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香莲佩》是清代乾嘉时期陕西渭南籍杰出的戏剧家李芳桂创作的皮影戏剧本。剧本的语言不仅典雅优美、意蕴丰富,而且地方色彩浓郁。作品中充满泥土气息和乡村生活韵味的方言俗语,是研究关中方言和关中地区社会历史文化的"活化石"。释读"克性"、"熬煎"、"主儿"、"瞎"、"浆水"、"瓜物"、"丢"、"见觉"、"灶火爷饦饦"等方言词语,不仅可以体味到关中方言特色鲜明的地域文化风情,而且是对千百年来关中地区的乡村生活和民间风俗的历史追问。  相似文献   

2.
陈忠实的《白鹿原》,是中国长篇小说创作的重要收获之一,它获得了代表一个时期中国文学最高成就的茅盾文学奖,并被权威机构和权威评论家评为二十世纪百年百部优秀文学作品之一。本文从地域文化角度出发,结合文本,寻找作品在关中文化的沃土中,体现出的地域文化特色和地域文化品格,借此发现《白鹿原》的地域文化审美特征与文化意义。  相似文献   

3.
陈忠实的《白鹿原》,是中国长篇小说创作的重要收获之一,它获得了代表一个时期中国文学最高成就的茅盾文学奖,并被权威机构和权威评论家评为二十世纪百年百部优秀文学作品之一。本文从地域文化角度出发,结合文本,寻找作品在关中文化的沃土中体现出的地域文化特色和地域文化品格,借此发现《白鹿原》的地域文化审美特征与文化意义。  相似文献   

4.
《南都学坛》2017,(6):57-60
李佩甫作为当代优秀乡土作家的突出代表,地方特色成为其作品的本质特征,而构成其地方特色的重要因素之一,就是他具有方言自觉,善于运用方言成分,充分彰显方言文化内涵。从李佩甫小说《城的灯》可以看出,李佩甫小说运用方言有三种形式:对河南方言的直接运用、运用方言时结合了作者的阐释、直接把方言作为描写的对象。对方言成分的运用,使李佩甫作品营造出浓厚的乡土气息,表达了作者对家乡豫中平原的特殊地域精神和人格魅力的认知。李佩甫擅长乡土小说创作,他有文化自觉和方言自觉,在创作时自然会使用中原的思维方式和语言,因此他的作品中不可避免地出现了很多方言成分。在提倡文学个性化的今天,充分利用我国丰富的方言资源,创作出更具特色的文学作品,也是文学创作的大势所趋。  相似文献   

5.
关陇作为中古地域政治文化集团概念是由史学家陈寅恪提出并产生广泛影响,甘肃学者王知三等人借关陇概念描画关山龙山地区民俗文化特点亦有新见。陕西高校哲学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关陇方言与民俗研究中心立足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的大局,遵循高校服务社会地方的办学与科研宗旨,将自己的研究范围确定在关中西部—陇东这一地理范围,从而形成新关陇地域文化研究区域。关中西部和陇东地区,方言接近,同属中原官话秦陇片;生活文化习惯十分相似,在饮食、居住、民间节庆及其文艺传承方面,甚至比关中东西部的差异更小。周秦传统文化的影响在此地源远流长!  相似文献   

6.
四川人在日常交际中主要使用四川方言,而在日常交际中使用恭维语的情形也是极为正常的情形。四川方言恭维语在 具体应用中体现出鲜明的地域特色;四川方言恭维语的地域特色又与巴蜀文化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同时在实际生活中四川 方言恭维语与詈骂语的使用是并行不悖的。  相似文献   

7.
方言在捍卫文化多样性中的重要贡献——以恩施方言为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方言是语言的具象表征,鲜明的地域特色特征决定了它作为地域文化代言者的地位。恩施方言折射出恩施各族人们在语言创造上的智慧,与其他地域方言一样,在捍卫文化多样性中具有重要贡献,主要表现于三个方面:第一,作为语言文化的调色板,保持着汉语的斑斓多彩;第二,作为乡村叙事的纽带,增进文学语言的表现力;第三,作为民俗礼仪的阵地,坚守民俗文化的纯洁性。  相似文献   

8.
贾平凹的小说以乡土书写为特色,既写故乡物事,也喜用方言词语,而他在叙事中不限于使用已有的方言,还常常“自创”方言。对关中方言有独特感受的贾平凹式的语言是其小说“方言书写”的真正内涵。作家通过方言元素所负载的文化物事来揭示秦地的人情事理,构建富含秦地气氛的世界,书写充满艺术感的乡土。可以说,民间叙事、文本交互体系的建构、乡土世界摹写三个方面共同搭建了其乡土叙事体系。而方言书写除体现了作家的审美趣味外,还展现出作品语言的情感价值、认同价值以及文化价值等多重向度。  相似文献   

9.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同时也是文化的一部分。方言是语言的地域变体,并作为地域文化的载体与地域性文化一起构成重要的旅游文化资源。云南因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和特有的民族成分,因而有着十分独特的语言特色及丰富的旅游文化。云南方言和它所承载的地域文化一起成为云南重要的旅游文化资源。云南方言在旅游文化中的积淀主要通过特殊的地域词汇、多民族地名及典型的地方文艺等方式表现出来。  相似文献   

