,1992133—134 〔15〕湖南省博物馆,益阳县文化馆湖南益阳战国两汉墓〔J〕考古学报,1981,(4):519—549 〔16〕湖南省博物馆长沙浏城桥一号墓〔J〕考古学报,1972,(1):59—72 〔17〕曹锦炎浙江出土商周青铜器初论〔J〕东南文化,1989,(6):104—112 〔18〕郭德维江陵楚墓论述〔J〕考古学…  相似文献   

4.
《长沙楚墓发掘报告》是湖南省博物馆高至喜研究员主持承担的“八五”国家社科基金重点研究课题。其最终研究成果《长沙楚墓》一书收入了从1952年至1993年在长沙市近郊发掘的楚墓(2048座)及出土随葬物品(14752件),资料非常丰富。通过全面系统的整理研究,着重解决了长沙楚墓的分期与年代,建立了比较可靠的分期断代标尺,着重分析了长沙地区楚文化的发展水平和特点,以及与此同时周边地区文化的关系与影响,对研究我国古代南方文化具有重要价值。一、长沙楚墓的墓葬形制分类有新的突破。长沙楚墓的墓葬形制都是土坑竖穴,分为无葬具墓和有…  相似文献   

5.
关于楚灭越的年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考古研究有两个问题牵涉到楚灭越的年代,使战国史上这一争论已久的课题重新受到学术界的注意。一个问题是楚国范围内越王剑的屡次发现。早在三十年代末,湖南长沙就出过越王剑,后来在湖北江陵,河南淮阳等地又陆续发现多柄。特别是江陵望山一号墓所出越王勾践剑,珍贵逾常。不少学者认为这么多越王兵器在楚墓中出现,应为越国被楚吞灭的结果。因此,楚灭越的年代可作为估计这些墓葬时代的上限。另一个问题是河北平山的中山王墓。其一号墓出土中山王鼎,铭文间一段,释者多读为:“昔者吴人并粤(越),粤人修教备  相似文献   

6.
屈原《离骚》与司马迁《史记》皆谓“楚之先祖出自帝颛顼高阳”;1942年湖南长沙子弹库出土帛书所记,近来湖北荆门包山二号楚墓竹简中的卜筮祭祷记录,以及《国语·郑语》所载史伯之说,也都表明楚为祝融之后。是知羋姓熊氏楚人为华夏后裔,其先祖原在中原地区。《世本》谓“鬻  相似文献   

7.
楚式镇墓兽鹿角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楚式镇墓兽作为先秦楚墓中的典型随葬品,是楚文化丧葬用器的一大特色.本文根据目前可见的考古发掘资料,考察了江陵九店所出土的65件楚武镇墓兽的形制变化情况:着重指明了镇墓兽鹿角为麋鹿角,并对其进行了分析;并从文献资料和地下实物考证出鹿角的功能为镇墓辟邪.本文认为楚墓随葬镇墓兽是用来镇墓辟邪,它就是楚人崇拜的能够驱蛇辟邪的镇墓之神.  相似文献   

8.
江陵楚墓出土龙凤纹铜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这件铜尊(见底封),一九六六年出土于湖北江陵望山二号楚墓。与出土彩绘木雕座屏的望山一号楚墓一样,此墓也是一座楚国王室贵族墓葬,出土了许多珍贵文物,这是其中的一件精品。铜尊直腹、有盖,盖顶部凸起呈园饼形,盖周有鸟形钮四个。器腹呈园筒形,两侧有铺首衔环,便于提携;平底,有三个兽面矮蹄形足,口径24.4厘米,通高17.1厘米。这是一种盛物的器皿。在商周时期的青铜容器中,还很少见到。引人注目的是,此器表面那些繁缛华丽的纹饰,是在器表錾刻的凹槽里嵌银加以磨  相似文献   

