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中庸”、“折中”并不等于折中主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孔子的"中庸"指的是"允执其中",既不过分,又无不及;既不狂,又不狷,要求做到恰当、适度、中行.社会生活中的"折中"说的也是调节过分与不及,使之适中;或者说协调不同意见,提出各方面都能接受的办法.把"中庸"、"折中"当作折中主义加以批判是极其错误的."中庸"也好,"折中"也罢,都具有一定的合理性,是符合唯物辩证法的.  相似文献   

2.
“中庸”哲学方法论是我国哲学史上的珍贵遗产,对于我们中华民族的共同文化心理素质的形成产生了深远影响.而我们对待传统文化遗产唯一科学的态度就是批判地继承,“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古为今用”.“中庸”思想包含丰富的辩证法思想:“执两用中”的矛盾观;“过犹不及”的质量统一观;“时中”与“权”的发展观,“无适”、“无莫”的辩证否定观;等等.这对于我们用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批判地继承传统文化具有重要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3.
朱熹对"中庸"的解释,体现出其理学的实践性特征。具体而论,他一方面主张"在中"之"中"、"时中"之"中"的区别,同时又将二者贯通起来,以"在中"之"中"来统摄"时中"之"中",兼体用而言"时中",体现出深厚的理学意味,也展现出理学家"体用一源"的思维方式;另一方面释"庸"为"平常",拓展了"庸"字的实践范围,也加强了"庸"字的实践意蕴,体现了朱熹思想的实学特征。  相似文献   

4.
亚里斯多德是西方学术史上的重要人物之一。他在政治学史上的杰出地位是无可争议的。作为奴隶主阶层的代言人,对于政体的分类和政体的维续,亚里斯多德主张采用共和制政体来平衡奴隶制国家的阶级矛盾。事实证明,他的这种类似于资产阶级改良的主张和态度是行不通的,也达不到其维护奴隶主阶级统治这一目的。  相似文献   

5.
“中庸”是“儒家最高的道德标准。”“中庸”是内敛的高明,而不是无能的“平庸”;“中庸”是“道义”的“中正”,而不是不恩进取的“中等”;“中庸”是处世的“中和”,而不是软弱的“折中”。  相似文献   

6.
虽然东西方文化具有很大差异性,但是作为两种文化的代表人物,孔子和亚里士多德都提出了有关中庸中道的思想。虽然这两种理论本质上而言是不同的,但是也有很多相似之处。对二者的比较研究,无论对理解理论本身,还是研究中西文化都是不无裨益的。  相似文献   

7.
"中庸"作为中国哲学中的一个重要范畴,在我国传统的思想文化中尤其是在儒家思想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但是现在有不少人对它有着一定的误解,甚至对它进行贬损、排斥。实际上,"中庸"思想在个人修养、交际处事、为政治国等方面不但深刻、实用,而且具有方法论意义,人的主题是永恒的,"中庸"作为方法论在当代社会当然也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8.
儒道二家学说构成了中国人特有的以中庸为轴心的文化心理结构于群体重"礼义之邦"、讲"合情合理",于个体讲"怨而不怒"、"温柔敦厚"、"关注民生"等.另一方面由于儒之中庸本身存在理论缺陷,并最终异化为儒之"泛中庸"与道之"泛中庸"在世俗教育中合而为一,构成了以"保身全生"为中心的特有的处世哲学乃至为官之道,成为个体性格特征愚昧性和劣根性之所在.  相似文献   

9.
孔子思想中有关“丑”的美学内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孔子思想中.丑不是事物本身所具有的外在感性形态在人的感受过程中所形成的一种感性效果,而主要是根据事物的外在形态所蕴含的内容而得到的一种伦理判断.  相似文献   

10.
在几千年的中国封建社会中 ,“中庸”虽有许多不同的解释 ,但占主导地位的是不偏不倚 ,无过不及 ,平常不易 ,并逐渐成为维护封建等级秩序 ,滞碍社会进步的思想工具。但是 ,在明清之际社会大动荡、思想文化大变革时期 ,王夫之以实有、体用 ,对传统中庸观作了重要辩正。王夫之的中庸辩正是中庸观的重要发展 ,是对中国古典哲学的重要贡献 ,是明清之际反省理学 ,反思传统 ,早期启蒙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1.
长期以来,中庸被人们有意无意间理解为不思进取、保守无作为的代名词。更为不幸的是中庸还常常被理解为孔子斥为“德之贼”的“乡愿”式的东西。文章认为中庸本来就具有“狂”与“狷”两极有机结合的意义,它是进取的、同时又是坚持操守的。在文学艺术中,坚持创新与继承相结合的中庸原则对于今天的文艺创作也是有益的。  相似文献   