10.
方言是地域文化的载体,川滇结合部的方言在川滇交融及广纳博采中互相渗透,兼具蜀韵滇风,非常具有特色。 对川 滇结合部会理生态方言的人物、亲属、人品,这些与人们密切相关的称谓进行详细的分析,探讨其独具蜀韵滇风的生态方言文 化特色,让我们能够领略千年历史文化名城的风采,感悟方言文化的博大精深,进而更好地促进方言区的人们掌握方言与普 通话的知识和规律,促进语言文化的交流。  相似文献   

11.
《诗经》时代中原各诸侯国的地理位置及诗中所咏风物多数在目前尚存遗迹。《诗经》中作于中原之诗的文化内容,主要是:对祖先神灵崇拜的宗教文化;重视婚爱的民俗文化;追求人体美的文化心理。研究《诗经》时代中原文化具有重要意义:有助于重新认识文化的延续性;有助于明确认识地理环境与文化产生、发展的关系;有助于加深对中原文化乃至我国民族文化特点的认识。  相似文献   

12.
管仲与梭伦是中国先秦齐国和古希腊雅典城邦的著名立法者。由于历史传统不同 ,所处的政治环境和个人际遇迥异 ,他们在立法及执法监督权的归属、法律的实施约束范围、法律内容、处罚制度等法治观的许多方面表现出了巨大差异。管仲与梭伦不同的法治观对以后东西方法律制度的发展演变及法律文化的差异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3.
关中书院是明清两代陕西地方最高学府,在西北地区乃至全国都享有盛誉。明神宗万历三十七年(1609年),由陕西著名学者冯从吾创办,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书院改为师范学堂。数百年间,关中书院秉承宋元书院之遗风,先后有冯从吾、孙景烈、李颙等大理学家于此教授,他们以昌明关学为己任,以讲求性理为宗旨,主张"明体适用"。同时,科举成就斐然。关中之乡试、府试的考举之士,多为此书院之生员,并培养出清代陕西惟一的状元王杰。此外,西北奇才于右任、关中大儒牛兆濂、教育家刘古愚等也曾就学于关中书院。关中书院为陕西文化教育的发展和社会进步做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14.
管仲是春秋时期齐国杰出的思想家、政治家,其治国思想多有创新,尤其在盐业管理方面,首倡食盐专卖制度,于国于民皆有利,并为后世沿袭。因在盐业发展史上的贡献重大,管仲被奉为盐宗神而受到祭祀。另外,国人“尊古”的传统心理,清代商品经济的繁荣,及同治年间战乱后的社会重建需求等,也是管仲得以被尊为盐业行业神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5.
迫于现实军事与政治的压力,西魏国家长期奉行"关中本位政策"。该政策将关中地域视作政权统治的根本,更将武川集团与地方武力融冶为一体,引导两类政治团体共同以关中作为乡土,一同卫护本乡本土,抗击来自乡土以外政治敌人的军事侵扰以及维护乡土内部的政治稳定。  相似文献   

16.
诸葛亮自比于管仲,说明管仲在诸葛亮的政治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由于二人同为国相,继承发展管仲思想的《管子》一书有可能成为诸葛亮治蜀的参考。而从诸葛亮为后主刘禅抄写《管子》一书、进而结合其治蜀的实践进行分析,则证实了这一观点。在此基础上,针对有的学者提出的诸葛亮的政治思想出于《管子》黄老一说,作出了不同的辨析。  相似文献   

17.
春秋时的管仲佐桓公尊王攘夷、"九合""一匡",建立了千秋功业,但学者们对此看法并不一致。就儒家学者孔、孟、荀来看,孔子赞之"如其仁,如其仁",孟子认为管仲佐桓公乃"三王之罪人",荀子从"隆礼尊贤而王,重法爱民而霸"的角度肯定了管仲的事功。孔、孟、荀在品评管仲中表现出的不同,反映了三家在学说体系上各有取舍。  相似文献   

18.
当代河洛文学是仰仗土地文化的一种地域文学,基于独特的历史文化传承,它呈现了河洛地域多姿多彩的民俗风情。河洛村落民俗、葬俗、婚俗具有浓郁的家族文化、民间礼俗和河洛理学特色,它是对乡土历史文化心理的真实再现,是一道独特的地域文化景观。  相似文献   

19.
26 0 0多年前的管仲从水与政治、经济、文化的联系上 ,全面而深刻地论述水的地位和作用。这在中外史上是一个创举。通过探索 ,旨在了解可持续发展水利深厚的历史水文化底蕴  相似文献   

20.
《三国志演义》的关羽形象所蕴涵的文化和美学内涵异常丰富。这既是作者对创作素材  取舍、整合与再造的结晶,也是经典文化和大众文化碰撞、融合的结果。这需要从关羽形象演化史中去探究。历史上的关羽是一个有着忠义品德、武勇才能和刚傲禀性的名将奇人,同时,其思想性格中也有一些难下断语的复杂因素。《三国志平话》中的关羽故事有一半与史载大体相符,而在道德、才能等层次又有所丰富和强化。在元杂剧家的笔下,关羽成了汉民族的象征,其果敢刚毅、勇猛顽强、斩钉截铁、宁折不弯等性格特征,充分体现出令人仰慕的阳刚之美。罗贯中融合了在关羽形象中凝聚的经典文化和大众文化的精华,最终将关羽形象熔铸成了忠义的楷模,武勇的化身,意志和力量的代表,寄托着士人与大众的道德理想与审美理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