9.
湖北省楚史研究会1985年年会,于10月14日至17日在曾侯乙基编钟出土所在地随州市召开。参加会议代表80余人,收到论文50篇。河南、湖南、安徽、贵州等兄弟省市的学者,也应邀参加了会议。这次会议,围绕曾、随、楚方面的几个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一)曾侯乙墓的国属问题。1978年随县(今随州市)擂鼓墩曾侯乙墓及其大型编钟发掘出土后,名震中外,这一座大型战国墓究竟是楚墓还是其他诸侯墓,许多学者曾撰文进行探讨,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时称“曾国之谜”。这次会议对地处古代楚国腹地的曾侯乙墓的国属问题,再次进行了深入讨论。有的同志从曾侯乙基出土的文物数量  相似文献   

10.
我国发现的古代帛画,论时代之早,首推长沙战国楚墓出土的两幅。其中于一九四九年二月在长沙东南陈家大山楚墓出土的一幅,画幅长28、宽20厘米,置于一竹笥之内。由于时代属战国,这幅帛画曾被称作“晚周帛画”;又因画幅上绘有龙、凤、人  相似文献   

11.
1987年初,湖北荆门包山二号楚墓出土了大批年、月、日记载齐全的竹简①。这些竹简为人们进一步了解先秦时期楚国历法的真实情况提供了有利条件。一、包山楚简证实了云梦秦简《日书》中楚月份的可靠性在包山楚简出土之前的1975年底,湖北云梦睡虎地十一号秦墓出土了一部秦简(日书严。《日书》中记载了一份把秦历的一年十二个月份与楚历的一年十二个月份—一对应起来的“秦楚月份对照表”(以下简称“对照表”)。该表内容如下:“对照表”中的十二个秦月份,除正月以外,其他十一个月都是由数字组成;而十二个楚月份则分别由冬夕、屈夕、援…  相似文献   

12.
金雀山帛画     
<正> 金雀山帛画,1976年5月出土于临沂县金雀山九号汉基中,时代当属西汉前期.帛画呈长条形,全长2米,宽42厘米.出土时复盖在棺上.内容、格式与湖南长沙马王堆帛画相似:上有日月云彩,下有异兽蛟龙,中间为人物故事.计分五层:第一层一排五人,为墓主人家庭生活;第二层右二人吹竽鼓瑟,左三人歌舞表演;第三层为迎送  相似文献   

13.
战国中期的梳妆用品。1986年湖北荆门包山2号墓出土,现藏湖北省博物馆。战国楚墓出土漆奁有数件,这一件以奁盖外壁绘有图画而著称。该图长87.4、宽5.2厘米,其上描绘26个人物,4乘马车、10匹马,5株树、1头猪、2只狗和9只大雁。历史学家认为,这些人物的组合,表现了战国时期贵族之间迎宾出行的主题,故命名为“迎宾出行图”,在中国美术史上,这是已知最早的以社会风俗为主题的通景长卷。长江流域上古美术欣赏(十四)@喻琼  相似文献   

14.
我国黄金铸币的历史考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战国末年到东汉初年,是我国使用金币的年代,时间大约只三百多年。最先使用金币的是楚国,时间在楚顷襄王时,或可上推到楚怀王时。徐中舒先生《试论岷山庄王与滇王庄蹻的关系》第二章《春秋战国时代楚国市场上流通的金币》说得很明确。兹借用他的原文如下: “春秋战国时代,楚国市场上已有两种形制不同的金币。一种是圆形的金饼,一种是板状的金钣。《尔雅·释器》,‘金饼谓之钣’,指的就是这两种形制的金币。解放后,在陕西临潼废丘遗址和安徽阜阳,皆有金饼发现。(见1967年《文物》7期及1973年《考古》3期)这种金饼,都是楚国市场上早期流通的金币。一九五四年,湖南长沙左家公山楚墓中出土泥质金饼十余块,一九六六年湖北江陵楚墓中出土外包金、银箔的铅质金饼数十枚。这些金饼都是作为明器用的冥币,说明金饼已在楚国市场上流通甚广。……废丘的金饼,也是从楚国输出的金币。……  相似文献   