12.
朱熹《中庸章句》对“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以及“与天地参”的诠释,强调人与物有着共同的“天命之性”,同时又有各自不同的“道”,要求依据各自不同的“道”对人与物作出不同品级的节制和约束,以实现人与天地自然万物的和谐,蕴含着人与自然万物相互平等的。这种“人-物”平等思想,实际上是今天所倡导的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生态观所必需的思想基础。  相似文献   

13.
道德制度化、法律化,有其历史必然性和现实可行性,是制度伦理建设的有效途径。加强制度伦理建设要采取切实有效的具体措施,加强各个领域的道德规章和法律建设,同时又必须将道德的制度化、法律化保持在适当的限度内。  相似文献   

14.
《中庸》是中国儒家文化经典,蕴含了丰富的教育思想,在我国教育史上有重要地位。"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中庸》从天道、人道和修道三个角度阐述了教育的前提、内容和方法。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今天,《中庸》对道德教育仍有深远影响,有利于培养和谐人格和促进教育公平。  相似文献   

15.
求那跋陀罗是南朝时期重要的佛经翻译者,也是古代中国最重要的大乘如来藏学说的传播者,考察求那跋陀罗的佛经翻译活动有利于揭示如来藏学说的内在思想体系及其演变进程。大乘如来藏学说起源于原始佛教经典,他所传播的如来藏思想主要包括如来藏、佛地、自性清静、如来空智、第七识(阿赖耶识)和三乘一乘等。  相似文献   

16.
自尊·中庸     
自尊就是使自己受尊敬的心理和行为;自尊分为物质性自尊、社会性自尊和精神性自尊;自尊是创造价值的动力;要取得自尊就应取得成就。中庸是适当遵守道德的善行;怎样才能达到中庸的境界呢?“时中而达权”,即两善相权取其重,两恶相权取其轻。  相似文献   

17.
在中国哲学史上,王船山的经典诠释成果蔚为大观,在对儒家经典文本<中庸>的诠释过程中,"兼综汉宋"的诠释宗旨、实学化的诠释立场、护教学的诠释目的以及跨文本诠释是其<中庸>诠释的几个特点.  相似文献   

18.
编辑工作与中庸之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庸之道其实就是运用辨证的理论和方法解决矛盾、处理工作生活中出现的问题,编辑工作也同样需要辨证的思维方式,期刊出版的各个环节,如审稿、评价、编辑、校对以及读者、作者、编者之间的沟通等都是充满矛盾的过程,编审人员尤其需要培养辨证思维,运用中庸之道解决工作与生活中出现的问题。具体表现为编辑人员应采取不偏不倚的辨证态度和方法处理审稿环节、从不同角度和层次去进行编校工作,提高出版质量;采纳中庸之道有利于编校人员的身心健康,利用中庸之道有利于促进读者、作者、编者之间以及部门之间的沟通。  相似文献   

19.
《中庸》表面上拒斥极端,主张适度,实则不然。它遵循差异优先于平等的原则,固守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之藩篱,忽视人的平等与联系,推崇人的差异与对立,乃至陷入相互伤害之困境。有鉴于此,新中庸之道秉持平等优先于差异的原则,尊重人与人平等基础上的人性差异,主张勿伤害的底线伦理。在新中庸之道这里,勿伤害既是个人应当遵循的基本道德准则,也是社会制度的基本正义诉求。  相似文献   

20.
中国的孔子和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在相似的历史时期提出了共同的中庸和中道思想,对世界文化思想的发展均产生了重大影响.在我们建设全面小康、构建和谐社会的今天,有必要从其产生的历史背景、含义、内容、实现途径以及各自对后世的影响这些方面对这一人类思想史上的优秀成果进行剖析,以充分吸收这一思想的精华,古为今用,洋为中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