15.
郭店竹简《老子》研究综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993 年10 月,湖北省荆门市四方乡郭店村一号战国楚墓中,出土了八百多枚竹简。这批竹简可分为道家著作和儒家著作两部分。属于道家著作的共两种四篇:《老子》甲、乙、丙三组和《太一生水》一篇;属于儒家著作的十一种十四篇:《缁衣》、《五行》、《鲁穆公问子思》、《穷达以时》、《性自命出》、《成之闻之》、《尊德义》、《六德》、《唐虞之道》、《忠信之道》和《语丛》四篇。经过专家们的整理和识别,楚简图版及释文已于1998 年5 月由文物出版社以《郭店楚墓竹简》之名出版发行。郭店一号楚墓是楚国贵族的墓地,考古专家们根据从一号墓随葬品中的漆耳杯“东宫之师”铭文推断,该墓主可能是楚国太子的老师。一号墓的年代,属于战国中期后段。其具体时间不晚于公元前300年,也就是说是公元前4 世纪末的墓葬,而墓中竹简的书写时间,应当更早一些。郭店竹简的出土,引起了海内外学术界的极大兴趣,发表了许多很有价值的研究成果。现将有关郭店竹简《老子》的研究成果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6.
从楚人尚钟看钟氏的由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古人每每将钟鼎并称对举。在周朝,钟是音乐的表率,鼎是王权的象征。在楚国,钟既是音乐的表率,又同鼎一样是王权的象征,尚钟之风,于楚为烈。其证甚多,择举如次。(一)从出土文物看。楚之王公贵族,以随葬钟乐来显示自己的显赫声势和文化素养。据笔者不完全统计,传世和零星出土之楚钟主要有楚公钟(吴大徵《(?)斋集古录》卷二),楚王媵邛仲(?)南(?)(《两周金文辞大系图录考释》165页),楚公逆钟(同上),楚王领钟(同上),楚惠王钟(《七国考》卷七引赵明诚《金石录》)等。出土成套编钟的墓,主要有楚令尹子庚墓、信阳长台关大墓、临澧一号墓、楚幽王墓等。而最为引人注目的,是淅川下寺春秋楚墓出土  相似文献   

17.
此系战国中期的家具,1986年湖北荆门包山二号楚墓出士。该墓主为楚国左尹,约当今天副总理职务,故而此床恐怕属高档家具。现藏湖北省博物馆。  相似文献   

18.
长沙战国时代楚墓出土帛画考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1949年2月12日,在湖南长沙东南郊陈家大山战国时代楚国的坟墓里出土了一张帛画。(图一)这张画的面积不大,高約30厘米,寬約20厘米,比一本16开的杂志稍微大一些。帛質已呈土褐色,四边略有損坏,但它却是我国今天所能見到的唯一的一张古画。又画中內容,与当时的宗教迷信、風俗習慣有关,因此,它在艺术史上、文化史上。考古学上都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19.
古蜀天门观念与蜀楚关系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三星堆出土的玉璋图案 ,形象地刻画了古蜀国的祭祀情景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刻画了天门的象征 ,应是一种比较原始和质朴的古蜀人早期天门观念。这种天门象征后来演化为双阙的造型 ,如简阳鬼头山崖墓 3号石棺画像和巫山东汉墓中出土的 7件鎏金铜牌饰件上都刻画了双阙与“天门”二字。长沙马王堆西汉墓葬出土的彩绘帛画 ,也表达了迎送墓主人升入天门的主题观念。由此可知 ,古代蜀人的“魂归天门”和楚人的“引魂升天”在主题观念上的一致性。这也说明了古蜀文化与楚文化有着源远流长的交流和影响。  相似文献   

20.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长沙及其临近地区发现了一批保存较好、规模较大的西汉墓葬。这批墓葬级别都比较高,除出土了大量的珍贵文物之外,其中的印章和钤刻文字尤为引人注目。对钤刻文字地名、人名和职官的考证,不仅有助于我们了解当时长沙国的政治制度、经济和文化状况及其历史地理概况,而且结合史料可以进一步了解汉代中央集权制度的一个侧面。本文正是出于这一目的拟就有关问题进行探讨,敬请方家指教。一西汉长沙王后“渔阳”墓是近年来湖南地区发掘的规模最大、级别最高的西汉墓葬①。根据墓葬形制、规模、地理位置和出土文物推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